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高校是地方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制造业一直是秦皇岛的主导产业,在新的多重发展机遇下,秦皇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文章首先介绍秦皇岛制造业现状和转型升级的需求,然后以A大学为例,分析了地方高校助推秦皇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最后提供几条地方高校助推秦皇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A大学
地方高校是地方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骨干和支撑力量。一个地方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的快慢、经济社会的欣荣发展与高校提供的知识和科技服务密不可分。
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上,学者们有不同观点:一是将产业升级等同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应的改革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剩余产能,发展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进而完成产业升级。二是产品内价值链升级的思路,这种观点认为简单地跨行业结构调整,并不是真正的产业升级。企业通过提升自身在价值链内或价值链之间的地位,增加价值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三是张辉等学者指出在坚持技术创新路径的基础上融合进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的要素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径。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制造业一直是其主导产业,主要分布在船舶修造、电力装备、重型工程装备、高速铁路装备、汽车整车制造等装备制造领域,是中国最大铝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中国最大汽车轮毂加工制造基地,被誉为“车轮制造之都”。2016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51.61亿元,实现利润33.68亿元,增长37.3%,成为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15.94亿元,增長32.6%;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13.63亿元,增长29.8%。
制造业作为秦皇岛主导产业依然存在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科技层次和附加值低,核心基础零部件制造水平滞后,整体实力薄弱等问题,因此表现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拉动力不强。
秦皇岛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海洋强国等重大国家战略,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多重叠加的机遇。“十三五”时期,秦皇岛将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推动金属压延业中高端化、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步伐。
(一)本土化优势
地方高校具有天然的地方化、本土化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A大学紧密跟踪河北省及秦皇岛市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优势学科领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开展联合研发、技术集成、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先后与河北钢铁集团、中国巨力集团、河北沧海重工、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山船重工公司、中铁山桥集团、中信戴卡、北戴河新区、鹏远集团、天威保变、天业通联、齐燕数控、哈电重装等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2013年至今,A大学多次参加省内成果发布会,积极做好成果宣传和省内企业对接工作。学校与河北省300余家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签订技术合同。与秦皇岛市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合同百余项,多项科技成果在河北省内转化。
(二)处于地方学术高地
与企业自身相比,地方高校具有更专业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A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4人,现有教授414人,副教授58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55%。
A大学具有“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制造成型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20个装备制造、金属材料领域的省部级科研平台,在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大型锻件锻造工艺与热处理技术等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一大批研究成果。此外,A大学有几十个人文社科类研究机构,近年来学校文科科研力量围绕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攻关,通过各种渠道报送咨政报告共有数十篇。各文科学院通过“四技合同”的形式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服务,服务河北省和秦皇岛的咨询类合同数十项;学校与秦皇岛市政协、市委研究室、旅游局、工信局、发改委、河北港口集团等50余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
(三)学科专业多样化
A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学院,设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7个工程硕士学位领域,62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以工学为主,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哲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学科多样化的优势,一方面将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开发力量与企业各生产环节对接,与企业进行联合攻关,有针对性地解决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技术、策略等问题;同时,艺术、工商等学科优势积极服务于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要素与制造业的融合,提高制造产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内涵,推动制造产业高附加值化。
(一)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鼓励学校和企业以契约方式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聚焦秦皇岛市制造业发展需求,发挥A大学在机械、材料、控制和信息等领域的学科优势,鼓励与地方、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建设合作项目产业研究院,联合省内外高校、行业专业,围绕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展开合作研究,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突破关键知识产权和重要技术标准,带动秦皇岛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
(二)向企业输出科技创新成果 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向企业输出科技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输出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装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二是输出开发及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由低附加值产业变成高附加值产业,从而推动制造业升级。
通过技术集成、产品孵化、资源共享、联合布局等具体措施,构建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保障和评价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开展自主创新和推动技术转移的积极性。深入各学院进行宣传和挖掘,寻求可转化的相关成果进行重点孵化、扶持;将科研项目推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管理融入社会,拓宽成果转化渠道。
(三)发挥科技园孵化器科技服务功能
依托现有大学科技园区和创客学院,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功能。结合项目需要,因地制宜地改造或建设新的孵化器,促进在孵企业发展。加强孵化器条件建设,吸引更多创业项目入园。借助国家政策,重点发展科技、文化和服务类等有良好前景及风险可控的企业,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创业等领域形成优势,重点孵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制造业企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从而提升秦皇岛产业结构。
(四)助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大学工商、管理、艺术、旅游等学科优势,通过实证调查等方法,研究区域内文化、旅游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契合点,将文化创意为主的要素纳入制造业生产经营环节,通过研发、设计、营销和品牌等高端环节的价值提升,达到提升产业附加值的戰略,从而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
(五)引导教师加大对相关课题的研究
引导教师加大对相关课题的研究,课题选题引导满足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核心技术需求上,提高承担国家和省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任务的能力,大力推进应用对策研究,在学校层面规划一批具有前瞻性和重大社会影响的对策研究类课题。强化高校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咨询服务意识和智库咨政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智库功能,积极为政府、企业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杨德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7).
[2]张辉.地方高校助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02).
[3]何小锋,王鲁,陈敏.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区域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以湖南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06).
[4]蔡旺春,李光明.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的新视角: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02).
[5]洪凤.秦皇岛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对策建议[J].统计与管理,2015(01).
[6]王麒深.秦皇岛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浅谈[J].硅谷,2015(02).
