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好像是想了很久、觉得很难得到的东西,现在好像都慢慢主动向我靠过来了。就这么慢慢过好每一天就行”
2017年,黄璐至少接了5部长片、一部短片,都是女主角,还去了七八个电影节、纪录片影展做嘉宾和评委,参加了北電导演系研究生的考试。疲劳、无神这类演员的职业病,都与她无缘。“我是个旅行家,旅行时顺便拍个电影。开玩笑哈,对电影我还是蛮认真的。”把工作戏谑到这份上,连她自己都乐了。“只不过,很多东西不是我刻意安排好的,有时候就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的结果是,从10年前第一次担纲女主角的电影《盲山》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艺术片、独立电影导演与她合作,她不介意形象,表演自然灵动,性格亲和,又有国际化的视野,这些特质渐渐和她的名字一起在圈子里不胫而走。
然而,在国内,黄璐始终是个“未见其名,不知演技”的神秘路人——直到《演员的诞生》。头一场播完,网友惊呼:愣没看出来,台上那个村妇(李红琴)是名演员!黄璐觉得,那是当年《盲山》的积累——之前攒下来的东西都没有浪费。这么多年,不管哪个角色,她从来不会想太多:化上妆,穿上那身衣服,把自己带到那个情景里,就知道怎么演了。
从李红琴到雁儿,网友循迹而上,认出了《盲山》里的白雪梅和《推拿》中的小蛮,还有人搜到《云的模样》和《中国姑娘》,发现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和角色与黄璐本人的差异,一样开阔。
她清楚自己的局限。今年参演的众多角色里,她头一次演了警察。“打斗不算太难,但要说出大段的公安术语,这个我还是有点紧张。按照学院里的那套标准,我的台词不太过关哈。”
但她没有包袱。电影《之子于归》的导演杨弋枢说,松弛是黄璐最大的特点。演员李鸿其惊叹,黄璐居然能在片场睡着,那是他羡而不得的一种状态。
黄璐在北电的师长、《演员的诞生》舞台上的同场嘉宾周一围记得,大学头两年,黄璐“整个人都怯怯的,一直要往后躲”。他点过她两次名,她都是“吓得慌了”的那种。
刚入校,她觉得同学们不喜欢她,可能不愿意跟自己排小品,又很害怕会拖累大家:出晨功,有一个人迟到,第二天全班就得集体受罚,提早出功。她于是整宿睡不着,生怕迟到影响全班。后来发展到连卫生巾用完了也不敢出门买。
过了很多年再问大家,同学都说“没有不喜欢你啊,只是觉得你不太跟大家交流”。
好在总要外出拍片。从导演林黎胜、章家瑞、章明、蔡尚君到艺术家杨福东,一个个有了合作机会,再到入围戛纳的《盲山》……她说不清从哪天开始,不再害怕挨导演的骂,“原来怎么演都可以。”青春期的忧郁和自闭,在外拍实践里,自然消弭。
如今回忆起来,那更像是黄璐一段走弯了的人生小径。在三十多年的主路上,这个成都女子一直是鬼马、泼辣,甚至傻萌的代名词。
童年时想养狗,父亲不让,小黄璐便养了头荷兰猪。家人说太丑,她只好养了一只苍蝇:把它放在小玻璃罐里,上面蒙了一层纸,戳了好多小洞,还在里面放了一块糖。
她在《少年闰土》里读到捕鸟的情节,心生一计。每天吃完饭,父母把剩饭剩菜放在一个镂空的罩子里,她就把罩子当捕鸟的器具,在阳台上牵根线,用筷子支起来。自己躲在角落,看有没有鸟过来。“我爸就说,你那速度,熊都跑了还捕鸟。”
《皮皮鲁和鲁西西》里有个309暗室,还有罐头小人儿。她也如法炮制,躲在自家衣柜里,念念有词,觉得柜子里也会出现一个暗室。想象力勃发的黄璐未曾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够动用肢体和语言,在镜头下尽情施展对世界的想象和看法。
