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里的反派都不用苹果产品?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chu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悬疑推理电影《利刃出鞘》导演莱思·约翰逊在接受《名利场》采访时,揭开了电影行业中的一个秘密,苹果公司不允许电影中的坏人使用iPhone。
  莱恩·约翰逊有点犹豫,他表示如果观众知道这个“潜规则”,电影中的好人和坏人可能就一目了然了,这将破坏悬疑电影的神秘感,相当于提前剧透。
  如果带着莱恩·约翰逊这个说法来回顾《利刃出鞘》这部电影,很快就能破案。电影里几乎家中的每个人都有杀害富豪小说家哈兰·斯隆的嫌疑,然而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手持iPhone的都不是凶手。
  莱恩·约翰逊说的是真的吗?《利刃出鞘》会不会只是一个特例呢?这可能并非偶然。
  在十几年前美剧《24小时》热播时,就有人發现了类似的规律。在这部美剧里,以CIA(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为代表的正派清一色使用Mac,而恐怖分子用的则是运行Windows的PC。有一位叫法莱尔的特工中途换掉了苹果电脑,转而使用戴尔电脑。没错,这个法莱尔是个内奸!
  而在1998年的电影《电子情书》里,汤姆·汉克斯虽然不算是反派,但一开始却是以企图搞垮独立书店来垄断市场的连锁书店老板形象出现的,他用的是IBM的ThinkPad。女主角凯瑟琳则经营着一家有40年历史的温馨小书店,温柔善良,当然要用Mac了。
  在另一部更多人熟知的电影《律政俏佳人》里就更明显了,美貌与智慧并重的女主角使用的是苹果的橙色iBook,与周围的黑色PC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使用PC的是古板的书呆子。
  苹果对品牌露出有着严格规定,比如在苹果商标和版权使用准则中有这样一条,只能以“最佳的方式、正面的行为和语境来展现苹果产品和苹果公司”。《华尔街日报》一篇文章也指出,库克已经为旗下的原创节目定下基调,拒绝涉及性、暴力以及和政治相关的内容,以免玷污苹果的品牌形象。
  凭什么苹果产品就能不被反派使用,这背后其实也是苹果的品牌营销策略。苹果有专门的团队与好莱坞接洽,让苹果产品免费在影视作品中露出。据统计,光是在2011年,苹果产品在电视节目中出镜率达到891次。在40%的高票房电影中,都能看到i系产品的身影。
  同时,很多经典的苹果广告也是通过讽刺竞争对手,来树立自己特立独行的形象。
  最著名的莫过于《l984》,广告里,屏幕中一个表情木讷的大脑袋不厌其烦地给台下呆坐的人们“洗脑”,当老大哥宣布“我们必胜”,突然一个身穿白色背心红色短裤的女人闯入,将手中的大铁锤掷向屏幕。随后出现一段字幕:1月24日,苹果电脑公司将推出麦金塔电脑。你将明白为什么1984不会变成《1984》。
  在这支广告里,IBM被比作思想老旧和操纵人们生活的“老大哥”,而苹果则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反叛者,将会从“老大哥”手中拯救人类。后来苹果推出了把Windows电脑“黑”得体无完肤的“Get a Mac”系列广告,PC被塑造成西装革履、大腹便便的中年油腻男人,而Mac则是年轻时尚的帅小伙。
  这一系列广告,再加上乔布斯桀骜不驯的形象,给苹果产品披上了一层叛逆和个性的色彩,逐渐将苹果塑造成反对强权和庸俗的符号,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拜苹果教”。
  从今天开始,在观影时不妨观察一下,说不定就能找到那些潜伏在对方阵营的“卧底”。等等,《名侦探柯南》里将新一变成小孩的黑衣人琴酒,用的不就是iPhone 4S吗?
