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回顾通信技术团组赴德国培训工作情况,总结在“双元制”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学习单元、毕业标准、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培训收获。在此基础上,着重围绕职业教育的政府职能、学生状况、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等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双元制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北京市政府于2006年底正式启动“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其中包括“教师国内外研修计划”等重要内容。为此,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教师培训基地按照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组织落实“北京市信息技术类教师德国培训项目”,分别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2月,安排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两个培训团组赴德国培训,并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两个团组的培训均为期4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紧凑、收获颇丰。下面通过回顾培训工作情况,总结主要收获,并联系国内教育教学改革实际谈几点思考与意见。
一、主要收获
1.理解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拥有非常完备的教育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4大类型。按照宪法规定,联邦各州享有文化教育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隶属于州政府的科教部门管理。
就职业教育而言,德国的职教体系非常复杂,其层次与种类众多,各个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都有严格、规范的具体要求。“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最负盛名的一种形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证书,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完成“双元制”培训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除“双元制”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例如职业学院,这类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延伸,其专业以经济、技术、社会工作或服务三个领域为主,毕业生主要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和企业的直接需要。职业学院的教师结构包括专业教师、实训教员等。再如专科学校,具体分为企业经济、银行、行政、农业、家政、护理以及手工业和工业师傅学校等,学生部分来自普通中学,部分是已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成人,课程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领域课程。
2.理解“双元制”教育
(1)“双元制”的基本规模
“双元制”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常在十年义务教育之后,部分初中毕业生可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完成3~4年学徒培训进入企业就业;部分初中毕业生进入文理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还有较少部分由职业学校毕业就业或进入大学。目前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徒的规模约为180万人,分布在360余种职业中。但职业分布表现出不平衡性,其中绝大多数学徒集中在零售、装备制造、公共事业、美容美发、餐饮服务等行业。
(2)“双元制”的专业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实际上就是职业(德语Berufe)。伴随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许多传统的职业逐渐消失,新兴的职业、交叉的职业不断出现,政府和行业协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所培训的职业进行重新界定。“双元制”的职业是由联邦政府在《职业培训条例》中加以规范的,上世纪50年代“双元制”教育的职业为 770余个,到90年代末期减至370个,目前共有90余个职业大类365种职业。
(3)“双元制”的学徒来源
“双元制”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培训教育模式,将其称为“学徒制”更加贴切。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证书,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学徒职位,然后再到相应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职业学校的学习资格。
(4)“双元制”的法律基础
“双元制”的成因既有德国传统文化背景,也有德国的法律基础。其中的核心因素还是法律基础。“双元制”的法律基础是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以及联邦各州颁布的学校法。德国是一个在职业准入制度方面管制非常严格的国家,在全德工商协会(IHK)颁布的365种职业中,企业学徒必须取得IHK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招收初中毕业的学徒时,必须为其提供为期三年内至三年半的“双元制”教育,即1/3的时间安排到职业学校学习课程,2/3的时间安排在企业实习。
(5)“双元制”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双元制”教育涉及的主体有学徒、企业、学校和政府。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①企业向社会发布招收学徒工信息;②学生选择企业并参加企业的选拔,被企业录取之后,与企业签定学徒培训协议,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③企业为学徒安排落实就读的职业学校;④每周1.5~2天在学校学习、3~3.5天在企业实习或培训;⑤学徒在企业实习或培训的费用由企业自己承担,包括少量的学徒工资;⑥学徒免费在职业学校学习,而学校办学经费全部由政府提供。
