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变式,百度词条解释为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
变者,不同也。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律是“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用同样的形式、同样的手段、同样的话语、同样的评价尺度等无数个“同”来统一对学生的培养。因此,必须“变”,改变、应变、善变,变革、变化、变换。所以,此处的变式,意指南海教育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从而生出万般精彩。
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千校一面,万生一貌,学校缺乏特色,学生缺乏个性。南海在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前提下,着力于学校特色建设和学生的个性培养。
1. 特色学校建设的南海特品
特色学校的建设是教育求变的根本,变然后出品质是南海人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教育真谛所在。
西樵镇特色学校的多元形态
特色办学是学校发展的方向。西樵镇通过勾画描绘共同期待的教育发展愿景,来统一认识,调动全镇教育人改革教育、创新教育的主动性,坚持不懈地抓好特色学校的文化发展,提升现有特色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深化提炼学校已基本形成的特色项目,引导学校通过特色文化的建设来引领师生,滋养师生,激励师生,发展学校。西樵正在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特色办学的崭新含义,演绎着特色办学的精彩生活。
民乐小学为小飞鸿们筑起展翅翱翔的高台:每天舞动的武术操,每年精彩的大型特色文化节……让孩子们成了最耀眼的“明星”。 在民乐小学,你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学校的校徽、校歌、校训无不在传递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德艺双馨,文武相晖。而学校的围墙上全是大幅的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照片,孩子们的表情或愉悦,或灿烂,或坚毅。“民乐小学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真是不一样!”每一个到过民乐小学的教师都会这么说。每天8点30分,是民乐小学大课间活动时间,从学生的出操,你能感受到这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民乐小学的孩子虽然都是农村的孩子,但却让人感觉到他们是大方、自信、坚定的,他们腰板笔挺,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没有一个学生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在民小师生的身上,我们见证了“飞鸿文化”的力量,他们以很一般的条件,展示了南海精神最鲜活的一面,描绘了素质教育最朴实的样本!
西樵第一小学校园里,悠扬的粤曲飘荡于校园的上空,一时间,人之艺、曲之调、意之韵汇成了一幅相映成趣的南国粤韵图。刚劲柔韧,舞出艳阳般的朝气;字正腔圆,唱出高山般的志气; 吹打弹拉,奏出流水般的灵气;神韵合一,孕育碧海般宁静致远的大气!粤曲悠久,粤韵悠扬,花繁叶茂育栋梁,南国红豆世流芳。
大桐堡小学的毽球像一条色彩斑斓的纽带,凝聚了同学心、师生爱、亲子情、家校谊。网毽,花毽,人手一毽,千人踢毽。学校将“以毽促健,全面发展”为特色办学理念,小小毽球诠释着崭新的健康运动理念,演绎出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
西樵中学在“教”中“研”,在“研”中“教”, 探索高效课堂模式,破解学生学习发展中的难题,形成了学科教学特色和个人教学风格。“加强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研究活动,集校本性、人本性、科研性于一身,让教师享受着学习、研究、反思、合作的快乐,形成了科研兴校的特色。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樵北中学的“生本教育”和“体艺教育”成为他们的品牌,在生本教学中谋求实效,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在体育艺术教学中谋求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得到提升。“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快乐学习,课堂生机勃勃”,实现了师生共赢。以生为本,全面发展,体艺见长的“生本教育”办学特色理念让樵北中学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提升。
西樵太平小学秉承“陈李济”的合作思想,以“合和为美,润泽人生”为宗旨构建“合作文化”特色。课堂合作,夯实文化基础;教师合作,提升文化动力;班级合作,挖掘文化内涵;家校合作,拓展文化外延。以“合作文化”成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者的美丽梦想。
狮山镇一校一品的靓丽风景
狮山镇以“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为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优化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竞争力,使教育可持续发展,打造狮山教育品牌。为指导学校特色建设项目的确立,狮山镇教育局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指导学校进行特色建设,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每年组织校长外出参观学习在学校特色建设方面成绩突出的学校,并要求校长观摩后,写出心得体会,积累学校特色建设的经验。
经过狮山人的辛勤劳动,狮山镇“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打造让人们欣赏到了学校特色建设的魅力。
狮山中心小学坚持“书香校园”特色建设,已成为省级的书香校园学校,师生形成了浓郁的读书氛围,校园内处处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书香文化气息,师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生举止文雅,彬彬有礼。
官窑小学的“承传中国鼓文化”特色,把师生的干劲“鼓”了起来。他们自编了“鼓文化”校本教材,使全体师生了解中国“鼓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师生的爱国热情,他们的“鼓文化”多次获得区、市竞赛的金奖。他们的“鼓”打出了镇,多次被邀请参加区、市的重大活动演出,获得了高度赞扬。
桃园小学的“践行科普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特色办学硕果累累,芳香飘溢。学校开展“争当小实验家”活动连续获得省大奖50多项、国家级大奖20多项,并成为实验基地。他们成功承办了“南海——香港科技创新奥运会”并取得好成绩。
南海艺术高中:艺术品牌建设凸现学校教育特色
教育品牌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只有将教育特色以品牌的形式推向社会,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价值。
南海艺术高中,具有有鲜明的艺术教育特色,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教育成果。该校校长认为,艺术教育之根本目的是要创造美好、和谐的个体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南海艺术高中以开拓创新精神发展的艺术教育,包括:提供艺术教学、研究、创作的最佳环境;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建设高水平的艺术师资队伍;探索均衡、和谐的多元艺术发展之路;研究高中艺术教育的最佳模式和方法;文化与艺术“两条腿”走路,向重点艺术院校输送高素质的艺术文化人才;较大地发挥艺术教育对周边学校和社区的辐射作用;建立和加强与国内外艺术中学或团体的交流。
石门中学狮山校区:科普教育引领创新
一直以来,石门中学狮山校区都把科普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科普教育工作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加以实施,不断加大科普教育力度,开展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成立了石门中学狮山校区学生科学院,在科普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
学生科学院的课外小组有茶花小组、科技活动小组、天文小组、信息技术小组等,每周开展一次集体活动,根据平时研究的需要还进行一些外出调查研究和实践学习。
