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似锦的女孩》一次共情心教育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undu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岁女孩卡珊德拉过着双面的人生。
  在夜里,她是混迹于各个酒吧的风尘女子。她每夜都假装烂醉如泥,而每夜都会有“好心”男子前来,将她从困境中解救。但无一例外地,这些“好心”男子把她领向的终点站,是他们的家中。而无一例外地,卡珊德拉会让试图与她发生关系的登徒子们大吃一惊,尝到趁人之危的代价。
  但在白天,卡珊德拉是个不思上进的大龄少女。穿衣与化妆风格浮夸幼稚的她,仍然与父母住在一起,安于为咖啡馆打工的现状。当家人与老友提及她之前在医学院就学时拥有的大好前程,她只是置之一笑,仿佛那已经是上辈子的事。然而一位老同学的来访,还是勾起了她对过往创痛的回忆。
  所以,这个前程似锦的女孩,究竟何以沦落至此?又将如何在沦落中爆发?

一桩性侵案,两位受害者


  带着疑问,我们跟随卡珊德拉(凯瑞·穆里根饰),与她一起造访了几位彼此之间看似毫无关联的旧相识:她在医学院就学时曾经的好闺蜜,她的医学院院长,和一位暂时停业的律师。通过这三次接触,我们渐渐拼凑起了对卡珊德拉来说至关重要的过往。她最好的朋友妮娜,大学期间曾在一群男孩的围观下,被一位男生灌醉后多次强暴。但当妮娜将这一切公之于世时,她与卡珊德拉共同的闺蜜不相信她,她的医学院院长没有認真对待她的投诉,而为强奸者做辩护的律师则污蔑、中伤她,使得她的指控最终被法庭撤销。
  妮娜最终因痛苦和羞耻而死,而这件事也长久影响着卡珊德拉的人生。作为一个没能亲自在场阻止一切的朋友,她只能以不遗忘的方式,与死者分担伤痛。而作为一个原本“前程似锦”的个体,在经历此事之后,她似乎完全停止了成长。她从包庇作恶者的医学院辍学,放弃了大好前程。她对多数事情都兴趣寥寥,用不合作的消极态度应付着生活。她拒斥社交与亲密关系,而她的发型、妆容与衣着都停留在少女时期,与她的真实年龄对比起来,显得极其突兀。
  但从某种程度上,这正是一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直观表现。妮娜的遭遇,为卡珊德拉带来的创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她不能也不想放下过往。好友的惨剧定义了卡珊德拉的整个人生,而她自认为,自己活在世上的唯一使命,就是纠正这个男权世界所犯下的种种错误,防止更多女孩像自己的好友一样被侮辱、损害,并让作恶之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所以,当她得知强奸好友之人的行踪后,她的复仇计划,也立刻进入了实行阶段。血色正在地平线上涌动。

不是爽片,而是寻求对话


  如果看过本片带有情色、复仇与制服诱惑等B级片元素的预告片,人们很可能会认为《前途似锦的女孩》是一部女性主义爽片,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心中的复仇之火在灼烧,但卡珊德拉与影片导演寻求的,是与不理解女性主义诉求之人的某种对话。