  王博摘自《智族GQ》

“眼中钉”的由来


  /佚名
  人们常用“眼中钉”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
  据说,宋真宗时,宰相丁谓把持朝政,很是威风,唯一让他看不顺眼的是当时的老宰相寇准。他知道寇准为官公正,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寇准抓住把柄,就千方百计地在皇上面前说寇准的坏话,希望能把寇准排挤出京城。后来,皇上真的听信了丁谓的话,让寇准离开了京城。
  丁谓做的那些坏事,百姓可是看得清清楚楚。不久,京城出现了一首民谣:“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指的就是丁谓。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演变成更加形象的“钉”。
  陈福民摘自《小学阅读指南》
其他文献
我们常有抱怨——抱怨使我们将遇到的情境简单定性,由此使我们内心的观察与理解停步——因为你已经给它定性了嘛!心因此而封闭并失去活性。  什么叫活性呢?在禅宗里,要我们用心直接去认识事物的原态,而不利用概念,不利用符号,不陷入价值判断。所有的概念、符号、价值判断的运作——诸位!这一部分工作,恰恰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凡是用符号系统所发生的心灵运作,在佛学里讲,就是意识的活动。也就是说,我们大脑的判断、思维
“吃中国菜、娶日本老婆、住美国房子”曾被很多人视为理想的生活。在许多人心目中,美国房子既宽敞又便宜。但近年,美国兴起了一股“微型住宅”的小众文化,最小的房子只有六七平方米。引领这股“微风”的是杰伊·谢弗(下文称谢弗)。  谢弗今年48岁,曾是美国艾奥瓦大学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迷上了极简生活的理念,决定放弃生活中一切不必要的东西。于是,他给自己设计了一栋只有9平方米的小木屋。虽然
戴着墨镜的曹慰德走进会客厅,微笑着与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寒暄,一瞬间让记者联想起历史上“南洋商人”的样子:一丝不乱的西式装束,善言谈交际,有些生硬的普通话加流利的英文,气质里有东方人特有的精明。  摘掉墨镜后的曹慰德却不太像一个商人,在交谈中,他不断提及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境界”、“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一次次引用,这让他看起来更像是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一位大家长。事实上,他除了是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想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在宇宙中,我们是否孤独?  北京时间7月24日,美国宇航局(下文称NASA)宣布,发现“第二个地球”开普勒-452b。几天前,英国天体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参与的“突破聆听”项目启动,同样是为了寻找外星智慧生命。  在看了无数讲述未来的科幻大片之后,人们会问:地外文明离我们还远吗?寻找“另一个地球”  通过开普勒空间望远镜的观测和资料分析,NASA发现了首颗位
人物简介  黄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历任刘少奇研究处处长、第二编研部副主任、当代文献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刘少奇研究分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作品有:《刘少奇一生》《刘少奇传》《刘少奇年谱》《刘少奇研究》等。  黄峥的工作室在故宫对面的一个小四合院里,旁边就是景山。这里是北京城的中心地带,而黄峥笔下所写,也不离“中心”:35年前,刘少奇一案平反不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开始着手准备刘少奇的相关研究
2008年,美国参议员奥巴马正为进入白宫而奋斗,当时还是学者身份的加里·萨莫雷就发表过高见,认为如果奥巴马当选,“伊朗和朝鲜的核野心”将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4年过后,当美国总统奥巴马花大力气准备连任之时,他深深感到了萨莫雷这句话的分量。几年来,防止核扩散让他绞尽脑汁,但仍然举步维艰。关于伊朗核问题的会晤定于2012年4月13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重启,但能否取得成果,甚至能不能开成,谁心里也
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年代;第二,创业成功是个小概率的事件;第三,成功的创业者有哪些共性。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神奇的时代,借用狄更斯在《双城记》里讲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为什么是最好的时代?很少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能够频频谈及创业,在多种场合下去鼓励创业。中国真正的风险投资(即VC)是在2007年发展起来的,创业板推出以后,中国的VC如雨后春笋般大量
每至年关,大冯(业内对冯骥才先生的尊称)总是风尘仆仆,不仅要像平日一样忙他的事业,还要为年而忙。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他是文化名人中最重视年、最会过年的。2014年1月,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从天津追到北京,参加完他在北京图书订货会上的新书发布会,又从北京追回天津,最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完成了这次采访。  中国人崇拜的是生活本身  环球人物杂志:每种文化都有代表符号,过年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什么
外国专家也能成为中国领导人的智库?答案是肯定的。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国外的70多位专家进行座谈,共同探讨了中国经济如何实现创新升级等问题。其中,来自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的专家引起了人们关注。其实,这个组织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已共同走过了61年。近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英国专访了该集团的主席斯蒂芬·佩里(下文称佩里),请他讲述和中国的缘分。  61年前的“破冰”之旅  在中国人眼中,英国48家
1885年秋,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午后的阳光糅合着谷物的芬芳,温暖而绚烂。有一对老夫妇,心底压抑着巨大的悲恸——他们刚成年的儿子不幸病逝。衣着简朴的老夫妇挽着手,走进了红花绿树掩映下的哈佛大学校园,敲响了校长室的门。  校长埃利奥特正跷着腿,手捧一份《纽约时报》,目光犀利地扫描着。老头说明了来意,“校长先生您好,我们的孩子就读于您这所大学。他很喜欢哈佛,在这儿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可他染病去世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