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一般来说,山区地面崎岖,交通闭塞,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但山区自然条件的多样性,正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生态产品等世界潮流趋势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山区旅游资源,把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呢?本文以广东省梅州市为例,指出: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项目;营造美好的旅游大环境等才是山区旅游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关键词] 山区 旅游业 发展 梅州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一般来说,山区地面崎岖,对交通运输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往往使山区交通闭塞,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但山区自然条件的多样性,正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生态产品等世界潮流趋势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如何选择恰当的产业发展方向是山区共同面临的课题。我国的山区,尤其东南丘陵地区的一些山地,多葱茏峻拔,风景秀丽的名山,如皖南的黄山、九华山,赣北的庐山、闽西的武夷山,浙江的天目山、雁荡山,广西桂林、阳朔一带的峰林等,都极富于旅游开发价值,旅游业已成为其经济支柱之一。像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这由花岗岩构成的黄山是其他山无法取代的。而像梅州市的山地、丘陵,既不是花岗岩,也不是石灰岩等构成的山,在地质方面看对旅游业而言,没有什么特别吸引游客的地方。那么,这种山区该怎样因地制宜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呢?我认为可从下列方面着手进行。
一、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项目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享有“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和“中国金柚之乡”、“中国单丛茶之乡”、“中国客家菜之乡”、“中国山歌之乡”等美誉。今后要本着追求完美的作风,高标准、高起点开发“人无我有”的龙头项目。
1.精心打造“世界客都”品牌,把梅州建成集世界客家文化之大全的展示地
梅州市总人口500万,其中客家人占97%,是全世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享有“世界客都”之称。
(1)梅州要继承创新客家文化
梅州是历史上客家人的最主要的开拓地、中转地和聚居地之一,客家文化是梅州人文最重要的历史传承本质特征。客家方言纯正,客家文化厚重、客家民俗浓郁。客家民居众多,有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围龙屋、土围楼。要充分利用梅州“世界客都”的品牌,充分利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秘书处常设地的地位,充分利用梅州客家文化研究的人才和成果优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整合客家民俗资源,不断挖掘、抢救、保护民间民俗文化,赋予其丰富的生命力;还要在创新上下工夫,把客家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传承又发展:从语言、风俗、建筑、艺术、饮食等方面展示纯浓的客家风格,同时展示与时俱进的时代风尚。开展“世界客家文化旅游节”活动,举办国际山歌节、客家山歌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召开世界客属祭祖恳亲大会;建造世界客家会馆;举办世界客商大会;建成“客家文化数据库”网站;修缮学宫(梅城、兴宁、长乐),重视学校教育,建设嘉应大学、东山中学等,提高梅州人的文化素质,传播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彰显个性,强调客家文化底蕴、彰显客家文化特色的魅力。
(2)让游客“走进客家社会”
①保护好梅州名人故居,组织游客瞻仰。梅州名人辈出,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清乾嘉年间的岭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抗日志士、杰出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著名爱国侨领张弼士和现代亚洲球王李惠堂等都是梅州人。
在叶剑英元帅故居和纪念馆、丘逢甲故居、黄遵宪故居内,向游客展示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和遗物,从而使游客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客家人的精神品格。
②举行客家文化学术讲座、客家文化展等。利用客家文化博物馆等,举行客家文化学术讲座、客家文化展等,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
