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新课标的精髓,探索教学有效性的方向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8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课堂有效性”,培养初中学生自觉而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以及博闻强记而又能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是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谈论的话题。同时,也是《语文新课标》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如果单一地靠教师的死压硬灌,精讲多练,不仅事倍功半,结果也会适得其反,毫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新课标给语文教师指明了方向,但也提出了挑战。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这些成为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如何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效地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给语文教师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
  针对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语文教学的灵活性、初中学生的多样性、课堂教学的短时性,要提高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有效性,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时”施教,对症下药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初中三年的学习过程,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成三个段,并根据每阶段的特征,进行相应的教学计划的调整:
  1、七年级的学生,心理处于儿童向少年转变的过渡期,还受到小学阶段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科单一性的影响。既有升入初中后的新鲜感和自豪感,又有懵懂少年的自立性格。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做好这一阶段的引导,要从小学活动多样性和学科单一性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中,抓住学生的情趣与爱好,引导学生从小学以形象直观性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过渡到初中以自觉、抽象性为主要特点的课堂教学。
  2、初中的八年级,是学生的初中学生生活的成型期和思想认识的分化期。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思想和意识行为的变化,合理加以引导,最大可能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转型期的“定型”工作。
  3、九年级的学生心理逐渐趋于成熟,认识逐渐全面,对自己的前途开始考虑。大部分学生会结合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在升学与择业方面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而且能在父母和教师的帮助下朝自己的既定目标努力;但也有部分学生信心不坚定,意志不坚强,学习的积极性受情绪影响很大,在克服学习困难上有可能摇摆不定,这种学生更需要教师的热情鼓励和细心帮助。
  二、夯基固本,先死后活
  识记类的语文知识应引导学生灵活地理解记忆,如,词句、篇章。这是学生创新的工具和土壤,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是人们认识事物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如果一味地活动、创新、发明,而忽略相应的严谨、积累、模仿,那种创新发展只是一潭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结果只会让学生陷入耽于幻想而不务实际的误区。孔子早就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种“做中学、思导行”的观点是深受人们认可的。
  三、广采博览,终身学习
  学生的阅读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综合的跨学科性,在课堂教学和阅读中肯定要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语文教师不能是只会读书写字的师傅,更不应该是一个督促学生做作业看书的“监工”,而应是一个能够启迪思维的导师、一个学生人格发展的标杆、一盏指引学生正确前进的明灯。从“学高为师”的古训来看,教师也应该在知识的广博方面有所发展。在二十一世纪,“终身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主流,作为这个时代的语文教师,更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
  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学会学习,要知道“生活处处是知识”。关键是学生怎样对待生活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的兴趣和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新课标》对此作了明确的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语文素养、甄别知识的能力、合理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等方面的提高,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那么怎样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  一、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说,更易被自己的兴趣所支配。而富有艺术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选择
期刊
传统教育有“三个中心论”,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整个一堂课,都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框架展开的。学生只是像“道具”一样,被动地配合。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趋向人文化,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理念。
期刊
古人对阅读与写作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训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而教师却不能将学生的写作完全系于学生的自我阅读上。要学会“铸器”,在“销铜”的同时就要注重“铸器”的引导。作为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时不能仅靠学生自由阅读,而要引导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  课文就是学生作文的一个模板
期刊
话题作文是由一个话题引出内容宽泛、形式自由、带有作者思想感情和独到见解的自由作文,这种形式鼓励了考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适应了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和发展要求,因而成为全国各省市近几年中考作文的首选形式。而且,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习作训练,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但是,相当多的考生由于紧张,在考场上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最后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那么,考生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现在,笔者将
期刊
唐诗中的“万千”多是虚指,不是精确的计算,而是妙用数词的修辞。“万千”一经入诗,便变得生气活现,斑斓多姿,便获得了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万千”绘景物。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句妙用“万”“千”,互文见义,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
期刊
英国伟大诗人拜伦说:“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没有激情,就没有诗歌。同样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没有激情,就失去了教学的原动力,课堂没有激情,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语文课要靠熏陶感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去和作者在情感上发生共鸣,从而让他们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一、以教师深情的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  想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没有积极的想象活动,要想顺利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只能是一句空话。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语文,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依靠想象,可以深入文本
期刊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姿的美的世界。内容涉及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观、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五彩缤纷的艺术领域、奥妙无穷的科学殿堂等,处处闪耀着美的光辉。由此可见,在学校美育的多种活动中,语文课中的美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一、创设氛围,体验美  在语文教学中,抓住时机,激发学生感情,是进行语文美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文章题材、思路和表现手法的不
期刊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教学内容要精炼,教学环节要简化,教学方法、策略要灵活”(引自崔峦的《对语文课程和阅读教学的思考》)。省去花枝招展,摒弃表演秀,实实在在地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获得发展,
期刊
语文课堂应该是宽松的、活泼的,在语文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思维活跃,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真正融为一体。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享受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一、营造民主氛围——在和谐中感受快乐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