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具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体系中,农业文明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發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更加注重现代城市的发展,而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新时代下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出台,促使一些乡村问题得到缓解和解决,城乡正在实现协调发展。文章通过对常熟蒋巷村景观生态的实践研究,并结合相关理论,对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生态;城乡一体化
蒋巷村位于常熟支塘镇,紧邻昆山,对外交通条件良好,曾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国家级农村现代化示范村等农村建设先进称号,全村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村庄水域网发达,农用耕地统一规划,居民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50%以上。村内基础设施完善,建有医疗服务中心、小学、商贸用房、污水处理厂等,一应俱全。
一、美丽乡村的含义
(一)美丽乡村的概论
美丽乡村,顾名思义就是指美丽的村庄,而这里的“美丽”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外在面貌,还包括了对于村庄人文历史的传承、景观生态的修复、风土人情的保留等,是对现在乡村建设提出更高目标的表达用语。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对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在往日“农村”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固定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造,不仅要让村民在物质层面得到满足,在环境生态发展方面更要得到全面提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即将达成的目标,从之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见证着农村风貌的巨大改变。
(二)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美丽乡村始终是国家建设的重点,是人和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体现,是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突出的一部分,即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因此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至关重要。
二、蒋巷村的景观要素分析
(一)蒋巷村生态性景观
生态性景观指的是乡村范围内不可建设用地,由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生态性景观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这是区别于城市建设的。蒋巷村(图1)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代表,其生态性景观规划在国内亦是典范。
植被包括了很多元素,在蒋巷村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绿地、绿化隔离带、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草坪。将自然的生态环境与人造元素相互结合,融入自然,公共空间合理宜人,设有儿童娱乐空间、雕塑展示区等,宽阔而不失趣味性。水系指的就是乡村的河流、水塘、湿地等,蒋巷村水系的生态景观更为丰富,内网水域四通八达,主要用于农作物灌溉,建设湿地景观,发展渔业。全方位利用水系的生态设计,使其灵动生趣。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空间相对特殊,通常是重点保护的生态区,维护地域的生态平衡,尽量避免遭到破坏。
(二)蒋巷村的建筑景观分析
历史上的蒋巷村只是一个小渔村,全村的建筑民用房都是泥墙草房,如今的蒋巷村全村都是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别墅,还有别具特色的农民剧场、展示厅等多样建筑,这种改变依托于老书记常德盛和一代一代村民的共同努力,让蒋巷村成为美丽乡村的模范。当然曾经的房屋在蒋巷村已经默默成为历史,如今蒋巷村把过去的村貌展现在了村内展示厅中,更多是起到积极教育作用,具有很深的纪念意义。
(三)蒋巷村的生活环境
乡村生活环境景观是否优美取决于村民对其的第一感受,这些环境是村民接触最为频繁的。蒋巷村的景观形态是在保持原始自然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变化,合理开发空旷荒地,规划设计村落基础设施,为村民建造一个宜人舒适的美丽村庄。
(四)蒋巷村的农产景观分析
蒋巷村的农业发展也是多样化,有1000多亩的标准化、生态化、机械化的油粮生产基地,实行承包制发展模式。另外村里还有生态种植园,村民搬入别墅区后,自然就不能随意养家禽种蔬菜,而生态种植园的建设解决了这个难题。其产生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生态效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也让整个农业产区景观具有美学观赏价值。
三、蒋巷村的景观建设原则分析
(一)尊重自然生态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在整个过程中都要以尊重自然的原则去进行规划,在发展乡村的特色生态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原始生态的保护。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一个“美”字,蒋巷村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塑造可是说是非常用心的,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创新性的意义。它的发展是靠科学的指导方法以及勇于实践的拼搏精神,以重生态、重保护、重自然的原则实现美丽乡村的蓝图。
(二)坚持以人为本
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美丽乡村的建设始终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坚持把农民的切身利益放在突出位置,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中。蒋巷村的乡村建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完善的养老机制、医疗保障、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这也带动了村民自觉地去维护村庄的生活环境,创造出农村的生态经济。