③拍摄反映客家民俗文化的电视、电影。像庐山上放映的《庐山恋》等,梅州若能拍摄像《生死树》这样反映客家民俗文化的电视、电影,组织游客晚上观看,避免游客“白天看庙,夜晚睡觉;白天疲劳,夜晚无聊”,这样,既能丰富游客的生活,又能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
④组织游客实地考察。可组织游客考察客家文化博物馆、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梅县雁洋桥溪民俗文化村、梅城老街、客家公园、客家大观园、客家古城古镇古村旅游区(如梅州古城、兴宁古城,梅县松口千年古镇、梅县雁洋镇桥溪古村)、会馆(兴宁两海会馆)、学宫(梅州学宫、五华长乐学宫、兴宁学宫)、牌坊(丝纶世美牌坊)、寺庙(五华英烈庙、梅县灵光寺)、佛塔(五华狮雄山塔、梅县元魁塔、梅江区千佛塔)等。
⑤发展独具山区特点和客家特色的旅游购物业。梅州市物产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能够在开发独具山区特点和客家特色的旅游饮食品、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日用品等方面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一,从旅游饮食品方面看。梅州市的客家小吃很丰富,如菊花糕、甜芋泥、蓼花、味酵粄、笋粄、仙人粄、腌面等;客家名菜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等;梅州土特产如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梅菜干、罗卜苗茶、金柚、大埔蜜柚、单枞茶、五华细核荔枝、平远大果李等,这些都是可以深度发掘的特色餐饮资源。
第二,从旅游纪念品方面看可重点设计开发具有梅州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介绍客家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书籍、客家山歌CD、客家山歌剧VCD、围龙屋模型等,叶帅等客家名人有关的纪念品,包括纪念书籍、纪念邮票、徽章、文化衫等,以及梅州手工艺品等。梅州市现已开发出一些较具特色且逐步产生一定市场影响的旅游商品,如五华县金木雕工艺品、梅县竹编、大埔木雕、兴宁市木彩雕、丰顺县特色食品黄金姜糖、蕉岭县系列绿色保健食品(金山八宝)等。已建成主要旅游定点商场十处。今后在梅州市区应打造一个具有客家文化主题的休闲商业中心或休闲商业街道,开发更具有客家地方特色、新穎、美观、实用,科技、文化含量较高的旅游商品。
通过以上活动,让游客从客家服饰、客家民居(以客家围龙屋为代表)、客家方言、客家传统经济、客家道德礼仪、客家历史、客家名人、客家艺术、客家饮食、客家节日庆典、客家风俗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客家文化,真正体验到 “走进客家社会”。从而把梅州建成集世界客家文化之大全的展示地,成为国内外客家人的心灵家园和世界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使梅州既是世界客家人的家乡,也是四海宾客的温馨家园。
2.充分开发山区资源,发展旅游业
(1)发展生态旅游
梅州有着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复杂,低山丘陵植被覆盖率高。梅州作为广东省林业大市,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1.3%,拥有生态公益林6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群山翠绿,林木茂盛,空气清新,实为天然大氧吧,加上一些高品位的温热泉资源和优质的高山流水,溪水清澈、百鸟啼鸣,形成优雅的自然生态大环境。目前,梅州市已经建立自然保护区50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兴宁市神光山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5处、市级39处、县级6处。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完全可以探奇、探险、观光,发展参与型、医疗保健型、体能训练型、科考型、探险型等专项型山地生态旅游及综合型山地生态旅游。使其成为梅州市民及外来旅游者度假休闲的理想去处。
(2)发展特色旅游
梅州市特色旅游发展前景广阔,现已开发的特色旅游景点有:国家3A级旅游区2个:五华县独特的温泉泥浴汤湖热矿泥山庄、有“五奇”之称的丹霞地貌平远五指石风景名胜区(属于福建武夷山余脉)及丰顺汤坑温泉和龙鲸河漂流等,尤其是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梅州市温泉资源主要有9处,已经或正在开发的6处。在广东,梅州市的温泉资源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水温高、水质好、比较集中(五华县、兴宁市、丰顺县、平远县)且有区位优势(位于大珠三角与梅州市、韩江三角洲与梅州市高速公路两侧)。其中五华县汤湖的高温矿泉,开发出“天下第一奇”的热矿泥,成为全国罕有的疗养保健旅游产品;丰顺县的氡温泉储量大、水质好、易开采、分布广,拥有全国第一个地热试验电站。
(3)发展体验型农业旅游
梅州发展体验型农业旅游具有优势条件:
①从资源方面看。梅州有着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亚热带森林蓊郁繁茂,环境优美,空气洁净。丰富的农作物品种,具有悠久的耕作历史,田园风光优美。一年四季花香不断,水果飘香,且都品质上乘,享有很高的声誉。游客可以在这里听鸟语,闻花香,品佳果,领略到田园风光的美妙之处,并能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
梅州市享有“世界客都”之称,名人辈出,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梅州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业迅速发展。
