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业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按市场、职业、技术含量三个坐标轴来考虑专业设置,使所设专业能够满足社会岗位和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林业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社会岗位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10139-01
发展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兴安岭职业学院作为大兴安岭林区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林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林业类专业是林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撑的核心专业,因此,合理设置专业是培养符合林区发展亟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基础,而毕业生就业状况也为高职林业类专业设置与调整提出新的挑战。
一、以林区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林业类专业设置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合校之初,林业类专业设置单一,只有林学一个专业,而且学生的就业面窄,由此造成了就业力下降,生源数量逐年下滑。鉴于市场对林业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适时调整林业类专业的设置,在原来只有一个专业的基础上,相继增设了森林工程、园林技术、森林保护、森林防火、木材加工、森林调查等林区发展急需的专业,近几年的学生毕业跟踪调查表明,由于拓宽了专业设置,极大的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学生的就业率由2003年的52%迅速提高到目前的95%,并且绝大多数毕业生成为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以市场导向设置林业类专业,认真分析了林业职业教育面临的特殊市场。林业职业院校看成是一个生产特殊产品的企业,仔细分析其社会需要,它面对着两类“顾客”,面临着两个“买方市场”,因此,必须满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需要。从林业职业院校的出口来看,它面对的顾客或者服务对象是用人单位,面临着相对过剩的人才市场;从职业院校的入口来看,它面对的“顾客”是学生。面临着有限的生源市场。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不具有直接的同一性,是既有聯系又有区别的两种需要,从两者的联系来看,用人单位的需要具有终极需要的性质。它决定学生的需要,或者说学生的需要是被用人单位拉动起来的需要;从两者的区别来看,就业是学生选择专业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它还受到诸如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在确定林业类专业时,认真对待用人单位和学生两种需要,因此,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林业类专业在买主(顾客)占据主动地位的“买方市场”上取得了主动地位,从而,在有限的生源市场吸引更多的、素质更高的学生来校就读,使毕业生在相对过剩的人才市场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基于职业能力分析设置高职院校林业类专业
林业职业能力分析是高等职业教育林业类专业设置的基础。所谓林业职业能力分析,就是要对林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中相关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具体化描述,以此确定林业专业所应满足的具体需要。在此基础上,我院根据自己的资源和生源情况提出林业类专业设置方案,由林业行业部门或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林业职业能力分析最重要的是具体、明确,要对岗位所具备的具体能力要求进行客观、详尽和可操作性的描述,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归纳,并进行合理组合,可以形成满足其要求的教学模式。林业职业能力分析需要有林业行业主管部门或林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并要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校企联合开办林业类新专业,实施“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办、订单培养”,企业直接参与林业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同时学院吸引企业资金,共同建设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贴近林业企业的实习场所,并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学院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成功地与大兴安岭林田公司、恒友家具有限公司、库伦斯木业有限公司、塔河县扑灭火队,开展了“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尝试。通过协商,与上述单位订单培养人才等事宜达成了一致性意向。根据林区市场实际,与上述单位制定了“4+2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及生产实际的要求,突出林业专业的特色,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4+2”教学模式以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即:四学期理论课学习,两学期实践教学。理论课程体系采用“集群二段式”,即:基础课一段,专业课一段,按照整合性、应用性、实用性、先进性整合、重组。
四、整合林业专业资源优势,优化改造专业结构
建院以来,学院陆续新进3700多万元仪器设备,并建成占地10公顷的林业综合实训基地,林业类专业的教师有85%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90%是双师型教师,副教授职称占40%,教学资源充分满足林业类专业发展需要。按照集约化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理念,我院在设置林业类专业时,对所设新专业进行合理组合,从而构建最佳的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按市场、职业、技术含量三个坐标轴来研究专业设置与就业对接,使得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明显。当然林业类专业设置与就业岗位对接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的累加性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努力,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步献新,“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学解读[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5-17.
[2]梁义,关于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管理办法的一些思考,北京:辽宁高职学报,2003.
[3]吴克明,高校专业设置滞后的多元分析,北京:高等教育研究,2005.