(三)贯彻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基本国策,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受限于经济、文化和技术条件,乡村发展偏向于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木材的滥用、水资源的污染、工厂的过度设立等,使乡村景观遭到毁坏。蒋巷村在可持续发展上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村庄内设有清洁队,设有污水处理厂,进行绿化,重整河床,并进行垃圾分类再利用等措施。环境逐渐变好,也带动了村庄的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也是蒋巷村的产业之一,游客们喜欢上了这里的青山绿水,这里还配备了亲子乐园,让父母带着孩子感受到田园风光。
(四)遵循因地制宜
蒋巷村被称为苏南模式的乡村发展模式,因为地域上的差异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地域的差异性,利用地域的特殊性进行规划发展,统筹整体思路,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文化环境和特色的生态景观,使乡村振兴策略得以实现。蒋巷村利用其紧靠昆山、苏州,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的独特地理优势,实现农业、渔业、畜牧业共同发展。 四、建设美丽乡村的理論总结
(一)资源配置合理,发展定位清晰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的规划要利用自身优势,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统筹全局。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水域、田园、基础设施等,要改善水资源以及了解田园庄地特性并加以利用,营造村庄的公共景观空间,同时完善村中的服务设施等,发挥有利条件,定位清晰明了。
(二)功能布局整合,乡村生态发展
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通过利用临近城市的资源改善提升自身,依靠自然生态资源、市场配置,打造成为一个集生态园、广场中心、医疗站、村史馆、旅游等项目为一体的最美乡村特色产业链。
(三)田园风貌建设,山水体系重塑
叠石理水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把这些元素加以创新运用到乡村田园建设中去,以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引领美丽乡村的建设。塑造花田、荷塘、湿地、山体、林带、公园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总体规划把蒋巷村的环境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到了更加高的高度,结合习近平主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寄望,描绘一副“以山水为纲、以绿为重、以人为本”的美丽乡村自然和谐的画卷。
五、结语
新时代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有丰富的实践探索经验。当然这不是一气呵成的,贫困落后的青山绿水不是美丽乡村,发展迅猛却环境恶劣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只有推动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景观的设计不单单是物质环境的改造变化,还要立足于整体上的发展建设。通过蒋巷村的改造,我们知道乡村景观空间规划既能够促进环境品质的提升,还能够通过乡村环境的综合布局,实现整体乡村景观效益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齐康.关于城市建筑学的思考(之五):整合[J].现代城市研究,2006(6).
[2]李娴.乡土景观元素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8.
[3]丁金华.江南乡村景观环境更新的生态化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2(3).
[4]禹杰.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5]石永婷.浅析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地域性景观设计的意义[J].艺术品鉴,2017(1).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生态;城乡一体化
蒋巷村位于常熟支塘镇,紧邻昆山,对外交通条件良好,曾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国家级农村现代化示范村等农村建设先进称号,全村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村庄水域网发达,农用耕地统一规划,居民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50%以上。村内基础设施完善,建有医疗服务中心、小学、商贸用房、污水处理厂等,一应俱全。
一、美丽乡村的含义
(一)美丽乡村的概论
美丽乡村,顾名思义就是指美丽的村庄,而这里的“美丽”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外在面貌,还包括了对于村庄人文历史的传承、景观生态的修复、风土人情的保留等,是对现在乡村建设提出更高目标的表达用语。美丽乡村建设的提出对乡村景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在往日“农村”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固定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造,不仅要让村民在物质层面得到满足,在环境生态发展方面更要得到全面提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即将达成的目标,从之前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现在提出的美丽乡村建设,见证着农村风貌的巨大改变。
(二)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
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道路上,美丽乡村始终是国家建设的重点,是人和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体现,是我国快速发展过程中突出的一部分,即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因此建设美丽乡村的意义至关重要。
二、蒋巷村的景观要素分析
(一)蒋巷村生态性景观
生态性景观指的是乡村范围内不可建设用地,由植被、水系、自然保护区等构成,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主力军”,生态性景观以保护为主,规划为辅,这是区别于城市建设的。蒋巷村(图1)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进代表,其生态性景观规划在国内亦是典范。