关于企业和职业学校的隶属关系,前者是市场主体,后者由州政府举办,双方并无直接的产权关系。但在业务关系上,培训企业在“双元制”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州政府则依据职业大类配置若干职业学校,为企业和学徒提供教育服务。
(6)“双元制”课程设置的法规要求
“双元制”的培训教育分为两大部分——在企业的实习培训和在职业学校的课程学习。两个部分的实习培训和课程教学均须遵守政府的相关规定。
学徒在企业进行实习或培训的依据是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其中的《培训框架计划》对学徒在培训企业接受的实习或培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各州政府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的《框架教学计划》,对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具体的课程要求称为“学习领域”(Learnfelder)。
(7)行业协会在“双元制”中的地位
全德工商协会(IHK)在“双元制”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实质性的四大职能:①颁布法规性文件。如学徒培训合同、职业资格考试方案等。②顾问咨询。对企业提供咨询,对学徒提供咨询等。③检查考核。对企业培训条件进行检查,对培训合同进行检查,对企业培训教员情况进行检查,对学徒进行检查等。④监督。对整个“双元制”培训活动进行监督。
(8)“双元制”中的教师队伍情况
“双元制”教育中的教师队伍主要包含企业培训教师与学校教师两方面人员:
①企业培训教师,包括培训顾问与监管人员、培训教员、师傅等,由企业自主聘用。企业培训教师的成长道路大致如下:中学毕业后进入“双元制”教育,毕业后经过4~5年的实践工作,同时通过一定的理论课程学习,参加AEVO教员证书考试、或师傅资格考试,在27岁左右可以取得“双元制”企业培训教师资格。
②学校教师。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身份为公务员,由州政府直接聘用。因此,政府通过严格的资质控制来达到其质量要求。学校教师的成长道路大致如下,中学毕业后进入文理高中,然后接受大学教育,大学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参加两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统考主要对知识与技能进行鉴定,之后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见习,再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在28岁左右可以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
3.理解“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
(1)“学习领域”诞生的背景
“行动导向”理论的诞生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中后期“双元制”鼎盛时期,而“学习领域”则是近十余年“双元制”发展的新动向。
上世纪90年代,企业对“双元制”学校课程多有抱怨,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多为“教学材料导向”(而非“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工作存在差距。联邦政府文化教育部(KMK)采纳了企业的意见,对“双元制”职业学校课程进行变革,1996年开始试行“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与原有“课程”的特质差异对比如表1中所示:
表1
(2)“学习领域”的文本结构
“学习领域”是联邦政府委托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开发出的课程纲要。因此,可以认为“学习领域”就是课程,但它并非详细的、具体的课程大纲,而只围绕课程的目标与学习内容等提出的原则意见。学习领域的文本非常简洁,篇幅通常只有一页,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学习领域文本
(3)“学习领域”与“教学计划”
“学习领域”仅就课程的目标与学习内容提出原则意见,属于职业课程的顶层概念。以此为准则,州政府组织力量编制“教学计划”。表2为巴符州政府1997年颁布的“信息与通信”专业“专业信息员”方向的教学计划(学习领域一览表)。
表2
(4)“学习情境”与“学习单元”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下一层级的概念,是实现学习领域关于课程教学原则意见的具体教学载体,实质上就是该门课程的具体的学习任务。特殊情况下,一门课程可以仅有一项“学习情境”。“学习单元”是“学习情境”下一层级的概念,它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时间与内容最小单位。如图2所示。
图2 “学习领域”与“学习单元”关系图
自“学习领域”到“教学计划”,再到“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基本上遵循自顶向下的逻辑链路:从学习领域顶层概念出发,州政府组织安排编制教学计划,职业学校执行其教学计划,并组织团队开发学习情境,链路的终端为教师设计并实施的学习单元。如图3所示。
图3 学习逻辑链路图
4.理解“双元制”的毕业标准
(1)“双元制”的毕业考试
“双元制”的培训教育分为两大部分——在企业的实习培训和在职业学校的课程学习。因此,其毕业考试也分为两个部分,即职业学校组织的学术评价考试和全德工商协会(IHK)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职业学校组织的毕业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试题的基本特征为:①独立性,考察学生独立工作能力;②面向项目,与平时的项目教学法相一致;③整体性,考察整个学习过程的知识与能力。
学徒参加IHK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双元制”毕业考试的关键所在。考试的形式为项目制作,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并提交书面报告,最后还要进行答辩。
(2)政府与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
在“双元制”教育体制下,政府与行业协会(IHK)发挥着主导作用。“双元制”教育与培训的起点的政府颁布的“学习领域”标准;“双元制”教育与培训的终点是行业协会(IHK)颁布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通过规范起点与终点的标准,“双元制”质量完全置于政府与行业的管控之下。
(3)职业资格考试的导向作用
在“双元制”教育与培训的全过程中,学徒通过IHK的职业资格考试是其终极目标,因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行业协会(IHK)颁布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政府颁布的学习领域标准,前者提供非常详细的《IHK资质证书考试指导意见》,而后者往往仅有一页篇幅,内容过于笼统。
