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危害,现在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建筑领域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也在大力发展节能设计。鉴于此,本文深入的分析了当前我国建筑节能设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善建筑节能设计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节能设计优化存在问题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TE08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设计同环境保护、节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我们要不断发展、优化建筑设计,使其为建设建筑提供良好的蓝图,在设计优化中采用一些技术,并且通过这些技术措施,使建筑物达到内外的能量平衡,将对环境的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质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使建筑物融入到自然界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降到最低,努力使自然界达到平衡。所以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资源,对这些可再生资源充分加以利用,提高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逐步取代传统的高能耗的设施,优化建筑设计参数,使建筑物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满足人类日益高涨的居住要求,对于一些高能耗的设施坚决进行淘汰,转而采取一些更为先进的环保设施来为建筑物服务。
一 当前我国建筑节能设计存在的问题
1 建筑节能的意义认识不够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世界性的能源短缺,节能问题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近几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紧张形势在我国尤为严峻,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和安全。而建筑节能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已经达到1/3以上,数量巨大,浪费惊人,所以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对于促进能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
2 建筑施工图中建筑节能设计存在的几方面问题
(1)施工图中建筑节能专项说明不完整
节能专篇应是一个完整的篇章。少数设计单位节能专篇设计简单,不能完全反映建筑节能的相关技术要求。节能专篇应包括:设计依据;当地建筑设计有关指标参数;当地采暖建筑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及设计值;当地建筑对门窗、气密性的要求;当地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N值;本工程有关的节能计算参数及公式;节能设计表格;结论及建议。
(2) 节能构造在建筑节能设计说明中不够具体
某些工程外墙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外装饰材料时,关于外墙保温构造仅在节能设计登记表中说明某材料及厚度是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采暖与非采暖空间之间的隔墙、楼板的保温设计说明不明确;公共建筑外窗因朝向不同其传热系数的要求不同。当建筑物的窗墙面积比大于0.4时,外窗的窗框材型、玻璃类型、中空形式都有特殊要求,不能在节能登记表中一概而论。
(3)节点详图绘制不完整,说明表达不清楚
在计算窗墙面积比时,玻璃幕墙后部的梁、柱、窗栏墙等实体应按外墙的传热系数限制的要求做保温处理,而设计施工图很少做说明交代;对于详图中的阳台、凸窗、空调外机搁板、女儿墙、挑檐、外门窗洞口周边侧墙等部位,保温构造做法说明表达不清。
(4)对于玻璃幕墙、金属及石材幕墙、玻璃采光顶等做二次设计的内容时,对其节能设计如传热系数、气密性指标未做明确说明。
(5)建筑设计说明中的建筑做法与建筑节能专篇中各项做法相矛盾,使施工单位无法施工。对于一些细节设计,如:外窗和透明幕墙气密性等方面的要求,外门窗框与门窗洞口之间的缝隙、外门窗洞口周围的外侧墙面、外墙外挑构件、阳台、不采暖楼梯间单元门、层间楼板等部位均应表达完整,不可漏掉,正是这些细节的完善才保证节能设计的建筑的质量。
二 建筑节能设计采取的技术措施
(1)建筑物的室外部分,尤其是建筑物的外立面,应该抛弃传统的做法,转而采取增加保温层的做法,对建筑进行节能控制。同时对于外窗等,淘汰原来的单层玻璃,采取更为先进环保的双层中空玻璃,或者是断桥铝合金等,使得建筑物更加节能环保。同时还应该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减少飘窗的使用,减少一些较大窗户的设置,外窗的设计应在满足日照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地不选用大窗户,从而减少能源的浪费,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在建筑物的外立面整体效果中,尽可能不使用霓虹灯,避免造成光污染,也避免造成电能的浪费。另外,可同时在外墙面上采取挂设绿色植物的方式,以达到冬暖夏凉的作用,还可减少暴风骤雨对墙面的侵害,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在建筑物外立面颜色的选用上,应首先选取颜色较浅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最终都可以使建筑物达到保温的功效,同时也可大大地降低空调的使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建筑物室内方面应分清主要和次要,对于人们长时间所处的环境,所采取的节能环保措施就更加重要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现今人们的生活重心逐步转移到了卧室,所以如何能将卧室布置在通风和日照均为最佳的位置,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各种资源,将对建筑物所需的能耗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室内户型设计的布置尤为关键,应在建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淘汰室内布置不合理的户型,通过各种技术参数的对比,重新布置户型、优化户型,最大限度地利用阳光,在照明、采暖方面尽可能地降低对自然界的破坏。
