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设计”让英语课堂再添活力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hao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行进,总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新问题、新思维;另一方面,从教师计划预设的教学过程到实际操作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面对这样时刻变化的过程,我们积极的应对策略之一是对课堂教学进行 “二度设计”。所谓“二度设计”,是指第一种教学设计之外的教学设计。它是以“以学生发展为本”等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的新型构想,是面对新课程动态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应对策略,是促进教师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教学设计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不确定的空间,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而不是记忆教学预设的推进过程上。它有利于教师在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情境中捕捉到最新的信息。这种设计可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谈谈有关课前、课中、课后的二度教学设计。
  一、课前“二度设计”,未雨绸缪
  课前“二度设计”是指在上课之前的第二种教学方案。严密的思路,周密的计划,是成功的第一步。成功的课堂教学都是建立在课前预设充分的基础上。只有在深入了解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的前提下,从学生的视角理解教材,思考问题,预设不同的授课方案,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有备无患。课前“二度设计”应重在引导。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向,积极呵护学生的不同思维方法,激励创新。
  曾经我听过这样一课,该课主要教学“Can you...? Yes, I can. No, I can’t”的句型。教师首先利用学过的动词或词组名称引出新句型。T: Hello,×××. Can you swim?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在预设教案时,先教肯定回答,因此他点头示意学生肯定回答,但那位学生并没有反应过来,而是回答“No”。教师对其回答大感失望,拼命示意,直至学生回答“Yes”,才大感松了一口气。在我看来,“Can you...”这个问题本身是在询问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回答当然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却将教案设计得太“死”,在实施过程中,一味拉着学生往自己预先设计的思路走,对不符合预设的答案草率地否定,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类似这种情况,在预设教案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会产生两种回答,那么教师就可以设计A、B两套方案(A. 学生先肯定回答的教学流程; B. 学生先否定回答的教学流程),然后根据教学需要随时穿插、变化;或在教案旁另辟一栏,以供修改或记录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这样就可避免上述教师紧张、学生无奈的状况。
  在教学3B Unit 10 A good idea中的句型“Do you like...”时,我就考虑到学生会出现“Yes,I do”或“No, I don’t”两种答案,便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如果学生说“Yes,I do”,我就顺势引出第二个句型“Let’s go swimming”的教学,在学生对两个句型操练熟练后再教学其余动词及句型“What do you like”,如果学生说“No,I don’t”那我就先教句型“What do you like”。在学生模仿跟读的基础上,再由我引出其余动词的教学和句型 “Let’s go...”,虽然是两种教学方案,但殊途同归,目标一致,最终都是为掌握三个句型服务:Do you like...?Let’s go...What do you like?课前的“二度设计”,是教师未雨绸缪的良策。通过课前的“二度设计”,课堂上教师就能更多地关注学生,尊重他们的想法,顺应他们的思路,师生就能和谐互动,协调发展。
  二、课中“二度设计”,运筹帷幄
  课中“二度设计”是指上课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这种设计具有灵活性和生成性,与教师课堂驾驭的能力、应变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课中“二度设计”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总是存在着一些缺陷。因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然而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是动态生成的,又是具体的、不确定的,只有在学习活动中才能呈现出来,我们无法预测。因此在实施教学预案时,当学生的活动偏离了教学预设时,教学环节的推进不妨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灵活展开教学,及时找准教学的起点,找到师生沟通的方法。同时也要学会蹲下身来,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并及时作出合适的应答。特别是在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时,教师更不能拘泥预设的教案,应及时改变预设目标,重新设计开放的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流程。也就是说,教学的起点应该是现实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困惑、疑问和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长点。如在教学时间和“It’s time for...”句型时,在原来的教案预设中,我准备让学生牢固掌握这一用法后再在第二课时呈现“It’s time to...”与之比较。不料那天上课后,学生学习状态特好,参与积极,在操练环节,我引导他们根据日常生活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如出示吃午饭图,让学生说:“It’s eleven o’clock. It’s time for lunch.” 当出示放学回家图时,有个积极的男孩响亮地说:“It’s four o’clock. It’s time for go home.”这一点都不足为奇,学生是由刚才的句型迁移而来。面对这种情况,我当机立断,马上改变思路,因势利导,将“Yes,it’s time for going home”“ It’s time to go home”这两个句型写到黑板上,用红粉笔画出“for going home”和“to go home”,对比总结了“It’s time for 名词”和“It’s time to 动词”的用法,并拓展了“It’s time for 动名词”的用法。