5.理解“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前面谈到,“双元制”的起点与终点均由政府与行业协会(IHK)进行管控,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其(享有自主权的)教学工作便是“学习情境”开发、“学习单元”设计,以及通过“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完成“学习领域”要求的教学内容,实现“学习领域”提出课程目标。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的工作重心就是开发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实施“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
(1)开发“学习情境”
所谓学习情景,就是一项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它是由学校教学团队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要求,并结合学校教学规律的特点,开发出的一项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学习情境的开发应关注以下要素:①与学习领域相关联;②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③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④提出学时的分配方案;⑤给出设施与器材的具体意见。
(2)设计“学习单元”
所谓学习单元,就是一项独立安排的学习活动。它由任课教师自主设计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学习单元的设计重点把握以下原则:①工作过程导向——基于工作任务;②面向问题——以提出问题为起点、解决问题为终点;③结构化——方法与进程的结构化特征;④多样性——兼顾不同的学生需求。
(3)实施“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我们考察的两所职业学校的教师反复强调,学习领域是一种教育哲学,是一个抽象概念,学校和教师必须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
项目教学法是最为普遍的“学做合一”教学模式。项目制作的目的在于:①巩固已有知识;②拓展新知识;③学习职业技能;④学习工作方法;⑤丰富实践体验。
项目任务书的要点包括:①目标;②内容;③分组安排;④进程安排;⑤评分标准。
项目制作完成后,须安排以下考评与反馈:①验收技术指标;②提交书面报告(面向IHK考试标准);③学生口头汇报;④评分;⑤反馈。
二、几点思考
1.职业教育中的政府职能问题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关于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能定位,在认识上一直存在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应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和国家举办,向着社会力量办学转变。
通过考察德国职业教育发现,即便在实行市场体制的德国等欧洲国家,举办教育一直是政府最为重大的职能。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亚当•斯密明确指出作为行使“公共权利”的政府的真正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教育正是最典型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税收应当用于何处?在西方发达国家,国防、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是政府财政投入最多的领域。德国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学校办学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而且德国的学生是不必缴纳学费的!或许有人会说,德国的“双元制”的费用主要是由企业承担的。这话不假,但需要指明的是,企业之所以承担培训费用,是因为它在为自己的学徒埋单!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企业在捐资助学做善事。
2.职业教育中的学生状况问题
由于中国目前实行极为严格的升学选拔制度,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客观上都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学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整个国家的教育资源比较充裕,因此,在受教育的机会方面,学生通常拥有较多的选择权。也就是说,由于客观条件较为优越,学生的主观愿望也就具有更多的现实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就并非都是被迫无奈的选择。当然,发达国家之间的情形也略有不同。通常而言,社会福利较高的国家如德国及北欧国家,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要高一些,而如美国和英国,比例则要低一些。
尽管学生可以有较多的教育选择机会,然而,客观上看,进入普通高校的学生与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例如,反映在学术能力方面的差别,反映在整体心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等。因此,即便像“双元制”这样比较成功的教育模式,德国学者也承认,“双元制”与普通教育事实上还是“不等值”的。
由此看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生源相比,在客观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是国内的情况更加突出一些。因此,学生的基本状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特别有做好“三个深入分析”:深入分析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深入分析学生可能达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找到有效对策,改善教学工作的效果,改善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3.职业教育中的实训基地问题
在国内,“双元制”最受推崇的就是“企业参与办学”和“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如果我们对“双元制”未做认真的研究,而是用国内的职业院校的办学情况来理解“双元制”的话,往往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德国企业非常支持职业教育,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训基地。事实上,德国举办“双元制”的企业并非在支持别的职业院校,而是在支持它自己,因为“双元制”培训的主体正是企业自己,而职业学校则是配角。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企业是“利润中心”,如果没有“利益纽带”连接着学校与企业,任何形式的产学结合、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等都只是水中浮萍,是没有根基的。政府对此也无能为力,学校对此就更难有作为了。
