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资格进行认证的重要制度,是中央确定的一项旨在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政策,也是发展劳动力市场,促进职业培训和实现就业的重要手段。职业资格证书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能力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近几年来,国家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诚信度出现了问题,因此,在一些环节和部门也暴露了一些弊端。
一、大批无证人员被企业录用。
随着大量农民工的进城,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也为城市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另一方面,对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员的就业带来了冲击,农民工的涌入,造成劳动力的进一步廉价,低素质、低工资的竞争力,在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市场,远高于接收职业教育的人员,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劳动部门的监察缺乏力度。
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以及社会监督部门的行政效力的制约,有些地方的劳动监察部门没有深入基层,到厂矿、企业等劳动力密集的单位进行检查。以锅炉工为例,目前许多沿海的育苗企业随意找个人就能烧锅炉,既没有技术,更没有上岗证,这就直接威胁到了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甚至用人单位自身就有错误的认识,他们以为锅炉工等同于烧火做饭,因此,安全生产进一步增加了隐患。
三、劳动部门师资力量薄弱,培训设备匮乏。
当前,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基本上是由劳动人事部门负责,开展社会培训,一般都是临时从社会上聘用教师,培训师资自身良莠不齐,专业化程度差,再加上无力购买有效的培训设备,有些甚至是临时拼凑的,技能训练非常少,理论讲的再多,也仅仅是纸上谈兵。因此,接受培训的学员缺乏基本的实际操作技能。
出现以上问题,及时采取一些必要的对策,完全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为社会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笔者以为,主要应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和监察力度。
提高生产部门的风险意识,加大重视力度,解决思想上的麻痹大意,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一步。劳动部门应不断深入厂矿企业等基础生产单位,加大宣传检查力度,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简章,使企业认识到,要想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必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证书制度,以优化企业劳动力资源。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企业建立技术培训、考核鉴定与人员使用的结合,并建立与待遇挂钩的激励机制,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在充分宣传之后,劳动部门应加大监察力度,对无证上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合格者发放结业证书,让他们必须持证上岗,对录用无证人员就业的企业给以处罚,让企业和无证从业者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我国经济的持久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劳动部门应与职业学校结合起来,共同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落实。
职业学校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完备教育教学设备,加强与职业学校的联合,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其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学校现有设备的利用率,既节省了人力,又节省了购买教学实验设备的大量资金。同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三、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保证对农民工的免费技术培训到位。
农民工本身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经济收入最低,付出体力最大,社会本身离不开农民工的劳动,对农民工又有强烈的需求。促进农民工就业也就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不是对农民工的经济控制,政府部门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保证对农民工的管理不会增加农民工的经济负担,要拨放专门资金用于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做到免除全部费用,甚至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经济奖励政策,提高农民工接收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我国面临两方面的就业压力:一是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大,职业技能有待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到10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亿人。二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通过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延长这部分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创造宽松的条件,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就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可以为劳动者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自主用人提供客观公正的职业技能凭证,既为形成有序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奠定基础,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总之,解决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对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和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国家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鉴于我国的国情和社会诚信度出现了问题,因此,在一些环节和部门也暴露了一些弊端。
一、大批无证人员被企业录用。
随着大量农民工的进城,一方面,解决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解决了农民的收入问题,也为城市提供了大批劳动力;另一方面,对受过职业教育的人员的就业带来了冲击,农民工的涌入,造成劳动力的进一步廉价,低素质、低工资的竞争力,在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市场,远高于接收职业教育的人员,从长远来看,不利于整体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劳动部门的监察缺乏力度。
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以及社会监督部门的行政效力的制约,有些地方的劳动监察部门没有深入基层,到厂矿、企业等劳动力密集的单位进行检查。以锅炉工为例,目前许多沿海的育苗企业随意找个人就能烧锅炉,既没有技术,更没有上岗证,这就直接威胁到了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甚至用人单位自身就有错误的认识,他们以为锅炉工等同于烧火做饭,因此,安全生产进一步增加了隐患。
三、劳动部门师资力量薄弱,培训设备匮乏。
当前,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基本上是由劳动人事部门负责,开展社会培训,一般都是临时从社会上聘用教师,培训师资自身良莠不齐,专业化程度差,再加上无力购买有效的培训设备,有些甚至是临时拼凑的,技能训练非常少,理论讲的再多,也仅仅是纸上谈兵。因此,接受培训的学员缺乏基本的实际操作技能。
出现以上问题,及时采取一些必要的对策,完全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为社会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笔者以为,主要应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
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和监察力度。
提高生产部门的风险意识,加大重视力度,解决思想上的麻痹大意,是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必要一步。劳动部门应不断深入厂矿企业等基础生产单位,加大宣传检查力度,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简章,使企业认识到,要想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加企业效益,必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证书制度,以优化企业劳动力资源。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企业建立技术培训、考核鉴定与人员使用的结合,并建立与待遇挂钩的激励机制,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在充分宣传之后,劳动部门应加大监察力度,对无证上岗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合格者发放结业证书,让他们必须持证上岗,对录用无证人员就业的企业给以处罚,让企业和无证从业者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我国经济的持久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劳动部门应与职业学校结合起来,共同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落实。
职业学校拥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和完备教育教学设备,加强与职业学校的联合,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其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高职业学校现有设备的利用率,既节省了人力,又节省了购买教学实验设备的大量资金。同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三、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保证对农民工的免费技术培训到位。
农民工本身属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经济收入最低,付出体力最大,社会本身离不开农民工的劳动,对农民工又有强烈的需求。促进农民工就业也就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途径,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不是对农民工的经济控制,政府部门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保证对农民工的管理不会增加农民工的经济负担,要拨放专门资金用于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做到免除全部费用,甚至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经济奖励政策,提高农民工接收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我国面临两方面的就业压力:一是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大,职业技能有待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到10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5亿人。二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的深化,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通过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新成长的劳动力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延长这部分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创造宽松的条件,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就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可以为劳动者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自主用人提供客观公正的职业技能凭证,既为形成有序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奠定基础,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总之,解决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出现的问题,对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和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