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培养;创新胆量;创新兴趣;创新毅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34—01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断地进行创新。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胆量
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能产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才有创新的胆量。
1. 在课堂上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向传授活动,使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紧张,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尽量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并努力转变角色,由过去的权威教授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钻研问题的“大朋友”。
2. 在课后做学生信任的朋友。在课堂上,教师要做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大朋友”,课后要做学生信任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经常与之交往谈心,通过交流去影响和感染他们。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师要抓住时机,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想创新、爱创新、能创新。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望都很高,教师要努力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不应该马上加以否定,而要高兴地提出表扬,然后再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展开想象,萌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方向的思考,从而使其展开丰富的想象。
2. 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拆一拆”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注重练习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练习是巩固新知、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综合性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
4. 一题多解,灵活思维。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考的束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判断和理解。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名伤病员住在王大妈家,王大妈存有20个鸡蛋,还有一只一天能下一个蛋的母鸡。如果这个伤员每天吃两个鸡蛋,算一算,王大妈家的鸡蛋能使这名伤病员连续吃几天?”学生正常的思维过程是:20个鸡蛋可以吃10天,10天内又下了10个蛋,10个鸡蛋又可以吃5天……这样算下去,最后得出可以吃20天的答案。但是,这样计算不仅麻烦,还容易出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把每天吃2个鸡蛋改为每天吃原有20个鸡蛋中的1个和每天母鸡下的鸡蛋中的1个,这样马上就可以得出可以吃20天的答案。
5.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会对知识的探求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规律:两个数的和加上这两个数的差,结果是较大数的2倍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特聪明,你们随便说出两个数,老师马上可以说出它们的和加上它们差的结果。”学生们怀着疑惑的心情纷纷出题,教师都能正确回答,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瞬间被激活了。此时,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分析、思考,学生很快就理解并掌握了该规律。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
在创新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多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当学生的毅力不强、恒心不够时,就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5(A)—0034—01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不断地进行创新。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利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在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胆量
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能产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才有创新的胆量。
1. 在课堂上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向传授活动,使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紧张,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尽量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并努力转变角色,由过去的权威教授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钻研问题的“大朋友”。
2. 在课后做学生信任的朋友。在课堂上,教师要做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大朋友”,课后要做学生信任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经常与之交往谈心,通过交流去影响和感染他们。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师要抓住时机,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想创新、爱创新、能创新。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望都很高,教师要努力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不应该马上加以否定,而要高兴地提出表扬,然后再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展开想象,萌发学生的创新灵感。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方向的思考,从而使其展开丰富的想象。
2. 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拆一拆”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3. 注重练习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练习是巩固新知、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索性、综合性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
4. 一题多解,灵活思维。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考的束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判断和理解。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名伤病员住在王大妈家,王大妈存有20个鸡蛋,还有一只一天能下一个蛋的母鸡。如果这个伤员每天吃两个鸡蛋,算一算,王大妈家的鸡蛋能使这名伤病员连续吃几天?”学生正常的思维过程是:20个鸡蛋可以吃10天,10天内又下了10个蛋,10个鸡蛋又可以吃5天……这样算下去,最后得出可以吃20天的答案。但是,这样计算不仅麻烦,还容易出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把每天吃2个鸡蛋改为每天吃原有20个鸡蛋中的1个和每天母鸡下的鸡蛋中的1个,这样马上就可以得出可以吃20天的答案。
5.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会对知识的探求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规律:两个数的和加上这两个数的差,结果是较大数的2倍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特聪明,你们随便说出两个数,老师马上可以说出它们的和加上它们差的结果。”学生们怀着疑惑的心情纷纷出题,教师都能正确回答,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瞬间被激活了。此时,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分析、思考,学生很快就理解并掌握了该规律。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
在创新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多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当学生的毅力不强、恒心不够时,就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