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病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B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记录并观察术前、术后患者视力、眼压、前房中央深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A组患者视力相比B组改善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在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科;临床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29-02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属于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是眼科常见的青光眼类型,临床治疗上以手术为首选,但对于本病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观点仍不统一,为此我们对不同方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进行了观察,以期待为本病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于我院眼科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共80例80眼,所有患者均符合:①首次发作;②合并白内障;③视力<0.5,④经药物或前房穿刺后眼压接近正常范围;⑤房角开放>1/4象限。其中男32例,女58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4.3±6.7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患者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患者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基础上联合小梁切除术;其中A组共36例36只眼,B组共44例44只眼。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手术方法
A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0.5h予20%甘露醇250ml静滴、托品酰胺及5%新福林眼液滴眼散瞳,将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后予球后麻醉,表面麻醉完成后行巩膜隧道切口,并于透明角膜处做辅助切口,应用前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劈核技术对晶状体体核进行乳化,将皮质吸出后于前房及囊袋内注入黏弹剂,于囊袋中置入人工晶状体,给予卡巴胆碱缩瞳,检查切口水密良好度,将结膜瓣恢复,术后于球结膜下注入地塞米松及抗生素。
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前准备及麻醉同A组,不同的是在结膜瓣做好好,以1点为中心,在角膜缘作为基底后做成4mm×6mm的板层巩膜瓣结构,后同样做隧道切口,前房黏弹剂注入,人工晶状体植入,卡巴胆碱缩瞳处理,在巩膜瓣下将深层巩膜组织切除,并在1点位置行虹膜周切,巩膜瓣、结膜切口对位缝合数针后于球结膜下注入地塞米松及抗生素。
1.2观察指标
记录并观察术前、术后患者视力、眼压、前房中央深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术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术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A组:<0.5者18例(44.4%),>0.5者20例(55.6%);B组<0.5者24例(54.5%),>0.5者20例(45.5%)),A組相比B组改善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相比术前均降低(术前A组23.5±8.4mmHg,B组22.6±7.9mmHg,术后A组17.9±4.2mmHg,B组15.9±5.1mmHg),术后眼压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方中央深度两组均增加(术前A组1.75±0.41mm,B组1.68±0.39mm,术后A组2.39±0.42mm,B组2.35±0.38mm),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术后角膜水肿患者病例,其中A组12例,B组14例,水肿出现后于3~7d内均消失,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以往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用术式为周边虹膜切除术及小梁切除术,采用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在治疗眼压较高患者时更为普遍采用,通过小梁切除可建立眼外引流,有效降低眼压,但由于此术式常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结膜创口渗漏、人工晶状体表面增殖膜形成等并发症,影响了手术质量,且术中对浅前房处理相对复杂,术后炎症反应明显,易损伤视功能,可致手术失败[1-2]。本组研究中,我们对比了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两种术式,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术后近期及半年内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而A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相比B组更明显,表明单纯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案有效,且相比联合小梁切除术更具优势,同既往研究结果一致[3]。至于B组患者视力恢复较差可能同联合手术造成患者眼压降低过快、角膜皱褶增多、角膜水肿增加等因素有关[4]。
总之,我们认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控制症状,术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丽莲, 朱俊东, 陈文芳, et al.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J] [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1, 6(2): 168-71.
[2]王媛, 王睿, 毕春潮, et al.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J]. 国际眼科杂志, 2012, 12(4): 757-8.
[3]苏连荣, 李琦, 魏海霞.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J]. 国际眼科杂志, 2013, 13(6): 1181-3.
[4]高付林, 胡莲娜.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观察 [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2, 6(7): 180-1.
【关键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科;临床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29-02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属于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是眼科常见的青光眼类型,临床治疗上以手术为首选,但对于本病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观点仍不统一,为此我们对不同方法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进行了观察,以期待为本病治疗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于我院眼科诊断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共80例80眼,所有患者均符合:①首次发作;②合并白内障;③视力<0.5,④经药物或前房穿刺后眼压接近正常范围;⑤房角开放>1/4象限。其中男32例,女58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4.3±6.7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患者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患者予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基础上联合小梁切除术;其中A组共36例36只眼,B组共44例44只眼。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手术方法
A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0.5h予20%甘露醇250ml静滴、托品酰胺及5%新福林眼液滴眼散瞳,将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后予球后麻醉,表面麻醉完成后行巩膜隧道切口,并于透明角膜处做辅助切口,应用前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劈核技术对晶状体体核进行乳化,将皮质吸出后于前房及囊袋内注入黏弹剂,于囊袋中置入人工晶状体,给予卡巴胆碱缩瞳,检查切口水密良好度,将结膜瓣恢复,术后于球结膜下注入地塞米松及抗生素。
B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前准备及麻醉同A组,不同的是在结膜瓣做好好,以1点为中心,在角膜缘作为基底后做成4mm×6mm的板层巩膜瓣结构,后同样做隧道切口,前房黏弹剂注入,人工晶状体植入,卡巴胆碱缩瞳处理,在巩膜瓣下将深层巩膜组织切除,并在1点位置行虹膜周切,巩膜瓣、结膜切口对位缝合数针后于球结膜下注入地塞米松及抗生素。
1.2观察指标
记录并观察术前、术后患者视力、眼压、前房中央深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 术后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术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A组:<0.5者18例(44.4%),>0.5者20例(55.6%);B组<0.5者24例(54.5%),>0.5者20例(45.5%)),A組相比B组改善较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眼压相比术前均降低(术前A组23.5±8.4mmHg,B组22.6±7.9mmHg,术后A组17.9±4.2mmHg,B组15.9±5.1mmHg),术后眼压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方中央深度两组均增加(术前A组1.75±0.41mm,B组1.68±0.39mm,术后A组2.39±0.42mm,B组2.35±0.38mm),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两组均有不同程度术后角膜水肿患者病例,其中A组12例,B组14例,水肿出现后于3~7d内均消失,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以往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常用术式为周边虹膜切除术及小梁切除术,采用白内障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在治疗眼压较高患者时更为普遍采用,通过小梁切除可建立眼外引流,有效降低眼压,但由于此术式常导致患者出现术后前房延缓形成、结膜创口渗漏、人工晶状体表面增殖膜形成等并发症,影响了手术质量,且术中对浅前房处理相对复杂,术后炎症反应明显,易损伤视功能,可致手术失败[1-2]。本组研究中,我们对比了单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两种术式,结果发现两组患者在术后近期及半年内眼压、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而A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相比B组更明显,表明单纯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方案有效,且相比联合小梁切除术更具优势,同既往研究结果一致[3]。至于B组患者视力恢复较差可能同联合手术造成患者眼压降低过快、角膜皱褶增多、角膜水肿增加等因素有关[4]。
总之,我们认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控制症状,术式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谢丽莲, 朱俊东, 陈文芳, et al.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J] [J].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1, 6(2): 168-71.
[2]王媛, 王睿, 毕春潮, et al.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J]. 国际眼科杂志, 2012, 12(4): 757-8.
[3]苏连荣, 李琦, 魏海霞.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J]. 国际眼科杂志, 2013, 13(6): 1181-3.
[4]高付林, 胡莲娜.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观察 [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2, 6(7): 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