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检察院依法履行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责,独立行使检察权,在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尊重和保障人权过程中肩负着重要责任,在诉讼的中间环节防范冤假错案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侦查监督是检察机关监督侦查权的第一道防线,审查起诉是检察机关审查刑事案件侦查终结“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第一关,也是指控犯罪确保顺利审判的重要环节。检察机关注重对侦查各个阶段的执法审查、全面监督、纠正违法。“防线”的提前,极大地降低了侦查、起诉、审判环节出现冤假错案的机率,从源头上防止避免冤假错案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人权保障的现实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现代法治精神的理性选择。
冤假错案,顾名思义,是指冤案、假案、错案的总称。冤案就是发生了犯罪事实,但是被追诉人被冤枉了,而真正的犯罪人却逍遥法外。假案就是本无案件,现有的案件或者被追诉人是假的。错案是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确有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造成处理错误的案件。造成冤假错案的根源多种多样,冤假错案的危害极为严重,“不仅对当事人及其亲属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而且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影响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心,影响国家长治久安”。要求检察机关“坚守”冤假错案的底线。
案件的侦查、审查和审理,旨在最大限度地接近案件真相,还原案件真实,本质上是个认识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在认识活动中不可能完全杜绝冤假错案,英国、美国等法治发达健全的国家也不能例外。在我国,自古就是“六月飞雪”的冤屈的传说,说的也是冤假错案。笔者认为,坚守冤假错案的底线,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现代法治精神,要在“防”字上下功夫,在“守”字上谋突破,在“破”字上有跟进,在“恒”字得坚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深入学习反思典型冤假错案,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在“防”字上下功夫。“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如何反思,引以为戒。就执法、司法者而言,面对冤假错案,既要坚守底线,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刻反思。检察人员应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学习培训,从思想认识的高度看待近年来发生的在社会上具有重大反响的冤假错案,深入研究成因,探寻根源,深刻反思,从中吸取教训。对照检查过程中,重点分析捕后撤案、绝对不起诉、判无罪案件和经复议复核改变原不捕决定的案件,从防范和风险预警角度坚守冤假错的底线。树立崇尚法治、刚正不阿的价值观和品格,树立规范执法和人权保障理念,转变执法理念。牢固树立问题意识,既不放大问题,受问题的干扰,也不回避问题,不推诿。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防范冤假错案,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加强法律监督,注重证据的审查,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在“守”字上求突破。每一起冤假错案的背后,几乎都可以发现不严格依法办案、规范办案甚至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行为,存在造成这一结果的必然性。随着诉讼程序的推进,应当避免冤假错案的风险因执法司法错误不断固化、积重难返,越来越难以纠正,而进入审判环节的情况发生。这必然要求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提前发挥防错、纠错功能和作用,在每一个环节恪守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原则和正当程序规则,严格按照新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办案,以程序性的监督制约来实现对实体的监督。侦查监督、审查起诉环节,既要实现实体公正,也要实现程序公正,以还原案件真实。重事实和证据的审查,尤其审查无罪和罪轻方面的证据,以及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规范性、证据的收集形式是否合法。审查物证的提取、固定、保管和送检是否正确,鉴定的方法是否科学、合法。审查勘验、检查笔录以及搜查、扣押笔录等证据的来源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重大影响、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敏感案件与侦查机关(部门)会商、研究案情,适时介入,引导侦查,就案件定性、证据的收集、保全、固定和适用法律发表意见,同时发挥科技优势在办案中的作用,注意及时发现并纠正侦查机关(部门)在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非法取证行为,批捕、起诉中坚决予以排除。听取被告人供述的无罪、罪轻的辩解和辩护律师提出的不构罪、受刑讯逼供、不具有社会危险性等意见,做好笔录,并认真进行审查,在案件审查报告中提出建议侦查机关(部门)就这方面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补强,对防范冤假错案起到重要的作用。审查发现存在疑罪、证据前后矛盾的不批捕、不起诉,证据提取形式不合法的及时提出纠正意见。侦查监督环节,严格把握逮捕条件,正确适用社会危险性条件,善于通过审查逮捕案件发现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线索。与监所部门加强沟通协作,核实在押人员是否存在被刑讯逼供的情形,及其羁押的必要性。与公诉部门建立非法证据排除信息通报制度。审查起诉环节,审查时要做到“证据确实、充分”,前提是案件定性准确、罪名成立、犯罪行为系被追诉人所为、适用法律准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定罪的证据具有排他性,不存在影响案件定性的矛盾。审判环节,通过出庭支持公诉,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
