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所谓“城乡结合部”的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出发,从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解决问题的策略两个角度出发来加以说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在摸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探索,一切都还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策略
所谓“城乡结合部”主要是从地理位置的范畴说的,简而言之就是城市不断向农村的扩展延伸的地带,或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地带,也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急变带”。这个地带往往存在人口流动较大,户籍管理较难、行政区划跨区为常态等问题,这里的小学生源也随之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客观环境的特殊性往往对于教育也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目前有近三成的小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而据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及教育教学观察和经验发现,当前在笔者所在的小学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小学生因为学习带来的心理负担普遍还是比较重的。由于处于城乡结合部,我们接收的小学生源包括完全的县城出身的孩子,也有来自于农村的孩子,还有本身就在城乡结合部的孩子。由于从小的生长环境不同,加上家长对于教育、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不同,使得孩子的学习基础和心理承受能力各有不同。明显,县城出身的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很自信,但同时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受不了批评的声音。而农村出身的孩子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较好,但是同时,在城市孩子面前比较自卑。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则明显游离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来自三种不同地域的孩子因为求学走到一起,各有负担。而在分数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情况下,出身于县城的孩子比起其他两种地域的孩子,总体上来说优势相对明显,因此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在厌学情绪上。
小学生竞争意识增强,感知压力,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口。当前我国政府对于教育平等公正程度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动下,我国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了教育公平,让大量的适龄儿童入学,确实是“功在千秋”的事。与之相辅的是,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事情也积极起来了,几年前的说法是“竞争从小学开始”,现在的提法是“竞争从胎教开始”,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是,我们在这里应该明白的是,孩子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年龄越来越小。
一、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虽然近几年国家都在大力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当前我国的小学课程设置中,心理健康的重视度明显不容乐观,起码从观念的矫正来说还需要给予一定的努力。甚至目前在部分学校及师生的眼里,心理健康就是给精神病患者之类的人员开设的课程,一般人也因为害怕被冠上精神病的帽子不敢参与到课程中。这就给课程的开设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和压力。
对此,我们完全可以使用“曲线救国”策略。我们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是我们可以换个名字,比如叫做“学生之家”、“女生之家”之类的来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在心理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角色互换、相互倾诉、集体游戏等环节来实现情绪转移、宣泄,克服自卑、不自信等心理,拉近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并通过孩子们之间的相互接触,深入了解,引导孩子们学会相互尊重和宽容。
二、建立学生档案,做好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在当前我国普通民众的教育观中,相当部分家长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学生学好了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学不好就是教师教的不好。同理,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是教师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有问题的学生背后肯定有一个问题更大的家庭,换言之,从孩子的身上就能投射出家长及家庭的状态。同样,想要孩子健康成长,也不单单是学校教师的职责,更离不开家长的大力协助。而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视明显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几乎成正比。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经济情况越好,孩子的情绪越容易被家长关注并引导。
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人际关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我们所谓的家庭教育。有些孩子身上之所以出现问题往往是家庭或者家长问题的延续或者映射。据笔者观察,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敏感,对周边环境充满着戒备,甚至敌意。而充斥着家庭暴力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冲动,更具有攻击性。相反,家庭关系和谐的孩子一般都天真烂漫,更加爱笑,友好合众,很少与同学起冲突。
三、加强小学生心里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是我们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一大法则。理论上来看,心理教师是个不可或缺的岗位,但从现实状况来看,由于心理健康课程不涉及期末考核等问题,更不用说小升初考试了,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师生本身对这门课的期许并不高,这也就导致了某些学校随意给将一些不专业的教师安排心理健康课。这样既占用了学生的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事倍功半。
笔者认为,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心理健康教师岗位的设置势在必行,且必须由专业人士任课,并进行学生的心理档案的建立,及时做好和家长、班主任的沟通,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四、保障健康积极的校园环境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人的思想就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你不去播种粮食,那么就会有杂草去侵占它。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在保证日常课程开设的前提下,多给孩子们开展一些健康的集体活动,如故事会、小电影、歌唱比赛等,让孩子们动起来,一天过得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这样既锻炼了身体,让孩子们过于旺盛的经历有个宣泄口,也保证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总之,对于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而言,其心理健康教育还在摸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探索,一切都还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犀.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管理策略的个案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4月.
[2]李莉.农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五期.
