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的最基本的心理因素之一。那么,如何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呢?我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落实以下几个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并最终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目的。
1 师生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以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要让课堂活跃,使学生参与其中,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基础扎实,指导学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尽管语文教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40分钟的一节课,学生不可能一直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因而,教师在备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备自己,备学生,备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的欲望等。要使问题能朝着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去想,这更利于学生主动地、有准备地上好课。
教学中,采用独特新颖的导语引入,可诱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导语。导语设计得好,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独特新颖的导语,能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的功效。语文课的开篇导语如能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对课文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通过生动形象有声语言拔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能以一种宽松的心境,浓烈的兴趣接触课题,获得学习上的自觉性。
2 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理论家布鲁纳在《发现行为》一文中说到:“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头脑灵活运用,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发现课文内容所揭示的道理和问题,以此来提高他们理解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质疑问难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老师首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教会学生提问题。①预习质疑: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先摘录疑难,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②精读质疑:学生在初步熟悉了课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重点词语句子、文章的内容、结构的安排、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进行发问,促进学生思考。③总结质疑: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这时,引导学生整体回顾,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3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氛围
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和娇惯,在家中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小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实物、投影、录音、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用诗歌朗诵、唱歌、画画、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增强其直观性,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轻松的情感力量和语言艺术,这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例如,在教学有关长征的课文时,我借助录像这一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观看影片《长征》中与课文相关的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出红军长征途中那种不为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品质;教学《七月上天山》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想象力进行绘画,然后让学生把绘画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评画,从中品味出其中的特色。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便在无形中体现了出来。运用这些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进他们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这一做法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4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学生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结果。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源于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恰当的阅读方法。老师平时要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我选取阅读材料,主要着眼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尽量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语文教学的主体转移到“学生”上是必然的。如果老师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前进;如果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如果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如果给学生一次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那么,我相信语文教学必定有一个辉煌的前景。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践,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的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积极地探索,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们的教学才会更鲜活,课堂才会更精彩。
1 师生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以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要让课堂活跃,使学生参与其中,教师一定要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基础扎实,指导学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尽管语文教材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40分钟的一节课,学生不可能一直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因而,教师在备教材的基础上,还要备自己,备学生,备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的欲望等。要使问题能朝着更好、更全面的方向去想,这更利于学生主动地、有准备地上好课。
教学中,采用独特新颖的导语引入,可诱发学生的兴趣,“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非常重视导语。导语设计得好,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独特新颖的导语,能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的功效。语文课的开篇导语如能用娓娓动听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对课文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通过生动形象有声语言拔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能以一种宽松的心境,浓烈的兴趣接触课题,获得学习上的自觉性。
2 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理论家布鲁纳在《发现行为》一文中说到:“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头脑灵活运用,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中的内容,发现课文内容所揭示的道理和问题,以此来提高他们理解课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质疑问难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老师首先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教会学生提问题。①预习质疑:在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先摘录疑难,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②精读质疑:学生在初步熟悉了课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重点词语句子、文章的内容、结构的安排、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进行发问,促进学生思考。③总结质疑: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充分的理解。这时,引导学生整体回顾,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可以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3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营造学习氛围
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和娇惯,在家中往往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自理能力很差。针对这一特点,我采用小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为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实物、投影、录音、录像等多种教学手段。用诗歌朗诵、唱歌、画画、表演、讲故事等形式增强其直观性,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轻松的情感力量和语言艺术,这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
例如,在教学有关长征的课文时,我借助录像这一教学手段,先让学生观看影片《长征》中与课文相关的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出红军长征途中那种不为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崇高的品质;教学《七月上天山》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想象力进行绘画,然后让学生把绘画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评画,从中品味出其中的特色。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便在无形中体现了出来。运用这些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都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促进他们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这一做法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4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学生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结果。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源于合适的阅读内容和恰当的阅读方法。老师平时要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我选取阅读材料,主要着眼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尽量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语文教学的主体转移到“学生”上是必然的。如果老师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前进;如果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如果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如果给学生一次机会,让他自己去把握,那么,我相信语文教学必定有一个辉煌的前景。我们应该结合教学实践,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的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积极地探索,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们的教学才会更鲜活,课堂才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