(3)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建筑物如何采暖一直是可以优化设计的方面。由于传统暖气片采暖方式本身的局限性,加之一些家庭在装修时为了美观,刻意地对暖气片采取遮盖,这样采暖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如果采用更为先进的地暖供热,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节约能源。如果一些旧的建筑物无法改变采暖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暖气片,则应尽可能地将暖气片全部裸露在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散热性;为了视觉上更为雅观,建议采用一些艺术造型的暖气片,这样既满足了节能的需要,也美化了室内的居住环境。
(4)在日常照明方面,在满足室内居住环境的前提下,不建议采用照度大的灯具,应根据房屋的实际使用情况采用照度适中的灯具,建议选用更为节能环保的 LED 灯;对于一些公共建筑,建议采用较为先进的 LED 灯;对于一些走廊、卫生间等不很重要的场所,采取声控加光控的感应器控制灯具,更好地节约能源。
(5)在室内的用水方面,建议采取节能型的设备。建筑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取太阳能,舍弃传统的电热水器,从而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以及电能的浪费。对于一些公共建筑,在使用水资源方面,对用水量较大的场所应提倡使用中水,如冲洗卫生间等,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只有从多个方面严格做起,从自我节约做起,从设计理念优化做起,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对建筑物的优化设计,才能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结语:
在当今社会,节能环保的意识已越来越深入每一位居民的思想中,人们也越来越愿意为节能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认为,只有在高举节能环保的旗帜、坚持贯彻落实节能环保的思想下所进行的建筑设计活动,才能使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居住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只有坚持对建筑节能设计进行不断的更新、探讨、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提高思想意识,长此以往地完善設计,才能在提高建筑物居住舒适度的同时将建筑物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我们的设计人员在环保节能中应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不断地研究更为先进的节能设计方案,努力使人与自然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国家的环保节能事业尽自己的一点力。
参考文献:
[1] 吴雪峰.我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12):51-52.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节能设计优化存在问题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 TE08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设计同环境保护、节能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我们要不断发展、优化建筑设计,使其为建设建筑提供良好的蓝图,在设计优化中采用一些技术,并且通过这些技术措施,使建筑物达到内外的能量平衡,将对环境的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优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类居住环境的质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使建筑物融入到自然界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降到最低,努力使自然界达到平衡。所以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利用自然界中的可再生资源,对这些可再生资源充分加以利用,提高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逐步取代传统的高能耗的设施,优化建筑设计参数,使建筑物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满足人类日益高涨的居住要求,对于一些高能耗的设施坚决进行淘汰,转而采取一些更为先进的环保设施来为建筑物服务。
一 当前我国建筑节能设计存在的问题
1 建筑节能的意义认识不够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随着世界性的能源短缺,节能问题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近几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紧张形势在我国尤为严峻,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威胁到国家的稳定和安全。而建筑节能占全国总能耗的比例已经达到1/3以上,数量巨大,浪费惊人,所以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对于促进能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我国能源供应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
2 建筑施工图中建筑节能设计存在的几方面问题
(1)施工图中建筑节能专项说明不完整
节能专篇应是一个完整的篇章。少数设计单位节能专篇设计简单,不能完全反映建筑节能的相关技术要求。节能专篇应包括:设计依据;当地建筑设计有关指标参数;当地采暖建筑各部分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及设计值;当地建筑对门窗、气密性的要求;当地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修正系数N值;本工程有关的节能计算参数及公式;节能设计表格;结论及建议。
