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手段、教育观念也比较陈旧,部分教师教学经验和教育方法上的底气不足,一时难以胜任新课改目标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中高学历比例低,等等,各种因素严重困扰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师资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教师应具有“敬业、乐业、专业与创业的创新精神”,坚持以“实践第一”的校本科研为载体,将师资培训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并选择“成功激励”作为师资培训、队伍管理的突破口。
[关键词]创新精神 校本科研 高素质 师资队伍
武汉市武昌首义中学正式成立于草长莺飞的季节,坐落在紫阳湖畔的这个新兴校园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敢为天下先”让我们对“首义精神”有了新的诠释,那就是:献身教育事业的纯爱精神;古今教育融通的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精神;勇于探求真知的改革精神;复兴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黄鹤、首义两校合并的强强联手,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学校要再上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结合我校实际的基础上,我认为在这五种精神的指引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走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继续教育之路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一、确立成功意识,引导教师建立成功动机
教职工是否具有强烈的成功动机,往往与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作为领导应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努力培养自己的成功意识。既要为教师群体培养成功动机提供样板,更应积极倡导、营造一种培养、促进教师成功动机产生的校园氛围。
为此,我们结合学校和教师实际,充分挖掘潜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组织了“四个一”的教师自培活动。即:每日一读的报刊书籍学习,以迅速增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摄入量,扩大阅读面;每周一课的教育教学专题讲座,以迅速转变教师在教育和培养中的陈旧观念,提升理论水准;每月一个专题研究,以迅速解决教师在实践中困惑或难题,提高操作能力;每学期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将专业理论和实践思考撰写成文并交流、发表。
在办校意识上,我们提出了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办校目标并坚持走民主管理的道路。思考和处理问题提倡“角色转换”,教职工能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建议,我们积极听取和采纳。这样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学校各项重大问题的决策,为教职工正确教育观、学生观、服务观的建立奠定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大大激发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集体荣誉感,激发教师“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
二、确定培训规划,搭建教师实现成功平台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1)继续关注教师素质的转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历进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新课程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继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累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经验,并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学风格;
(3)大部分教师能对外作公开课;能独立承担的研究课题并撰写有研究课题的总结、论文和成果。
(4)学校分层次、分学科形成梯队,即校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以他们为主体,全面和谐推进发展。
(5)关注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在实现各个教育目标的同时帮助师生获得精神和智慧,引领广大员工对学校教育的认同与归属。
(6)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一支科研型、专家型的中层管理队伍,他们懂得新课程、会上新课、能评新课,能创新各科室的工作思路,发挥各科室的作用,共同引领教师。
(二)教师培养方式:“分类推进、分层培养”
一是为第一梯队“搭台唱戏请观众”,加速骨干教师的培养:结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要求,联系我校实际,明确了骨干教师的培训途径:以训练为基础,强化理论水平;以研讨为主线,提高综合素质;以反思为模式,理论指导实践。
二是为第二梯队“请师傅结对子”,帮助他们快速成才:对五年以上的教师的培训我们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自培、集中辅导,如学校帮助他们联系省、市教科院专家,实行“一对一”培养。在确定教师急需解决问题的同时,设计综合性讲座、专题辅导、研讨交流等。
三是为第三梯队定目标、创条件,促进他们迅速成长:伴随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的相继退出,青年教师逐步成为中小学的教师主体,他们教龄短,经验少,知识底蕴单薄,这样的教师我们统称为新教师,因此,尽快让这些新教师熟悉教育工作,做好教育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三、开展校本研究,帮助教师实现成功需要
我们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管理思想,变传统的“管人”为科学地“用人”,变教师的静态管理为“竞先争优,能者为上”的动态管理。同时,我们帮助每一位教师正确分析各种主客观因素,主动当好参谋,帮助教师确定自我发展方向,要求教师在“校本教研”上狠下功夫,促使他们的“成功需要”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符合个人的实际情况。
然而,要引导教师变成功意识为成功动机,变成功动机为成功行为,变成功行为为成功成果,必须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所选择的途径就是校本研究。学校从成立那一天起,便以新课程标准及其实施方案研究作为队伍建设的主要抓手,并努力将教育科研、校本研究融为一体,竭尽全力帮助教师做好课题研究的充分准备。
在校本课题研究探索中,老师们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经验筛选、科学论证,不仅保证了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运用新观念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育科研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质的变化,并促使教师信息收集的能力、创编教材的能力、验证教材的能力、指导学生教育活动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等得到大幅提高。
四、加强“三级”管理,建立和完善教师实现成功的激励机制
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实行三级管理:分管校长(制订计划,协调各种关系,调研督促,阶段评价、总结)→教务处、教科室(制订培训内容与名单,检查培训情况,反馈落实情况,实施过程管理)→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具体落实,反馈情况),同时,在培训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位一体”,即师德建设、业务建设和教育科研能力建设寓于整个过程之中。
(一)考核要素
