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里的孩子渴望知识,期盼去看看山外精彩的世界,乡村教师如同“点灯人”,默默扎根大山传道授业,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記者近日在广西灌阳县采访,走访了扎根大山深处的3位乡村教师,他们或独自一人守护一个学生,或辛苦耕耘三尺讲台一辈子,或大学毕业后返乡继承老师衣钵,甘为山区孩子的“点灯人”,将知识送到深山,把孩子们一批批送出大山。
一生一师一学校
山岭巍巍,云雾缭绕。汽车缓缓地在山路上前行,梯田、树林不停地划过眼前。一个半小时后,总算到达了目的地——广西灌阳县西山瑶族乡鹰嘴村白沙涧教学点。
教学点是一栋两层的白色小楼,一楼的两间房一间作为教室,一间是老师的休息室,二楼则是村里的活动室。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唐明荣正在给唯一的学生梁子权上语文课。
两年前,唐明荣刚到教学点时,教学点还有4名学生,随着高年级学生转入其他学校,从去年9月开始就剩下9岁的梁子权了。
梁子权的父亲过世,母亲改嫁,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最近的小学离白沙涧有十来里地,爷爷奶奶接送不方便,孩子独自步行上下学也不安全。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当地教育部门特意保留了白沙涧教学点。
“每节课只面对一个学生,和几十个学生的班级大不一样。”唐明荣说。但她还是严格按照中心小学制定的课表教学:早上八点半开始上早读课,上午三节课,下午两点上课,四点半放学。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学一些知识,唐明荣不得不成为一个“多面手”:除语文、数学外,美术、音乐等课程也不落下。
在唐明荣的认真教学下,梁子权的成绩在整个鹰嘴村小学名列前茅。“梁子权把得满分的试卷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这样来学校的人都可以看一看。”唐明荣笑着说。
“来白沙涧之前没见过这么大的山,爱人第一次来时被陡坡吓住了,最后把车停在坡上,走到教学点。”上有老下有小,唐明荣每周不得不往返于家校之间。周五放学后,她需要先搭乘村民的摩托车到西山瑶族乡,接着换公交到县城,再坐公交车前往另一个乡镇,爱人在那里接她回到家,全程差不多要三个小时。
白沙涧民风淳朴,村民们知道唐明荣的不易,时不时给她送来自家种的青菜,邀请她到家里喝油茶。两年下来,村民已经把唐明荣当成白沙涧的一分子。
“只要当一天老师,就要负责到底。”唐明荣用朴实的语言告诉记者,虽然很辛苦,但学生、村民和家人都很理解支持她,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坚守山区默默耕耘30载
1990年,唐际威作为一名民办教师,开始在洞井瑶族乡执教,之后通过考试成为正式教师。在近30年时间里,他辗转多个学校和教学点,把青春奉献给了山区教育。
唐际威的爱人在家耕种2亩多水田,同时照顾有智力障碍的小女儿,他则一心扑在工作上。
唐际威说,洞井民族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27位老师除了教学还要管理9个班370名学生的生活。早上六点就要督促学生起床,晚上十点学生睡觉后还要继续巡查校园,“轮到值班,家都回不了。”
从教28年,唐际威把一批批学生送出了大山,有的成为工程师、政府干部、企业白领,也有很多学生成为乡村教师,和他一样扎根山区。
今年初,已经退休的唐际威不幸患上尿毒症后,成了医院的常客,每月要到县医院进行4次血透、1次血灌和1次血滤,刨去医保报销部分,3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基本都花在了治病上。
得知唐际威患病的消息,学生们自发为他捐款十几万元,春节时结队去看望他。
“其实时间久了,很多学生我都不太记得了。”他感动又充满歉意地说。
教了一辈子书,退休了也舍不得学校。治病之余,唐际威总习惯回学校走走。
雷祖文介绍,全县目前还有近100位年近退休的乡村教师,相比年轻教师,他们责任心强,能吃苦,能安心从教。
老师退休学生来接班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师毕业后,李祖清回到家乡任教。在1981年的一次家访途中,他的右脚被毒蛇咬伤,不幸截肢。李祖清毅然凭单脚站立三尺讲台坚持教书育人。
2015年11月,李祖清从洞井瑶族乡野猪殿村小学光荣退休,由于没有合适的老师来顶替,他欣然接受返聘,继续坚守讲台。“要是没人来,我还愿意在这继续顶着。”两年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祖清如是说。
让李祖清没想到的是,他的接班人很快出现,而且还是自己的学生。2016年,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赵新苗回到野猪殿村小学。
为增强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师资力量、解决教师问题,近几年灌阳县每年会招聘上百名年轻教师,新招聘的老师都会被派往偏远地区,两至三年后再回到乡镇或县城学校。
分配时,县教育局征求大家的意愿,赵新苗毫不犹豫选择了偏远的野猪殿。赵新苗说,决定回来时需要很大勇气,毕竟走出大山的同学没有回来的。她的一些同学问“你在大山里怎么能待得住?”