加强自侦案件监督,防范冤假错案死角,在“破”字上有跟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决定了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对职务犯罪案件立案侦查。案件的逮捕、起诉分别由上一级侦查监督部门、本级公诉部门负责审查,也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过程。职务犯罪案件有其固有的特点,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涉嫌犯罪的行为行使侦查权,发现、揭露、打击犯罪,是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诉讼环节。必要时辅以技术侦查措施和手段,以满足控制犯罪的需要。为防止权力被滥用,对职务犯罪侦查权给以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不能因为是自侦部门,职务犯罪案件突破难度大、压力大、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侦查装备落后就放松要求。监督过程中首先把好职务犯罪案件第一道关,即立案关,坚决摈弃“有罪推定”、“口供至上”、“构罪即捕”,甚至“以捕代侦”等错误观念,杜绝强迫任何人自证有罪,注重对侦捕诉的衔接,适时介入,引导侦查,特别是对行受贿案件的物证、书证和证人证言缺少的情况下,被追诉人的供述是否与他证存在矛盾、翻供、技术侦查措施和手段的正确运用应当作为审查的重点,督促自侦部门在取证时更客观、更全面、更合法。特别是督促自侦部门收集“口供”以外的证明案件事实的物证、书证和证人证言等其他证据,必要时利用技术侦查手段,不过度依赖“口供”,提高职务犯罪案件破案率,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确保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质量,实现办案安全,杜绝使自侦案件成为检察机关防范冤假错案的死角。
建立防范冤假错案的长效机制,在“恒”字上得坚持。冤假错案的防范并非一朝一夕,贵在崇尚法治,始终自我警省,以执法办案为中心,以人权保障为目标,持之以恒坚持严格依法办事,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击刑事犯罪,惩治腐败。一是建立冤假错案的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具备哪些条件的案件成为冤假错案的风险更高,确定风险因素,帮助我们提前作出判断。诸如推定有罪、疑罪、证据不具有排他性不能排除合理怀疑、被追诉人翻供或者其供述的细节与其他证据存在实质矛盾、可能存在非法证据未排除,以及重大社会影响、重大敏感案件,都意味着案件可能存在冤假错案高风险的案件。二是严格请示报告制度。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命案有重大分歧意见,或者重要意见不被采纳的,要及时报告、请示。三是建立纠错和责任追究机制。案件在办理过程中,出错几率是存在的,不可能保持100%正确,但是要理性对待错案,关键是及时纠正,并进行责任追究,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
作者简介:
李薇(1980~),女,汉族,研究生,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助理检察员。
冤假错案,顾名思义,是指冤案、假案、错案的总称。冤案就是发生了犯罪事实,但是被追诉人被冤枉了,而真正的犯罪人却逍遥法外。假案就是本无案件,现有的案件或者被追诉人是假的。错案是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确有错误,或者违反法定程序造成处理错误的案件。造成冤假错案的根源多种多样,冤假错案的危害极为严重,“不仅对当事人及其亲属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而且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和司法公信力,影响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心,影响国家长治久安”。要求检察机关“坚守”冤假错案的底线。
案件的侦查、审查和审理,旨在最大限度地接近案件真相,还原案件真实,本质上是个认识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在认识活动中不可能完全杜绝冤假错案,英国、美国等法治发达健全的国家也不能例外。在我国,自古就是“六月飞雪”的冤屈的传说,说的也是冤假错案。笔者认为,坚守冤假错案的底线,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现代法治精神,要在“防”字上下功夫,在“守”字上谋突破,在“破”字上有跟进,在“恒”字得坚持,使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和正义。