石门中学狮山校区的科普教育有其特有的路径。依据新课程标准,学校力求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实现“无缝”对接,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结合《数学》教学知识点,从人口、能源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编写各种类型的科普教育题目,让学生练习,通过计算,绘制统计图,编制统计表,探讨解决有关“祖国疆域”、“海岸线”、“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城市美化绿化”、“垃圾清运”等问题,进行人口、资源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结合《科学》教学知识点,进行环保课题的研究,如在玻璃箱内产生不等量的二氧化硫气体熏不同植物,了解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等等。
2. 特别项目建设的南海特质
特别项目的建设是教育求变的灵感焕发,变然后产特质是南海人对教育开疆拓土魄力的沉淀。
小班化教学
从今年起,南海要从高中开始,全面推进小班化教学。“只有推行小班化,老师才有精力去关注个体学生的发展。”南海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吴赐成说。
南海将在三年内完成高中小班化教学建设,并将率先在特色高中推行。在现有学生人数不增加的前提下,按一个班45人以下来计算,每年将增加30个班,预计每年投入将达2000万。而要在初中和小学推行小班化教学,则全区初中每年需增加46个班,小学将增加37个班。南海将以高于省的标准配备教师,同时还将试行教师学术假期制度。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南海区直属的石门中学、南海中学今年已试行小班化教学,效果明显。如石门中学在学生人数无增加的前提下,教师增加20多人,班数增加了7个,逐步由关注全体向关注个体成长过渡。
高中非常2 1
南海将在普通高中推行“2 1”的办学模式,即普通高中的学生在高二结束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选择在高三时读普通高中课程,为升入普通高等院校做准备;或选择进入本校的“职业教育班”,为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做准备。届时,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可免试入学。通过这种模式,南海意欲打通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才道路,达到2 1>3的效果。
3. 特种课程建设的南海特性
特种课程的建设是教育求变的内涵结晶,变然后铸特性是南海人敢于先行先试的教育精神使然。
地方课程
为立足于南海,服务于南海,最终归属于南海,同时也为适应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南海根据本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设计了各类具有南海特色的地方课程。
《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知识产权教育》《南海精神读本》《环境与生活》是南海自主开发的地方课程。
据南海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从2000年开始,南海区教育局组织编写了《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在全区3~9年级统一使用,小学每周1课时,中学每周2课时。该课程不断完善,于2008年经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为提高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2002年开始,南海区教育局组织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在全区3~9年级统一使用,每周开设2课时。
为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中小学生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南海区组织编写了《知识产权教育》初级版、中级版和高级版的地方课程,从2004年秋季开始在全区小学4~6年级,初中7~8年级,高中1~2年级统一进行,每学期安排一个单元(4个学时),用统一的知识产权读本开展教学。接受记者采访时,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时说,该读本经过修订完善,于2006年由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许多地方使用。
为激发学生热爱南海、建设南海的热情,不断完善地方课程体系,2007年南海区教育局组织编写了《南海精神读本》的地方课程,在全区中小学校非毕业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的阅读课、政治和历史的选修课,或主题班会课中使用。
此外,为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南海的意识,南海区教育局组织编写了《环境与生活》地方课程,从2009年考试统一在幼儿园大班至初中9年级使用,每学年12课时。
校本课程
在南海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一个新亮点。
南海中学:心理教育课程。进入南海中学,校园里随处可见“不抛弃、不放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我自信、我拼搏、我坚持、我成功”“迎着阳光,积极向上”等激励标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学校的一砖一墙、一室一处、一块板报、一个阅报栏、一处温馨的提示都是学生的无声教材。为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南海中学设立了“心育”板报专栏,定时出版、更换;教学楼、课室、走廊竖立心育标语,营造温馨的心育环境。如“有困难,找民警”“有心事,到舒心亭”“给心一扇窗,爱与阳光一起来”“分担风雨,分享阳光”“盈盈细语,敲开心灵之窗;阵阵清风,情感轻柔荡漾”,等等。
南海中学校长梁瑞娟向记者介绍,学校开设了心育课,内容有认识自我、人际交往、压力与成长、学习心理、应考心态、人生规划等板块。心育课以活动促发展,逐渐形成“课程模式、渗透模式、心理模式、活动模式”的特色。学校多次承担面向市、区的心育公开课,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和学习,受到广泛好评。
心育贯穿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员育人”在南海中学已蔚然成风。“学科渗透是心育的主导途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学科渗透的主渠道。”梁瑞娟说。南海中学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并合理利用教材,在各学科有机渗透心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如语文教学讲到《红楼梦》时渗透生命教育、爱情观教育;在政治课《矛盾及其特点》教学中,教育学生任何事务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点,因此要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们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从而引导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蓬勃向上的精神,达到心育的目的。
石门实验中学:有为教育课程体系。在石门实验中学,星河文学社、摄影社、小记者协会、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演讲与口才协会、心晴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有为少年科学院等30多个学生社团让记者惊叹。 “有为课程是基础,有为活动是载体,有为教师作保障,有为课题作指导,有为文化作引领。”在谈到有为教育时,石门实验中学梁世安如是说。
在“国家、地方、校本”为系列的三级课程结构系统中,石门实验中学以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为基础,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为核心,注重横向整合三级课程,将其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即该校的课程超市)和探究型课程三大类型。
基础型(必修)课程。一是按国家、地方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二是开设了书法、礼仪、厨艺、形体、武术、阅读、心理、英语口语交际等校本必修课程。
