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兼有学理性与审美性的著作

来源 :散文诗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z8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中信是四川人,几十年来著作颇丰,至今已出版《风流板板桥》《匪妻》《失语的村庄》《红尘书》等二十余部作品,并在国内各类报刊发表作品逾三百万字。刘婧、周毅的《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一书,从文学地理学视角对张中信的创作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是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著作。该书以“勾勒大巴山”“开掘大巴山”“守望大巴山”“超越大巴山”的结构谋篇布局,体现出“四个大巴山”层层递进的独特书写视角。
  一、精准的概括与勾勒
  在“勾勒大巴山”一章,两位学者立足于张中信作品地理景观的呈现与地理空间的建构这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其运用“非虚构”手法所陈列出的大巴山自然与人文景观,和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出的审美层面的大巴山文学地理空间。张中信生于四川,为蜀地强大的现实主义传统所影响,并且追求展现“原汁原味”的大巴山风貌,所以无论是切实可感的自然风景,还是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都在他既客观又形象的文字描写中鲜活起来,寄寓着其深沉的原乡情怀。关于地理空间的建构,两位学者根据张中信的“山水情结”将其数十部著作进行了归纳,其中主要有以野茶灞为核心的乡村空间和以成都为代表的都市空间,二者体现了乡村与城市的互构关系。
  在分析张中信笔下的自然景观时,论者先总述了“他对于自然景观的艺术呈现与他所受到的地理环境滋养密不可分”这一论点,继而在总体罗列大量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将其分为“景点游历型摹写”和“乡土回忆型刻画”两类进行具体阐释,体现了较为精准的概括能力。通过引用张中信《通江书》和《童话时光》里的文本细节,两位学者分析了其“非虚构立场”和寄寓于自然风物之中的人文情怀,并评价其描摹“地理景观”的良好实践实现了作品景观“还原”与文学“审美”的双重要求。各类地理景观的再现构成了张中信地理空间的一部分,而无论是乡村、城市、河湖、山地、峡谷、溶洞、革命旧址还是文化遗迹的地理空间建构,都体现出其对大巴山真诚恳切、爱恨交杂的情感,也与其自身的地理感知和地理基因有着根本联系。关于乡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构互立,两位年轻学者指出,“其作品中乡村空间的建构也必然要借助都市空间的成立才能获得根本意义上的完型”。
  二、缜密的逻辑与分析
  在第二章“开掘大巴山”中,两位学者通过分析张中信作品的地理基因激活与地理感知调用,总结出了其创作的两个基本特征:外向维度的景观抒写和内向维度的原乡情结。由于张中信在主动选择与潜在影响的双重作用下开掘出了自己的“大巴山”地理基因,再加上其敏锐自觉的地理感知,所以他“对于故乡的每一次触及与抚摸,都加深了对于自己所坚守的那片土地的真挚爱意”。正是基于地理基因与地理感知的协奏,张中信形成了自觉、成熟且典型的地理叙事和真实性与审美性并重的地理想象,从而既能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细腻、深刻地把握人物特点,又能精确地以大巴山地区独特的方言、山歌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景观来凸显大巴山的地理特质。
  两位学者首先从张中信所处的外在环境入手,全面剖析了他身上复杂地理基因的各类源头。从其散文与诗歌中对大巴山山水的赤诚表达可以看出,秦巴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张中信的地理基因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关联。而大巴山人文环境的熏陶,无论是“大巴山作家群”的榜样还是大巴山人民的品格,以及从古已有之的文人传统延续到家族内部的文化基因,都强化了张中信的地域书写意愿,为他深厚的家乡地理基因在作品中显现埋下了伏笔。
