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意 得言 得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a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大师于永正也说过:“学语文是为了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课文不同于一般文章,文章一旦成为课文便含有两重意义:内容意义和形式意义。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阅读教学要意文兼得,不能始于‘批文’,止于‘得意’,‘得文’是更重要的。”
  下面就《最后的姿势》一课的两份案例谈谈我自己的一点看法。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人间大爱,赞颂的是他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课文用环境和场景描写渲染人物、推进情节的发展;用侧面描写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用动作、语言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的最大写作特色。
  【案例1】
  第一板块:感受独特姿势
  师:灾难降临的瞬间,谭老师是怎么做的?请画出文中描写那一瞬间谭老师姿势的语句。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请圈出谭老师临终时的三个动作,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谁能通过朗读将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板块:追忆震撼瞬间
  师:在危急时刻,谭老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词句。
  师:谁能用成语形容一下当时危急的情形?谁能将危急紧张的情况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课件出示地震时的场面:“忽然,课桌摇晃起来······”
  师:在这危急关头,谭老师做出了惊天壮举。那一瞬间,谭老师来不及思索,“救助孩子”就是他唯一的念头。“拉、撑、护”只是他潜意识的动作,那么自然,那么沉稳!
  第三板块:定格英雄姿势
  师:这样的姿势,定格在坍塌的废墟下,定格在每个人心中。面对这样的姿势,观者无不动容。请听他们的叙述——
  出示救援者的话:“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师:让我们带着感情来朗读这句话。(生读)
  师:面对此情此景,救援人员眼含热泪,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有什么话要说呢?(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案例2】
  第一板块:你眼中的谭老师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谭老师在平时是一位慈爱的父亲,一位尽责的老师,那么当面对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他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请大家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2-7小节),画出描写谭老师语言、动作的句子,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1.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师: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谈谈感受吗?(来不及多想)
  师:刚才你提到这是地震刚来临时谭老师的表现,那么当时外界的情况如何呢?谁来读一读当时的场面描写?
  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师:从这环境描写中能读出什么?(情况危急)从这三个感叹号,我们也能读出情况危急!(生齐读)
  师:此时,我们再来读读谭老师的表现,能读出什么?
  (谭老师恪尽职守、无私大爱、临危不惧)
  当遇到突然的灾难时,逃难、求生是人的本能,而当大地震来临时,谭老师的本能是呼喊学生逃生。这正是谭老师对教师岗位恪尽职守,对学生无私大爱的体现。这正是谭老师人生信念的体现。
  (环境描写在此时的作用便是侧面烘托)
  师:让我们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内容,女生读环境描写,男生读谭老师的表现。
  2.谭老师立刻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你能抓住关键的字词说说你的感受吗?
  (立刻、拉、撑、护)
  师:你怎么就能从这三个普通的动作中看出谭老师身上的精神呢?联系当时的环境说一说!
  出示:“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师:从这环境描写中,你读到哪些内容?(情况越来越危急)你能想到哪些描写情况危急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吗?
  此时,再来读读谭老师在这种危急情况下的表现,再来感受一下他的三个动作,你能读出谭老师的什么?
  (谭老师是出于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才选择放弃逃生,体现出谭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大爱)
  师小结:这就是环境描写的作用——侧面烘托。恰当的语言、动作、环境描写对突出人物的品质能起到烘托的作用,能使生硬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要学习运用这样的方法。
  第二板块:人们眼中的谭老师
  1.请同学们思考:如果文章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你觉得好吗?(学生思考、交流)
  生1:显然不可以。因为文章的8-11自然段是侧面描写,它的作用像我们刚学过的环境描写一样,很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壮举,使故事变得真实可信。
  生2:这一部分引用了救援人员、学生、老师的话。他们都是与谭老师密切接触的人,他们的话最具说服力。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从这三个人物所说的话里面,你能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可以用书上的词语来回答,也可以用别的词句来回答。
  生3:从救援人员的话里面我看到了一个誓死保护学生的老师。
  生4:从被救学生的话里我看到了一个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谭老师。
  生5:在学生的眼里他还是一个幽默、妙语连珠的老师,他才华横溢、平易近人。
  生6:从老师的话里面我知道了谭老师是一个以学生为重的好老师。
  师:人们的评价让谭老师的形象更丰满了,让我们对谭老师的印象更深刻了。这就是侧面烘托。
  2.让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这三个人物所说的话,再来感受一下谭老师的爱和责任。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要求:“要由分析课文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而在我国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一篇篇包含字词句篇,包含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诸多要素的课文,在确定究竟应该“教什么”方面往往显得颇为茫然。要么什么都教,面面俱到;要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任意为之,东摸一把,西摸一把,到最后什么都没摸到。这种盲目、随意的阅读教学“其弊也久,其害也深”。
  案例1设计了三个环节,看上去条理比较清晰,在品词析句中,在关注细节中,在潜心阅读中,感受到谭老师的伟大师德,但语文能力的生长点没有,教师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去分析课文内容,只是“得意”,还没有“得言”“得文”,还没有和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说“再见”,还没有越过内容分析这道顽固的“魔障”。堵不住内容分析的“路”,就迈不开教语文的“步”。
  案例2的教学,内容确定、简洁、高效,充分显示了教材不过是个例子的观点。在“用教材教”,在学生习得细节描写方法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还有哪些细节描写,利用课文的“例”达到“得意”“得言”“得文”,促进了“例”的增值,达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效果。相比较而言,案例2 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从教会知识转向了教会学习,从教课文转向了教语文,从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了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授课大师陈国菊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压花协会中国联络员,中国园艺学会压花分会理事长,广东省压花学会会长。擅长中式压花,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压花的
目的查找微粒产生的途径.方法通过工作实践及查阅有关文献,叙述了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产生及解决方法.结果与结论输液污染微粒的途径包括:原辅料、包装材料、工艺条件、环境空
<正>我校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进行了体育课程改革,构建了切合高职专业特点的体育教材体系。1.新的体育课程框架 新的体育课程分为基础课和职业体育课两类课程:基础课
情境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以调节学生的感情为基准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一种以学生的情感特点为准绳的教学模式,从而为促进学生参与整个语文教学提供机会和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多角度、多维度地解读文本,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设疑法创设教学情境  疑问是打开求知大门的最佳途径,它能够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燃起学习的希望和信心。如,在《他得的红
为考察中药饮片的年度使用情况,通过电脑对2004年全年中药饮片使用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今后小包装饮片的顺利更换作了一项基础调查工作,对小包装饮片的规格制定及货架的
2009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举办一周年之际,各种庆祝纪念活动纷纷展开。一场“奥运一周年专场拍卖会”也在北京产权交易所(下称“北交所”)顺利落槌。此次拍卖会是北交所组织的第一
<正>一、引言及假定条件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流动或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表现出的普遍趋势和规律,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国外已有多种理论,如
师:大家先不要着急,我看很多同学已经把手举了起来,再深入地研究一下作者每句话的含义,每个字的用意,然后从整体出发看整个作品的意境,用心去感受,这样就会有一个画面自然地浮现在脑
据媒体报道,银监会已于9月3日下发文件,决定暂缓执行商业银行次级债扣减资本的规定,老债老办法,新债新办法。与此同时,在公开市场操作结束之后,央行也一改之前的净回笼动作,向市场净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今天,儒家的道德形上学与功利主义之间一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张力,但是,若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实际上,这里蕴涵着对儒家原始精神的莫大误解。儒家的确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