拓展型(选修)课程 (即课程超市)。学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按照自主选择、自愿参加的民主原则,开发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从涉及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人文领域、科学领域、体艺领域、思想方法领域、综合实践领域、学科拓展领域”等六个方面,有30多门校本课程近百个班供学生自由选择,包括阅读、名著赏析、影视欣赏、军事观察、天文、版画、陶艺、中国结、艺术插花、编织、剪裁、球类、棋类、器乐、电脑动漫、日语等。这些涵盖面广的校本课程从周一到周四,每天下午第八节都开班上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由于校本课程班额多,学生参与面广,而且可自主选择、自愿参与,就像到超市买东西一样,因此,石门实验中学的老师和学生将这些校本课程班戏称之为“课程超市”。
探究型课程。这是在基础型课程及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个性特长、逻辑思维、书面表达等,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综合运用、选择组合等能力培养的课程。主要采取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它包括了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案例调查等项目,由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对学有潜力的学生精心培养。
这三大类型的课程相辅相成,构成了石门实验中学的“有为教育” 课程体系。通过有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接受有为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和责任心、荣誉感、爱国情,从而有作为地生活。
盐步初级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国家、地方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何在?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使命是什么?在盐步初级中学,记者找到了答案。
盐步初级中学把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为:坚持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学校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三个基本原则,结合学情、师情、校情,注重实际,注重实效,注重实用。计划对现有的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完善,确定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型体系。必修课为学校大文化类课程,包括阅读课、书法课、形体课、机器人教育课、学习方法课等,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又要提高他们的外在涵养。而选修课又分为:STS系列课程、社团活动课程、主题节庆课程,其中社团活动课程细分为知识拓展类、文体技能类、学科竞赛类、创新实践类等四类课程。盐步初级中学的校本课程既着眼于“校本”,又要立足于课外、聚焦在课改。因此,课程的全面、多样化,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可选择的课程,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有不同专长的老师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展走向常态、走进学生。
另外,盐步初级中学的校本课程的设置还进行动态的管理,根据当前现实需要和学生需求状况进行课程增减或课时调整。
开放
教育发展在体制上,公办一元化的力量无可撼动;在形式上,行政化痼疾无法根治。有鉴于此,南海创新发展形式,革新办学体制,致力于打造一个外向、开放的教育发展环境。
1. 五星格局的城市化教育
南海区桂城街道以发展的、超前的眼光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和政府建设广佛RBD对教育的目标定位,制定了五年的发展规划,构建“规范、均衡、优质、特色、现代化”的“五星级”城市化教育新格局。
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教育变革、教育创新、教育发展的过程,它让弱校变强,使强校更具特色,使各学校共同进步。桂城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桂城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桂城广佛RBD城市发展中、在桂城城市化教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桂城教育整合的第一二个阶段,桂城向街道的教职员工反复强调均衡意识:教育区域发展平衡、教育阶段发展均衡、学生素质发展均衡。同时要求各教育单位把工作重心放在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作为突破口,科学规划学校的发展;组织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对薄弱学校进行帮扶。
在桂城,“大爱无限,教育桂城”、“没有爱,就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的教育理念使师生的爱心进一步放大、延伸,从这个角度说,关爱成了城市化教育的切入点。
桂城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把“关爱”工作作为提高师德水平和搞好学生德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的突破口,从关爱自已做起,关爱师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关爱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家庭、社区,大力开展“大爱无限,教育桂城”活动。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把学校关爱工作作为构建和谐桂城链条的根基,构建起“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村居→和谐桂城”的阳光桂城的大厦。如2010年,桂城中心小学的“关爱小天使争章行动”获得了广东省红领巾少先队特色品牌项目一类项目。
在推进桂城教育迈向城市化的进程中,记者深刻地认识到,优质师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均衡优质的关键。教育水平要提升,核心是质量,关键是教师。桂城的做法是——
①倾斜配置教师资源,着力提高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采取“定向招聘”、“行政调配”等措施,加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促教育均衡发展。
②组建桂城名师团。组建一支学校编外的桂城名师团,指导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施名师跨校共享制度。发挥其督学功能、指导功能,促学校优质发展。
③推进名师“结对子”工程,均衡城乡两地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名师资源,从实际工作中帮扶、引领、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整个桂城的教育教学均衡、优质发展。
④按照“优化结构,提升队伍,造就名师”的思路,切实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从师德入手,培养爱心教师;抓师能提高,培养专家型教师。
桂城名师工程卓有成效,街道名师荟萃。近两年来,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有200多人次获区级以上奖励,60多位名师被邀请外出讲学。
2. 高度接轨的教育国际化
中国经济高速的增长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必然是政治、文化、教育领域的国际化。而“培养世界化公民”一直是南海教育的特色,南海教育除继续与国外各类学校“手拉手”,展开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外,还将通过课程衔接和学历衔接,为学生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
“南海要用国外最好的资源、用家长可以负担的资金,通过政府和教育部门搭建的平台,让学生们有机会享受国外一流的教育。”吴赐成说。具体来说,南海将在一些高中开设英语系国家高等院校公认的A-LEVEL课程。同时,国际化教育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链条已经形成,目前,桂城外国语学校、南海实验中学都已开设相关国际课程。
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南海即将在部分高中开设的PGA课程更是一个利好消息。据介绍,学生在读完高二后,如能通过高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相关选拔程序,可以入读PGA课程,将来或可入读北美国际高校;如未被国际高校录取,则可以通过北京外国语大学“2 2”的教学模式,即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就读两年,然后去国外大学再读两年,保证其能出国留学。