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创新意识、现代技术应用、科研能力。
(二)具体措施
(1)狠抓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校内实行立“五制”过“三关”:师徒带教制度、建立定期会议制度(每学期3次青年教师座谈会或青年教师带教工作会议)、汇报课制度(每学期一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考核制度(每学期对新教师进行考核评比)、定期家访制度等“五制”,并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完成高一级学历进修和其他业务学习,学校支部和行政部门还关心教师的生活,当教师家庭遇到困难时,能主动上门家访慰问等等,通过抓培训、压担子、给机会等手段要求青年教师过好“三关”,即教学基本功关、班主任德育工作关和教材教法关。
(2)重视对新教师自信心、自觉性等个性心理品质及竞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的培养,一进校就进行高成功目标激励,并具体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建立师徒带教、导学团带教双轨制。例:新教师们既有带教常规师傅,又有提高研究能力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每周定期进班听课,并开展“四个一”活动,新教师每周设计一份公开活动方案,开放一个活动实践,参与一次质量评析,撰写一篇自我评析报告,通过评比活动,引导教师多学习、多反思、多总结、多促进。
(3)扎实开展每周教研组例会或备课组集体研讨活动,每周二下午最后一节课固定为教研组例会或备课组集体研讨时间,组织听课、评课、业务培训、理论学习及竞赛等活动,通过教研、备课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加强教师日常工作的业务素质。
(4)积极开展“教学一得”评比活动。要求教师每学期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撰写一篇“教学一得”,可以是简单的教材教法钻研和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或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等有关理论,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理性思考,或能运用理论以及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
(5)召开多种形式的分析会和研讨会。每次教学检测后,及时召开各年级组的质量分析会,并针对薄弱教师,或薄弱学科,或薄弱班级进行跟踪听课,以及召开专题分析会。在教学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及时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工作自信心。
(三)评估激励
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应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充分发挥人的潜能,通过激励机制的强化,不断激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事业成就感、集体荣誉感、主人翁责任感,实现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教师职业属于精神劳动,在建设激励机制中必须重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中应体现精神激励因素,精神激励也应有一定的物质激励为基础,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就能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发挥教师聪明才智。
我们还建立了教研科研奖惩条例,对荣获市级、区级等各级各类大赛奖项及指导学生荣获省、市、区等奖项的教职工;对能在省、市级及区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对承担市级、区级课题研究的;对承担市、区、片区级公开活动的教师,我们分别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进一步调动教工工作热情。
对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上层次、上水平、提高幅度大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前提,也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它要求我们弘扬首义精神,具备“敬业、乐业、专业与创业的创新精神”,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坚持以“实践第一”的校本科研为载体,将师资培训工作放在首要位子,有利于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加快专业成长,真正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创新精神 校本科研 高素质 师资队伍
武汉市武昌首义中学正式成立于草长莺飞的季节,坐落在紫阳湖畔的这个新兴校园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敢为天下先”让我们对“首义精神”有了新的诠释,那就是:献身教育事业的纯爱精神;古今教育融通的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精神;勇于探求真知的改革精神;复兴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黄鹤、首义两校合并的强强联手,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学校要再上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在结合我校实际的基础上,我认为在这五种精神的指引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现代化的、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走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继续教育之路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
一、确立成功意识,引导教师建立成功动机
教职工是否具有强烈的成功动机,往往与管理人员自身素质有着密切关系。因此,作为领导应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努力培养自己的成功意识。既要为教师群体培养成功动机提供样板,更应积极倡导、营造一种培养、促进教师成功动机产生的校园氛围。
为此,我们结合学校和教师实际,充分挖掘潜力,依靠自己的力量,组织了“四个一”的教师自培活动。即:每日一读的报刊书籍学习,以迅速增加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摄入量,扩大阅读面;每周一课的教育教学专题讲座,以迅速转变教师在教育和培养中的陈旧观念,提升理论水准;每月一个专题研究,以迅速解决教师在实践中困惑或难题,提高操作能力;每学期参加一个课题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将专业理论和实践思考撰写成文并交流、发表。
在办校意识上,我们提出了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办校目标并坚持走民主管理的道路。思考和处理问题提倡“角色转换”,教职工能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建议,我们积极听取和采纳。这样为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为学校各项重大问题的决策,为教职工正确教育观、学生观、服务观的建立奠定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大大激发了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集体荣誉感,激发教师“敬业、乐业、专业、创业”的精神。
二、确定培训规划,搭建教师实现成功平台
(一)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
(1)继续关注教师素质的转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历进修、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新课程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2)继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累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经验,并形成较为鲜明的教学风格;
