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万千”出妙句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haiyand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诗中的“万千”多是虚指,不是精确的计算,而是妙用数词的修辞。“万千”一经入诗,便变得生气活现,斑斓多姿,便获得了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万千”绘景物。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诗句妙用“万”“千”,互文见义,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梨花盛开,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
  “万千” 表忧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
  “万千”抒爱憎。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诗人很喜爱自己亲手培植的小松,,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有万竿亦须芟除!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诗人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玩味这两句,其句外意全在“恨不”“应须”四字上。乱世之岁,匡时济世之才难为世用,而各种丑恶势力竞相作充分表演,诗人怎能不感慨万分!诗句所表现的感情鲜明、强烈,所以时过千年,至今人们仍用以表达对于客观事物的爱憎之情。
  “万千”现哲理。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虽长期受到贬谪,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处境困难,但并不消沉悲观,相反却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途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胸襟。诗句以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具有很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邃的哲理。现在人们又赋予它新的意义:在腐朽事物即将消亡之时,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起来。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千遍的冲洗,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学会明辨是非是一个十分艰苦的历程,但只有这样,才会得出真知灼见。在学习和工作中,只有付出“千淘万漉”的艰辛,不畏艰难困苦,不怕失败,才能获得成功。
  “万千”写娇羞。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描写琵琶女羞答答的样子极其传神巧妙。尽管用语平实,但欲露还藏的情态,已经入木三分。这种拘谨、腼腆而又稳重的样子,也恰似萍水相逢时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现在常用“千呼万唤始出来”比喻一件众人所关心注目的事物久久才得实现,用“犹抱琵琶半遮面”来形容女性的娇羞或比喻刚出现或公开的事物的未能被完全了解的真相。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以学生为本”已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发挥学生能动作用的主要环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要改变过去熟悉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及大量演练习题的做法,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培养。  一、预习中寻疑,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良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以其强有力的冲击力,促使教师去思考课堂的本真和教育的真正意义。在重新审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时,结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为学生设计教学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做法。  一、在课堂开始时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想学  新课程实施强调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经验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探究热情和认知欲望。上课伊始,要使教材内容切合学生心理,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精心设计导语十分必
期刊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说的这句话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解答疑难问题,这只是授予“鱼”。而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应该是授予“渔”,即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方法。  首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从要求学生写好一个字,说好一句话,读懂一篇文章入手,让学生们体会文字之美,体会说话的艺术,欣赏美文的魅力,领略汉文化,深究汉文化,从而产生求知欲,
期刊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课堂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以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口的单一授课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需求,继之兴起的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现代化教学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像的功能进行教学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任何新鲜事物的普及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这类利用按钮指挥的教学模式,开始有些恐慌,但时间一久,便能熟练操控了。下面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远教资源
期刊
经常听到学生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初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枯燥乏味,不感兴趣。”听到学生这样说,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感到惭愧,为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口若悬河而学生却昏昏欲睡?为什么精心准备的课堂学生却觉得枯燥乏味?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夺回语文课堂的阵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主动学习呢?这是最考验每个语文教师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
期刊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键在于是否充分考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否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一、告诉学生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和结果,是教学活动的目的所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制定得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效率。作为教师要
期刊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教师的提问能力、所问问题的质量都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那么怎样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  一、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讲,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其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说,更易被自己的兴趣所支配。而富有艺术的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选择
期刊
传统教育有“三个中心论”,那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知识为中心。整个一堂课,都是按照老师设计好的框架展开的。学生只是像“道具”一样,被动地配合。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趋向人文化,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理念。
期刊
古人对阅读与写作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读书如销铜,聚铜入炉,大鞴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训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而教师却不能将学生的写作完全系于学生的自我阅读上。要学会“铸器”,在“销铜”的同时就要注重“铸器”的引导。作为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时不能仅靠学生自由阅读,而要引导分析,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  课文就是学生作文的一个模板
期刊
话题作文是由一个话题引出内容宽泛、形式自由、带有作者思想感情和独到见解的自由作文,这种形式鼓励了考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适应了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和发展要求,因而成为全国各省市近几年中考作文的首选形式。而且,考场作文不同于平时习作训练,需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但是,相当多的考生由于紧张,在考场上无所适从,不知所云,最后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那么,考生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现在,笔者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