此外,南海还将引进国际教育培训机构提供ACT课程,此课程是美国大学的入学课程,为美国3300多所高校承认。吴赐成认为,“由政府部门介入此事,可以保证培训机构的可靠性,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时间提前接受国外教育。”据了解,南海教育局还将筹备一所高中阶段的外国语学校。高中校长们或将与国外高中校长实现对接,帮助举荐优秀的南海学子入读国外大学,使其得到优先录取的机会。
吴赐成还告诉记者,“英语、科技、艺术、信息等课程将是南海国际化教育的重点课程,这些课程也是国外大学在录取高中生时所看重的。”
南海桂城中学:以国际部为平台,推动国际教育本土化。
在政府的支持下,桂城中学成立了国际部,与优联教育集团合作办学,主要开办A—LEVEL课程,简单的讲就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大学预科课程或国际高考,全球150多个国家的大学认证;或者说是国际中学高级证书课程。
桂城中学国际部非常重视教育国际化双向过程。国际部除了培养国际人才,更多的是让校本部的学生享受外籍教师开设的课程,如开展选修课,了解美国的政治文化,了解西方文学史和经济史,等等。同时也让国际部的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佛山特有的陶艺、剪纸、茶艺、书法、舞狮等,“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最终不仅有国际视野,更要有中国心。”在向记者介绍国际部时,桂城中学校长全疆发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教育的国际化核心是课程,课程的承担者是教师。因此,桂城中学让校本部的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如同课异构,优势互补。国际部也请校本部的教师用一年的时间将高中三年的课程进行浓缩和提炼,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优势表现出来。另外,在班主任工作、学生社团、文体活动诸方面,国际部与校本部都互相观摩、共同参与、逐步走向融合。通过这个平台,中外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教育国际化的课程,提升桂城中学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品位、教育的价值观。
大沥中心小学:以国际教育交流为契机,提升教育综合水平。
在大沥中心小学,邝慧珊校长向记者介绍说,学校借助中英校际连线项目平台,与英国圣安德鲁VA学校合作交流,组织师生通过Email互通信息,互相浏览学校网络,互相了解课程建设情况,加强校本课程设置交流。组织两校学生通过Email和书信交笔友,互相了解礼仪教育、新年风俗、学校生活等情况。
在南海区综合教育改革框架下,学校启动“推进国际教育交流,带动学校教育综合水平提升”项目。与香港大埔墟公立小学、香港坪石天主教小学、英国威尔特郡St·Andrew’s VASchool(圣安德鲁VA学校)等学校,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其间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创建学校交流合作模式,互相了解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常规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生活、家校社区教育等教育体系和模式。
在交流活动中,大沥中心小学借鉴国际教育的先进经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开展校际合作专题活动,开展师生交流活动,开拓教师视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培植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综合能力,增强学校教育的影响力。
3. 体制放权的多元化办学
在经济社会越来越多元发展的南海,多元化办学、集团化办学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更有效地推动了教育的真正均衡发展。
桂城地处南海、佛山中心,教育质量名列佛山前茅,优质学位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广大家长、学生的需求,桂城积极探索优质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力求使每一所学校(幼儿园)都成为优质学校(园)。
①以名校(园)为龙头,组成片区教育集团。使各层次学校(幼儿园)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发展,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②与街道直管名牌学校(幼儿园)签约,将农村薄弱学校(幼儿园)交由名校(园)代管。通过改善办学(园)环境,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利用名校(园)品牌内涵引领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幼儿园)的办学能力和办学品位。
③探索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整体化的的新的办学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师资、资源集团共享,实现各学段无缝衔接。
2010年5月,街道教育局将把夏东幼儿园纳为街道直管,把“夏东幼儿园”更名为“南海机关幼儿园夏东分园”,成立南海机关幼儿园学前教育集团,由南海机关幼儿园负责经营管理。通过办学模式的改变,优化结构,提升队伍,提升农村薄弱幼儿园的办学能力和办学品位。这种与街道直管名牌幼儿园签约、将农村薄弱幼儿园交由名园代管的幼儿教育集团化模式(名园﹢民园)获得了国家、省、市、区等各级部门的肯定,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起了《南方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同行纷纷前来学习。
变者,不同也。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教育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律是“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用同样的形式、同样的手段、同样的话语、同样的评价尺度等无数个“同”来统一对学生的培养。因此,必须“变”,改变、应变、善变,变革、变化、变换。所以,此处的变式,意指南海教育因时而变,因势而变,从而生出万般精彩。
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千校一面,万生一貌,学校缺乏特色,学生缺乏个性。南海在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前提下,着力于学校特色建设和学生的个性培养。
1. 特色学校建设的南海特品
特色学校的建设是教育求变的根本,变然后出品质是南海人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教育真谛所在。
西樵镇特色学校的多元形态
特色办学是学校发展的方向。西樵镇通过勾画描绘共同期待的教育发展愿景,来统一认识,调动全镇教育人改革教育、创新教育的主动性,坚持不懈地抓好特色学校的文化发展,提升现有特色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深化提炼学校已基本形成的特色项目,引导学校通过特色文化的建设来引领师生,滋养师生,激励师生,发展学校。西樵正在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特色办学的崭新含义,演绎着特色办学的精彩生活。
民乐小学为小飞鸿们筑起展翅翱翔的高台:每天舞动的武术操,每年精彩的大型特色文化节……让孩子们成了最耀眼的“明星”。 在民乐小学,你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学校的校徽、校歌、校训无不在传递着学校的办学目标:德艺双馨,文武相晖。而学校的围墙上全是大幅的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照片,孩子们的表情或愉悦,或灿烂,或坚毅。“民乐小学的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学生真是不一样!”每一个到过民乐小学的教师都会这么说。每天8点30分,是民乐小学大课间活动时间,从学生的出操,你能感受到这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民乐小学的孩子虽然都是农村的孩子,但却让人感觉到他们是大方、自信、坚定的,他们腰板笔挺,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没有一个学生是垂头丧气、无精打采的。在民小师生的身上,我们见证了“飞鸿文化”的力量,他们以很一般的条件,展示了南海精神最鲜活的一面,描绘了素质教育最朴实的样本!