②从区位方面看。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西连河源,南接潮汕地区,交通方便。广梅汕、梅坎铁路辐射而出,梅州机场开通广州、香港各地航班,205、206国道贯穿全市,梅河、梅揭高速公路已开通,省、县道全部已达水泥路面标准,市区7座大桥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
③从客源方面看。客源数量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梅州的潜在客源丰富,主要有以下类型:
当地客源:梅州城区及梅州所辖县、区的城市居民。市民有支付能力,闲暇时间增多,可以满足体验型农业旅游的消费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汽车的拥有量增加,这为体验型农业旅游提供了方便。
国内客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周边地区(粤东,包括河源及潮州、汕头与揭阳等地区)为主。广东城镇人口多,经济发展较快,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个人经济较富裕,大、中、小学生也较多。且广东各主要城市中、小学基本上每学期都将组织学生外出到周边城市春游、秋游作为素质教育的手段。
主要入境客源:以来自港、澳、台地区为主。梅州旅居港澳台的同胞约66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亲属约116万人。
④从劳动力方面看。梅州农村民风纯朴,梅州农民勤劳俭朴,热情好客,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在利用上述资源的基础上,梅州市已发展了一些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景点、景区。全市现有国家4A级旅游区及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以展示南药文化并融合养生保健为主题的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国家3A级旅游区2个:五华县独特的温泉泥浴汤湖热矿泥山庄,有“五奇”之称的丹霞地貌平远五指石风景名胜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个:叶剑英元帅故居和纪念馆;国家森林公园1个:兴宁市的神光山旅游区。另有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各类景区景点55个。
3.从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发展梅州旅游业
为了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延长游客在梅州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进一步发展梅州旅游业,我认为可从下列方面着手进行。
(1)发展旅游景点群体
一些孤立的旅游资源,即使很有特色,价值很高,也不能形成综合优势。只有在一定地域和时间内,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协调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和规模,才能获得较高的开发效益。
梅州市旅游资源单体点多,文化旅游资源有特色,如围龙屋、温泉矿泥资源等,但相对分散,不易组合成规模、成线路。今后梅州市需对旅游资源点进行组合开发,从而形成景区规模与特色;如果资源点难以组合,可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物,如梅州市农科所农业科普生态园于2004年建成以来成了旅游新亮点,与千佛塔构成旅游景点群体。
(2)发展综合旅游或扩大原有旅游景区的范围
在空间上,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决定客源的分布密度。旅游资源特色突出、规模大、社会经济条件好、接待能力强的地区吸引力大,客源范围就广、数量就大。在组成上:构成旅游资源的要素应多样化,孤立的要素很难有吸引力,多要素相互组合会产生很好的旅游效果,并要注意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统一。
例如国家4A级旅游景区——雁南飞茶田,是省级旅游度假区,它是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通过茶叶种植、加工、茶艺、茶诗词等形式营造了浓厚的茶文化内涵,并融客家文化于其中,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农业开发、度假功能。在雁南飞茶田里,有层峦叠翠的茶园,古朴雅致的别墅,潺潺的流泉,花團锦簇,绿草如茵……可以品茶、赏茶、购茶,同时还可以享用传统的客家菜及茶田特色的香茶炖乌鸡等新式菜肴。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研制开发的金单丛乌龙茶己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雁南飞茶田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后,雁南飞茶田可通过发展综合旅游或扩大原有景点的范围,从而扩大原有旅游景区的范围。
