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经常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很多人给出自己的不同思考和回答。应试教育支持者说,能够让孩子考高分,考上好的学校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素质教育支持者则反驳说,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才能算是好的教育。平衡主义者说,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既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又要能够让孩子考高分,考上好大学。大家说的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有些片面。作者的答案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从理论支撑与有效尝试两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理论支撑 有效尝试 教学策略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很多人给出自己的不同思考和回答。应试教育支持者说,能够让孩子考高分,考上好的学校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素质教育支持者反驳说,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才能算是好的教育。平衡主义者说,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既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素质,又要能够让孩子考高分,考上好大学。大家说的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有些片面。我的答案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现谈谈自己对适合教育的理解和做法。
一、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理论支撑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学生个体,这些个体之间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是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个体,他们在性格特征到学习品质等方面都会表现出自己的特征。面对这些差异,我们必须创造适合他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理论支撑。
二、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有效尝试
1.了解学生差异。进行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对全体学生有一个全面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了解学生差异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课堂教学前测法,指根据即将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通过这样的方法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对即将进行的课文讲授,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设计了以下题目。
①你了解朱自清吗?他生活在哪个年代?你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②《背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你什么震撼?
③这篇散文中有哪些字词是陌生的?有哪些句子描写十分感人?
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检测,我能够大致了解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这个反馈进行梳理,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有些问题我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解答,比如我了解到小明同学对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很了解,就在课堂教学中讲到作者简介时,让小明同学给大家做个介绍。通过这样的接受,同学们都对小明流露出佩服的意思,从而激发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小明同学是一个激励,让他感到强烈自尊。
二是课堂教学后测法,指根据已经进行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题目进行检测,看看全体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掌握得怎样,从而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对个别学生做进一步的个别辅导。通过这样的两种方法,我们不断掌握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从而为我们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调整自己的策略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在学习完《将相和》一课后,我提出以下问题:
①文章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分别为国家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②文章通过“将相和”的故事在做人方面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发?他们身上分别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能检测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掌握程度,了解到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情况,为以后的教学调整策略进行有益反馈。
2.适合教学尝试。通过观察和了解,我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根据这些差异,我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①针对视觉学习型同学:这类同学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会认真地听讲,眼睛会紧盯老师,这也是教师通常认为学习认真的学生比较受欢迎。针对这类同学,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量把学习材料转化成图表或者图画形式,而且不忘留下一些板书,我们的板书就是针对这些同学设计的,以便这些同学通过视觉的强化对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好。
②针对听觉学习型同学: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发挥听觉的作用,有时候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会感觉这类学生好像并不是十分认真地听讲,实际上不是,尽管这些学生并没有用眼睛紧盯着我们,但是他们听得仔细。这类学生的记忆是以声音作为媒介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把一些材料转化成声音,如在课文教学中,就要把出声朗诵、课文讲解、话题讨论、课文复述等充分利用声音效果的机会让给这种类型的学生,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③针对触觉学习型同学:这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好动,常常做出一些“不规矩”的动作,实际上这是他们接受课堂信息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那么,就很容易给触觉学习型的学生打上不认真听讲的标签。所以,在课堂教学前,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知晓学生之间的差异,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理论支撑 有效尝试 教学策略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经常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很多人给出自己的不同思考和回答。应试教育支持者说,能够让孩子考高分,考上好的学校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素质教育支持者反驳说,能够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才能算是好的教育。平衡主义者说,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既要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提高素质,又要能够让孩子考高分,考上好大学。大家说的似乎都有些道理,但又都有些片面。我的答案是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现谈谈自己对适合教育的理解和做法。
一、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理论支撑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学生个体,这些个体之间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是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个体,他们在性格特征到学习品质等方面都会表现出自己的特征。面对这些差异,我们必须创造适合他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理论支撑。
二、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有效尝试
1.了解学生差异。进行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对全体学生有一个全面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了解学生差异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课堂教学前测法,指根据即将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通过这样的方法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对即将进行的课文讲授,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设计了以下题目。
①你了解朱自清吗?他生活在哪个年代?你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②《背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你什么震撼?
③这篇散文中有哪些字词是陌生的?有哪些句子描写十分感人?
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检测,我能够大致了解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这个反馈进行梳理,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有些问题我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解答,比如我了解到小明同学对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很了解,就在课堂教学中讲到作者简介时,让小明同学给大家做个介绍。通过这样的接受,同学们都对小明流露出佩服的意思,从而激发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小明同学是一个激励,让他感到强烈自尊。
二是课堂教学后测法,指根据已经进行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题目进行检测,看看全体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掌握得怎样,从而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对个别学生做进一步的个别辅导。通过这样的两种方法,我们不断掌握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从而为我们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调整自己的策略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在学习完《将相和》一课后,我提出以下问题:
①文章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分别为国家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②文章通过“将相和”的故事在做人方面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发?他们身上分别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能检测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掌握程度,了解到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情况,为以后的教学调整策略进行有益反馈。
2.适合教学尝试。通过观察和了解,我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根据这些差异,我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①针对视觉学习型同学:这类同学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会认真地听讲,眼睛会紧盯老师,这也是教师通常认为学习认真的学生比较受欢迎。针对这类同学,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量把学习材料转化成图表或者图画形式,而且不忘留下一些板书,我们的板书就是针对这些同学设计的,以便这些同学通过视觉的强化对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好。
②针对听觉学习型同学: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发挥听觉的作用,有时候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会感觉这类学生好像并不是十分认真地听讲,实际上不是,尽管这些学生并没有用眼睛紧盯着我们,但是他们听得仔细。这类学生的记忆是以声音作为媒介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把一些材料转化成声音,如在课文教学中,就要把出声朗诵、课文讲解、话题讨论、课文复述等充分利用声音效果的机会让给这种类型的学生,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③针对触觉学习型同学:这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好动,常常做出一些“不规矩”的动作,实际上这是他们接受课堂信息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那么,就很容易给触觉学习型的学生打上不认真听讲的标签。所以,在课堂教学前,我们应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知晓学生之间的差异,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