西樵第一小学校园里,悠扬的粤曲飘荡于校园的上空,一时间,人之艺、曲之调、意之韵汇成了一幅相映成趣的南国粤韵图。刚劲柔韧,舞出艳阳般的朝气;字正腔圆,唱出高山般的志气; 吹打弹拉,奏出流水般的灵气;神韵合一,孕育碧海般宁静致远的大气!粤曲悠久,粤韵悠扬,花繁叶茂育栋梁,南国红豆世流芳。
大桐堡小学的毽球像一条色彩斑斓的纽带,凝聚了同学心、师生爱、亲子情、家校谊。网毽,花毽,人手一毽,千人踢毽。学校将“以毽促健,全面发展”为特色办学理念,小小毽球诠释着崭新的健康运动理念,演绎出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
西樵中学在“教”中“研”,在“研”中“教”, 探索高效课堂模式,破解学生学习发展中的难题,形成了学科教学特色和个人教学风格。“加强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的研究活动,集校本性、人本性、科研性于一身,让教师享受着学习、研究、反思、合作的快乐,形成了科研兴校的特色。高效课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樵北中学的“生本教育”和“体艺教育”成为他们的品牌,在生本教学中谋求实效,课堂效率得到提高,在体育艺术教学中谋求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得到提升。“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快乐学习,课堂生机勃勃”,实现了师生共赢。以生为本,全面发展,体艺见长的“生本教育”办学特色理念让樵北中学的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提升。
西樵太平小学秉承“陈李济”的合作思想,以“合和为美,润泽人生”为宗旨构建“合作文化”特色。课堂合作,夯实文化基础;教师合作,提升文化动力;班级合作,挖掘文化内涵;家校合作,拓展文化外延。以“合作文化”成就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者的美丽梦想。
狮山镇一校一品的靓丽风景
狮山镇以“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为教育发展战略目标,优化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竞争力,使教育可持续发展,打造狮山教育品牌。为指导学校特色建设项目的确立,狮山镇教育局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指导学校进行特色建设,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每年组织校长外出参观学习在学校特色建设方面成绩突出的学校,并要求校长观摩后,写出心得体会,积累学校特色建设的经验。
经过狮山人的辛勤劳动,狮山镇“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打造让人们欣赏到了学校特色建设的魅力。
狮山中心小学坚持“书香校园”特色建设,已成为省级的书香校园学校,师生形成了浓郁的读书氛围,校园内处处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书香文化气息,师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学生举止文雅,彬彬有礼。
官窑小学的“承传中国鼓文化”特色,把师生的干劲“鼓”了起来。他们自编了“鼓文化”校本教材,使全体师生了解中国“鼓文化”的发展,提升了师生的爱国热情,他们的“鼓文化”多次获得区、市竞赛的金奖。他们的“鼓”打出了镇,多次被邀请参加区、市的重大活动演出,获得了高度赞扬。
桃园小学的“践行科普教育,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特色办学硕果累累,芳香飘溢。学校开展“争当小实验家”活动连续获得省大奖50多项、国家级大奖20多项,并成为实验基地。他们成功承办了“南海——香港科技创新奥运会”并取得好成绩。
南海艺术高中:艺术品牌建设凸现学校教育特色
教育品牌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只有将教育特色以品牌的形式推向社会,才能取得更大的社会价值。
南海艺术高中,具有有鲜明的艺术教育特色,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教育成果。该校校长认为,艺术教育之根本目的是要创造美好、和谐的个体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
南海艺术高中以开拓创新精神发展的艺术教育,包括:提供艺术教学、研究、创作的最佳环境;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建设高水平的艺术师资队伍;探索均衡、和谐的多元艺术发展之路;研究高中艺术教育的最佳模式和方法;文化与艺术“两条腿”走路,向重点艺术院校输送高素质的艺术文化人才;较大地发挥艺术教育对周边学校和社区的辐射作用;建立和加强与国内外艺术中学或团体的交流。
石门中学狮山校区:科普教育引领创新
一直以来,石门中学狮山校区都把科普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把科普教育工作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加以实施,不断加大科普教育力度,开展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成立了石门中学狮山校区学生科学院,在科普教育的目标、内容、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
学生科学院的课外小组有茶花小组、科技活动小组、天文小组、信息技术小组等,每周开展一次集体活动,根据平时研究的需要还进行一些外出调查研究和实践学习。
石门中学狮山校区的科普教育有其特有的路径。依据新课程标准,学校力求科技教育与学科教学实现“无缝”对接,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结合《数学》教学知识点,从人口、能源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编写各种类型的科普教育题目,让学生练习,通过计算,绘制统计图,编制统计表,探讨解决有关“祖国疆域”、“海岸线”、“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城市美化绿化”、“垃圾清运”等问题,进行人口、资源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结合《科学》教学知识点,进行环保课题的研究,如在玻璃箱内产生不等量的二氧化硫气体熏不同植物,了解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危害,等等。
2. 特别项目建设的南海特质
特别项目的建设是教育求变的灵感焕发,变然后产特质是南海人对教育开疆拓土魄力的沉淀。
小班化教学
从今年起,南海要从高中开始,全面推进小班化教学。“只有推行小班化,老师才有精力去关注个体学生的发展。”南海区教育局常务副局长吴赐成说。
南海将在三年内完成高中小班化教学建设,并将率先在特色高中推行。在现有学生人数不增加的前提下,按一个班45人以下来计算,每年将增加30个班,预计每年投入将达2000万。而要在初中和小学推行小班化教学,则全区初中每年需增加46个班,小学将增加37个班。南海将以高于省的标准配备教师,同时还将试行教师学术假期制度。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南海区直属的石门中学、南海中学今年已试行小班化教学,效果明显。如石门中学在学生人数无增加的前提下,教师增加20多人,班数增加了7个,逐步由关注全体向关注个体成长过渡。