植被包括了很多元素,在蒋巷村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绿地、绿化隔离带、防护林以及大面积的草坪。将自然的生态环境与人造元素相互结合,融入自然,公共空间合理宜人,设有儿童娱乐空间、雕塑展示区等,宽阔而不失趣味性。水系指的就是乡村的河流、水塘、湿地等,蒋巷村水系的生态景观更为丰富,内网水域四通八达,主要用于农作物灌溉,建设湿地景观,发展渔业。全方位利用水系的生态设计,使其灵动生趣。自然保护区的环境空间相对特殊,通常是重点保护的生态区,维护地域的生态平衡,尽量避免遭到破坏。
(二)蒋巷村的建筑景观分析
历史上的蒋巷村只是一个小渔村,全村的建筑民用房都是泥墙草房,如今的蒋巷村全村都是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别墅,还有别具特色的农民剧场、展示厅等多样建筑,这种改变依托于老书记常德盛和一代一代村民的共同努力,让蒋巷村成为美丽乡村的模范。当然曾经的房屋在蒋巷村已经默默成为历史,如今蒋巷村把过去的村貌展现在了村内展示厅中,更多是起到积极教育作用,具有很深的纪念意义。
(三)蒋巷村的生活环境
乡村生活环境景观是否优美取决于村民对其的第一感受,这些环境是村民接触最为频繁的。蒋巷村的景观形态是在保持原始自然肌理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变化,合理开发空旷荒地,规划设计村落基础设施,为村民建造一个宜人舒适的美丽村庄。
(四)蒋巷村的农产景观分析
蒋巷村的农业发展也是多样化,有1000多亩的标准化、生态化、机械化的油粮生产基地,实行承包制发展模式。另外村里还有生态种植园,村民搬入别墅区后,自然就不能随意养家禽种蔬菜,而生态种植园的建设解决了这个难题。其产生的效益也是显而易见,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生态效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也让整个农业产区景观具有美学观赏价值。
三、蒋巷村的景观建设原则分析
(一)尊重自然生态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摆在首要位置,在整个过程中都要以尊重自然的原则去进行规划,在发展乡村的特色生态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原始生态的保护。美丽乡村的建设离不开一个“美”字,蒋巷村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塑造可是说是非常用心的,对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创新性的意义。它的发展是靠科学的指导方法以及勇于实践的拼搏精神,以重生态、重保护、重自然的原则实现美丽乡村的蓝图。
(二)坚持以人为本
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美丽乡村的建设始终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坚持把农民的切身利益放在突出位置,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中。蒋巷村的乡村建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完善的养老机制、医疗保障、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这也带动了村民自觉地去维护村庄的生活环境,创造出农村的生态经济。
(三)贯彻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基本国策,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受限于经济、文化和技术条件,乡村发展偏向于利用自然资源,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加剧,木材的滥用、水资源的污染、工厂的过度设立等,使乡村景观遭到毁坏。蒋巷村在可持续发展上面做出了很大努力,村庄内设有清洁队,设有污水处理厂,进行绿化,重整河床,并进行垃圾分类再利用等措施。环境逐渐变好,也带动了村庄的经济发展。旅游开发也是蒋巷村的产业之一,游客们喜欢上了这里的青山绿水,这里还配备了亲子乐园,让父母带着孩子感受到田园风光。
(四)遵循因地制宜
蒋巷村被称为苏南模式的乡村发展模式,因为地域上的差异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地域的差异性,利用地域的特殊性进行规划发展,统筹整体思路,创造一个丰富多样的文化环境和特色的生态景观,使乡村振兴策略得以实现。蒋巷村利用其紧靠昆山、苏州,交通便利,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的独特地理优势,实现农业、渔业、畜牧业共同发展。 四、建设美丽乡村的理論总结
(一)资源配置合理,发展定位清晰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的规划要利用自身优势,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统筹全局。乡村的建设离不开水域、田园、基础设施等,要改善水资源以及了解田园庄地特性并加以利用,营造村庄的公共景观空间,同时完善村中的服务设施等,发挥有利条件,定位清晰明了。
(二)功能布局整合,乡村生态发展
利用独特的地理区位,通过利用临近城市的资源改善提升自身,依靠自然生态资源、市场配置,打造成为一个集生态园、广场中心、医疗站、村史馆、旅游等项目为一体的最美乡村特色产业链。
(三)田园风貌建设,山水体系重塑
叠石理水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把这些元素加以创新运用到乡村田园建设中去,以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引领美丽乡村的建设。塑造花田、荷塘、湿地、山体、林带、公园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总体规划把蒋巷村的环境生态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到了更加高的高度,结合习近平主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寄望,描绘一副“以山水为纲、以绿为重、以人为本”的美丽乡村自然和谐的画卷。
五、结语
新时代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并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有丰富的实践探索经验。当然这不是一气呵成的,贫困落后的青山绿水不是美丽乡村,发展迅猛却环境恶劣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只有推动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美丽乡村。美丽乡村景观的设计不单单是物质环境的改造变化,还要立足于整体上的发展建设。通过蒋巷村的改造,我们知道乡村景观空间规划既能够促进环境品质的提升,还能够通过乡村环境的综合布局,实现整体乡村景观效益的优化。
参考文献:
[1]齐康.关于城市建筑学的思考(之五):整合[J].现代城市研究,2006(6).
[2]李娴.乡土景观元素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8.
[3]丁金华.江南乡村景观环境更新的生态化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12(3).
[4]禹杰.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5]石永婷.浅析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地域性景观设计的意义[J].艺术品鉴,2017(1).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