作者简介:马凤明,甘肃省会宁县教场小学。
课题类别:2017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号GS【2017】GHB0172。
关键词: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策略
所谓“城乡结合部”主要是从地理位置的范畴说的,简而言之就是城市不断向农村的扩展延伸的地带,或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地带,也是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急变带”。这个地带往往存在人口流动较大,户籍管理较难、行政区划跨区为常态等问题,这里的小学生源也随之带有一定的复杂性,客观环境的特殊性往往对于教育也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研究发现,中国目前有近三成的小学生均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而据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及教育教学观察和经验发现,当前在笔者所在的小学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也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体制下,小学生因为学习带来的心理负担普遍还是比较重的。由于处于城乡结合部,我们接收的小学生源包括完全的县城出身的孩子,也有来自于农村的孩子,还有本身就在城乡结合部的孩子。由于从小的生长环境不同,加上家长对于教育、孩子身心健康的关注程度不同,使得孩子的学习基础和心理承受能力各有不同。明显,县城出身的孩子在其他孩子面前很自信,但同时心理承受能力也较差,受不了批评的声音。而农村出身的孩子普遍心理承受能力较好,但是同时,在城市孩子面前比较自卑。城乡结合部的孩子则明显游离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态。来自三种不同地域的孩子因为求学走到一起,各有负担。而在分数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情况下,出身于县城的孩子比起其他两种地域的孩子,总体上来说优势相对明显,因此目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体表现在厌学情绪上。
小学生竞争意识增强,感知压力,却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口。当前我国政府对于教育平等公正程度绝对是“前无古人”的,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推动下,我国在最大范围内实现了教育公平,让大量的适龄儿童入学,确实是“功在千秋”的事。与之相辅的是,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事情也积极起来了,几年前的说法是“竞争从小学开始”,现在的提法是“竞争从胎教开始”,从中我们也能看到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升。但是,我们在这里应该明白的是,孩子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年龄越来越小。
一、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虽然近几年国家都在大力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当前我国的小学课程设置中,心理健康的重视度明显不容乐观,起码从观念的矫正来说还需要给予一定的努力。甚至目前在部分学校及师生的眼里,心理健康就是给精神病患者之类的人员开设的课程,一般人也因为害怕被冠上精神病的帽子不敢参与到课程中。这就给课程的开设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和压力。
对此,我们完全可以使用“曲线救国”策略。我们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但是我们可以换个名字,比如叫做“学生之家”、“女生之家”之类的来解决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在心理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角色互换、相互倾诉、集体游戏等环节来实现情绪转移、宣泄,克服自卑、不自信等心理,拉近孩子们之间的距离,并通过孩子们之间的相互接触,深入了解,引导孩子们学会相互尊重和宽容。
二、建立学生档案,做好与家长的有效沟通
在当前我国普通民众的教育观中,相当部分家长有这样的错误认识:学生学好了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学不好就是教师教的不好。同理,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是教师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其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一个有问题的学生背后肯定有一个问题更大的家庭,换言之,从孩子的身上就能投射出家长及家庭的状态。同样,想要孩子健康成长,也不单单是学校教师的职责,更离不开家长的大力协助。而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视明显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和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几乎成正比。即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经济情况越好,孩子的情绪越容易被家长关注并引导。
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的人际关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即我们所谓的家庭教育。有些孩子身上之所以出现问题往往是家庭或者家长问题的延续或者映射。据笔者观察,夫妻关系不和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加敏感,对周边环境充满着戒备,甚至敌意。而充斥着家庭暴力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冲动,更具有攻击性。相反,家庭关系和谐的孩子一般都天真烂漫,更加爱笑,友好合众,很少与同学起冲突。
三、加强小学生心里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术业有专攻,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是我们在现代社会生存发展的一大法则。理论上来看,心理教师是个不可或缺的岗位,但从现实状况来看,由于心理健康课程不涉及期末考核等问题,更不用说小升初考试了,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师生本身对这门课的期许并不高,这也就导致了某些学校随意给将一些不专业的教师安排心理健康课。这样既占用了学生的时间,又达不到实际效果,事倍功半。
笔者认为,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心理健康教师岗位的设置势在必行,且必须由专业人士任课,并进行学生的心理档案的建立,及时做好和家长、班主任的沟通,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四、保障健康积极的校园环境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人的思想就是一块肥沃的土地,你不去播种粮食,那么就会有杂草去侵占它。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在保证日常课程开设的前提下,多给孩子们开展一些健康的集体活动,如故事会、小电影、歌唱比赛等,让孩子们动起来,一天过得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这样既锻炼了身体,让孩子们过于旺盛的经历有个宣泄口,也保证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总之,对于在城乡结合部的小学而言,其心理健康教育还在摸索阶段,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研究、探索,一切都还在路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犀.离异家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管理策略的个案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4月.
[2]李莉.农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新课程(小学),2013年第五期.
作者简介:马凤明,甘肃省会宁县教场小学。
课题类别:2017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号GS【2017】GHB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