高中非常2 1
南海将在普通高中推行“2 1”的办学模式,即普通高中的学生在高二结束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选择在高三时读普通高中课程,为升入普通高等院校做准备;或选择进入本校的“职业教育班”,为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做准备。届时,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可免试入学。通过这种模式,南海意欲打通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才道路,达到2 1>3的效果。
3. 特种课程建设的南海特性
特种课程的建设是教育求变的内涵结晶,变然后铸特性是南海人敢于先行先试的教育精神使然。
地方课程
为立足于南海,服务于南海,最终归属于南海,同时也为适应教育综合改革的需要,南海根据本身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设计了各类具有南海特色的地方课程。
《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知识产权教育》《南海精神读本》《环境与生活》是南海自主开发的地方课程。
据南海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从2000年开始,南海区教育局组织编写了《信息技术》地方课程,在全区3~9年级统一使用,小学每周1课时,中学每周2课时。该课程不断完善,于2008年经广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为提高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从2002年开始,南海区教育局组织编写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在全区3~9年级统一使用,每周开设2课时。
为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中小学生尊重、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南海区组织编写了《知识产权教育》初级版、中级版和高级版的地方课程,从2004年秋季开始在全区小学4~6年级,初中7~8年级,高中1~2年级统一进行,每学期安排一个单元(4个学时),用统一的知识产权读本开展教学。接受记者采访时,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时说,该读本经过修订完善,于2006年由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许多地方使用。
为激发学生热爱南海、建设南海的热情,不断完善地方课程体系,2007年南海区教育局组织编写了《南海精神读本》的地方课程,在全区中小学校非毕业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的阅读课、政治和历史的选修课,或主题班会课中使用。
此外,为增强学生保护环境,建设美好南海的意识,南海区教育局组织编写了《环境与生活》地方课程,从2009年考试统一在幼儿园大班至初中9年级使用,每学年12课时。
校本课程
在南海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了一个新亮点。
南海中学:心理教育课程。进入南海中学,校园里随处可见“不抛弃、不放弃”“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我自信、我拼搏、我坚持、我成功”“迎着阳光,积极向上”等激励标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学校的一砖一墙、一室一处、一块板报、一个阅报栏、一处温馨的提示都是学生的无声教材。为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南海中学设立了“心育”板报专栏,定时出版、更换;教学楼、课室、走廊竖立心育标语,营造温馨的心育环境。如“有困难,找民警”“有心事,到舒心亭”“给心一扇窗,爱与阳光一起来”“分担风雨,分享阳光”“盈盈细语,敲开心灵之窗;阵阵清风,情感轻柔荡漾”,等等。
南海中学校长梁瑞娟向记者介绍,学校开设了心育课,内容有认识自我、人际交往、压力与成长、学习心理、应考心态、人生规划等板块。心育课以活动促发展,逐渐形成“课程模式、渗透模式、心理模式、活动模式”的特色。学校多次承担面向市、区的心育公开课,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和学习,受到广泛好评。
心育贯穿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员育人”在南海中学已蔚然成风。“学科渗透是心育的主导途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实现学科渗透的主渠道。”梁瑞娟说。南海中学在学科教学中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并合理利用教材,在各学科有机渗透心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有裨益。如语文教学讲到《红楼梦》时渗透生命教育、爱情观教育;在政治课《矛盾及其特点》教学中,教育学生任何事务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点,因此要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们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从而引导学生保持开朗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蓬勃向上的精神,达到心育的目的。
石门实验中学:有为教育课程体系。在石门实验中学,星河文学社、摄影社、小记者协会、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演讲与口才协会、心晴使者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有为少年科学院等30多个学生社团让记者惊叹。 “有为课程是基础,有为活动是载体,有为教师作保障,有为课题作指导,有为文化作引领。”在谈到有为教育时,石门实验中学梁世安如是说。
在“国家、地方、校本”为系列的三级课程结构系统中,石门实验中学以培养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为基础,培养学生创造性学力为核心,注重横向整合三级课程,将其划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即该校的课程超市)和探究型课程三大类型。
基础型(必修)课程。一是按国家、地方课程标准设置的课程。二是开设了书法、礼仪、厨艺、形体、武术、阅读、心理、英语口语交际等校本必修课程。
拓展型(选修)课程 (即课程超市)。学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按照自主选择、自愿参加的民主原则,开发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从涉及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人文领域、科学领域、体艺领域、思想方法领域、综合实践领域、学科拓展领域”等六个方面,有30多门校本课程近百个班供学生自由选择,包括阅读、名著赏析、影视欣赏、军事观察、天文、版画、陶艺、中国结、艺术插花、编织、剪裁、球类、棋类、器乐、电脑动漫、日语等。这些涵盖面广的校本课程从周一到周四,每天下午第八节都开班上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由于校本课程班额多,学生参与面广,而且可自主选择、自愿参与,就像到超市买东西一样,因此,石门实验中学的老师和学生将这些校本课程班戏称之为“课程超市”。