例如,可综合发展住宿业(围龙屋建筑度假村)、餐饮业(客家菜)、茶叶加工业、购茶业、休闲娱乐业(医疗保健业、休闲体育业、文化表演如客家山歌)、美容业、心理咨询业等。雁南飞茶田主要是低山丘陵,山体美丽,泉水流淌,可在低山、丘陵大力发展亚热带森林、开发生态旅游。低山丘陵植被覆盖率高,环境优美,空气洁净,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去体味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雁南飞茶田还可扩大农业观光、品尝、经济林木果实采摘生态旅游模式:可种植大量的经济作物,如茶树、桃树、龙眼等,一年四季花香不断,水果飘香。在低山、丘陵中生活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和鸟类,是开展野生动物、鸟类观赏的好去处,在特定区域,可以建一些木结构的别墅用来观鸟。还可扩大富有浪漫气息的玫瑰园。另外,还可以有规划地种植大量类似向日葵、油菜等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作物,并将它们组成一定图案或迷宫等形式来增加趣味性,吸引游人的眼球。游客可以在这里听鸟语,闻花香,品佳果,体味田园风光。用别具特色的休憩环境来吸引游客。
这样,雁南飞茶田就能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从而构成一幅多层次的美丽画卷,形成“人间仙境”。以此可以考虑在此建立全国会议中心、保健中心、度假中心等。
(3)让游客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处于中等收入阶层的普通居民对旅游的需求将会日渐增强,大众化的休闲度假产品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在旅游产品的消费档次方面,不能都把目标客源市场盯在高消费层次群体上。此外,面对不同的游客对象,除了提供共同的旅游项目外,还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让其自由选择一些旅游项目。
二、营造美好的旅游大环境
游客到梅州旅游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山清水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因此,梅州市应搞好梅州城乡这个大环境的建设,并要特别注意突出梅州城区的特色。建设好梅州古都,包括特色街道(如凌风路)、恢复部分古城墙、打造古围龙屋城门。在城市建筑中,恰当地运用围龙屋形式,并在“一江两岸”形成客家文化景观,如梅花、名人雕塑等,着力打造“人文城市”,体现人文精神。
应继续搞好环境保护工作,搞好治安环境,努力建立和完善吃、住、游、娱、购的配套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发扬客家人的热情好客精神,提供优质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梅州城区绿地比例还不高,需要多建设一些绿草浓荫、森林茂密的公园,住宅区绿地的布局要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协调的目标。从而塑造一个“山水城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城市形象。
山区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往往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
山区发展旅游业虽然有许多不利因素,但只要立足自身优势,在改善旅游环境和提高旅游品位上下功夫,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旅游发展路子,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海涛:太湖湾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6, 251:59
[2]王民主编:旅游地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 47
[关键词] 山区 旅游业 发展 梅州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一般来说,山区地面崎岖,对交通运输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往往使山区交通闭塞,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但山区自然条件的多样性,正成为我国生态旅游、生态产品等世界潮流趋势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如何选择恰当的产业发展方向是山区共同面临的课题。我国的山区,尤其东南丘陵地区的一些山地,多葱茏峻拔,风景秀丽的名山,如皖南的黄山、九华山,赣北的庐山、闽西的武夷山,浙江的天目山、雁荡山,广西桂林、阳朔一带的峰林等,都极富于旅游开发价值,旅游业已成为其经济支柱之一。像黄山,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发展旅游业的条件得天独厚,这由花岗岩构成的黄山是其他山无法取代的。而像梅州市的山地、丘陵,既不是花岗岩,也不是石灰岩等构成的山,在地质方面看对旅游业而言,没有什么特别吸引游客的地方。那么,这种山区该怎样因地制宜更好地发展旅游业呢?我认为可从下列方面着手进行。
一、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项目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广东省卫生城市。享有“文化之乡”、“足球之乡”、“华侨之乡”和“中国金柚之乡”、“中国单丛茶之乡”、“中国客家菜之乡”、“中国山歌之乡”等美誉。今后要本着追求完美的作风,高标准、高起点开发“人无我有”的龙头项目。
1.精心打造“世界客都”品牌,把梅州建成集世界客家文化之大全的展示地
梅州市总人口500万,其中客家人占97%,是全世界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享有“世界客都”之称。
(1)梅州要继承创新客家文化