大山里确实要耐得住寂寞。1992年出生的赵新苗在大学时爱逛街,经常化妆,喜欢热闹。回到野猪殿后,都市的繁华都与她无缘了。
野猪殿村小学有学前班、二年级和四年级3个班共17名学生,赵新苗和另外两位老师负责所有科目的教学。赵新苗基本把时间花在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上。
赵新苗的到来为这个乡村小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上英语课时,她会在网上下载相关图片,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注重互动教学,鼓励孩子们主动提问题。
“决定回来时就想好了未来,选了这条路就要一直走下去。”赵新苗说,只要学校还在,她就会一直教下去。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
一生一师一学校
山岭巍巍,云雾缭绕。汽车缓缓地在山路上前行,梯田、树林不停地划过眼前。一个半小时后,总算到达了目的地——广西灌阳县西山瑶族乡鹰嘴村白沙涧教学点。
教学点是一栋两层的白色小楼,一楼的两间房一间作为教室,一间是老师的休息室,二楼则是村里的活动室。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唐明荣正在给唯一的学生梁子权上语文课。
两年前,唐明荣刚到教学点时,教学点还有4名学生,随着高年级学生转入其他学校,从去年9月开始就剩下9岁的梁子权了。
梁子权的父亲过世,母亲改嫁,他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最近的小学离白沙涧有十来里地,爷爷奶奶接送不方便,孩子独自步行上下学也不安全。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当地教育部门特意保留了白沙涧教学点。
“每节课只面对一个学生,和几十个学生的班级大不一样。”唐明荣说。但她还是严格按照中心小学制定的课表教学:早上八点半开始上早读课,上午三节课,下午两点上课,四点半放学。
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学一些知识,唐明荣不得不成为一个“多面手”:除语文、数学外,美术、音乐等课程也不落下。
在唐明荣的认真教学下,梁子权的成绩在整个鹰嘴村小学名列前茅。“梁子权把得满分的试卷贴在教室后面的墙上,这样来学校的人都可以看一看。”唐明荣笑着说。
“来白沙涧之前没见过这么大的山,爱人第一次来时被陡坡吓住了,最后把车停在坡上,走到教学点。”上有老下有小,唐明荣每周不得不往返于家校之间。周五放学后,她需要先搭乘村民的摩托车到西山瑶族乡,接着换公交到县城,再坐公交车前往另一个乡镇,爱人在那里接她回到家,全程差不多要三个小时。
白沙涧民风淳朴,村民们知道唐明荣的不易,时不时给她送来自家种的青菜,邀请她到家里喝油茶。两年下来,村民已经把唐明荣当成白沙涧的一分子。
“只要当一天老师,就要负责到底。”唐明荣用朴实的语言告诉记者,虽然很辛苦,但学生、村民和家人都很理解支持她,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坚守山区默默耕耘30载
1990年,唐际威作为一名民办教师,开始在洞井瑶族乡执教,之后通过考试成为正式教师。在近30年时间里,他辗转多个学校和教学点,把青春奉献给了山区教育。
唐际威的爱人在家耕种2亩多水田,同时照顾有智力障碍的小女儿,他则一心扑在工作上。
唐际威说,洞井民族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27位老师除了教学还要管理9个班370名学生的生活。早上六点就要督促学生起床,晚上十点学生睡觉后还要继续巡查校园,“轮到值班,家都回不了。”
从教28年,唐际威把一批批学生送出了大山,有的成为工程师、政府干部、企业白领,也有很多学生成为乡村教师,和他一样扎根山区。
今年初,已经退休的唐际威不幸患上尿毒症后,成了医院的常客,每月要到县医院进行4次血透、1次血灌和1次血滤,刨去医保报销部分,3000多元的退休工资基本都花在了治病上。
得知唐际威患病的消息,学生们自发为他捐款十几万元,春节时结队去看望他。
“其实时间久了,很多学生我都不太记得了。”他感动又充满歉意地说。
教了一辈子书,退休了也舍不得学校。治病之余,唐际威总习惯回学校走走。
雷祖文介绍,全县目前还有近100位年近退休的乡村教师,相比年轻教师,他们责任心强,能吃苦,能安心从教。
老师退休学生来接班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师毕业后,李祖清回到家乡任教。在1981年的一次家访途中,他的右脚被毒蛇咬伤,不幸截肢。李祖清毅然凭单脚站立三尺讲台坚持教书育人。
2015年11月,李祖清从洞井瑶族乡野猪殿村小学光荣退休,由于没有合适的老师来顶替,他欣然接受返聘,继续坚守讲台。“要是没人来,我还愿意在这继续顶着。”两年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祖清如是说。
让李祖清没想到的是,他的接班人很快出现,而且还是自己的学生。2016年,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赵新苗回到野猪殿村小学。
为增强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师资力量、解决教师问题,近几年灌阳县每年会招聘上百名年轻教师,新招聘的老师都会被派往偏远地区,两至三年后再回到乡镇或县城学校。
分配时,县教育局征求大家的意愿,赵新苗毫不犹豫选择了偏远的野猪殿。赵新苗说,决定回来时需要很大勇气,毕竟走出大山的同学没有回来的。她的一些同学问“你在大山里怎么能待得住?”
大山里确实要耐得住寂寞。1992年出生的赵新苗在大学时爱逛街,经常化妆,喜欢热闹。回到野猪殿后,都市的繁华都与她无缘了。
野猪殿村小学有学前班、二年级和四年级3个班共17名学生,赵新苗和另外两位老师负责所有科目的教学。赵新苗基本把时间花在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上。
赵新苗的到来为这个乡村小学带来了新的理念。上英语课时,她会在网上下载相关图片,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更加注重互动教学,鼓励孩子们主动提问题。
“决定回来时就想好了未来,选了这条路就要一直走下去。”赵新苗说,只要学校还在,她就会一直教下去。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