深入学习反思典型冤假错案,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在“防”字上下功夫。“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如何反思,引以为戒。就执法、司法者而言,面对冤假错案,既要坚守底线,更要结合自身实际深刻反思。检察人员应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学习培训,从思想认识的高度看待近年来发生的在社会上具有重大反响的冤假错案,深入研究成因,探寻根源,深刻反思,从中吸取教训。对照检查过程中,重点分析捕后撤案、绝对不起诉、判无罪案件和经复议复核改变原不捕决定的案件,从防范和风险预警角度坚守冤假错的底线。树立崇尚法治、刚正不阿的价值观和品格,树立规范执法和人权保障理念,转变执法理念。牢固树立问题意识,既不放大问题,受问题的干扰,也不回避问题,不推诿。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防范冤假错案,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加强法律监督,注重证据的审查,实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在“守”字上求突破。每一起冤假错案的背后,几乎都可以发现不严格依法办案、规范办案甚至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行为,存在造成这一结果的必然性。随着诉讼程序的推进,应当避免冤假错案的风险因执法司法错误不断固化、积重难返,越来越难以纠正,而进入审判环节的情况发生。这必然要求检察机关加强法律监督,提前发挥防错、纠错功能和作用,在每一个环节恪守无罪推定、疑罪从无原则和正当程序规则,严格按照新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和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办案,以程序性的监督制约来实现对实体的监督。侦查监督、审查起诉环节,既要实现实体公正,也要实现程序公正,以还原案件真实。重事实和证据的审查,尤其审查无罪和罪轻方面的证据,以及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规范性、证据的收集形式是否合法。审查物证的提取、固定、保管和送检是否正确,鉴定的方法是否科学、合法。审查勘验、检查笔录以及搜查、扣押笔录等证据的来源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对重大影响、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敏感案件与侦查机关(部门)会商、研究案情,适时介入,引导侦查,就案件定性、证据的收集、保全、固定和适用法律发表意见,同时发挥科技优势在办案中的作用,注意及时发现并纠正侦查机关(部门)在侦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非法取证行为,批捕、起诉中坚决予以排除。听取被告人供述的无罪、罪轻的辩解和辩护律师提出的不构罪、受刑讯逼供、不具有社会危险性等意见,做好笔录,并认真进行审查,在案件审查报告中提出建议侦查机关(部门)就这方面的意见有针对性地进行收集、补强,对防范冤假错案起到重要的作用。审查发现存在疑罪、证据前后矛盾的不批捕、不起诉,证据提取形式不合法的及时提出纠正意见。侦查监督环节,严格把握逮捕条件,正确适用社会危险性条件,善于通过审查逮捕案件发现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线索。与监所部门加强沟通协作,核实在押人员是否存在被刑讯逼供的情形,及其羁押的必要性。与公诉部门建立非法证据排除信息通报制度。审查起诉环节,审查时要做到“证据确实、充分”,前提是案件定性准确、罪名成立、犯罪行为系被追诉人所为、适用法律准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定罪的证据具有排他性,不存在影响案件定性的矛盾。审判环节,通过出庭支持公诉,对审判活动进行监督。
加强自侦案件监督,防范冤假错案死角,在“破”字上有跟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决定了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对职务犯罪案件立案侦查。案件的逮捕、起诉分别由上一级侦查监督部门、本级公诉部门负责审查,也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过程。职务犯罪案件有其固有的特点,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涉嫌犯罪的行为行使侦查权,发现、揭露、打击犯罪,是腐败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诉讼环节。必要时辅以技术侦查措施和手段,以满足控制犯罪的需要。为防止权力被滥用,对职务犯罪侦查权给以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不能因为是自侦部门,职务犯罪案件突破难度大、压力大、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侦查装备落后就放松要求。监督过程中首先把好职务犯罪案件第一道关,即立案关,坚决摈弃“有罪推定”、“口供至上”、“构罪即捕”,甚至“以捕代侦”等错误观念,杜绝强迫任何人自证有罪,注重对侦捕诉的衔接,适时介入,引导侦查,特别是对行受贿案件的物证、书证和证人证言缺少的情况下,被追诉人的供述是否与他证存在矛盾、翻供、技术侦查措施和手段的正确运用应当作为审查的重点,督促自侦部门在取证时更客观、更全面、更合法。特别是督促自侦部门收集“口供”以外的证明案件事实的物证、书证和证人证言等其他证据,必要时利用技术侦查手段,不过度依赖“口供”,提高职务犯罪案件破案率,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确保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质量,实现办案安全,杜绝使自侦案件成为检察机关防范冤假错案的死角。
建立防范冤假错案的长效机制,在“恒”字上得坚持。冤假错案的防范并非一朝一夕,贵在崇尚法治,始终自我警省,以执法办案为中心,以人权保障为目标,持之以恒坚持严格依法办事,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打击刑事犯罪,惩治腐败。一是建立冤假错案的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具备哪些条件的案件成为冤假错案的风险更高,确定风险因素,帮助我们提前作出判断。诸如推定有罪、疑罪、证据不具有排他性不能排除合理怀疑、被追诉人翻供或者其供述的细节与其他证据存在实质矛盾、可能存在非法证据未排除,以及重大社会影响、重大敏感案件,都意味着案件可能存在冤假错案高风险的案件。二是严格请示报告制度。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命案有重大分歧意见,或者重要意见不被采纳的,要及时报告、请示。三是建立纠错和责任追究机制。案件在办理过程中,出错几率是存在的,不可能保持100%正确,但是要理性对待错案,关键是及时纠正,并进行责任追究,防止类似问题再度发生。
作者简介:
李薇(1980~),女,汉族,研究生,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民检察院公诉处助理检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