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冬过后,天气越来越冷,气候干燥,给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器质性疾病病人会大大增加,诸如流行性感冒迅速传播,慢性支气管炎和肺心病病人症状加重;高血压病人因血压升高,诱发心肌梗塞和中风,甚至发生“猝死”,等等。因此,老年人要适应冬令气候特点,顺应自然,重视保健,安全过冬。
1防寒保暖
老年人由于脏器老化,功能衰退,因而适应性和抵抗力较差,当寒潮或强冷空气来袭时心血管病人发病率明显增高,除上述高血压、中风病症外,还容易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心力衰竭等。
严寒成为伤风感冒、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哮喘病的主要诱因,此外,受寒冷刺激后,还容易发生手足冻疮、皱裂和皮肤瘙痒等。因此,老年人的冬令衣着应以松软、轻便、贴身、御寒、保暖为宜,衣料宜选用棉毛、纺织品、本人感觉套头式(或称钻头式)内穿棉、毛衣比开襟系扣式对气管保暖性能更好。鞋袜大小松紧要适宜,皮肤部分保护(如使用口罩、手套、防风耳套),另外,皮肤涂敷少许油脂,也能减少散热作用。防冻还必须防湿,要经常注意鞋袜的干燥,受湿后应及时更换。脚汗多者,可用温热水洗脚,洗干后再用硼酸粉或滑石粉涂抹脚掌、脚趾以保干燥。
中医认为两足、肩俞和眉际是身体最容易感邪之处,所谓寒从足起,并指风往往从肩部眉际而入,所以平时要加强保护,以免在无意中感邪。另外,古人有“早起三百步,睡前一盆汤”之说,这是满足冬季自我保健的好方法,亦是传统的健身良方。
2饮食调理
中医素有“虚则补之”、“寒则温之”、“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冬令時,老人的日常膳食应以“温”、“补”为主,多吃些瘦肉、禽蛋、鱼类及豆制品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以增加营养;多食用牛羊肉等热量高的食品,以温补肾阳,增加御寒能力;还应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大枣、蜂蜜、枸杞子、核桃仁、油菜、菠菜、胡萝卜、豆芽菜等,以防口腔炎、唇炎、皮肤干燥、皲裂等疾患。注意多喝些热汤、牛奶,以滋补脏腑,增进食欲,驱寒保暖。
3适度运动
民间传颂着“若要健,天天练”的谚语,说明运动是健康的源泉。
冬季气候寒冷,人的惰性大,老年人终日躲在比较暖和的屋子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坚持每天锻炼,这对增强体质、防病保健大有裨益。运动项目、强度可因人而异,合理选择,循序渐进,舒服为宜,尽量多做些全身性的运动,如打太极拳、练气功、做操等。现代医学认为,腿是人类进化和从事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与体内脏器官及内分泌腺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五脏六腑在脚底部有相应的投射区。双腿功能的锻炼发挥,可促进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循环功能代谢,从而起到强身健体作用。一个人倘若“四肢不动”,尤其是久坐少动,使便秘、痔疮、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病率比一般人要高。实践证明安步当车益者康,但需注意,人老了,骨质疏松,自身平衡能力差,双腿迈步无力,很容易摔倒致伤,走路时务必要小心!
4改善环境
寒冷冬季紧闭门窗,供暖设施造成室内温度过高,可致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能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症状,还会降低支气管内膜细胞纤毛的防御屏障功能。室内空气干燥和流通不畅,常引发人体鼻咽干燥、流鼻血、皮肤瘙痒、头晕恶心,骤冷骤热的环境也容易伤风、感冒,引发呼吸道感染,统称为“暖气病”。
同时,室内污染加剧,为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致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猛增。高血压病人在室内血管舒张,突然到了室外,血管猛然收缩,势必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易诱发中风,通常,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低的老年人和儿童受影响最大。室内温度过高,家具、石材及室内装饰材料中所含毒气释放也会增加,直接损害人体。
当室内暖气开放时,应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8℃~24℃之间,湿度50%~60%为宜,最低不低于40%。预防“暖气病”不可忽视,勤开窗户、通风,一般早晚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开窗时间不少于5~20分钟。还要重点保湿,一般相对湿度50%~60%的环境人体感觉最舒服。使用加湿器或在暖气片上放盆水,洒水拖地加湿,还可以设水族箱,养几条鱼,或在室内养几盆绿色植物等,都是不错的办法。但室内植物不宜太多,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并且要常给植物浇水。
5心理保健
无论服药、运动,还是饮食,都是为了调理身体机能,使身体进入和谐有序、健康平衡的状态。若想加速实现这一目标,心理情绪十分重要。