梅州是历史上客家人的最主要的开拓地、中转地和聚居地之一,客家文化是梅州人文最重要的历史传承本质特征。客家方言纯正,客家文化厚重、客家民俗浓郁。客家民居众多,有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围龙屋、土围楼。要充分利用梅州“世界客都”的品牌,充分利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秘书处常设地的地位,充分利用梅州客家文化研究的人才和成果优势,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整合客家民俗资源,不断挖掘、抢救、保护民间民俗文化,赋予其丰富的生命力;还要在创新上下工夫,把客家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传承又发展:从语言、风俗、建筑、艺术、饮食等方面展示纯浓的客家风格,同时展示与时俱进的时代风尚。开展“世界客家文化旅游节”活动,举办国际山歌节、客家山歌旅游节等大型文化活动;召开世界客属祭祖恳亲大会;建造世界客家会馆;举办世界客商大会;建成“客家文化数据库”网站;修缮学宫(梅城、兴宁、长乐),重视学校教育,建设嘉应大学、东山中学等,提高梅州人的文化素质,传播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彰显个性,强调客家文化底蕴、彰显客家文化特色的魅力。
(2)让游客“走进客家社会”
①保护好梅州名人故居,组织游客瞻仰。梅州名人辈出,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清乾嘉年间的岭南才子宋湘,清末外交家、教育家黄遵宪,抗日志士、杰出诗人、教育家丘逢甲,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的丁日昌,著名爱国侨领张弼士和现代亚洲球王李惠堂等都是梅州人。
在叶剑英元帅故居和纪念馆、丘逢甲故居、黄遵宪故居内,向游客展示这些名人的生平事迹和遗物,从而使游客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客家人的精神品格。
②举行客家文化学术讲座、客家文化展等。利用客家文化博物馆等,举行客家文化学术讲座、客家文化展等,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
③拍摄反映客家民俗文化的电视、电影。像庐山上放映的《庐山恋》等,梅州若能拍摄像《生死树》这样反映客家民俗文化的电视、电影,组织游客晚上观看,避免游客“白天看庙,夜晚睡觉;白天疲劳,夜晚无聊”,这样,既能丰富游客的生活,又能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客家文化。
④组织游客实地考察。可组织游客考察客家文化博物馆、梅县丙村仁厚温公祠、梅县雁洋桥溪民俗文化村、梅城老街、客家公园、客家大观园、客家古城古镇古村旅游区(如梅州古城、兴宁古城,梅县松口千年古镇、梅县雁洋镇桥溪古村)、会馆(兴宁两海会馆)、学宫(梅州学宫、五华长乐学宫、兴宁学宫)、牌坊(丝纶世美牌坊)、寺庙(五华英烈庙、梅县灵光寺)、佛塔(五华狮雄山塔、梅县元魁塔、梅江区千佛塔)等。
⑤发展独具山区特点和客家特色的旅游购物业。梅州市物产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能够在开发独具山区特点和客家特色的旅游饮食品、旅游纪念品和旅游日用品等方面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一,从旅游饮食品方面看。梅州市的客家小吃很丰富,如菊花糕、甜芋泥、蓼花、味酵粄、笋粄、仙人粄、腌面等;客家名菜有酿豆腐、盐焗鸡、梅菜扣肉等;梅州土特产如客家娘酒、白渡牛肉干、梅菜干、罗卜苗茶、金柚、大埔蜜柚、单枞茶、五华细核荔枝、平远大果李等,这些都是可以深度发掘的特色餐饮资源。
第二,从旅游纪念品方面看可重点设计开发具有梅州客家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介绍客家民俗风情等方面的书籍、客家山歌CD、客家山歌剧VCD、围龙屋模型等,叶帅等客家名人有关的纪念品,包括纪念书籍、纪念邮票、徽章、文化衫等,以及梅州手工艺品等。梅州市现已开发出一些较具特色且逐步产生一定市场影响的旅游商品,如五华县金木雕工艺品、梅县竹编、大埔木雕、兴宁市木彩雕、丰顺县特色食品黄金姜糖、蕉岭县系列绿色保健食品(金山八宝)等。已建成主要旅游定点商场十处。今后在梅州市区应打造一个具有客家文化主题的休闲商业中心或休闲商业街道,开发更具有客家地方特色、新穎、美观、实用,科技、文化含量较高的旅游商品。
通过以上活动,让游客从客家服饰、客家民居(以客家围龙屋为代表)、客家方言、客家传统经济、客家道德礼仪、客家历史、客家名人、客家艺术、客家饮食、客家节日庆典、客家风俗等方面,全方位考察客家文化,真正体验到 “走进客家社会”。从而把梅州建成集世界客家文化之大全的展示地,成为国内外客家人的心灵家园和世界客家文化旅游目的地,使梅州既是世界客家人的家乡,也是四海宾客的温馨家园。
2.充分开发山区资源,发展旅游业
(1)发展生态旅游
梅州有着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复杂,低山丘陵植被覆盖率高。梅州作为广东省林业大市,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1.3%,拥有生态公益林6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1%,群山翠绿,林木茂盛,空气清新,实为天然大氧吧,加上一些高品位的温热泉资源和优质的高山流水,溪水清澈、百鸟啼鸣,形成优雅的自然生态大环境。目前,梅州市已经建立自然保护区50处,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兴宁市神光山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5处、市级39处、县级6处。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完全可以探奇、探险、观光,发展参与型、医疗保健型、体能训练型、科考型、探险型等专项型山地生态旅游及综合型山地生态旅游。使其成为梅州市民及外来旅游者度假休闲的理想去处。