*本文系2017年秦皇岛市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201703A230]的成果。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A大学
一、引言
地方高校是地方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骨干和支撑力量。一个地方所具有的创新能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程的快慢、经济社会的欣荣发展与高校提供的知识和科技服务密不可分。
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上,学者们有不同观点:一是将产业升级等同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应的改革措施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剩余产能,发展技术与知识密集型行业,进而完成产业升级。二是产品内价值链升级的思路,这种观点认为简单地跨行业结构调整,并不是真正的产业升级。企业通过提升自身在价值链内或价值链之间的地位,增加价值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三是张辉等学者指出在坚持技术创新路径的基础上融合进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的要素也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条值得探索的新路径。
二、秦皇岛制造业现状
秦皇岛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制造业一直是其主导产业,主要分布在船舶修造、电力装备、重型工程装备、高速铁路装备、汽车整车制造等装备制造领域,是中国最大铝制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中国最大汽车轮毂加工制造基地,被誉为“车轮制造之都”。2016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51.61亿元,实现利润33.68亿元,增长37.3%,成为利润增长的主要动力。汽车制造业实现利润15.94亿元,增長32.6%;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13.63亿元,增长29.8%。
制造业作为秦皇岛主导产业依然存在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科技层次和附加值低,核心基础零部件制造水平滞后,整体实力薄弱等问题,因此表现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拉动力不强。
秦皇岛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海洋强国等重大国家战略,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多重叠加的机遇。“十三五”时期,秦皇岛将大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推动金属压延业中高端化、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步伐。
三、地方高校助推秦皇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优势
(一)本土化优势
地方高校具有天然的地方化、本土化优势,与地方政府、企业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A大学紧密跟踪河北省及秦皇岛市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优势学科领域的技术和人才优势,通过开展联合研发、技术集成、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学校先后与河北钢铁集团、中国巨力集团、河北沧海重工、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山船重工公司、中铁山桥集团、中信戴卡、北戴河新区、鹏远集团、天威保变、天业通联、齐燕数控、哈电重装等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
2013年至今,A大学多次参加省内成果发布会,积极做好成果宣传和省内企业对接工作。学校与河北省300余家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签订技术合同。与秦皇岛市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合同百余项,多项科技成果在河北省内转化。
(二)处于地方学术高地
与企业自身相比,地方高校具有更专业的研究人员和研究机构。A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国家突出贡献专家4人,现有教授414人,副教授58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55%。
A大学具有“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制造成型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以及20个装备制造、金属材料领域的省部级科研平台,在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大型锻件锻造工艺与热处理技术等研究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一大批研究成果。此外,A大学有几十个人文社科类研究机构,近年来学校文科科研力量围绕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攻关,通过各种渠道报送咨政报告共有数十篇。各文科学院通过“四技合同”的形式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服务,服务河北省和秦皇岛的咨询类合同数十项;学校与秦皇岛市政协、市委研究室、旅游局、工信局、发改委、河北港口集团等50余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
(三)学科专业多样化
A大学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学院,设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17个工程硕士学位领域,62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以工学为主,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哲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共同发展的学科格局。
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学科多样化的优势,一方面将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开发力量与企业各生产环节对接,与企业进行联合攻关,有针对性地解决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技术、策略等问题;同时,艺术、工商等学科优势积极服务于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新要素与制造业的融合,提高制造产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内涵,推动制造产业高附加值化。
四、地方高校助推秦皇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鼓励学校和企业以契约方式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聚焦秦皇岛市制造业发展需求,发挥A大学在机械、材料、控制和信息等领域的学科优势,鼓励与地方、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联合建设合作项目产业研究院,联合省内外高校、行业专业,围绕行业关键和共性技术以及生产实际中的重大问题展开合作研究,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突破关键知识产权和重要技术标准,带动秦皇岛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
(二)向企业输出科技创新成果 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向企业输出科技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输出高新技术改造的传统产业装备,提升技术装备水平;二是输出开发及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由低附加值产业变成高附加值产业,从而推动制造业升级。
通过技术集成、产品孵化、资源共享、联合布局等具体措施,构建服务区域和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相应的保障和评价机制,激发科技人员开展自主创新和推动技术转移的积极性。深入各学院进行宣传和挖掘,寻求可转化的相关成果进行重点孵化、扶持;将科研项目推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管理融入社会,拓宽成果转化渠道。
(三)发挥科技园孵化器科技服务功能
依托现有大学科技园区和创客学院,充分发挥科技服务功能。结合项目需要,因地制宜地改造或建设新的孵化器,促进在孵企业发展。加强孵化器条件建设,吸引更多创业项目入园。借助国家政策,重点发展科技、文化和服务类等有良好前景及风险可控的企业,在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创业等领域形成优势,重点孵化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的制造业企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从而提升秦皇岛产业结构。
(四)助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充分发挥大学工商、管理、艺术、旅游等学科优势,通过实证调查等方法,研究区域内文化、旅游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契合点,将文化创意为主的要素纳入制造业生产经营环节,通过研发、设计、营销和品牌等高端环节的价值提升,达到提升产业附加值的戰略,从而推动制造业升级转型。
(五)引导教师加大对相关课题的研究
引导教师加大对相关课题的研究,课题选题引导满足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核心技术需求上,提高承担国家和省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任务的能力,大力推进应用对策研究,在学校层面规划一批具有前瞻性和重大社会影响的对策研究类课题。强化高校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决策咨询服务意识和智库咨政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智库功能,积极为政府、企业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杨德山.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路径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07).
[2]张辉.地方高校助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02).
[3]何小锋,王鲁,陈敏.基于产业转型升级视角的区域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以湖南为例[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06).
[4]蔡旺春,李光明.中国制造业升级路径的新视角: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02).
[5]洪凤.秦皇岛市产业结构现状及对策建议[J].统计与管理,2015(01).
[6]王麒深.秦皇岛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浅谈[J].硅谷,2015(02).
*本文系2017年秦皇岛市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201703A230]的成果。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