(3)大部分教师能对外作公开课;能独立承担的研究课题并撰写有研究课题的总结、论文和成果。
(4)学校分层次、分学科形成梯队,即校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以他们为主体,全面和谐推进发展。
(5)关注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在实现各个教育目标的同时帮助师生获得精神和智慧,引领广大员工对学校教育的认同与归属。
(6)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一支科研型、专家型的中层管理队伍,他们懂得新课程、会上新课、能评新课,能创新各科室的工作思路,发挥各科室的作用,共同引领教师。
(二)教师培养方式:“分类推进、分层培养”
一是为第一梯队“搭台唱戏请观众”,加速骨干教师的培养:结合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要求,联系我校实际,明确了骨干教师的培训途径:以训练为基础,强化理论水平;以研讨为主线,提高综合素质;以反思为模式,理论指导实践。
二是为第二梯队“请师傅结对子”,帮助他们快速成才:对五年以上的教师的培训我们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自培、集中辅导,如学校帮助他们联系省、市教科院专家,实行“一对一”培养。在确定教师急需解决问题的同时,设计综合性讲座、专题辅导、研讨交流等。
三是为第三梯队定目标、创条件,促进他们迅速成长:伴随中小学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的相继退出,青年教师逐步成为中小学的教师主体,他们教龄短,经验少,知识底蕴单薄,这样的教师我们统称为新教师,因此,尽快让这些新教师熟悉教育工作,做好教育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三、开展校本研究,帮助教师实现成功需要
我们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管理思想,变传统的“管人”为科学地“用人”,变教师的静态管理为“竞先争优,能者为上”的动态管理。同时,我们帮助每一位教师正确分析各种主客观因素,主动当好参谋,帮助教师确定自我发展方向,要求教师在“校本教研”上狠下功夫,促使他们的“成功需要”既符合时代要求又符合个人的实际情况。
然而,要引导教师变成功意识为成功动机,变成功动机为成功行为,变成功行为为成功成果,必须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所选择的途径就是校本研究。学校从成立那一天起,便以新课程标准及其实施方案研究作为队伍建设的主要抓手,并努力将教育科研、校本研究融为一体,竭尽全力帮助教师做好课题研究的充分准备。
在校本课题研究探索中,老师们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经验筛选、科学论证,不仅保证了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运用新观念设计和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教育科研促使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质的变化,并促使教师信息收集的能力、创编教材的能力、验证教材的能力、指导学生教育活动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等得到大幅提高。
四、加强“三级”管理,建立和完善教师实现成功的激励机制
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实行三级管理:分管校长(制订计划,协调各种关系,调研督促,阶段评价、总结)→教务处、教科室(制订培训内容与名单,检查培训情况,反馈落实情况,实施过程管理)→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具体落实,反馈情况),同时,在培训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位一体”,即师德建设、业务建设和教育科研能力建设寓于整个过程之中。
(一)考核要素
思想素质、理论水平、创新意识、现代技术应用、科研能力。
(二)具体措施
(1)狠抓青年教师素质的提高,在校内实行立“五制”过“三关”:师徒带教制度、建立定期会议制度(每学期3次青年教师座谈会或青年教师带教工作会议)、汇报课制度(每学期一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考核制度(每学期对新教师进行考核评比)、定期家访制度等“五制”,并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完成高一级学历进修和其他业务学习,学校支部和行政部门还关心教师的生活,当教师家庭遇到困难时,能主动上门家访慰问等等,通过抓培训、压担子、给机会等手段要求青年教师过好“三关”,即教学基本功关、班主任德育工作关和教材教法关。
(2)重视对新教师自信心、自觉性等个性心理品质及竞争、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的培养,一进校就进行高成功目标激励,并具体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建立师徒带教、导学团带教双轨制。例:新教师们既有带教常规师傅,又有提高研究能力的指导老师。指导老师每周定期进班听课,并开展“四个一”活动,新教师每周设计一份公开活动方案,开放一个活动实践,参与一次质量评析,撰写一篇自我评析报告,通过评比活动,引导教师多学习、多反思、多总结、多促进。
(3)扎实开展每周教研组例会或备课组集体研讨活动,每周二下午最后一节课固定为教研组例会或备课组集体研讨时间,组织听课、评课、业务培训、理论学习及竞赛等活动,通过教研、备课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努力加强教师日常工作的业务素质。
(4)积极开展“教学一得”评比活动。要求教师每学期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践撰写一篇“教学一得”,可以是简单的教材教法钻研和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或结合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课程论等有关理论,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理性思考,或能运用理论以及教育教学实践分析实际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
(5)召开多种形式的分析会和研讨会。每次教学检测后,及时召开各年级组的质量分析会,并针对薄弱教师,或薄弱学科,或薄弱班级进行跟踪听课,以及召开专题分析会。在教学管理上,注重过程管理,及时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工作自信心。
(三)评估激励
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应采用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充分发挥人的潜能,通过激励机制的强化,不断激发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事业成就感、集体荣誉感、主人翁责任感,实现全面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教师职业属于精神劳动,在建设激励机制中必须重精神激励。在物质激励中应体现精神激励因素,精神激励也应有一定的物质激励为基础,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就能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发挥教师聪明才智。
我们还建立了教研科研奖惩条例,对荣获市级、区级等各级各类大赛奖项及指导学生荣获省、市、区等奖项的教职工;对能在省、市级及区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的;对承担市级、区级课题研究的;对承担市、区、片区级公开活动的教师,我们分别给与一定的物质奖励。以此进一步调动教工工作热情。
对在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中上层次、上水平、提高幅度大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新课程改革使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前提,也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它要求我们弘扬首义精神,具备“敬业、乐业、专业与创业的创新精神”,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坚持以“实践第一”的校本科研为载体,将师资培训工作放在首要位子,有利于促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加快专业成长,真正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