因此,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一要集中力量建设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水平高的校内实训基地。二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可以尝试由学校提供场地、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也可以尝试在企业租用场地、由学校投资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组织实训。
4.职业教育中的课程建设问题
德国培训的后半段,重点放在课程教学的考察与剖析上。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双元制、行动导向、学习领域这些顶层概念和教育哲学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具体课程的教学实施。
在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在组织架构日趋扁平化的今天,整合与重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是我们必须积极应对的一项全新挑战。
(2)贯彻“在学中做”的课程思想。无论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还是项目教学,都应当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落实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3)改进学生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伴随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必须加以改进。要提高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要增强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准确性、可观察性和适应性;在评价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应评价非专业能力(通用能力)。
三、结束语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对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特别是职业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和作用,已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所证实。世界银行的“教育与社会特别行动组”指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并具备熟练技能的阶层,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新的挑战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成功办学经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通过此次德国考察培训,对于加深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启发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寻找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新对策,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盟“亚洲联系”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蒋凯.世界银行关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新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2,6.
[4]编写组.德国培训项目总结材料汇编[R].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9.
关键词:双元制 学习领域 学习情境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北京市政府于2006年底正式启动“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其中包括“教师国内外研修计划”等重要内容。为此,北京市职业院校信息技术类教师培训基地按照市教委的统一部署,组织落实“北京市信息技术类教师德国培训项目”,分别于2008年12月和2009年2月,安排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两个培训团组赴德国培训,并圆满完成培训任务。两个团组的培训均为期4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紧凑、收获颇丰。下面通过回顾培训工作情况,总结主要收获,并联系国内教育教学改革实际谈几点思考与意见。
一、主要收获
1.理解德国教育体系
德国拥有非常完备的教育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4大类型。按照宪法规定,联邦各州享有文化教育主权,也就是说,各种类型的学校教育都隶属于州政府的科教部门管理。
就职业教育而言,德国的职教体系非常复杂,其层次与种类众多,各个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都有严格、规范的具体要求。“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最负盛名的一种形式。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证书,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完成“双元制”培训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
除“双元制”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层次和类型的职业教育。例如职业学院,这类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延伸,其专业以经济、技术、社会工作或服务三个领域为主,毕业生主要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和企业的直接需要。职业学院的教师结构包括专业教师、实训教员等。再如专科学校,具体分为企业经济、银行、行政、农业、家政、护理以及手工业和工业师傅学校等,学生部分来自普通中学,部分是已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成人,课程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和职业领域课程。
2.理解“双元制”教育
