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的交通设施设置是确保城市交通管理秩序畅通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安全的出行依据是合理的交通信号灯、醒目的交通标志、规范的交通标线指示。纵观国际、国内交通秩序畅通有序的城市都具有完善、醒目和便民的交通设施。交通管理部门要立足实际,精心谋划,要注重“设施强警”助力疏堵保通,科学设置交通设施,以“警力不足设施补,规划优先”为导向,全方位开展交通管理工作新模式。
关键词:交通设施;交管工作;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行管理受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路网结构先天条件制约性较大,交通需求供给和车路矛盾突出,道路交通堵塞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无论是一线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道路增长缓慢与车辆快速增长的矛盾,加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交通拥挤、秩序混乱,从而交通拥堵的城市“流行病”在不同城市都有明显呈现,长期以来“一堵难疏”的棘手问题,制约着城市持续健康发展。面对城市拥堵的挑战,交通管理部门必须转变思想理念,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在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强化“警力不足设施补,规划优先”为导向,在逐步完善交通设施的基础上,进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交通管理的新格局。
1 要把交通设施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
城市道路文明畅通,主要针对城市交通综合治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文明交通守法同行、交通管理专业水平五个方面,根据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情况,要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规范交通秩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必须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完善的路网结构是通行的必备条件,其次要建立健全道路交通信号灯、醒目清晰的交通标志、科学的道路隔离设施以及引导行人车辆安全通行的交通标线。目前一些地方没有真正把城市建设与交通设施同步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新乡市为例,道路规划设计不能满足交通需求,是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市区道路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主城区内38条主要道路中有17条道路是不同时期建设的,主要表现为路幅宽度不一致、整体功能协调性差、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薄弱。5公里的金穗大道,劳动路以西路段路宽为25.4米,劳动路以东路段路宽为31.4米,造成一条道路分担交通流的能力不一样,形成交通瓶颈;第三是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行人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道路隔离设施不完善。由于道路缺乏隔离设施,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随意交织、穿越、混行,路面交通横向干扰大且多,致使机动车车速难以提高,并极易引发交通阻塞和交通事故。由于交通堵塞、汽车连续滞留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第四是交通需求和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停车位少。一些城市主要商业街,人行道被严重占用。商家把门前广场和人行道作为停车场,这一现象在市、县级以下城市表现尤为突出。更有甚的个别商场把原规划设计的地下停车场挪做它用,其他配套的停车场建设滞后,造成车辆无序停放影响交通。
针对交通设施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新乡交管部门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争取资金支持,2016年以来斥资5000万元,在市区新增2000余块交通标志,更换400余套条屏指示灯,安装100多公里隔离护栏、30处多相位信号灯,城市街头道路交通设施明显改观,混合交通现象得到有效分离。同时开展“借道左转”破解交通瓶颈。借道左转是将对向车道靠近中心隔离护栏的两条车道设置为借用待转车道,路口通行效率提高了一倍。利用“可变车道”拓展多变空间,缓解借道左转带来的压力。由于10个较为拥堵的路口采用借道左转后,通行能力显著增加,给相邻的其他路口带来较大压力,支队在市区与借道左转的10个相邻的其他12个路口设置有可变车道,车道前方设置的发光可变LED导向标志,与智能交通信号控制联动,根据交通流量变化,引导车辆驶入车道并通过路口。可变车道将固定车道演变为多变通道,有效拓展了通行空间。从而使10个借道左转和12个可变车道遥相呼应,形成了整个区域22个路口交通联动和面控良性循环的大格局,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明显改观,充分体现出设置科学合理的交通设施对解决城市拥堵的重要性。
2 开展综合治理,健全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
交通安全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明确了政府的交通安全教育责任,要真正把交通管理工作纳入文明单位创建和个人诚信体系建设中。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改善交通秩序,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平安出行、顺畅通行的幸福感、安全感。从而推进交通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出行难、交通乱的问题。建立健全交通影响评价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将城市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建议政府在今后凡新建改建居住项目,要求要由交管部门参与,对区域内各类交通设施的供求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建设项目对周边交通的影响,及时提出城市建设项目的改善措施和方案。城建部門要对交通影响评价作为一项必备项目,列入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当中。