  三、细致而辩证的思考
  在勾勒出大巴山的瑰丽景象并发掘出其精神内涵之后,张中信开始了其“守望大巴山”的漫漫征途。大巴山的“真”与“美”,巴山小人物强大的生命韧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灿烂多元,无不使其“更为坚定地守护大巴山、笔耕不辍地描摹大巴山”。学者刘婧、周毅将张中信笔下的小人物形象主要分为了六类:顽强抗争者、朴素劳动者、坚守原则者、多情风流者、诡秘传奇者和无奈边缘者。在举例顽强抗争者时,刘婧、周毅既提到了被老板“翻墙”后以死明志的“芬”,还描述了敢于自我抗争又常为他人打抱不平的“板娘子”,和以生命为代价进行无声之抗争的“黑婆”,举例者三、条缕分明,体现出年轻学者严谨扎实的文本细读功底,以及细致而辩证的思考力。
  同时,张中信作品中对于方言、山歌、号子、传说等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描写彰显出大巴山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气息,以及其对大巴山所怀有的赤子深情和在理性层面的自省与追求中所形成的地理思维。“号子所指的是劳动号子”,开头点出说明对象,并深入浅出地说明其定义与作用:“这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歌曲形式,能够真实地反映劳动者高亢的劳动激情与现实中的劳动状况”。后论及川渝地区的“川江号子”,并将论述焦点逐渐引至张中信的文学书写上。“首先,作者擅以文学语言描写劳动场景中的喊号场面,刻画勤奋、精干的巴山劳动人民形象。”正式的点评阐述由此开始,第一个论点单刀直入,简洁明了。而后是张中信描写号子的原文例证:“咳哈”“哼呀”的放排汉子粗野的号子声,排山倒海般在鬼驴子滩回响着,震荡着。”引文后是两位年轻学者细致的说明分析:“从作者的描绘中,仿若能够听到放排汉子们鼓足劲,在奔流的河水中整齐划一地呼喊的声音,其势排山倒海,试与滚滚涛声一比高下。”分析之余,接着补充原文对前文论点的不同侧面进行说明。整个论证过程举例得当、阐述细致,达到了严丝合缝的效果。
  四、从民族到世界的眼光
  在最后一章“超越大巴山”中,两位学者对于张中信文本中的地理思维与地理观念中的自审与追求进行了深入探讨。据两位学者看来,张中信的地理思维不仅体现在重视挖掘独属于大巴山的地理特性,并善于呈现丰富的地理景观和地理意象,还尤为注重以精确的方位和动态的地理景象来营造时空确定感。而其对于母地的自审意识则体现在并不回避巴山土地上发生的任何事,无论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都坚持以尊重原貌来代替二元对立的价值倾向。这种清醒的自审意识促进了张中信更深层次的追求,即大巴山書写源于大巴山却超出大巴山,具有了“从民族到世界”的广阔意义。
  刘婧、周毅认为,张中信一直在自觉寻求着大巴山的地理与文化定位,在“世上没有第二个大巴山”的观念引领下,他深深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在《失语的村庄》中从不吝惜对大巴山地理环境的溢美之词。但随着对其大部分作品中展现出的大量绣像式人物进行深入剖析,他们发现,张中信对于大巴山人情人性中的劣性也并不避讳,而是以一种审慎的内省意识对其进行生动的揭示与批判。这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悯之情不仅能引发人们更深广的共鸣与深思,还使大巴山书写更具超越意义,逐渐从民族走向世界。
  总而言之,《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一书眼光独到、材料翔实、论证严密、视野开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兼有学理性与审美性的学术著作。大巴山作为全书的线索,勾连起文学与地理、作家与学者,并将《张中信大巴山文学地理书写研究》的成书过程逐次呈现:地理因素通过作用于作家而影响文学,文学又通过作家之手描绘地理图景。通过梳理世界文学发展形势,从多元语境挖掘张中信创作的独特意义,两位学者以期大巴山书写成为诠释民族、接轨世界的地域书写范式之一!
其他文献
