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如何在有限的45钟的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课题,这也是目前作为教师的我们最直接最有现实意义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的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遵循既定的教学计划,凭借既定的教材和手段,优化组织教学过程,争取最佳的教学途径,圆满完成教学任务,使有效的教与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
在刚刚课改时,我还对课改心存疑惑,认为课改就是搞搞花架子,课堂就乱套了,学生根本就学不了什么,上课就是看热闹。可是现在学校的课改已经处于探索的发展期了,课改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已经初具雏形,比如,举手发言的规定已经被重新审视;交头接耳的课堂讨论得到了保护;先预习后检测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推广;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总的来说,学生是真正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了学习,而不是一个被教育者。
但是,尽管如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疑惑、矛盾和困难,比如以下几点。
一是自行站立发言时,总是那么些外向的同学积极表现,其他不愿表现的同学有待于激励,这部分的同学应采取怎样的方式,让他们也能享受回答问题的快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什么偏要让所有不愿表现的同学变得乐于表现?也不符合教育的自由发展的规律啊!一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以怎样的方式学习和生存啊!就从我自己来说,学习时,我乐于思考,能够解决问题,但是,我更愿意多听多思多体会,而不愿多表达。就学习的成效来说,这种方式更能深入的思考问题。但是绝不是说,让学生自行站立发言这种方式是错误的,而应该做的是,如何将各种因素糅合并剔除不良因素。
二是交头接耳的讨论时,是不是考虑到这几个问题:讨论前,是否留够了思考的时间?讨论时,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参与面,是对答案还是研究思考方法?讨论后,是否及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如果不考虑到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讨论的效果应该是个负值。
三是先预习后检测的方法,是有效学习的一大捷径。但是,如果参与预习同学的面总得不到100%的保证,再加上预习效果的不同,会使学习效果的两级分化愈演愈烈。因此,教师对预习的达成目标应该给与明确提出,并且应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分层目标,使每个学生有成功的体验。然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理想中的效果总不能达成。就从老师这一方面来说吧!就像我们数学老师,如果一个老师是教两个班级,加上辅导课等等,平均一天有3~4节的课;批作业,至少用去1节课时间(已经很紧张了);根据作业制定反馈练习,用去1节课;然后,再根据当天目标达成情况,制定第二天的预习学案和反馈练习,不算备课组对教案的研讨活动,至少2节课时间;诸如课后反思小结,课外理论的学习,听课活动等等,一天时间都充满了。匆忙的,沒有深思熟虑的教育必定会遗漏许多灵感,也会错失很多契机。即使,有将生活奉献于教育的老师,也经不起琐碎对教育灵感的消磨。从学生这一方面,更不用说,一次家访中一家长说:“我们家小孩,不是读书的料,他能把初中念完就行了。”从这样的态度中,学生的预习效果可见一斑。
但是可喜的是,因为课改它让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不再害怕展示自己,积极与老师互动。与他人合作完全任务的能力更强,口才更好,与他人交流更加有自信,学习更有精神,学中找到了快乐。学生的口号是“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
课改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广阔天地,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课改前,数学课上主要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较低,致使课堂效率不高。课改后,拿着教尺站在讲台上的不再是老师,而是学生,他们讲的热情投入,其他人听的津津有味,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良性循环,对学习不再是讨厌,而是越来越爱学,越学越有劲。
课改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认真,注意力更集中。上课时,在老师的组织安排下,每个小组都有探究的小课题、分有不同的展示任务,同学们分配好后,小组内先分析交流、讲解题目,例如,这道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做题技巧和易错点,在进行适当的拓展应用。展示一道题不仅是为了这一个题,而是将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考点进行梳理展示。这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再次遇到同类型的题,都能顺利解决。
课改还让学生开始具备团队精神。在课改前,每位同学都是一个个体,学习上的事基本是“自己的事自己想、自己办”,但在课改后,全班同学按照学习程度被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内有优生有潜能生,实行“兵教兵”的学习模式,也得到了“互助互利,共同进步”的良好成果。小组内六名成员形成一个小团体,组长,副组长作为领头人,给大家起带头作用。作业的落实,课堂的展示,一个也不能落下,每位组员都有自己的学习伙伴,起到互相督促的作用。小组的荣誉就是我们自己的荣誉,小组的利益更是自己的利益。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组员与组员的合作,对我起着莫大的积极作用。如今的社会,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工作的岗位上,都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课改,给学生一个培养团队精神的平台。
课改,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词,学生看到她,热烈欢迎。老师看到她,笑逐颜开。课改之路要坚决走下去!