作者简介:
夏成财,男,汉,吉林省桦甸市,农学学士学位,黑龙江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林学。
[关键词]林业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社会岗位 就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110139-01
发展高职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必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兴安岭职业学院作为大兴安岭林区唯一一所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林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林业类专业是林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撑的核心专业,因此,合理设置专业是培养符合林区发展亟需的高技能人才的基础,而毕业生就业状况也为高职林业类专业设置与调整提出新的挑战。
一、以林区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适时调整林业类专业设置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合校之初,林业类专业设置单一,只有林学一个专业,而且学生的就业面窄,由此造成了就业力下降,生源数量逐年下滑。鉴于市场对林业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大兴安岭职业学院适时调整林业类专业的设置,在原来只有一个专业的基础上,相继增设了森林工程、园林技术、森林保护、森林防火、木材加工、森林调查等林区发展急需的专业,近几年的学生毕业跟踪调查表明,由于拓宽了专业设置,极大的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学生的就业率由2003年的52%迅速提高到目前的95%,并且绝大多数毕业生成为企业一线的技术骨干。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以市场导向设置林业类专业,认真分析了林业职业教育面临的特殊市场。林业职业院校看成是一个生产特殊产品的企业,仔细分析其社会需要,它面对着两类“顾客”,面临着两个“买方市场”,因此,必须满足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需要。从林业职业院校的出口来看,它面对的顾客或者服务对象是用人单位,面临着相对过剩的人才市场;从职业院校的入口来看,它面对的“顾客”是学生。面临着有限的生源市场。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不具有直接的同一性,是既有聯系又有区别的两种需要,从两者的联系来看,用人单位的需要具有终极需要的性质。它决定学生的需要,或者说学生的需要是被用人单位拉动起来的需要;从两者的区别来看,就业是学生选择专业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它还受到诸如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在确定林业类专业时,认真对待用人单位和学生两种需要,因此,大兴安岭职业学院林业类专业在买主(顾客)占据主动地位的“买方市场”上取得了主动地位,从而,在有限的生源市场吸引更多的、素质更高的学生来校就读,使毕业生在相对过剩的人才市场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基于职业能力分析设置高职院校林业类专业
林业职业能力分析是高等职业教育林业类专业设置的基础。所谓林业职业能力分析,就是要对林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中相关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具体化描述,以此确定林业专业所应满足的具体需要。在此基础上,我院根据自己的资源和生源情况提出林业类专业设置方案,由林业行业部门或林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林业职业能力分析最重要的是具体、明确,要对岗位所具备的具体能力要求进行客观、详尽和可操作性的描述,通过对它们的分析、归纳,并进行合理组合,可以形成满足其要求的教学模式。林业职业能力分析需要有林业行业主管部门或林业企业人员的参与,并要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校企联合开办林业类新专业,实施“订单”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联办、订单培养”,企业直接参与林业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同时学院吸引企业资金,共同建设专业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更贴近林业企业的实习场所,并为学生就业拓宽渠道。学院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成功地与大兴安岭林田公司、恒友家具有限公司、库伦斯木业有限公司、塔河县扑灭火队,开展了“订单式”培养人才的尝试。通过协商,与上述单位订单培养人才等事宜达成了一致性意向。根据林区市场实际,与上述单位制定了“4+2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及生产实际的要求,突出林业专业的特色,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4+2”教学模式以基本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即:四学期理论课学习,两学期实践教学。理论课程体系采用“集群二段式”,即:基础课一段,专业课一段,按照整合性、应用性、实用性、先进性整合、重组。
四、整合林业专业资源优势,优化改造专业结构
建院以来,学院陆续新进3700多万元仪器设备,并建成占地10公顷的林业综合实训基地,林业类专业的教师有85%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90%是双师型教师,副教授职称占40%,教学资源充分满足林业类专业发展需要。按照集约化和最优化的资源配置理念,我院在设置林业类专业时,对所设新专业进行合理组合,从而构建最佳的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按市场、职业、技术含量三个坐标轴来研究专业设置与就业对接,使得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明显。当然林业类专业设置与就业岗位对接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的累加性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之以恒,长期努力,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步献新,“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学解读[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5-17.
[2]梁义,关于高职专业设置和调整管理办法的一些思考,北京:辽宁高职学报,2003.
[3]吴克明,高校专业设置滞后的多元分析,北京:高等教育研究,2005.
作者简介:
夏成财,男,汉,吉林省桦甸市,农学学士学位,黑龙江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