(2)发展特色旅游
梅州市特色旅游发展前景广阔,现已开发的特色旅游景点有:国家3A级旅游区2个:五华县独特的温泉泥浴汤湖热矿泥山庄、有“五奇”之称的丹霞地貌平远五指石风景名胜区(属于福建武夷山余脉)及丰顺汤坑温泉和龙鲸河漂流等,尤其是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很大的潜力。梅州市温泉资源主要有9处,已经或正在开发的6处。在广东,梅州市的温泉资源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但水温高、水质好、比较集中(五华县、兴宁市、丰顺县、平远县)且有区位优势(位于大珠三角与梅州市、韩江三角洲与梅州市高速公路两侧)。其中五华县汤湖的高温矿泉,开发出“天下第一奇”的热矿泥,成为全国罕有的疗养保健旅游产品;丰顺县的氡温泉储量大、水质好、易开采、分布广,拥有全国第一个地热试验电站。
(3)发展体验型农业旅游
梅州发展体验型农业旅游具有优势条件:
①从资源方面看。梅州有着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亚热带森林蓊郁繁茂,环境优美,空气洁净。丰富的农作物品种,具有悠久的耕作历史,田园风光优美。一年四季花香不断,水果飘香,且都品质上乘,享有很高的声誉。游客可以在这里听鸟语,闻花香,品佳果,领略到田园风光的美妙之处,并能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
梅州市享有“世界客都”之称,名人辈出,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改革开放以来,梅州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业迅速发展。
②从区位方面看。梅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西连河源,南接潮汕地区,交通方便。广梅汕、梅坎铁路辐射而出,梅州机场开通广州、香港各地航班,205、206国道贯穿全市,梅河、梅揭高速公路已开通,省、县道全部已达水泥路面标准,市区7座大桥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枢纽。
③从客源方面看。客源数量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梅州的潜在客源丰富,主要有以下类型:
当地客源:梅州城区及梅州所辖县、区的城市居民。市民有支付能力,闲暇时间增多,可以满足体验型农业旅游的消费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汽车的拥有量增加,这为体验型农业旅游提供了方便。
国内客源: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周边地区(粤东,包括河源及潮州、汕头与揭阳等地区)为主。广东城镇人口多,经济发展较快,居民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个人经济较富裕,大、中、小学生也较多。且广东各主要城市中、小学基本上每学期都将组织学生外出到周边城市春游、秋游作为素质教育的手段。
主要入境客源:以来自港、澳、台地区为主。梅州旅居港澳台的同胞约66万人,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亲属约116万人。
④从劳动力方面看。梅州农村民风纯朴,梅州农民勤劳俭朴,热情好客,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
在利用上述资源的基础上,梅州市已发展了一些在全国具有知名度的景点、景区。全市现有国家4A级旅游区及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以茶文化为主题的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以展示南药文化并融合养生保健为主题的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国家3A级旅游区2个:五华县独特的温泉泥浴汤湖热矿泥山庄,有“五奇”之称的丹霞地貌平远五指石风景名胜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个:叶剑英元帅故居和纪念馆;国家森林公园1个:兴宁市的神光山旅游区。另有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2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各类景区景点55个。
3.从多方面入手,进一步发展梅州旅游业
为了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延长游客在梅州的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进一步发展梅州旅游业,我认为可从下列方面着手进行。
(1)发展旅游景点群体
一些孤立的旅游资源,即使很有特色,价值很高,也不能形成综合优势。只有在一定地域和时间内,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协调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和规模,才能获得较高的开发效益。
梅州市旅游资源单体点多,文化旅游资源有特色,如围龙屋、温泉矿泥资源等,但相对分散,不易组合成规模、成线路。今后梅州市需对旅游资源点进行组合开发,从而形成景区规模与特色;如果资源点难以组合,可创造新的旅游吸引物,如梅州市农科所农业科普生态园于2004年建成以来成了旅游新亮点,与千佛塔构成旅游景点群体。
(2)发展综合旅游或扩大原有旅游景区的范围