电影《之子于归》的导演杨弋枢说,松弛是黄璐最大的特点,“而且她能非常好地调节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在制片人鲸书眼里,黄璐身上的天真,就像“从来没被伤害过”。但她并非轻盈到只有享乐主义,只是用与生俱来的松弛消解了紧张和沉重。
梁欢在脱口秀和访谈里问她,什么(电影)奖最难拿?她答,“金鸡和百花,那是我无法跨越的。”
又问她国外和国内剧组的区别。她说印象很深的一点是,在国外不管有钱没钱的剧组,都会给场工、演职员一把凳子,“给你起码的尊严。”好在这几年国内也进步了,她补充道。
这一年,女儿Ava两岁,已经和姥姥姥爷一道,跟着黄璐去了无数外景地。拍摄电影《一只黄鸟》时,有一场很长的对白戏,她跟男主讲自己的孩子。每次讲,黄璐就拿出女儿的照片看一下,更能体会戏中那个为了爱不顾一切的母亲角色。
前不久,去影院重看10年前拍摄的《盲山》,她忽然明白,为何被拐进大山里的城镇女性,做了母亲后会放弃获救的机会。
黄璐说,活到现在,觉得世界越来越简单美好。“刚刚尝到电影带来的甜头的时候,我会怕失去。现在反而不怕了。每一部(片子)都是我的努力得来的,就算失去也可以慢慢找回来。而那些以前好像是想了很久、觉得很难得到的东西,现在好像都慢慢主动向我靠过来了。就这么慢慢过好每一天就行。”
黄璐主演的影片分别入围过戛纳、威尼斯和柏林三大电影节,与她合作过的导演来自内地、台湾、东南亚和欧美多地,这源于她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日益开放开阔的视野,更来自于她既可坚毅亦可细腻的表演。在擅长的艺术片里,她传递出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张力,而在为她带来最初声望的《盲山》和反响热烈的《演员的诞生》舞台上,她则表现出纪实和剧情电影里最难能可贵、又最打动人心的真实。聚光灯外,她率性,活泼,举重若轻,她用自己的悦动与快乐诠释出,“生活本是一幅比电影更美好的画卷。”
编辑 翁倩 [email protected]
2017年,黄璐至少接了5部长片、一部短片,都是女主角,还去了七八个电影节、纪录片影展做嘉宾和评委,参加了北電导演系研究生的考试。疲劳、无神这类演员的职业病,都与她无缘。“我是个旅行家,旅行时顺便拍个电影。开玩笑哈,对电影我还是蛮认真的。”把工作戏谑到这份上,连她自己都乐了。“只不过,很多东西不是我刻意安排好的,有时候就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的结果是,从10年前第一次担纲女主角的电影《盲山》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艺术片、独立电影导演与她合作,她不介意形象,表演自然灵动,性格亲和,又有国际化的视野,这些特质渐渐和她的名字一起在圈子里不胫而走。
然而,在国内,黄璐始终是个“未见其名,不知演技”的神秘路人——直到《演员的诞生》。头一场播完,网友惊呼:愣没看出来,台上那个村妇(李红琴)是名演员!黄璐觉得,那是当年《盲山》的积累——之前攒下来的东西都没有浪费。这么多年,不管哪个角色,她从来不会想太多:化上妆,穿上那身衣服,把自己带到那个情景里,就知道怎么演了。
从李红琴到雁儿,网友循迹而上,认出了《盲山》里的白雪梅和《推拿》中的小蛮,还有人搜到《云的模样》和《中国姑娘》,发现不同角色之间的差异,和角色与黄璐本人的差异,一样开阔。
她清楚自己的局限。今年参演的众多角色里,她头一次演了警察。“打斗不算太难,但要说出大段的公安术语,这个我还是有点紧张。按照学院里的那套标准,我的台词不太过关哈。”
但她没有包袱。电影《之子于归》的导演杨弋枢说,松弛是黄璐最大的特点。演员李鸿其惊叹,黄璐居然能在片场睡着,那是他羡而不得的一种状态。