  在偶遇老同学后,卡珊德拉心底的疮疤再度被撕开。她与闺蜜和院长对话时,用极具操纵性质的手段,引导这两场对话的方向。闺蜜认为既然一个女人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容易喝醉,就没资格对男人在她醉酒后向她做的事情抱怨太多,却浑然不觉自己正在被卡珊德拉灌醉,陷入危险境地。已经不记得妮娜及其申诉的院长,认为在面对性侵指控时应采取疑罪从无原则,不能因女孩们的一面之词毁掉男孩们的前程。然而当卡珊德拉声称自己将院长的女儿诱拐到了一个挤满醉酒男孩的房间时,院长的态度立刻翻转:她狂怒、咒骂、威胁、哀求,因为她很清楚男人在荷尔蒙失控的情况下会做出什么事,只不过她在之前一直盲目乐观地相信,她和她的所爱之人不会陷入这种境遇。
  但卡珊德拉并不是反社会的叛逆者。她工于心计,能够轻易诱骗他人上钩,但她并不会像《消失的爱人》的女主角一样,出于纯粹的报复心与利己主义目的而不择手段。她让闺蜜和院长体验到了恐惧,却没有真正伤害她们;而当强奸犯的辩护律师向她诉说内疚时,她毫无保留地原谅了后者,因为她终究相信人心向善。
  用预告片和前半段剧情吊足大家的胃口,却又在中段渐渐揭示卡珊德拉相对温柔的本性,或许会让很多冲着“爽片”味道而来的观众失望。影片在这个层面确实存在问题:既想讨好喜爱暗黑元素的观众,又在实质上不愿让女主角手上沾血,于是影片的风格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某种割裂感。这种割裂感在影片高潮段落暴露得尤为明显:导演想兑现向观众许下的血腥承诺,却没法狠下心来让卡珊德拉动用私刑,最后只好借警察之手将恶人绳之以法,这种妥协既削减了全片的情感冲击力,也让影片对社会现有体制的批判力度打了折扣。
  但《前程似锦的女孩》终究瑕不掩瑜。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那就是它让一个从未出镜的女孩,成为了全片的情感核心。作为观众,我们始终没有看到妮娜的肉身,但通过不同人物的转述,她饱受折磨的灵魂鲜活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她在无意中落入的悲剧处境则让我们心痛不已。卡珊德拉在片中让麻木之人学会了设身处地为性侵受害者着想,而《前程似锦的女孩》的感染力,也能让观众学会设身处地关心那些存在于戏外的性侵受害者。妮娜已经死去,但许多性侵受害者依然痛苦地活着,作为陌生人,我们能做的最基本之事,就是拥有一些起码的共情心,不要用冷漠与犬儒,将受害者已然破碎的心再次伤害。
其他文献
图/受访者提供  跟画面上那些参差、斑驳、烟火水渍的人居痕迹比起来,张恩利的工作室整洁得过分。四层小楼里到处四白落地,简直不像一个画油画的人待的地方。油画工作室里常见的那些混乱:泼溅的颜料滴、团成一团的纸巾或抹布、东一张西一张的视觉图片资料、散发着古怪气味的媒介剂罐头、隔夜的酒瓶或满满一缸烟蒂……在他这儿,没有。  “我喜欢干净。”他有几个工人,每天收拾,让工作室始终呈现出一种清洁有序的状态。存放
【美】《福布斯》6月  塞雷娜·威廉姆斯是同时代女网天后维纳斯·威廉姆斯的亲妹妹,所以通常称呼她为“小威”。大小威的崛起是不折不扣的美国传奇:她们出生在加州混乱的黑人社区,父亲靠着有限的网球知识把姐妹俩培养成人,练球的时候,街上有时会传来枪声,姐妹俩就赶紧趴下,枪声过去后接着练。就这样,小威从上世纪末开始在传统上由白人统治的国际女子网球领域称霸,20年来已经获得23次女單大满贯冠军和14次女双大满
2019年第一天,杨克(Jan Craps)和家人正式搬到了上海。作为百威资深的职业经理人,他的任职地点遍布四个大洲,中国是他在百威工作的第五个国家。  2019年1月,百威亚太区南北两个大区合并,原为南区总裁的杨克升任百威亚太区首席执行官及总裁。全球化、跨职能所积累的丰富经验,让他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百威在中国的业务发展:“百威希望为中国啤酒爱好者提供多种选择,包括不同的啤酒风格、不同的场景体验,我
英国海军23型护卫舰蒙特罗斯号  近日,英国海军23型护卫舰蒙特罗斯号(HMS Montrose,F236)抵达日本东京晴海码头进行访问。这艘护卫舰是为了与日本和美国海军舰队进行西太平洋地区的联合军事演习而来,演习的主要科目是反潜和海上扫雷。英国海军方面表示,英国、日本和美国举行联合演习表明三国都支持‘自由开放的印太’,此次演习表明了英国在该地区的决心。  2018年12月,日英美三国也曾在西太地
2019年12月,Panda在稻城亚丁的牛奶海。图/受访者提供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写道:“如果生活的要义在于追求幸福,那么,除却旅行,很少有别的行为能呈现这一追求过程中的热情和矛盾。不论是多么的不明晰,旅行仍能表达出紧张工作和辛苦谋生之外的另一种生活意义。”德波顿生活在伦敦,在看到一本画册上的沙滩与棕榈树后,他抱着对热带风情的想象去了加勒比海域的小岛旅行。  在现代城市工作的很多年轻
演员章宇给自己立了规矩,近期不接受采访和拍摄。他认为曝光太多会自我消解。他也拒绝了我们,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还是想在戏里跟大家见面。”  去年,电影《我不是药神》以30亿票房席卷全国院线,只有11句台词的“黄毛”让他彻底走红。他因此提名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  “手机上的社交软件都炸了,”赞誉和久不联系的熟人如潮涌来,“以前你需要自己喂自己糖吃……突然间变成所有人给你塞糖,刚开始觉得
關于中国街舞,这里有一个跨度为三十年的故事。1990年代,爱跳舞的叛逆少年踏上了他人未曾涉足的路;千禧年,未成形的开始成形,源自街头的文化接上了全民体育的正轨,暗涌在故事表象之下,某种年轻人的潮流悄然蓄势;如今,从街头到综艺舞台,新的游戏规则登场。  这故事还有另一种讲法。故事的A面,是世界冠军,是光荣与梦想;故事的B面,是艰难时日,是把牙打碎了往肚里咽。梦想是一个裹挟所有人的现代神话,在综艺这个
校门外,木马是那种不愿轻易挤进家长堆里的人。和他们聊什么呢?如何替孩子抄机械化的作业而不被老师识穿?有什么防止孩子过度学习、适合全家游玩的新公园推荐而非最近上了什么补习班?不管是哪个话题,想必都很难得到回应。  她的一些更叛逆的想法——比如“为什么让他考第一,你自己去当第一不好吗?你去当总裁不好吗?为什么要让他去?”——要是真全盘托出,也只会叫众人大跌眼镜。  上回她在幼儿园门外等小女儿,一位妈妈
视野尽头的祁连山在夏季阳光下呈现出淡褐色影子。上面是湛蓝色天空,干净得一点云朵都没有。戈壁滩从山脚延伸至眼前,公路两侧,有时草木丰茂,白杨成排,有时只有裸露的岩石和零星的几株骆驼草,间或有几座坟墓。  这是从玉门新市区去往老市区路上的风景。经过大片无人区后,我产生一种错觉,仿佛这是一条通往过去的路,玉门老市区还保留着上世纪90年代的风貌。  老市区的人喜欢和外来者谈论过去。宾馆前台大姐告诉我,这是
翻译家杨苡今年102岁了。近年来,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余斌一直在为她做口述回忆录。这一过程不像专门的访谈,他们就如往常聊天一样随意。余斌说,“碎碎念”恰是杨先生自述的特点。  杨苡与李尧林、巴金兄弟的书信往来,如今已是文坛佳话。不过在杨苡的“碎碎念”中,这段经历还有许多珍贵的光影片断鲜为人知,下文即对这部分内容的节选。如果你读过巴金的《家》,也许可以在杨苡的回忆中读到更丰满的觉民和觉慧,他们在现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