(1)“双元制”的基本规模
“双元制”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通常在十年义务教育之后,部分初中毕业生可进入“双元制”职业教育,完成3~4年学徒培训进入企业就业;部分初中毕业生进入文理高中,毕业后升入大学;还有较少部分由职业学校毕业就业或进入大学。目前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徒的规模约为180万人,分布在360余种职业中。但职业分布表现出不平衡性,其中绝大多数学徒集中在零售、装备制造、公共事业、美容美发、餐饮服务等行业。
(2)“双元制”的专业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专业实际上就是职业(德语Berufe)。伴随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许多传统的职业逐渐消失,新兴的职业、交叉的职业不断出现,政府和行业协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所培训的职业进行重新界定。“双元制”的职业是由联邦政府在《职业培训条例》中加以规范的,上世纪50年代“双元制”教育的职业为 770余个,到90年代末期减至370个,目前共有90余个职业大类365种职业。
(3)“双元制”的学徒来源
“双元制”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培训教育模式,将其称为“学徒制”更加贴切。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必须具备普通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证书,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学徒职位,然后再到相应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职业学校的学习资格。
(4)“双元制”的法律基础
“双元制”的成因既有德国传统文化背景,也有德国的法律基础。其中的核心因素还是法律基础。“双元制”的法律基础是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条例》以及联邦各州颁布的学校法。德国是一个在职业准入制度方面管制非常严格的国家,在全德工商协会(IHK)颁布的365种职业中,企业学徒必须取得IHK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上岗。职业教育法规定,企业招收初中毕业的学徒时,必须为其提供为期三年内至三年半的“双元制”教育,即1/3的时间安排到职业学校学习课程,2/3的时间安排在企业实习。
(5)“双元制”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双元制”教育涉及的主体有学徒、企业、学校和政府。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下:①企业向社会发布招收学徒工信息;②学生选择企业并参加企业的选拔,被企业录取之后,与企业签定学徒培训协议,双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③企业为学徒安排落实就读的职业学校;④每周1.5~2天在学校学习、3~3.5天在企业实习或培训;⑤学徒在企业实习或培训的费用由企业自己承担,包括少量的学徒工资;⑥学徒免费在职业学校学习,而学校办学经费全部由政府提供。
关于企业和职业学校的隶属关系,前者是市场主体,后者由州政府举办,双方并无直接的产权关系。但在业务关系上,培训企业在“双元制”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州政府则依据职业大类配置若干职业学校,为企业和学徒提供教育服务。
(6)“双元制”课程设置的法规要求
“双元制”的培训教育分为两大部分——在企业的实习培训和在职业学校的课程学习。两个部分的实习培训和课程教学均须遵守政府的相关规定。
学徒在企业进行实习或培训的依据是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其中的《培训框架计划》对学徒在培训企业接受的实习或培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各州政府文教部长联席会议颁布的《框架教学计划》,对职业学校开设的课程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具体的课程要求称为“学习领域”(Learnfelder)。
(7)行业协会在“双元制”中的地位
全德工商协会(IHK)在“双元制”教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具有实质性的四大职能:①颁布法规性文件。如学徒培训合同、职业资格考试方案等。②顾问咨询。对企业提供咨询,对学徒提供咨询等。③检查考核。对企业培训条件进行检查,对培训合同进行检查,对企业培训教员情况进行检查,对学徒进行检查等。④监督。对整个“双元制”培训活动进行监督。
(8)“双元制”中的教师队伍情况
“双元制”教育中的教师队伍主要包含企业培训教师与学校教师两方面人员:
①企业培训教师,包括培训顾问与监管人员、培训教员、师傅等,由企业自主聘用。企业培训教师的成长道路大致如下:中学毕业后进入“双元制”教育,毕业后经过4~5年的实践工作,同时通过一定的理论课程学习,参加AEVO教员证书考试、或师傅资格考试,在27岁左右可以取得“双元制”企业培训教师资格。
②学校教师。职业学校的专职教师身份为公务员,由州政府直接聘用。因此,政府通过严格的资质控制来达到其质量要求。学校教师的成长道路大致如下,中学毕业后进入文理高中,然后接受大学教育,大学毕业(取得硕士学位)后,参加两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统考主要对知识与技能进行鉴定,之后经过两年的预备教师见习,再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在28岁左右可以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
3.理解“学习领域”与“学习情境”
(1)“学习领域”诞生的背景
“行动导向”理论的诞生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中后期“双元制”鼎盛时期,而“学习领域”则是近十余年“双元制”发展的新动向。
上世纪90年代,企业对“双元制”学校课程多有抱怨,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多为“教学材料导向”(而非“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工作存在差距。联邦政府文化教育部(KMK)采纳了企业的意见,对“双元制”职业学校课程进行变革,1996年开始试行“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与原有“课程”的特质差异对比如表1中所示:
表1
(2)“学习领域”的文本结构
“学习领域”是联邦政府委托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开发出的课程纲要。因此,可以认为“学习领域”就是课程,但它并非详细的、具体的课程大纲,而只围绕课程的目标与学习内容等提出的原则意见。学习领域的文本非常简洁,篇幅通常只有一页,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学习领域文本
(3)“学习领域”与“教学计划”
