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烟标上亮相次数最多的莫过于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2013年,笔者有幸收藏到数枚。 1917年,梅兰芳在上海先后演出了黛玉葬花、木兰从军、游园惊梦、天女散花等十出以旦角青衣花衫兼唱的本戏,一时轰动上海滩,商人们均以“梅郎”称之。由于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既叫好又叫座,艺术写真形象较早登上烟标图案。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抓住机遇,及时推出了印有梅兰芳艺术形象的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标上亮相次数最多的莫过于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2013年,笔者有幸收藏到数枚。
1917年,梅兰芳在上海先后演出了黛玉葬花、木兰从军、游园惊梦、天女散花等十出以旦角青衣花衫兼唱的本戏,一时轰动上海滩,商人们均以“梅郎”称之。由于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既叫好又叫座,艺术写真形象较早登上烟标图案。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抓住机遇,及时推出了印有梅兰芳艺术形象的烟标,主版图案是梅兰芳在《天女散花》剧目饰演天女的剧照,副版图案是梅兰芳在《洛神》剧目饰演洛神飘然飞舞的剧照。
此外,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还出品有一种50支装圆桶铁听烟标,主图似乎是梅兰芳所演剧目《打渔杀家》的剧照。当时在推出这种香烟的同时,厂家的广告词为:“梅兰芳牌香烟,系由高等技师,拣选上等烟叶加工制成,罐上印有梅郎倩影,置诸案头,不啻与梅郎唔言一室也”。或许源于此,之后中国三友烟公司于上世纪30年代出品有“梅郎”烟标,该标主版图案也是梅兰芳所演剧目的一幅剧照。
说到梅兰芳,那就不得不提他的红颜知己孟小冬。生于上海梨园世家、自幼就随父练功、学习老生唱段的孟小冬,于1923年秋进京深造期间,以全本《探母回令》名震京城。1925年先后与梅兰芳成功合演《四郎探母》、《游龙戏凤》堂会戏,引起轰动。烟标上也有孟小冬的身影,那就是由中国正昌公司出品于上世纪30年代的小东香烟,主版图案描绘的便是这位京剧女老生当年享誉南北的形象。
其他文献
本刊自创立之初,宗旨即是“引导收藏投资 倡导艺术消费”。身在编辑部,艺术消费的理念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成员,并为此付诸实践。今天,小藏君晒出了账单,我们也跟个风,晒一晒2013年的艺术消费。 Jenny 34岁 这个小瓷壶是去年在一次展览上觅得的。它的精致小巧和高远宁静的画意深深地打动了我。后来得知此壶出自汪平荪之手,汪平荪是珠山八友之一的汪野亭之孙。以6000元的价格将这把小壶收入囊中让
我虽然出了二十几本单行本,但感觉只有写老电影的《梦影集》和写民国漫画的《漫画漫话》乃专门之书,好像有些价值。两书销售均不够理想,正在失望之际,最近突然有中央一级的电视台与豪华时尚杂志好像商量好似的一起向我约稿约访谈,内容即“民国漫画”。我想,现在的“民国热”是不是带动了“民国漫画热”? 30年代的民国是个什么样子?最能还原30年代世间相的不是鲁迅的杂文,不是周璇的电影,不是齐白石的绘画,不是曹禺
人活着,就需要消费,无论是农耕社会还是现代商业经济。从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开始,我们每天都在消费,这种习惯根本不足为奇。 然而,相比之下,当消费与艺术挂上钩,不少人会认为这其实跟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交集。我们常常堂而皇之地说“生活中处处都是艺术”,按照这种逻辑,消费艺术应该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为什么一提到它,相当一部分人的距离感是如此强烈?原因很简单:一是能不能买得起,二是有没有必要去买。 鉴于此,
这几年我一头扎进老酒里很少旁顾。从2010年5月的中国名酒专场拍卖开始,将一个小众赏玩做成了一个“有文化”的新兴行业,亲自经历亲自见证讲来还是蛮有趣的。 不说眼下风光的老茅台和“八大名酒”,就说咱北京老二锅头。三年前我花一瓶200元的价格偶然淘到4瓶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红星二锅头,当年组织秋拍上拍2瓶,以2500元一瓶的价格拍出,当时很多人以为是朋友间的捧场。2012年我手里剩下的2瓶中的一瓶被
喜洲在大理北,著名的蝴蝶泉边。《五朵金花》和《天龙八部》是在这里拍摄的。 喜洲有明文人杨士云的“七尺书楼”,算是跟收藏最靠近的故实。杨士云有地理著作被后人收入云南府志。 喜洲巨商董澄农曾得徐悲鸿作《滇马》,时徐氏在喜洲教美术。这幅画七八十年后被拍得167万元,算是喜洲与收藏的第二个故实。董家是茶商,著名的沱茶是董家发明制作的。沱茶跟七子饼一样是好茶的人收藏的对象。董家的洋楼是当地的一景,很得风
陆俨少 画风:天然去雕饰 陆俨少是近现代中国画坛不可多得的山水画艺术大师,以其深厚的功力、博学的才识、非凡的创造力,开创了当代山水画独树一帜的艺术风貌。 出生于1907年的陆俨少,早年随冯超然学画,从王同愈习诗文,后又师从吴湖帆。从他的山水画作品来看,应该是随“四王”正统派入手,后上溯宋元诸家。他20岁的临摹作品即被冯超然认为可以乱真。他还临过王石谷、王原祁等明清真迹。这些临本功力殊深,格调高
2013年秋天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我得了三本西文老《圣经》。 一本是1804年版威尔士文《圣经》。大32开,2寸厚,皮面精装。我买的时候以为是意第绪文呢,回来查资料才发现原来是威尔士文。敢情威尔士文跟英文差别忒大。看不懂为什么要买?这是一类藏书人的“怪癖”:求冷求僻,最好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书。比如,我读史料得知传教士曾经出过一本宁波话《圣经》。假如这本书出现在旧书市,那就是很有“淘”头的一本书了
阳燧,又称“燧”、“阳遂”、“火镜”,这是一种古代的取火用具,亦有人认为,这是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一类特殊的“凹面铜镜”。 2000余年来,历朝历代的文献著作,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关于阳燧的文字记录。 《周礼·秋官·司烜氏》:“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鉴。”汉郑玄注:“夫遂,阳遂也。”贾公彦疏:“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於日,故名阳遂。”孙诒让正义:“古阳遂蓋用窐镜,故《鳧氏》注云:‘隧在鼓中,
进入消费时代了? 自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步入调整期后,市场已难见亿元拍品,这是市场自发调整的结果。欣喜的是,购藏者却没有明显锐减。难道我们已经进入消费时代了? 寇勤:对于中国这么庞大的一个新兴市场,很难用“亿元”或者是“消费”这样一个词来概括。现在应该说是历史上中国艺术品市场最好的时代之一,而且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以前大家更多关注的是投资行为、收藏行为,但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个市场中的消费行为
去年夏秋时节,上海市松江区程十发艺术馆举办了一次关于程十发艺术创作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之所以做这样一次活动,缘由很有意思:目前全国已有几十家书画名家艺术馆、美术馆,他们除了在各自的家乡弘扬大师艺术外,还成立了“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而且商定每年举办一次年会,进行艺术主题研讨和举办专题展览,各家轮流做东。算起来,今年是第十八届年会,轮到松江的程十发艺术馆“唱主角”。相关专家、艺术家济济一堂地坐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