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呈现出自然界阳气潜伏、阴气盛极的特点。实践证明,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因此,老年人在精神上宜安静神志,避免忧伤、焦虑、紧张等不良因素的刺激,经常保持情绪乐观,科学、合理安排生活,若要改变情绪低落、心郁不欢、惆怅苦闷状态,最佳方法是活动,室外天气不允许时,室内烹饪、音乐欣赏、下棋等也有利于振奋精神的,但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保证充分睡眠,使心境恬静,这样可促使阳气潜藏,敛阴护阳,养精蓄锐,预防疾病。
1防寒保暖
老年人由于脏器老化,功能衰退,因而适应性和抵抗力较差,当寒潮或强冷空气来袭时心血管病人发病率明显增高,除上述高血压、中风病症外,还容易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心力衰竭等。
严寒成为伤风感冒、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哮喘病的主要诱因,此外,受寒冷刺激后,还容易发生手足冻疮、皱裂和皮肤瘙痒等。因此,老年人的冬令衣着应以松软、轻便、贴身、御寒、保暖为宜,衣料宜选用棉毛、纺织品、本人感觉套头式(或称钻头式)内穿棉、毛衣比开襟系扣式对气管保暖性能更好。鞋袜大小松紧要适宜,皮肤部分保护(如使用口罩、手套、防风耳套),另外,皮肤涂敷少许油脂,也能减少散热作用。防冻还必须防湿,要经常注意鞋袜的干燥,受湿后应及时更换。脚汗多者,可用温热水洗脚,洗干后再用硼酸粉或滑石粉涂抹脚掌、脚趾以保干燥。
中医认为两足、肩俞和眉际是身体最容易感邪之处,所谓寒从足起,并指风往往从肩部眉际而入,所以平时要加强保护,以免在无意中感邪。另外,古人有“早起三百步,睡前一盆汤”之说,这是满足冬季自我保健的好方法,亦是传统的健身良方。
2饮食调理
中医素有“虚则补之”、“寒则温之”、“药补不如食补”之说。冬令時,老人的日常膳食应以“温”、“补”为主,多吃些瘦肉、禽蛋、鱼类及豆制品等含优质蛋白质的食品,以增加营养;多食用牛羊肉等热量高的食品,以温补肾阳,增加御寒能力;还应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大枣、蜂蜜、枸杞子、核桃仁、油菜、菠菜、胡萝卜、豆芽菜等,以防口腔炎、唇炎、皮肤干燥、皲裂等疾患。注意多喝些热汤、牛奶,以滋补脏腑,增进食欲,驱寒保暖。
3适度运动
民间传颂着“若要健,天天练”的谚语,说明运动是健康的源泉。
冬季气候寒冷,人的惰性大,老年人终日躲在比较暖和的屋子里,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坚持每天锻炼,这对增强体质、防病保健大有裨益。运动项目、强度可因人而异,合理选择,循序渐进,舒服为宜,尽量多做些全身性的运动,如打太极拳、练气功、做操等。现代医学认为,腿是人类进化和从事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与体内脏器官及内分泌腺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五脏六腑在脚底部有相应的投射区。双腿功能的锻炼发挥,可促进全身各器官的血液循环功能代谢,从而起到强身健体作用。一个人倘若“四肢不动”,尤其是久坐少动,使便秘、痔疮、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病率比一般人要高。实践证明安步当车益者康,但需注意,人老了,骨质疏松,自身平衡能力差,双腿迈步无力,很容易摔倒致伤,走路时务必要小心!
4改善环境
寒冷冬季紧闭门窗,供暖设施造成室内温度过高,可致血液浓缩,血黏度增高,血管扩张,血容量不足,能引起血压下降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症状,还会降低支气管内膜细胞纤毛的防御屏障功能。室内空气干燥和流通不畅,常引发人体鼻咽干燥、流鼻血、皮肤瘙痒、头晕恶心,骤冷骤热的环境也容易伤风、感冒,引发呼吸道感染,统称为“暖气病”。
同时,室内污染加剧,为病菌的滋生和传播提供了“温床”,致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猛增。高血压病人在室内血管舒张,突然到了室外,血管猛然收缩,势必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易诱发中风,通常,免疫力低下、抵抗力低的老年人和儿童受影响最大。室内温度过高,家具、石材及室内装饰材料中所含毒气释放也会增加,直接损害人体。
当室内暖气开放时,应将室内温度保持在18℃~24℃之间,湿度50%~60%为宜,最低不低于40%。预防“暖气病”不可忽视,勤开窗户、通风,一般早晚各开窗通风一次,每次开窗时间不少于5~20分钟。还要重点保湿,一般相对湿度50%~60%的环境人体感觉最舒服。使用加湿器或在暖气片上放盆水,洒水拖地加湿,还可以设水族箱,养几条鱼,或在室内养几盆绿色植物等,都是不错的办法。但室内植物不宜太多,一个房间一两盆即可,并且要常给植物浇水。
5心理保健
无论服药、运动,还是饮食,都是为了调理身体机能,使身体进入和谐有序、健康平衡的状态。若想加速实现这一目标,心理情绪十分重要。
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呈现出自然界阳气潜伏、阴气盛极的特点。实践证明,许多疾病的发生与心理状态息息相关,因此,老年人在精神上宜安静神志,避免忧伤、焦虑、紧张等不良因素的刺激,经常保持情绪乐观,科学、合理安排生活,若要改变情绪低落、心郁不欢、惆怅苦闷状态,最佳方法是活动,室外天气不允许时,室内烹饪、音乐欣赏、下棋等也有利于振奋精神的,但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保证充分睡眠,使心境恬静,这样可促使阳气潜藏,敛阴护阳,养精蓄锐,预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