“学习领域”仅就课程的目标与学习内容提出原则意见,属于职业课程的顶层概念。以此为准则,州政府组织力量编制“教学计划”。表2为巴符州政府1997年颁布的“信息与通信”专业“专业信息员”方向的教学计划(学习领域一览表)。
表2
(4)“学习情境”与“学习单元”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的下一层级的概念,是实现学习领域关于课程教学原则意见的具体教学载体,实质上就是该门课程的具体的学习任务。特殊情况下,一门课程可以仅有一项“学习情境”。“学习单元”是“学习情境”下一层级的概念,它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时间与内容最小单位。如图2所示。
图2 “学习领域”与“学习单元”关系图
自“学习领域”到“教学计划”,再到“学习情境”和“学习单元”,基本上遵循自顶向下的逻辑链路:从学习领域顶层概念出发,州政府组织安排编制教学计划,职业学校执行其教学计划,并组织团队开发学习情境,链路的终端为教师设计并实施的学习单元。如图3所示。
图3 学习逻辑链路图
4.理解“双元制”的毕业标准
(1)“双元制”的毕业考试
“双元制”的培训教育分为两大部分——在企业的实习培训和在职业学校的课程学习。因此,其毕业考试也分为两个部分,即职业学校组织的学术评价考试和全德工商协会(IHK)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职业学校组织的毕业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试题的基本特征为:①独立性,考察学生独立工作能力;②面向项目,与平时的项目教学法相一致;③整体性,考察整个学习过程的知识与能力。
学徒参加IHK组织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是“双元制”毕业考试的关键所在。考试的形式为项目制作,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并提交书面报告,最后还要进行答辩。
(2)政府与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
在“双元制”教育体制下,政府与行业协会(IHK)发挥着主导作用。“双元制”教育与培训的起点的政府颁布的“学习领域”标准;“双元制”教育与培训的终点是行业协会(IHK)颁布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通过规范起点与终点的标准,“双元制”质量完全置于政府与行业的管控之下。
(3)职业资格考试的导向作用
在“双元制”教育与培训的全过程中,学徒通过IHK的职业资格考试是其终极目标,因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行业协会(IHK)颁布的职业资格考试标准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政府颁布的学习领域标准,前者提供非常详细的《IHK资质证书考试指导意见》,而后者往往仅有一页篇幅,内容过于笼统。
5.理解“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前面谈到,“双元制”的起点与终点均由政府与行业协会(IHK)进行管控,对于职业学校而言,其(享有自主权的)教学工作便是“学习情境”开发、“学习单元”设计,以及通过“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完成“学习领域”要求的教学内容,实现“学习领域”提出课程目标。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的工作重心就是开发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实施“学做合一”的课程教学。
(1)开发“学习情境”
所谓学习情景,就是一项相对完整的学习任务。它是由学校教学团队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要求,并结合学校教学规律的特点,开发出的一项综合性的学习任务。
学习情境的开发应关注以下要素:①与学习领域相关联;②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③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④提出学时的分配方案;⑤给出设施与器材的具体意见。
(2)设计“学习单元”
所谓学习单元,就是一项独立安排的学习活动。它由任课教师自主设计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学习单元的设计重点把握以下原则:①工作过程导向——基于工作任务;②面向问题——以提出问题为起点、解决问题为终点;③结构化——方法与进程的结构化特征;④多样性——兼顾不同的学生需求。
(3)实施“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我们考察的两所职业学校的教师反复强调,学习领域是一种教育哲学,是一个抽象概念,学校和教师必须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
项目教学法是最为普遍的“学做合一”教学模式。项目制作的目的在于:①巩固已有知识;②拓展新知识;③学习职业技能;④学习工作方法;⑤丰富实践体验。
项目任务书的要点包括:①目标;②内容;③分组安排;④进程安排;⑤评分标准。
项目制作完成后,须安排以下考评与反馈:①验收技术指标;②提交书面报告(面向IHK考试标准);③学生口头汇报;④评分;⑤反馈。
二、几点思考
1.职业教育中的政府职能问题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关于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能定位,在认识上一直存在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应从过去的政府主导和国家举办,向着社会力量办学转变。
通过考察德国职业教育发现,即便在实行市场体制的德国等欧洲国家,举办教育一直是政府最为重大的职能。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亚当•斯密明确指出作为行使“公共权利”的政府的真正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而教育正是最典型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税收应当用于何处?在西方发达国家,国防、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是政府财政投入最多的领域。德国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学校办学经费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而且德国的学生是不必缴纳学费的!或许有人会说,德国的“双元制”的费用主要是由企业承担的。这话不假,但需要指明的是,企业之所以承担培训费用,是因为它在为自己的学徒埋单!这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并非我们有些人想象的——企业在捐资助学做善事。
2.职业教育中的学生状况问题
