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三国演义》既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又是古代人才管理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本文通过对刘备和曹操人才思想的爬梭,希望能对现代的人才管理工作产生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刘备;曹操;人才思想;现代人才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0-00
《三国演义》既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又是古代人才管理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三国之主刘备、曹操的人才思想对今天的人才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高度重视人才:人才工作是事业成功的生命线。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政坛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人才工作就是事业成功的生命线。青年时期的刘备虽胸有大志、腹有良谋,但因缺乏辅佐之才,以致半生漂泊,无论是投靠公孙瓒、结陶谦、归曹操,还是顺袁绍、依刘表,处境都十分艰难,更别说实现夺取天下的奋斗目标了。听说卧龙岗有一诸葛亮,于是踏破铁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贤人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使刘备茅塞顿开,于是开始战略调整:游说于东吴,破操于赤壁,得荆州,图益州,定汉中,步步为营帝王也。刘备的经历足以说明人才工作是事业成功的生命线。
刘备得到了领军人才诸葛亮后,积极吸纳其他人才,着手组建刘蜀集团的人才团队。刘备不仅思想上重视人才、尊重人才,而且在工作中能够与人才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刘备与部下同食同住且不说,在有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不放弃平民百姓,带领老百姓缓缓过江就足以感动部下。因虚心下士,明于知人,因此忠贞之士多愿归附他,到西蜀政权建立时,刘氏集团已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法正等谋臣;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虎将。曹操、孙权论其政治军事才能都优于刘备,刘也自说“智术浅短”,但刘在争取民心,礼贤下士方面比吴魏两家更下苦心。故有三国之争,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的说法。这是符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用兵之道。
曹操也是十分重视人才工作的政治领袖,他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主张“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他曾三次下令求贤,“推心以待智谋之士”。在赤壁之战前,他设宴长江,在《短歌行》中吐露心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了一种思贤若渴的宏大胸怀和纳贤建业的迫切心情。在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改弦更张投奔曹操,曹不禁“大喜”,更“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人”,“先拜于地”,这一系列的动作足以显出曹对人才的渴慕。可以想见许攸见到曹丞相如此礼遇自己,能不感动为之卖命吗?中国人普遍的讲求知遇之恩,君择臣,臣也择君。因曹善纳贤士,所以他部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使曹魏集团迅速壮大起来,一时威镇山东。
从刘备与曹操的职业生涯中可以见出:人才工作是事业成功的生命线,只有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才能拥有人才、成就帝业。一个没有领军人才参与的团队是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团队。作为现代人才的管理工作者,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超越自我的气魄,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大胆吸纳人才、使用人才,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2大胆使用人才:不拘一格任人唯贤。
刘备、曹操均有用才的胆识,这种胆识不仅表现在对显人才的使用上,更表现在对潜人才的辨识上。魏延入蜀时只是刘备身边的一个亲兵,因屡建战功,被升为牙门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拟迁都于成都,要选一大将镇守汉中,众人料定非张飞莫属,因为从感情上讲,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系非同一般,张飞也自料非他莫属,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此举令所有人都大感吃惊的同时又感欣慰。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结果是魏延为刘蜀集团立下汗马功劳。是人才就使用,是帅才就重用。刘备放手让诸葛亮工作,完全信任并不加牵制地使用,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对刘蜀集团的赤胆忠心,不仅仅得益于刘备的三顾茅庐,更多的是得益于日常工作中刘备对他的信任,感恩于刘蜀集团对他的培养。