探究型课程。这是在基础型课程及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个性特长、逻辑思维、书面表达等,重视对学生合作学习、综合运用、选择组合等能力培养的课程。主要采取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它包括了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案例调查等项目,由导师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对学有潜力的学生精心培养。
这三大类型的课程相辅相成,构成了石门实验中学的“有为教育” 课程体系。通过有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接受有为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和责任心、荣誉感、爱国情,从而有作为地生活。
盐步初级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国家、地方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学校的实际;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法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何在?当今时代赋予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使命是什么?在盐步初级中学,记者找到了答案。
盐步初级中学把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为:坚持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学校和谐发展为目标的三个基本原则,结合学情、师情、校情,注重实际,注重实效,注重实用。计划对现有的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完善,确定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型体系。必修课为学校大文化类课程,包括阅读课、书法课、形体课、机器人教育课、学习方法课等,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要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又要提高他们的外在涵养。而选修课又分为:STS系列课程、社团活动课程、主题节庆课程,其中社团活动课程细分为知识拓展类、文体技能类、学科竞赛类、创新实践类等四类课程。盐步初级中学的校本课程既着眼于“校本”,又要立足于课外、聚焦在课改。因此,课程的全面、多样化,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可选择的课程,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有不同专长的老师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展走向常态、走进学生。
另外,盐步初级中学的校本课程的设置还进行动态的管理,根据当前现实需要和学生需求状况进行课程增减或课时调整。
开放
教育发展在体制上,公办一元化的力量无可撼动;在形式上,行政化痼疾无法根治。有鉴于此,南海创新发展形式,革新办学体制,致力于打造一个外向、开放的教育发展环境。
1. 五星格局的城市化教育
南海区桂城街道以发展的、超前的眼光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情况和政府建设广佛RBD对教育的目标定位,制定了五年的发展规划,构建“规范、均衡、优质、特色、现代化”的“五星级”城市化教育新格局。
追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教育变革、教育创新、教育发展的过程,它让弱校变强,使强校更具特色,使各学校共同进步。桂城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桂城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桂城广佛RBD城市发展中、在桂城城市化教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桂城教育整合的第一二个阶段,桂城向街道的教职员工反复强调均衡意识:教育区域发展平衡、教育阶段发展均衡、学生素质发展均衡。同时要求各教育单位把工作重心放在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上来,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作为突破口,科学规划学校的发展;组织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对薄弱学校进行帮扶。
在桂城,“大爱无限,教育桂城”、“没有爱,就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的教育理念使师生的爱心进一步放大、延伸,从这个角度说,关爱成了城市化教育的切入点。
桂城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特点,把“关爱”工作作为提高师德水平和搞好学生德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的突破口,从关爱自已做起,关爱师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关爱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家庭、社区,大力开展“大爱无限,教育桂城”活动。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片社区,把学校关爱工作作为构建和谐桂城链条的根基,构建起“和谐学校→和谐家庭→和谐村居→和谐桂城”的阳光桂城的大厦。如2010年,桂城中心小学的“关爱小天使争章行动”获得了广东省红领巾少先队特色品牌项目一类项目。
在推进桂城教育迈向城市化的进程中,记者深刻地认识到,优质师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均衡优质的关键。教育水平要提升,核心是质量,关键是教师。桂城的做法是——
①倾斜配置教师资源,着力提高薄弱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采取“定向招聘”、“行政调配”等措施,加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促教育均衡发展。
②组建桂城名师团。组建一支学校编外的桂城名师团,指导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施名师跨校共享制度。发挥其督学功能、指导功能,促学校优质发展。