在空间上,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决定客源的分布密度。旅游资源特色突出、规模大、社会经济条件好、接待能力强的地区吸引力大,客源范围就广、数量就大。在组成上:构成旅游资源的要素应多样化,孤立的要素很难有吸引力,多要素相互组合会产生很好的旅游效果,并要注意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统一。
例如国家4A级旅游景区——雁南飞茶田,是省级旅游度假区,它是融茶叶生产、加工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山区“三高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的开放型旅游度假区。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通过茶叶种植、加工、茶艺、茶诗词等形式营造了浓厚的茶文化内涵,并融客家文化于其中,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农业开发、度假功能。在雁南飞茶田里,有层峦叠翠的茶园,古朴雅致的别墅,潺潺的流泉,花團锦簇,绿草如茵……可以品茶、赏茶、购茶,同时还可以享用传统的客家菜及茶田特色的香茶炖乌鸡等新式菜肴。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研制开发的金单丛乌龙茶己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雁南飞茶田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生态旅游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今后,雁南飞茶田可通过发展综合旅游或扩大原有景点的范围,从而扩大原有旅游景区的范围。
例如,可综合发展住宿业(围龙屋建筑度假村)、餐饮业(客家菜)、茶叶加工业、购茶业、休闲娱乐业(医疗保健业、休闲体育业、文化表演如客家山歌)、美容业、心理咨询业等。雁南飞茶田主要是低山丘陵,山体美丽,泉水流淌,可在低山、丘陵大力发展亚热带森林、开发生态旅游。低山丘陵植被覆盖率高,环境优美,空气洁净,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去体味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雁南飞茶田还可扩大农业观光、品尝、经济林木果实采摘生态旅游模式:可种植大量的经济作物,如茶树、桃树、龙眼等,一年四季花香不断,水果飘香。在低山、丘陵中生活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和鸟类,是开展野生动物、鸟类观赏的好去处,在特定区域,可以建一些木结构的别墅用来观鸟。还可扩大富有浪漫气息的玫瑰园。另外,还可以有规划地种植大量类似向日葵、油菜等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作物,并将它们组成一定图案或迷宫等形式来增加趣味性,吸引游人的眼球。游客可以在这里听鸟语,闻花香,品佳果,体味田园风光。用别具特色的休憩环境来吸引游客。
这样,雁南飞茶田就能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体,从而构成一幅多层次的美丽画卷,形成“人间仙境”。以此可以考虑在此建立全国会议中心、保健中心、度假中心等。
(3)让游客有自由选择的机会
处于中等收入阶层的普通居民对旅游的需求将会日渐增强,大众化的休闲度假产品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因此,在旅游产品的消费档次方面,不能都把目标客源市场盯在高消费层次群体上。此外,面对不同的游客对象,除了提供共同的旅游项目外,还要根据其具体情况,让其自由选择一些旅游项目。
二、营造美好的旅游大环境
游客到梅州旅游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山清水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因此,梅州市应搞好梅州城乡这个大环境的建设,并要特别注意突出梅州城区的特色。建设好梅州古都,包括特色街道(如凌风路)、恢复部分古城墙、打造古围龙屋城门。在城市建筑中,恰当地运用围龙屋形式,并在“一江两岸”形成客家文化景观,如梅花、名人雕塑等,着力打造“人文城市”,体现人文精神。
应继续搞好环境保护工作,搞好治安环境,努力建立和完善吃、住、游、娱、购的配套服务体系,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发扬客家人的热情好客精神,提供优质服务,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梅州城区绿地比例还不高,需要多建设一些绿草浓荫、森林茂密的公园,住宅区绿地的布局要达到环境与景观共享、自然与人协调的目标。从而塑造一个“山水城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旅游城市形象。
山区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往往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
山区发展旅游业虽然有许多不利因素,但只要立足自身优势,在改善旅游环境和提高旅游品位上下功夫,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旅游发展路子,早日实现脱贫致富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海涛:太湖湾旅游资源及其开发[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6, 251:59
[2]王民主编:旅游地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