(2) 节能构造在建筑节能设计说明中不够具体
某些工程外墙同时采用两种以上的外装饰材料时,关于外墙保温构造仅在节能设计登记表中说明某材料及厚度是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采暖与非采暖空间之间的隔墙、楼板的保温设计说明不明确;公共建筑外窗因朝向不同其传热系数的要求不同。当建筑物的窗墙面积比大于0.4时,外窗的窗框材型、玻璃类型、中空形式都有特殊要求,不能在节能登记表中一概而论。
(3)节点详图绘制不完整,说明表达不清楚
在计算窗墙面积比时,玻璃幕墙后部的梁、柱、窗栏墙等实体应按外墙的传热系数限制的要求做保温处理,而设计施工图很少做说明交代;对于详图中的阳台、凸窗、空调外机搁板、女儿墙、挑檐、外门窗洞口周边侧墙等部位,保温构造做法说明表达不清。
(4)对于玻璃幕墙、金属及石材幕墙、玻璃采光顶等做二次设计的内容时,对其节能设计如传热系数、气密性指标未做明确说明。
(5)建筑设计说明中的建筑做法与建筑节能专篇中各项做法相矛盾,使施工单位无法施工。对于一些细节设计,如:外窗和透明幕墙气密性等方面的要求,外门窗框与门窗洞口之间的缝隙、外门窗洞口周围的外侧墙面、外墙外挑构件、阳台、不采暖楼梯间单元门、层间楼板等部位均应表达完整,不可漏掉,正是这些细节的完善才保证节能设计的建筑的质量。
二 建筑节能设计采取的技术措施
(1)建筑物的室外部分,尤其是建筑物的外立面,应该抛弃传统的做法,转而采取增加保温层的做法,对建筑进行节能控制。同时对于外窗等,淘汰原来的单层玻璃,采取更为先进环保的双层中空玻璃,或者是断桥铝合金等,使得建筑物更加节能环保。同时还应该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减少飘窗的使用,减少一些较大窗户的设置,外窗的设计应在满足日照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地不选用大窗户,从而减少能源的浪费,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在建筑物的外立面整体效果中,尽可能不使用霓虹灯,避免造成光污染,也避免造成电能的浪费。另外,可同时在外墙面上采取挂设绿色植物的方式,以达到冬暖夏凉的作用,还可减少暴风骤雨对墙面的侵害,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在建筑物外立面颜色的选用上,应首先选取颜色较浅的。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最终都可以使建筑物达到保温的功效,同时也可大大地降低空调的使用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建筑物室内方面应分清主要和次要,对于人们长时间所处的环境,所采取的节能环保措施就更加重要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现今人们的生活重心逐步转移到了卧室,所以如何能将卧室布置在通风和日照均为最佳的位置,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各种资源,将对建筑物所需的能耗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室内户型设计的布置尤为关键,应在建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淘汰室内布置不合理的户型,通过各种技术参数的对比,重新布置户型、优化户型,最大限度地利用阳光,在照明、采暖方面尽可能地降低对自然界的破坏。
(3)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建筑物如何采暖一直是可以优化设计的方面。由于传统暖气片采暖方式本身的局限性,加之一些家庭在装修时为了美观,刻意地对暖气片采取遮盖,这样采暖效果就会大大降低。如果采用更为先进的地暖供热,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节约能源。如果一些旧的建筑物无法改变采暖方式,仍然采用传统的暖气片,则应尽可能地将暖气片全部裸露在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散热性;为了视觉上更为雅观,建议采用一些艺术造型的暖气片,这样既满足了节能的需要,也美化了室内的居住环境。
(4)在日常照明方面,在满足室内居住环境的前提下,不建议采用照度大的灯具,应根据房屋的实际使用情况采用照度适中的灯具,建议选用更为节能环保的 LED 灯;对于一些公共建筑,建议采用较为先进的 LED 灯;对于一些走廊、卫生间等不很重要的场所,采取声控加光控的感应器控制灯具,更好地节约能源。
(5)在室内的用水方面,建议采取节能型的设备。建筑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采取太阳能,舍弃传统的电热水器,从而避免水资源的浪费以及电能的浪费。对于一些公共建筑,在使用水资源方面,对用水量较大的场所应提倡使用中水,如冲洗卫生间等,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只有从多个方面严格做起,从自我节约做起,从设计理念优化做起,提高思想认识,通过对建筑物的优化设计,才能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结语:
在当今社会,节能环保的意识已越来越深入每一位居民的思想中,人们也越来越愿意为节能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笔者认为,只有在高举节能环保的旗帜、坚持贯彻落实节能环保的思想下所进行的建筑设计活动,才能使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居住环境,才能更好地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只有坚持对建筑节能设计进行不断的更新、探讨、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提高思想意识,长此以往地完善設计,才能在提高建筑物居住舒适度的同时将建筑物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我们的设计人员在环保节能中应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不断地研究更为先进的节能设计方案,努力使人与自然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国家的环保节能事业尽自己的一点力。
参考文献:
[1] 吴雪峰.我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23(12):51-52.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