曹操在人才使用上更是突破了任人唯亲、唯资历和出身的思想禁锢,大胆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荀彧来投曹时年仅二十九岁,但深得曹操的赏识,认为其是可造之才,给予他建功立业的机会。荀彧感谢曹操对他的信任,屡立功勋回报曹操。曹也不断地予以重用,将其从司马升至尚书令,并且还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认为“天下之定,荀之功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荀彧不仅自己为曹魏集团卖力,还积极向曹操举荐人才。在荀彧的推荐下,郭嘉、司马懿等才智之士纷纷来投,仅几年间,曹得才之多,远远超过孙权和刘备。曹操不仅任人唯贤而且“唯才是举”,在他看来,用人要用其所长,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即使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是有才干的,能为自己所用的,都尽量录用,即便是仇人,或骂过自己的人,他也能“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刘备与曹操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共同点是:不论资排辈,不任人唯亲,不因会阿谀奉承、能说会道就使用平庸之辈,而是根据人才在实践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胆识、才能,给予官职、给予任用,真正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目标。
3善于激励人才:尽可能帮助人才实现愿望。
刘备善于激励人才,他待孔明如师,在施政方面采取完全信任诸葛亮的姿态,尤其在临终时,将江山与儿子都托付给了他,诸葛亮多年的辛苦换来的就是刘备对自己付出的完全肯定,此举给足了诸葛亮在蜀国的面子。给足人才的面子这一点相当重要,诸葛亮为刘蜀集团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付出就期望回报,对诸葛亮来说,刘蜀集团对他的回报就是充分肯定他的能力和业绩,刘备完全懂得这一点。 曹操也是懂得激励人才的政治领袖,他千方百计地争取关羽便是典型事例:曹操接受关羽“三事”之约后,待之甚厚:赠美女十人;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斩颜良立功后,封为汗寿亭侯,当他听说关羽要弃他去寻刘备时,不仅不露气色,反而以重金相赠,可说是极尽拉笼之能事。对曹操而言,关羽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也知道关羽与刘备的结义关系,要想争取关羽,从感情上讲,他完全不是刘备的对手,只有从待遇方面增加筹码,封爵赠金,才有可能吸引关羽留住关羽。但《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神不是人,最终不为所动,弃他而去。这并非表明曹操激励举措的失效,而是神化的关羽不食人间烟火。在现实社会中,饶之以财、厚之以禄的举措对大多数人才来说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便知其中奥妙:陈平爱金,他就尽量满足他;韩信想当齐王,他就给他刻齐王印,所以这一文一武都乐意给他效命。项羽不懂这些,所以他失了天下。
激励的手段有很多,要想达到激励的目的,必须要熟知激励对象的需求,投其所好,尽可能地帮助他实现愿望,方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此举在今天意义尤其重大,激励做得好能够达到双赢的目标。现代管理哲学也十分强调激励在人才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一个不懂得怎样激励下属的管理者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优秀的人才管理者必须懂得激励、善用激励。因此,作为人才工作的管理者,应当时刻把人才的冷暖、需求放在心上,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需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才是上上之举。
4使用人才的两种范式:以德治才与唯才是举。
刘备用才注重“德”,这里的德,不仅指人才的个人品格,而且包括人才对刘蜀集团的忠诚度。刘备之所以重用诸葛亮,就因为他认为诸葛亮对刘蜀集团是忠心耿耿的,是胸怀大志又鞠躬尽瘁之人,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他在服务刘蜀集团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上的完善。刘备、关羽和张飞虽非同姓却情同手足,一生不离不弃,源自于“桃园结义”三人对天的盟誓。崇尚德治是中国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国演义》通过“拥刘贬曹”阐发了一种主张以道德手段为根本的治才理念。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借助规章制度对被管理者的行为进行外在调节,而且还需要通过道德规范对被管理者的思想进行内在约束。以德治才的优势在于善于笼络人心,人心的向背是能否成就事业的关键。正因为刘备拥有一批忠心之士,才使曹操得陇不敢望蜀,孙权也只好把蜀国视为盟友以抗拒曹操。以德治才使刘蜀集团的事业蒸蒸日上,政权处于稳定的状态,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没有出现魏、吴两国内部那种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现象,因此仅占天下不及十分之一的蜀国能抗拒占有天下十分之七的魏国近半个世纪之久,也因此阿斗才能安坐宝座四十一年。