灯光渐次熄灭  无数的梦孕育于黑暗  轰鸣的人间终得安宁  此时,我将我还给自己  心脏的起伏趋于平缓  远方的黑暗隐藏无数可能  我安心于一个石凳上静坐  周围是熟悉的垂柳、河水、虫鸣  ——闪着光的事物并不多  于他们之中我才稍微清晰起来  大 雨  大雨中万物开始安静下来  狸猫蹲在我脚边  舔它淋湿的身体和脏污的爪子  对于它,世界总是如此肮脏  需要阳光和不断梳洗以净化  它将自己梳洗干
期刊
等水仙花开,等远方的贵人到来  放平身子,向上走,捕获南极上空  苍穹碎裂,飞溅的光。晚云抓住月亮垂下的藤条  风也捏不住它坠落的时间  先人的未知过于辽阔,某年  谁编造的天机在汪洋中立定,混入沙群  在博弈中成为强盗首领。大海中央冲出一座岛屿  有人陪礁石一起风化,不时有布条飞远  他知道的,路上每一样红色物件都听过他的期待  我天然享有,路一再窄  花有期,梦有迹,资料可查、可寻  镰刀是什
期刊
货列的铁轨是羞愧的  锈蚀的身体上常有触须般的绿植蠕动  但这并不代表它否定了自己的价值  仅存的71根枕木谨慎  帮着铁轨扯着货列的裤脚不放  省粮食储备库墙上的爬山虎  是落寞时光的宣言  附着隔壁邻居家女孩脸蛋的绯红  成为扮靓粮库路上的一盒胭脂  棉科所是另类的  在欲望的水流澎湃中  常常收紧身体 四季在它的怀抱中坠落  一簇簇棉花白是土地上生长出的  可以拆开的古旧时光  时光盛大,闪
期刊
祖母爱花,我也爱花。不过那年时纪小并不知晓是何花。大抵乡下人种一些花,为能是装饰土里土气的庭院。乡下人没什么见识,但我知道祖母打心眼里是爱花的。庭院是土院,种花随处下种,左不过是些什么指甲花,五朵梅,擀面杖花,牵牛花,吊草,大丽花,板子花,再者就是菊花,木槿花。也许,这些听起来俗不可耐的花名就可以窥见乡下人的俗气,但这并妨碍他们对于花的热爱。  后来,祖母饱受病痛折磨后还是离去了,小院也就渐渐荒废
期刊
一  小时候,父母外出务工,带上了年仅六岁的我。犹记得那年火车车厢里拥挤不堪,空气里难闻的烟味与泡面味混杂。我蜷缩在母亲的怀里,害怕又好奇的打量着陌生的环境和人,直到“哐当哐当”的火车行驶声响起,窗外风景开始倒退时,我才后知后觉的感到了惶恐与失落。  “我们要去哪儿?”,“我们什么时候回来?”,“为什么外公外婆不跟我们一起走?”……这些疑问争先恐后的涌出心底,却在我看到父母疲惫的面容时消散了,我埋
期刊
你所熟稔的事情,比如正午爬上一段小坡  又或者被两片孪生叶子同时砸中的瞬间  为冬天舒展新的空间,它们和你一样赤裸  开始审视墙面的白,是否粉刷你内心驳杂的刹那  杜门晦迹的人,深谙楼下的尘土和卧室的影子  同样需要播撒,凝聚同一种生气  十一月,在那片矛盾的间隙反复躲藏  你捕获自己,谁捕获你?  从阳台爬满杂草的花盆里辨别一株萎蔫的花,此后种种  都会在嗅探中保持新鮮  深夜吸纳闪烁的萤火虫,
期刊
炒 茶  术语:炒青、杀青  就是通过温柔的暴力阻止它氧化  试图把春天浓缩,留住  这道工绪是技术活,像寫诗  温度、节奏的把控  需要一颗有控制欲的大脑  需要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一个经过时间涤荡的人  会练就鹰眼犬鼻  拿捏好火候,把握住力度  把百花凋谢的芬芳埋进体内  从草木中取出灵魂  把春天解救、复活  品 茶  是推敲,是咀嚼  是从苦中砸出甜,从涩里呷出香  像检测一行诗里的动
期刊
有一天,发现我只是一杯的灵魂。  低头看自己的手,发现那已经不是正常人类该有的肤色,而是透明的像是用水组成的,可是摸上去像空气,稍微一用力,一只手就从另一只手的手心穿过去了。  这种灵魂出窍的感觉有种说不出的奇妙,就好像之前几十年的生命里一直都背着五十公斤的麻袋生活,就好像几十年来缠绕在身上纷繁杂乱的线团,如今仿佛一瞬间把身上所有的负重都丢掉了,把那些乱丝都剪断了。  之前几十年一直靠两条腿跋涉,
期刊
大慈寺、鸡鸣寺、崇圣寺、圣天寺  城隍庙、夫子庙、马蹄寺、大佛寺  去过的寺庙  香火旺盛,佛祖安详  人来人往,诸神静默  不知何时起,也学会顶礼膜拜  功名,利禄,健康,幸福  一个个贪心的欲望  羞于承认和说出,只被我双手合十  小心翼翼地默念,默念  怕不被听见,也怕被听见  红尘里来来往往,那么多的愿望啊  神记住多少,忘掉多少  选 地  选一块自己走后睡觉的地  是村庄一个人的最后一
期刊
他既不紧张,也不踌躇  更不费任何喉舌  就在森林公安局的大门口  正对着监控摄像头  双手牢牢地握住电锯  三下五除二,不消两分钟  把那棵妨碍市政建设的  粗壮梧桐树伐倒了  与此同时  那几个不知何年何月  搭建在树端的鸟窝  也一并干净地拆除了  小 暑  强烈的妊娠反应使她苦不堪言  愈加敏锐的嗅觉又闻出了七月空气中  无处安放的焦灼。冰镇西瓜不能吃  电风扇也不敢对着吹  ——今日,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