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交通设施,不断进行提示和防护,来减少人民群众在交通参与中犯错误的机会,降低这些错误所导致的破坏和伤害,从而保障道路参与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和道路安全畅通。
关键词:交通设施;交管工作;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运行管理受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和路网结构先天条件制约性较大,交通需求供给和车路矛盾突出,道路交通堵塞已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无论是一线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道路增长缓慢与车辆快速增长的矛盾,加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导致交通拥挤、秩序混乱,从而交通拥堵的城市“流行病”在不同城市都有明显呈现,长期以来“一堵难疏”的棘手问题,制约着城市持续健康发展。面对城市拥堵的挑战,交通管理部门必须转变思想理念,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在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强化“警力不足设施补,规划优先”为导向,在逐步完善交通设施的基础上,进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交通管理的新格局。
1 要把交通设施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
城市道路文明畅通,主要针对城市交通综合治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文明交通守法同行、交通管理专业水平五个方面,根据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情况,要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规范交通秩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必须把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首先完善的路网结构是通行的必备条件,其次要建立健全道路交通信号灯、醒目清晰的交通标志、科学的道路隔离设施以及引导行人车辆安全通行的交通标线。目前一些地方没有真正把城市建设与交通设施同步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以新乡市为例,道路规划设计不能满足交通需求,是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市区道路建设的实际情况看,主城区内38条主要道路中有17条道路是不同时期建设的,主要表现为路幅宽度不一致、整体功能协调性差、道路交通安全基础设施薄弱。5公里的金穗大道,劳动路以西路段路宽为25.4米,劳动路以东路段路宽为31.4米,造成一条道路分担交通流的能力不一样,形成交通瓶颈;第三是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没有行人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道路隔离设施不完善。由于道路缺乏隔离设施,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随意交织、穿越、混行,路面交通横向干扰大且多,致使机动车车速难以提高,并极易引发交通阻塞和交通事故。由于交通堵塞、汽车连续滞留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第四是交通需求和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停车位少。一些城市主要商业街,人行道被严重占用。商家把门前广场和人行道作为停车场,这一现象在市、县级以下城市表现尤为突出。更有甚的个别商场把原规划设计的地下停车场挪做它用,其他配套的停车场建设滞后,造成车辆无序停放影响交通。
针对交通设施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新乡交管部门积极向市委、市政府争取资金支持,2016年以来斥资5000万元,在市区新增2000余块交通标志,更换400余套条屏指示灯,安装100多公里隔离护栏、30处多相位信号灯,城市街头道路交通设施明显改观,混合交通现象得到有效分离。同时开展“借道左转”破解交通瓶颈。借道左转是将对向车道靠近中心隔离护栏的两条车道设置为借用待转车道,路口通行效率提高了一倍。利用“可变车道”拓展多变空间,缓解借道左转带来的压力。由于10个较为拥堵的路口采用借道左转后,通行能力显著增加,给相邻的其他路口带来较大压力,支队在市区与借道左转的10个相邻的其他12个路口设置有可变车道,车道前方设置的发光可变LED导向标志,与智能交通信号控制联动,根据交通流量变化,引导车辆驶入车道并通过路口。可变车道将固定车道演变为多变通道,有效拓展了通行空间。从而使10个借道左转和12个可变车道遥相呼应,形成了整个区域22个路口交通联动和面控良性循环的大格局,交通拥堵状况得到明显改观,充分体现出设置科学合理的交通设施对解决城市拥堵的重要性。
2 开展综合治理,健全配套的交通基础设施
交通安全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明确了政府的交通安全教育责任,要真正把交通管理工作纳入文明单位创建和个人诚信体系建设中。相关部门要加强联合执法,改善交通秩序,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平安出行、顺畅通行的幸福感、安全感。从而推进交通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出行难、交通乱的问题。建立健全交通影响评价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将城市大型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制度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建议政府在今后凡新建改建居住项目,要求要由交管部门参与,对区域内各类交通设施的供求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建设项目对周边交通的影响,及时提出城市建设项目的改善措施和方案。城建部門要对交通影响评价作为一项必备项目,列入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当中。
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交通设施,不断进行提示和防护,来减少人民群众在交通参与中犯错误的机会,降低这些错误所导致的破坏和伤害,从而保障道路参与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和道路安全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