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素质教育要求数学教学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学中主要的问题是搞清传统的“应试教育”与现代的素质教育的区别:前者是选拔教育,也是“淘汰教育”;后者注重全面发展,强调学生主动学习。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的,那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加强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主体 新课标 素质教育
现在的教学要求不仅希望教师上课思路清晰,更要求在课堂内能随机应变,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各项思维能力。为此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我特别注意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一、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经常调动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肯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学知识结构是严密的,在已有的知识上,启发学生去思考、分析、推理、解决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海洋中,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关键。比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3/5=6/10=9/15”后启发学生:3/5变为6/10,9/15又变为3/5,分子、分母分别是如何变化的?这说明分数具有怎样的性质?同学们开始独立思考后,当大部分同学都举手表示想回答问题时,我就让他们先说,有的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又有的说:“这个结论不确切,若分子、分母都乘以0,分数就无意义了。” 这时我及时点问:怎样才严密呢?更全面呢?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通过讨论分辨,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集思广益,拓展思维。
二、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参与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认知过程和能力的形成方面,常常依赖于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倡导学生勤以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务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当好向导和顾问,从旁协助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注意启发和点拨相结合,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二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宽松环境,如自由讨论,与教师民主相处,平等交流等。让学生在迷茫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讨论中认知,在交流中完善,在合作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三是教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不断地提出他们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新的要求,使知识、能力、自主性同步提高。四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因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观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和学生一起更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幸福地成长。
三、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特长
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独特,与众不同。任何创新活动的结果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素质教育就是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个性。重视个性发展应该是“发展优等生,提高中等生,关注后进生。”教学中要采取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方法。一是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奔头。二是课堂提问由浅入深,富有层次,难度大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并尽可能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作为分层练习,习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情发展。
四、在课堂上重视实际动手操作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课本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 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做中学,完成了形象直观向抽象概括的转变,掌握数学家知识,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重视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增长才干,发挥创造性。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小组为单位,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观察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能初步体会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学生操作、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展开争论,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计算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 发明家”,品尝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参与创造的能力。
每一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个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会开拓”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主体 新课标 素质教育
现在的教学要求不仅希望教师上课思路清晰,更要求在课堂内能随机应变,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各项思维能力。为此在平时的课堂设计中,我特别注意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以学生为主体?
一、让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经常调动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肯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数学知识结构是严密的,在已有的知识上,启发学生去思考、分析、推理、解决新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海洋中,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关键。比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时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3/5=6/10=9/15”后启发学生:3/5变为6/10,9/15又变为3/5,分子、分母分别是如何变化的?这说明分数具有怎样的性质?同学们开始独立思考后,当大部分同学都举手表示想回答问题时,我就让他们先说,有的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以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又有的说:“这个结论不确切,若分子、分母都乘以0,分数就无意义了。” 这时我及时点问:怎样才严密呢?更全面呢?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通过讨论分辨,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渠道、广泛的信息交流,集思广益,拓展思维。
二、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参与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认知过程和能力的形成方面,常常依赖于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倡导学生勤以动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务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当好向导和顾问,从旁协助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注意启发和点拨相结合,真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二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宽松环境,如自由讨论,与教师民主相处,平等交流等。让学生在迷茫中求索,在争辩中明理,在讨论中认知,在交流中完善,在合作中进步,在创新中提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三是教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不断地提出他们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新的要求,使知识、能力、自主性同步提高。四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因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观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和学生一起更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幸福地成长。
三、面向全体学生,发展个性特长
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于独特,与众不同。任何创新活动的结果都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素质教育就是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个性。重视个性发展应该是“发展优等生,提高中等生,关注后进生。”教学中要采取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方法。一是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奔头。二是课堂提问由浅入深,富有层次,难度大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并尽可能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作为分层练习,习题要有一定的梯度,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情发展。
四、在课堂上重视实际动手操作
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课本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 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总之,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动手、动口、动脑,让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做中学,完成了形象直观向抽象概括的转变,掌握数学家知识,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重视实践操作,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操作、演示、实验等方法去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增长才干,发挥创造性。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以小组为单位,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并观察小正方形的总个数与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每行摆的个数、摆的行数、分别与长方形的长、宽有什么关系。这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就能初步体会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学生操作、观察的基础上,让他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展开争论,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一计算公式。整个推导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 发明家”,品尝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参与创造的能力。
每一个学生既是活生生的个体,又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准确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培养出“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会开拓”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