曹操在人才使用上与刘备不同,他用人不拘一格。他主张“大用者不务细行”,于禁、乐进不过是普通士兵,张辽、徐晃更是曹军俘虏,但都被曹操提拔重用,成为一代名将。张绣降后复反,反后再降,但曹操却不念旧恶、对他信赖倚重。唯才是举不仅帮助曹操壮大了实力,而且还在危难时刻保全了曹操性命。“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拥有人才优势是曹操实力雄居三大军事集团之翘楚的重要原因。在封建社会,曹操的不讲门第、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举措,突破了分品做官的人才管理制度,是封建时代难得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下层士人及广大平民广开了仕进之路。但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唯才是举”的弊端在于易引起权诈迭进。司马懿虽是一时之杰,但他是个很有才智又非常阴险的人,他辅佐曹氏四代,辅政二次,曹氏集团的人都认为他是心腹,但他控制曹魏政权的手段之诡诈,后来司马氏也学曹家逼使汉家皇帝禅让的故伎,夺取了曹魏政权,并把曹氏集团的人大体杀绝了。 “唯才是举”给予当今的警示就是,任何一个政权要巩固,其执政的核心人物必须忠于这个政权,但“这个政权”不是三国时狭隘的政治小团体,而必须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国家政权。
曹操的“唯才是举”举措是乱世中网罗人才进行夺权的一种权宜之举,并非说明曹操完全不要德行,从另一个角度看曹操的意义在于他给了人才改正错误和缺点的机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就改就是好同志。人才需要培养,德行也同样需要培养。再说“德”本身的评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过分注重以德治才、求全责备就会错过很多用人的机会,这大概也是刘氏集团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原因吧。“以德治才”与“唯才是举”是人才使用的两种范式,这两种范式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何扬长避短而又合理规避用人风险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人才难得,人才更难用。如何招募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刘备和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经验,针对当前的人才工作特点,人才管理工作者需要掌握管理工作的技巧,勇敢面对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 1987
[2]樊小东 侯义佳《中国古代选才用才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中国人才》2007.6
[3]霍雨佳《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3
[4]李树喜《中国人才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
[关键词]刘备;曹操;人才思想;现代人才管理;启示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a)-0000-00
《三国演义》既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又是古代人才管理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三国之主刘备、曹操的人才思想对今天的人才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1高度重视人才:人才工作是事业成功的生命线。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政坛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人才工作就是事业成功的生命线。青年时期的刘备虽胸有大志、腹有良谋,但因缺乏辅佐之才,以致半生漂泊,无论是投靠公孙瓒、结陶谦、归曹操,还是顺袁绍、依刘表,处境都十分艰难,更别说实现夺取天下的奋斗目标了。听说卧龙岗有一诸葛亮,于是踏破铁鞋,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贤人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精彩分析,使刘备茅塞顿开,于是开始战略调整:游说于东吴,破操于赤壁,得荆州,图益州,定汉中,步步为营帝王也。刘备的经历足以说明人才工作是事业成功的生命线。
刘备得到了领军人才诸葛亮后,积极吸纳其他人才,着手组建刘蜀集团的人才团队。刘备不仅思想上重视人才、尊重人才,而且在工作中能够与人才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刘备与部下同食同住且不说,在有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不放弃平民百姓,带领老百姓缓缓过江就足以感动部下。因虚心下士,明于知人,因此忠贞之士多愿归附他,到西蜀政权建立时,刘氏集团已人才济济,文有诸葛亮、法正等谋臣;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虎将。曹操、孙权论其政治军事才能都优于刘备,刘也自说“智术浅短”,但刘在争取民心,礼贤下士方面比吴魏两家更下苦心。故有三国之争,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的说法。这是符合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用兵之道。