由于中国目前实行极为严格的升学选拔制度,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客观上都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学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的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整个国家的教育资源比较充裕,因此,在受教育的机会方面,学生通常拥有较多的选择权。也就是说,由于客观条件较为优越,学生的主观愿望也就具有更多的现实可行性。在这种情况下,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就并非都是被迫无奈的选择。当然,发达国家之间的情形也略有不同。通常而言,社会福利较高的国家如德国及北欧国家,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要高一些,而如美国和英国,比例则要低一些。
尽管学生可以有较多的教育选择机会,然而,客观上看,进入普通高校的学生与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还是存在一些差别的。例如,反映在学术能力方面的差别,反映在整体心智发展水平上的差别等。因此,即便像“双元制”这样比较成功的教育模式,德国学者也承认,“双元制”与普通教育事实上还是“不等值”的。
由此看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职业院校与普通高校的生源相比,在客观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是国内的情况更加突出一些。因此,学生的基本状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特别有做好“三个深入分析”:深入分析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深入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深入分析学生可能达到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找到有效对策,改善教学工作的效果,改善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
3.职业教育中的实训基地问题
在国内,“双元制”最受推崇的就是“企业参与办学”和“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如果我们对“双元制”未做认真的研究,而是用国内的职业院校的办学情况来理解“双元制”的话,往往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德国企业非常支持职业教育,为职业院校提供实训基地。事实上,德国举办“双元制”的企业并非在支持别的职业院校,而是在支持它自己,因为“双元制”培训的主体正是企业自己,而职业学校则是配角。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企业是“利润中心”,如果没有“利益纽带”连接着学校与企业,任何形式的产学结合、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等都只是水中浮萍,是没有根基的。政府对此也无能为力,学校对此就更难有作为了。
因此,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一要集中力量建设教学设施完备、教学水平高的校内实训基地。二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积极探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可以尝试由学校提供场地、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也可以尝试在企业租用场地、由学校投资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采用企业化运作方式,按照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组织实训。
4.职业教育中的课程建设问题
德国培训的后半段,重点放在课程教学的考察与剖析上。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双元制、行动导向、学习领域这些顶层概念和教育哲学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具体课程的教学实施。
在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在组织架构日趋扁平化的今天,整合与重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是我们必须积极应对的一项全新挑战。
(2)贯彻“在学中做”的课程思想。无论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还是项目教学,都应当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落实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
(3)改进学生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伴随教学模式的改革,课程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必须加以改进。要提高评价标准与教学目标的关联度;要增强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准确性、可观察性和适应性;在评价专业能力的同时,还应评价非专业能力(通用能力)。
三、结束语
按照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对于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特别是职业教育,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影响和作用,已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所证实。世界银行的“教育与社会特别行动组”指出:“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并具备熟练技能的阶层,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新的挑战日益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成功办学经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相信,通过此次德国考察培训,对于加深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启发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寻找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的新对策,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盟“亚洲联系”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蒋凯.世界银行关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新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2,6.
[4]编写组.德国培训项目总结材料汇编[R].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