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应采用探究式教学,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和以教材为载体,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紧密联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的能力。
一、运用讨论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合作、学会创新,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的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设计教学问题来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形成自己的观点。那么,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便是讨论式教学正常进行的必然前提。同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克服思想政治课上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敢想敢说,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化和形象化,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精讲,一改过去满堂灌、问答式的教学模式,留足学生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热点问题的探讨都会起到辅助作用。比如你感受到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吗?它对我国的经济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你可以联系我国近期采取的一些列措施谈谈怎样应对这些影响吗?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求证过程运用小范围合作讨论的活动方式,同学之间互谈感受,从生活谈起,从身边事谈起,再进一步谈到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识,从而达到认知和提高的目的。
实践证明,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情感体验的主体,而不再是知识与原理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索”中发展,这是从特殊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二、小品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表演小品具有直接的观赏性和认同感,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碰到的诸多问题,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教师需要在课前安排、指导,在课堂中完全由学生表演完成教学内容,在表演结束后进行适当分析、点评。当然角色表演必须使参与者和观察者都进入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并都急于想使这种卷入带来争议和理解。可见,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小品,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更好地理解生活。
将小品运用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寻找典型的、易于表演的素材,然后由部分学生编演。寻找素材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问题。而学生编排小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提高的过程。在编、演小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激发好奇心,而且能锻炼胆量、提高能力。因为学生对现实素材进行加工时,便会充分有效地调动积极性和思考能力。同时,只有学会质疑才会有创造,创造源于问题。学生在表演小品的过程中,看的、演的同学都从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发现了问题就是取得了成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进一步有所获得,观者往往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有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许多抽象又难以理解的概念,只靠教师全盘灌输、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的,甚至无法记住。例如我在讲就业的意义、就业难的原因、怎样才能解决就业等问题时就采用了表演小品的课堂活动,课前作了适当的分工,五位同学作为用人单位的代表各自表明了其用人的要求,十位不同层次的同学作为求职者,一位同学为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一位同学为现场记者。整个教学的核心就是在求职过程中记者通过对用人单位、政府部门、求职者的采访来实现的。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度高,认知快且深刻,许多同学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把“辩论赛”引入课堂
开展辩论会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首先,教师应为学生确定好辩论的题目,选择需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的新教材中的内容。其次,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即正、反方,规定每大组只能推出五名辩手,辩手的分工由学生自己决定,其他同学并不是袖手旁观,而应帮忙查找资料,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责。最后,为辩论会推荐一名有主持人经验的学生作为辩论赛的主席。
只有学生以扎实的书本知识作基础,才能在辩论中广征博引,使自己的论点站住脚。例如在学《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章节时,我开展了题目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和“传统文化是包袱”的辩论。双方学生在进行辩论中,围绕传统文化的地位摆出各自论点,寻找论据进行辩论,学生不仅围绕了教材、解决教材中的问题,而且查找了许多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辩论中双方学生还从正反两方面例举了自己亲眼所见的周围生活环境的情况,用以说服对方。通过这种辩论,学生明白了对待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最后我在辩论的总结时明确必须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辩论,学生获得了知识,并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加深了认识。这样使学生原有的一些不全面的认识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如查阅资料、浏览和下载网络信息等,得到了逐步改变,我也改进了讲解方法,给学生全新的感觉。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因此,课堂探究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班情、学情制订不同的探究形式,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一、运用讨论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合作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相互交流信息,从而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培养合作、学会创新,使“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目的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实现。
讨论式教学是教师设计教学问题来引发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形成自己的观点。那么,营造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便是讨论式教学正常进行的必然前提。同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克服思想政治课上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敢想敢说,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化和形象化,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精讲,一改过去满堂灌、问答式的教学模式,留足学生敢想、敢说的空间。这对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热点问题的探讨都会起到辅助作用。比如你感受到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吗?它对我国的经济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你可以联系我国近期采取的一些列措施谈谈怎样应对这些影响吗?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求证过程运用小范围合作讨论的活动方式,同学之间互谈感受,从生活谈起,从身边事谈起,再进一步谈到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识,从而达到认知和提高的目的。
实践证明,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信息加工、情感体验的主体,而不再是知识与原理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索”中发展,这是从特殊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二、小品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在思想政治课堂上表演小品具有直接的观赏性和认同感,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碰到的诸多问题,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教师需要在课前安排、指导,在课堂中完全由学生表演完成教学内容,在表演结束后进行适当分析、点评。当然角色表演必须使参与者和观察者都进入到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并都急于想使这种卷入带来争议和理解。可见,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小品,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态度,更好地理解生活。
将小品运用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材,寻找典型的、易于表演的素材,然后由部分学生编演。寻找素材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问题。而学生编排小品的过程也是一个创造、提高的过程。在编、演小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激发好奇心,而且能锻炼胆量、提高能力。因为学生对现实素材进行加工时,便会充分有效地调动积极性和思考能力。同时,只有学会质疑才会有创造,创造源于问题。学生在表演小品的过程中,看的、演的同学都从中发现了许多问题,发现了问题就是取得了成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进一步有所获得,观者往往有感同身受的感觉。有句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许多抽象又难以理解的概念,只靠教师全盘灌输、讲解,学生是无法理解的,甚至无法记住。例如我在讲就业的意义、就业难的原因、怎样才能解决就业等问题时就采用了表演小品的课堂活动,课前作了适当的分工,五位同学作为用人单位的代表各自表明了其用人的要求,十位不同层次的同学作为求职者,一位同学为政府相关部门的代表,一位同学为现场记者。整个教学的核心就是在求职过程中记者通过对用人单位、政府部门、求职者的采访来实现的。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参与度高,认知快且深刻,许多同学对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把“辩论赛”引入课堂
开展辩论会需要较长时间的准备。首先,教师应为学生确定好辩论的题目,选择需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的新教材中的内容。其次,将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即正、反方,规定每大组只能推出五名辩手,辩手的分工由学生自己决定,其他同学并不是袖手旁观,而应帮忙查找资料,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责。最后,为辩论会推荐一名有主持人经验的学生作为辩论赛的主席。
只有学生以扎实的书本知识作基础,才能在辩论中广征博引,使自己的论点站住脚。例如在学《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章节时,我开展了题目为“传统文化是财富”和“传统文化是包袱”的辩论。双方学生在进行辩论中,围绕传统文化的地位摆出各自论点,寻找论据进行辩论,学生不仅围绕了教材、解决教材中的问题,而且查找了许多资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辩论中双方学生还从正反两方面例举了自己亲眼所见的周围生活环境的情况,用以说服对方。通过这种辩论,学生明白了对待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态度。最后我在辩论的总结时明确必须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辩论,学生获得了知识,并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加深了认识。这样使学生原有的一些不全面的认识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如查阅资料、浏览和下载网络信息等,得到了逐步改变,我也改进了讲解方法,给学生全新的感觉。
总之,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探究知识的能力。因此,课堂探究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班情、学情制订不同的探究形式,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