曹操也是十分重视人才工作的政治领袖,他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主张“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他曾三次下令求贤,“推心以待智谋之士”。在赤壁之战前,他设宴长江,在《短歌行》中吐露心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明了一种思贤若渴的宏大胸怀和纳贤建业的迫切心情。在官渡之战期间,袁绍的谋士许攸改弦更张投奔曹操,曹不禁“大喜”,更“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人”,“先拜于地”,这一系列的动作足以显出曹对人才的渴慕。可以想见许攸见到曹丞相如此礼遇自己,能不感动为之卖命吗?中国人普遍的讲求知遇之恩,君择臣,臣也择君。因曹善纳贤士,所以他部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使曹魏集团迅速壮大起来,一时威镇山东。
从刘备与曹操的职业生涯中可以见出:人才工作是事业成功的生命线,只有尊重人才、重视人才,才能拥有人才、成就帝业。一个没有领军人才参与的团队是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团队。作为现代人才的管理工作者,我们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超越自我的气魄,尊重人才、重视人才,大胆吸纳人才、使用人才,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而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2大胆使用人才:不拘一格任人唯贤。
刘备、曹操均有用才的胆识,这种胆识不仅表现在对显人才的使用上,更表现在对潜人才的辨识上。魏延入蜀时只是刘备身边的一个亲兵,因屡建战功,被升为牙门将军,刘备为汉中王后拟迁都于成都,要选一大将镇守汉中,众人料定非张飞莫属,因为从感情上讲,张飞是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系非同一般,张飞也自料非他莫属,但出人意料的是,刘备却提拔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此举令所有人都大感吃惊的同时又感欣慰。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结果是魏延为刘蜀集团立下汗马功劳。是人才就使用,是帅才就重用。刘备放手让诸葛亮工作,完全信任并不加牵制地使用,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对刘蜀集团的赤胆忠心,不仅仅得益于刘备的三顾茅庐,更多的是得益于日常工作中刘备对他的信任,感恩于刘蜀集团对他的培养。
曹操在人才使用上更是突破了任人唯亲、唯资历和出身的思想禁锢,大胆选拔有真才实学之士。荀彧来投曹时年仅二十九岁,但深得曹操的赏识,认为其是可造之才,给予他建功立业的机会。荀彧感谢曹操对他的信任,屡立功勋回报曹操。曹也不断地予以重用,将其从司马升至尚书令,并且还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认为“天下之定,荀之功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荀彧不仅自己为曹魏集团卖力,还积极向曹操举荐人才。在荀彧的推荐下,郭嘉、司马懿等才智之士纷纷来投,仅几年间,曹得才之多,远远超过孙权和刘备。曹操不仅任人唯贤而且“唯才是举”,在他看来,用人要用其所长,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即使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是有才干的,能为自己所用的,都尽量录用,即便是仇人,或骂过自己的人,他也能“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刘备与曹操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共同点是:不论资排辈,不任人唯亲,不因会阿谀奉承、能说会道就使用平庸之辈,而是根据人才在实践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胆识、才能,给予官职、给予任用,真正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目标。
3善于激励人才:尽可能帮助人才实现愿望。
刘备善于激励人才,他待孔明如师,在施政方面采取完全信任诸葛亮的姿态,尤其在临终时,将江山与儿子都托付给了他,诸葛亮多年的辛苦换来的就是刘备对自己付出的完全肯定,此举给足了诸葛亮在蜀国的面子。给足人才的面子这一点相当重要,诸葛亮为刘蜀集团付出了一生的心血,付出就期望回报,对诸葛亮来说,刘蜀集团对他的回报就是充分肯定他的能力和业绩,刘备完全懂得这一点。 曹操也是懂得激励人才的政治领袖,他千方百计地争取关羽便是典型事例:曹操接受关羽“三事”之约后,待之甚厚:赠美女十人;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斩颜良立功后,封为汗寿亭侯,当他听说关羽要弃他去寻刘备时,不仅不露气色,反而以重金相赠,可说是极尽拉笼之能事。对曹操而言,关羽是一位难得的人才,他也知道关羽与刘备的结义关系,要想争取关羽,从感情上讲,他完全不是刘备的对手,只有从待遇方面增加筹码,封爵赠金,才有可能吸引关羽留住关羽。但《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是神不是人,最终不为所动,弃他而去。这并非表明曹操激励举措的失效,而是神化的关羽不食人间烟火。在现实社会中,饶之以财、厚之以禄的举措对大多数人才来说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的。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时,便知其中奥妙:陈平爱金,他就尽量满足他;韩信想当齐王,他就给他刻齐王印,所以这一文一武都乐意给他效命。项羽不懂这些,所以他失了天下。