③推进名师“结对子”工程,均衡城乡两地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名师资源,从实际工作中帮扶、引领、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整个桂城的教育教学均衡、优质发展。
④按照“优化结构,提升队伍,造就名师”的思路,切实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从师德入手,培养爱心教师;抓师能提高,培养专家型教师。
桂城名师工程卓有成效,街道名师荟萃。近两年来,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有200多人次获区级以上奖励,60多位名师被邀请外出讲学。
2. 高度接轨的教育国际化
中国经济高速的增长的同时,伴随而来的必然是政治、文化、教育领域的国际化。而“培养世界化公民”一直是南海教育的特色,南海教育除继续与国外各类学校“手拉手”,展开长期的交流与合作外,还将通过课程衔接和学历衔接,为学生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
“南海要用国外最好的资源、用家长可以负担的资金,通过政府和教育部门搭建的平台,让学生们有机会享受国外一流的教育。”吴赐成说。具体来说,南海将在一些高中开设英语系国家高等院校公认的A-LEVEL课程。同时,国际化教育从小学到高中的整个链条已经形成,目前,桂城外国语学校、南海实验中学都已开设相关国际课程。
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南海即将在部分高中开设的PGA课程更是一个利好消息。据介绍,学生在读完高二后,如能通过高二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相关选拔程序,可以入读PGA课程,将来或可入读北美国际高校;如未被国际高校录取,则可以通过北京外国语大学“2 2”的教学模式,即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就读两年,然后去国外大学再读两年,保证其能出国留学。
此外,南海还将引进国际教育培训机构提供ACT课程,此课程是美国大学的入学课程,为美国3300多所高校承认。吴赐成认为,“由政府部门介入此事,可以保证培训机构的可靠性,让学生们有充分的时间提前接受国外教育。”据了解,南海教育局还将筹备一所高中阶段的外国语学校。高中校长们或将与国外高中校长实现对接,帮助举荐优秀的南海学子入读国外大学,使其得到优先录取的机会。
吴赐成还告诉记者,“英语、科技、艺术、信息等课程将是南海国际化教育的重点课程,这些课程也是国外大学在录取高中生时所看重的。”
南海桂城中学:以国际部为平台,推动国际教育本土化。
在政府的支持下,桂城中学成立了国际部,与优联教育集团合作办学,主要开办A—LEVEL课程,简单的讲就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大学预科课程或国际高考,全球150多个国家的大学认证;或者说是国际中学高级证书课程。
桂城中学国际部非常重视教育国际化双向过程。国际部除了培养国际人才,更多的是让校本部的学生享受外籍教师开设的课程,如开展选修课,了解美国的政治文化,了解西方文学史和经济史,等等。同时也让国际部的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佛山特有的陶艺、剪纸、茶艺、书法、舞狮等,“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最终不仅有国际视野,更要有中国心。”在向记者介绍国际部时,桂城中学校长全疆发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教育的国际化核心是课程,课程的承担者是教师。因此,桂城中学让校本部的教师和外籍教师共同探讨教学问题,如同课异构,优势互补。国际部也请校本部的教师用一年的时间将高中三年的课程进行浓缩和提炼,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优势表现出来。另外,在班主任工作、学生社团、文体活动诸方面,国际部与校本部都互相观摩、共同参与、逐步走向融合。通过这个平台,中外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教育国际化的课程,提升桂城中学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品位、教育的价值观。
大沥中心小学:以国际教育交流为契机,提升教育综合水平。
在大沥中心小学,邝慧珊校长向记者介绍说,学校借助中英校际连线项目平台,与英国圣安德鲁VA学校合作交流,组织师生通过Email互通信息,互相浏览学校网络,互相了解课程建设情况,加强校本课程设置交流。组织两校学生通过Email和书信交笔友,互相了解礼仪教育、新年风俗、学校生活等情况。
在南海区综合教育改革框架下,学校启动“推进国际教育交流,带动学校教育综合水平提升”项目。与香港大埔墟公立小学、香港坪石天主教小学、英国威尔特郡St·Andrew’s VASchool(圣安德鲁VA学校)等学校,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其间建立合作交流平台,创建学校交流合作模式,互相了解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常规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生活、家校社区教育等教育体系和模式。
在交流活动中,大沥中心小学借鉴国际教育的先进经验,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开展校际合作专题活动,开展师生交流活动,开拓教师视野,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培植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综合能力,增强学校教育的影响力。
3. 体制放权的多元化办学
在经济社会越来越多元发展的南海,多元化办学、集团化办学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它更有效地推动了教育的真正均衡发展。
桂城地处南海、佛山中心,教育质量名列佛山前茅,优质学位供不应求。为了满足广大家长、学生的需求,桂城积极探索优质教育集团化发展模式,力求使每一所学校(幼儿园)都成为优质学校(园)。
①以名校(园)为龙头,组成片区教育集团。使各层次学校(幼儿园)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发展,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②与街道直管名牌学校(幼儿园)签约,将农村薄弱学校(幼儿园)交由名校(园)代管。通过改善办学(园)环境,树立品牌意识,充分利用名校(园)品牌内涵引领提升农村薄弱学校(幼儿园)的办学能力和办学品位。
③探索义务教育与学前教育整体化的的新的办学管理模式,实现管理、师资、资源集团共享,实现各学段无缝衔接。
2010年5月,街道教育局将把夏东幼儿园纳为街道直管,把“夏东幼儿园”更名为“南海机关幼儿园夏东分园”,成立南海机关幼儿园学前教育集团,由南海机关幼儿园负责经营管理。通过办学模式的改变,优化结构,提升队伍,提升农村薄弱幼儿园的办学能力和办学品位。这种与街道直管名牌幼儿园签约、将农村薄弱幼儿园交由名园代管的幼儿教育集团化模式(名园﹢民园)获得了国家、省、市、区等各级部门的肯定,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引起了《南方日报》等媒体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同行纷纷前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