黄璐在北电的师长、《演员的诞生》舞台上的同场嘉宾周一围记得,大学头两年,黄璐“整个人都怯怯的,一直要往后躲”。他点过她两次名,她都是“吓得慌了”的那种。
刚入校,她觉得同学们不喜欢她,可能不愿意跟自己排小品,又很害怕会拖累大家:出晨功,有一个人迟到,第二天全班就得集体受罚,提早出功。她于是整宿睡不着,生怕迟到影响全班。后来发展到连卫生巾用完了也不敢出门买。
过了很多年再问大家,同学都说“没有不喜欢你啊,只是觉得你不太跟大家交流”。
好在总要外出拍片。从导演林黎胜、章家瑞、章明、蔡尚君到艺术家杨福东,一个个有了合作机会,再到入围戛纳的《盲山》……她说不清从哪天开始,不再害怕挨导演的骂,“原来怎么演都可以。”青春期的忧郁和自闭,在外拍实践里,自然消弭。
如今回忆起来,那更像是黄璐一段走弯了的人生小径。在三十多年的主路上,这个成都女子一直是鬼马、泼辣,甚至傻萌的代名词。
童年时想养狗,父亲不让,小黄璐便养了头荷兰猪。家人说太丑,她只好养了一只苍蝇:把它放在小玻璃罐里,上面蒙了一层纸,戳了好多小洞,还在里面放了一块糖。
她在《少年闰土》里读到捕鸟的情节,心生一计。每天吃完饭,父母把剩饭剩菜放在一个镂空的罩子里,她就把罩子当捕鸟的器具,在阳台上牵根线,用筷子支起来。自己躲在角落,看有没有鸟过来。“我爸就说,你那速度,熊都跑了还捕鸟。”
《皮皮鲁和鲁西西》里有个309暗室,还有罐头小人儿。她也如法炮制,躲在自家衣柜里,念念有词,觉得柜子里也会出现一个暗室。想象力勃发的黄璐未曾想到,有一天自己能够动用肢体和语言,在镜头下尽情施展对世界的想象和看法。
电影《之子于归》的导演杨弋枢说,松弛是黄璐最大的特点,“而且她能非常好地调节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在制片人鲸书眼里,黄璐身上的天真,就像“从来没被伤害过”。但她并非轻盈到只有享乐主义,只是用与生俱来的松弛消解了紧张和沉重。
梁欢在脱口秀和访谈里问她,什么(电影)奖最难拿?她答,“金鸡和百花,那是我无法跨越的。”
又问她国外和国内剧组的区别。她说印象很深的一点是,在国外不管有钱没钱的剧组,都会给场工、演职员一把凳子,“给你起码的尊严。”好在这几年国内也进步了,她补充道。
这一年,女儿Ava两岁,已经和姥姥姥爷一道,跟着黄璐去了无数外景地。拍摄电影《一只黄鸟》时,有一场很长的对白戏,她跟男主讲自己的孩子。每次讲,黄璐就拿出女儿的照片看一下,更能体会戏中那个为了爱不顾一切的母亲角色。
前不久,去影院重看10年前拍摄的《盲山》,她忽然明白,为何被拐进大山里的城镇女性,做了母亲后会放弃获救的机会。
黄璐说,活到现在,觉得世界越来越简单美好。“刚刚尝到电影带来的甜头的时候,我会怕失去。现在反而不怕了。每一部(片子)都是我的努力得来的,就算失去也可以慢慢找回来。而那些以前好像是想了很久、觉得很难得到的东西,现在好像都慢慢主动向我靠过来了。就这么慢慢过好每一天就行。”
黄璐主演的影片分别入围过戛纳、威尼斯和柏林三大电影节,与她合作过的导演来自内地、台湾、东南亚和欧美多地,这源于她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日益开放开阔的视野,更来自于她既可坚毅亦可细腻的表演。在擅长的艺术片里,她传递出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的张力,而在为她带来最初声望的《盲山》和反响热烈的《演员的诞生》舞台上,她则表现出纪实和剧情电影里最难能可贵、又最打动人心的真实。聚光灯外,她率性,活泼,举重若轻,她用自己的悦动与快乐诠释出,“生活本是一幅比电影更美好的画卷。”
编辑 翁倩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