激励的手段有很多,要想达到激励的目的,必须要熟知激励对象的需求,投其所好,尽可能地帮助他实现愿望,方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此举在今天意义尤其重大,激励做得好能够达到双赢的目标。现代管理哲学也十分强调激励在人才管理活动中的作用。一个不懂得怎样激励下属的管理者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优秀的人才管理者必须懂得激励、善用激励。因此,作为人才工作的管理者,应当时刻把人才的冷暖、需求放在心上,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需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才是上上之举。
4使用人才的两种范式:以德治才与唯才是举。
刘备用才注重“德”,这里的德,不仅指人才的个人品格,而且包括人才对刘蜀集团的忠诚度。刘备之所以重用诸葛亮,就因为他认为诸葛亮对刘蜀集团是忠心耿耿的,是胸怀大志又鞠躬尽瘁之人,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他在服务刘蜀集团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上的完善。刘备、关羽和张飞虽非同姓却情同手足,一生不离不弃,源自于“桃园结义”三人对天的盟誓。崇尚德治是中国儒家政治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三国演义》通过“拥刘贬曹”阐发了一种主张以道德手段为根本的治才理念。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借助规章制度对被管理者的行为进行外在调节,而且还需要通过道德规范对被管理者的思想进行内在约束。以德治才的优势在于善于笼络人心,人心的向背是能否成就事业的关键。正因为刘备拥有一批忠心之士,才使曹操得陇不敢望蜀,孙权也只好把蜀国视为盟友以抗拒曹操。以德治才使刘蜀集团的事业蒸蒸日上,政权处于稳定的状态,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没有出现魏、吴两国内部那种互相倾轧、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现象,因此仅占天下不及十分之一的蜀国能抗拒占有天下十分之七的魏国近半个世纪之久,也因此阿斗才能安坐宝座四十一年。
曹操在人才使用上与刘备不同,他用人不拘一格。他主张“大用者不务细行”,于禁、乐进不过是普通士兵,张辽、徐晃更是曹军俘虏,但都被曹操提拔重用,成为一代名将。张绣降后复反,反后再降,但曹操却不念旧恶、对他信赖倚重。唯才是举不仅帮助曹操壮大了实力,而且还在危难时刻保全了曹操性命。“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拥有人才优势是曹操实力雄居三大军事集团之翘楚的重要原因。在封建社会,曹操的不讲门第、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举措,突破了分品做官的人才管理制度,是封建时代难得的人事制度改革,为下层士人及广大平民广开了仕进之路。但从巩固政权的角度看,“唯才是举”的弊端在于易引起权诈迭进。司马懿虽是一时之杰,但他是个很有才智又非常阴险的人,他辅佐曹氏四代,辅政二次,曹氏集团的人都认为他是心腹,但他控制曹魏政权的手段之诡诈,后来司马氏也学曹家逼使汉家皇帝禅让的故伎,夺取了曹魏政权,并把曹氏集团的人大体杀绝了。 “唯才是举”给予当今的警示就是,任何一个政权要巩固,其执政的核心人物必须忠于这个政权,但“这个政权”不是三国时狭隘的政治小团体,而必须是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国家政权。
曹操的“唯才是举”举措是乱世中网罗人才进行夺权的一种权宜之举,并非说明曹操完全不要德行,从另一个角度看曹操的意义在于他给了人才改正错误和缺点的机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就改就是好同志。人才需要培养,德行也同样需要培养。再说“德”本身的评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过分注重以德治才、求全责备就会错过很多用人的机会,这大概也是刘氏集团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原因吧。“以德治才”与“唯才是举”是人才使用的两种范式,这两种范式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何扬长避短而又合理规避用人风险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人才难得,人才更难用。如何招募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刘备和曹操的人才管理思想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经验,针对当前的人才工作特点,人才管理工作者需要掌握管理工作的技巧,勇敢面对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 1987
[2]樊小东 侯义佳《中国古代选才用才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中国人才》2007.6
[3]霍雨佳《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3
[4]李树喜《中国人才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