在刚刚课改时,我还对课改心存疑惑,认为课改就是搞搞花架子,课堂就乱套了,学生根本就学不了什么,上课就是看热闹。可是现在学校的课改已经处于探索的发展期了,课改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已经初具雏形,比如,举手发言的规定已经被重新审视;交头接耳的课堂讨论得到了保护;先预习后检测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推广;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总的来说,学生是真正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了学习,而不是一个被教育者。
但是,尽管如此,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疑惑、矛盾和困难,比如以下几点。
一是自行站立发言时,总是那么些外向的同学积极表现,其他不愿表现的同学有待于激励,这部分的同学应采取怎样的方式,让他们也能享受回答问题的快乐?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什么偏要让所有不愿表现的同学变得乐于表现?也不符合教育的自由发展的规律啊!一个人有权利选择自己以怎样的方式学习和生存啊!就从我自己来说,学习时,我乐于思考,能够解决问题,但是,我更愿意多听多思多体会,而不愿多表达。就学习的成效来说,这种方式更能深入的思考问题。但是绝不是说,让学生自行站立发言这种方式是错误的,而应该做的是,如何将各种因素糅合并剔除不良因素。
二是交头接耳的讨论时,是不是考虑到这几个问题:讨论前,是否留够了思考的时间?讨论时,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参与面,是对答案还是研究思考方法?讨论后,是否及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如果不考虑到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讨论的效果应该是个负值。
三是先预习后检测的方法,是有效学习的一大捷径。但是,如果参与预习同学的面总得不到100%的保证,再加上预习效果的不同,会使学习效果的两级分化愈演愈烈。因此,教师对预习的达成目标应该给与明确提出,并且应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分层目标,使每个学生有成功的体验。然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理想中的效果总不能达成。就从老师这一方面来说吧!就像我们数学老师,如果一个老师是教两个班级,加上辅导课等等,平均一天有3~4节的课;批作业,至少用去1节课时间(已经很紧张了);根据作业制定反馈练习,用去1节课;然后,再根据当天目标达成情况,制定第二天的预习学案和反馈练习,不算备课组对教案的研讨活动,至少2节课时间;诸如课后反思小结,课外理论的学习,听课活动等等,一天时间都充满了。匆忙的,沒有深思熟虑的教育必定会遗漏许多灵感,也会错失很多契机。即使,有将生活奉献于教育的老师,也经不起琐碎对教育灵感的消磨。从学生这一方面,更不用说,一次家访中一家长说:“我们家小孩,不是读书的料,他能把初中念完就行了。”从这样的态度中,学生的预习效果可见一斑。
但是可喜的是,因为课改它让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不再害怕展示自己,积极与老师互动。与他人合作完全任务的能力更强,口才更好,与他人交流更加有自信,学习更有精神,学中找到了快乐。学生的口号是“课堂大舞台,人人展风采”!
课改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舞台,而是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广阔天地,这样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课改前,数学课上主要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枯燥乏味,学生积极性较低,致使课堂效率不高。课改后,拿着教尺站在讲台上的不再是老师,而是学生,他们讲的热情投入,其他人听的津津有味,积极性也随之提高,良性循环,对学习不再是讨厌,而是越来越爱学,越学越有劲。
课改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认真,注意力更集中。上课时,在老师的组织安排下,每个小组都有探究的小课题、分有不同的展示任务,同学们分配好后,小组内先分析交流、讲解题目,例如,这道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做题技巧和易错点,在进行适当的拓展应用。展示一道题不仅是为了这一个题,而是将它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考点进行梳理展示。这样,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再次遇到同类型的题,都能顺利解决。
课改还让学生开始具备团队精神。在课改前,每位同学都是一个个体,学习上的事基本是“自己的事自己想、自己办”,但在课改后,全班同学按照学习程度被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内有优生有潜能生,实行“兵教兵”的学习模式,也得到了“互助互利,共同进步”的良好成果。小组内六名成员形成一个小团体,组长,副组长作为领头人,给大家起带头作用。作业的落实,课堂的展示,一个也不能落下,每位组员都有自己的学习伙伴,起到互相督促的作用。小组的荣誉就是我们自己的荣誉,小组的利益更是自己的利益。组与组之间的竞争,组员与组员的合作,对我起着莫大的积极作用。如今的社会,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工作的岗位上,都需要团结、合作的精神。课改,给学生一个培养团队精神的平台。
课改,大家都很熟悉的名词,学生看到她,热烈欢迎。老师看到她,笑逐颜开。课改之路要坚决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