在接下来的看图练习中,鼓励学生每幅图要用“It’s time for...”和“It’s time to...”两个不同的句型表达。没想到学生反应强烈,句型说得熟练、正确,更没想到在最后一幅图中再出惊喜,学生根据去睡觉的图,说出了:“It’s nine o’clock. It’s time for bed.”又一个学生说:“It’s ten o’clock. It’s time to go to bed.”还有一位学生不甘示弱,他想与前面两位学生的句型不同,有独创性,居然说:“It’s eleven o’clock. It’s time for going to bed.”我暗喜学生的与众不同,但我惊讶地说:“Eleven?Oh,it’s too late. It’s bad for your health. You are a child. You should go to bed before nine or ten. ”说完便在黑板上教学了“late”一词。在预设中,这个单词要到课文教学时学习,没想到一位学生的发言让我发现了教学契机,无需刻意创设情境,信手拈来,便顺利进行了该词的教学。课堂教学就是这样,如行军打仗,时刻都会出现新的、不确定的干扰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像将帅一样运筹帷幄,用智慧演绎课堂的动态生成,巧妙地化干扰因素为动态教学资源,使之成为课堂的亮点。   三、课后“二度设计”,精益求精
  课后“二度设计”是指在上课之后反思中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弥补和改进等功能。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后,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却不找自见。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二度设计”,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这样做不仅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还可以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如在5A Unit 8 A camping trip语篇中引言部分的教学时,第一次教学设计是这样的:我先播放引言部分的录音,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有目的地听,在听的过程中迅速准确捕捉相关信息,理解本课对话背景。我出示三个问题Q1:Who are they?Q2:Where are they?Q3:What are they doing?学生逐个回答。授课完毕,总觉得这样处理有点机械。虽然我播放录音,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在听,但始终是我在唱主角,问题由我一人提出,是我“牵着”学生“走”,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答案也都在我预料中,没有精彩的生成,更没有创新的思维。基于这样的反思,我当机立断,重新设计。第二次我是这样教学的:先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仔细看图,尝试自己提出问题,学生立刻活跃了起来,争先恐后抛出一个个问题:What time is it?Where are they?What can they do?What are they doing?What do they have...听着他们不同的、有创意的问题,我即时播放录音,让他们从录音中寻找自己所提问题的答案,然后交流结果。当学生发现有的问题录音中没有答案时,我顺势引导,给出三个疑问词“who”“where”“what”,从中锁定三个问题,然后解决这些问题。至于其余没有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自己给出一个答案。实践证明,这样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从机械的语言学习者变成课堂的思考者,放飞了学生思维的翅膀,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并有效地引导学生爱思、多思、善思,爱说、多说、善说,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的“二度设计”本质上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是教师主动成长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进行“二度设计”,才能在其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从而提高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提高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扬长避短,使自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促使学生也得到相应的和谐的发展,给英语课堂增一份活力、添一份灵性。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天下无贼》里黎叔的一句话颇耐人寻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类社会,那些拥有高智商,高智慧的智能型人才俨然已经成了一种抢手货,而这种现象反映到目
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在诗歌教学中,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把诗中的意象转化成学生脑海中的具体形象,逐步引领学生
期刊
小时候,文化生活较贫乏,因而最让小伙伴们激动的就是流动的露天电影播放队来放电影,那可是一年只有几次的奢侈享受。回想起来,是找一个空旷的大坝子,竖起两根大柱子,拉上一块白布,用
肇源县福兴乡中学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参与意识,满意学生的表现欲,促进其创新,表达等方面能力的
所谓“预设”就是预先设计,“生成”就是事物发展形成的结果。在课堂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课中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课中的生成,那么预设必然缺乏生命力。只有将预设和生成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和美的气息。  一、精心预设 和谐生成——“为有源头活水来”  叶澜教授的至理名言:“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
就像演艺圈有超级明星一样,数码相机同样也可以评出三六九等,索尼最新推出的P200机身小巧时尚,还能拥有720万的高像素.可以称得上是DC界的“时尚之星”。使用数码相机的用户大多
2005年,数码相机市场洗牌运动已经不可逆转。如果你的产品没有特色,不能吸引眼球,那么对不起,它很可能在2005年被人提前遗忘。因为这个世界拒绝循规蹈矩。以下的7款产品是今年市
“一人江湖催人老”,眨眼间,当教师已经近20年了,过了不惑之年,我也早已没了最初入行时的意气风发,没了动力,少了激情,却多了抱怨,原因何在?这个年龄正是频繁参加同学会的年龄,而每次聚
每当看到褶皱的衣服需要熨烫的时候就头大.因为我不是把衣服烫坏,就是熨烫得不够平整.也很惋惜熨衣服所花去的时间。你有这样的烦恼吗?这里有一个新鲜玩意它能解决我们的困扰.它是
女性手机,除了时尚还有什么?这句话似乎无懈可击地概括了目前女性手机市场的现状,好在目前大多数手机厂商都注意到,要想仅仅在外形上取悦消费者还是不够的,一款手机的功能是否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