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细节决定成败”。历史教学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从一点一滴的知识细节入手。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一些真实、生动、形象的历史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实效。笔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将在本文谈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得到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关键词:历史;细节;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从教4年多以来,发觉初中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普遍多形象思维,少抽象思维,学习、理解能力较弱,认知历史存在一定困难。加之我省(江西省)初中历史中考成绩只占50分,学生、家长,乃至学校都忽视历史,为此,历史课堂出现极大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对历史的求知缺乏积极性,造成很多学生上课聊天、开小差甚至干脆做别的科目的作业。
历史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但由于篇幅限制,被编写到教材时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之历史提炼结果过多,而大量丰富的细节却被湮没在知识体系中,结果造成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厌学。那么,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多一些真实、具体的细节,少灌输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特别是娓娓道来的有故事情境的历史细节,更可以吸引、打动、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认知、理解历史;宽容、善待历史、质疑历史、尊重历史、对话历史。在课堂教学中,对细节的发掘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用“细节”说话,又常常成为历史教学的生成性資源,并成为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亮点。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利用身边的“细节”、图示知识的“细节”、语句的“细节”、情感的“细节”来说话,以期催醒憨憨欲睡的学生,以精彩的历史细节打动他们的心灵建立起高效课堂。
接下来笔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谈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得到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细节,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唤醒情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如:数字化的细节——伟大的长征。
在讲述长征时,我利用PPT展示以下材料:
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省62城;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平均走365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里。通过一组组的数据这细小的片段,拉近了学生与长征的距离,也恰恰展示了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从中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感悟到长征的伟大、革命的艰辛及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捕捉细节,发人深省,调动学生思维
如:故事与视频中的细节——军舰上的爱犬。
以《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我在讲述黄海海战时,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观后特意提到了邓世昌牺牲的细节:邓世昌坠海后,部下用救生圈救他被他拒绝,之后邓世昌养的叫“太阳犬”的狗游到他的身边,叼住他的辫子欲救邓世昌。但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住狗头入水,自己沉入大海之中。从军舰上养狗这一细节中追问学生: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在哪?从中体会到北洋水师的这种现象正是清王朝弊端的缩影,腐败的清王朝只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而不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只能被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打败。通过生动真实的细节,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氛围,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发人深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深挖教材细节,解释疑难,突破重难点
如:图片中的细节——尼克松访华。
以《朋友遍天下》为例,在讲述尼克松访华时,分析课本图片“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机场受到周恩来总理等的欢迎”。“尼克松和夫人走出机舱,没有随行人员,当走到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微笑着伸出了他的手,急步朝站在舷梯外两三步远迎接的周恩来走来。周恩来站在原地也把手伸出来了。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轻轻摇晃着,足足有一分钟。”堂堂超级大国的总统此时表现得如此“谦逊”,还没走完台阶,就首先微笑的伸出了手,从这一细节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关注度,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这样就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外交变得形象生动,使教学得到升华和深化。
四、运用细节进行小结,独树一帜
华东师范大学的聂幼犁教授曾经说过:“人文学科不能告诉孩子真理只有一个,要有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多元意识。”
如:对比化的细节——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
以《新航路开辟》为例,在小结新航路开辟时以表格方式将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进行对比分析,具体从:社会背景、主要目的、组织方式、船队性质、经费来源、结果与影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看待东西方同时代的远航,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懂得“进步”与“落后”,“野蛮”与“文明”。而这种深刻的多元理性思维能力也将照亮学生终身发展的道路。通过运用历史细节这种方式进行小结,不仅梳理了知识,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能力,可以让小结收到曲尽绕梁的效果。
五、结语
历史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的过程,教学细节则是其中一个个细小的点,它存在于图片中、现实生活中的、考题与作业中、对比中、数字中、故事中……细节虽小,运用得恰当却可以十分精彩。当然,精彩的细节也只有在精彩处,恰如其分才能精彩。因此,笔者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有更多的教师关注细节,塑造出更多高品质、高效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历史;细节;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从教4年多以来,发觉初中生年龄小,社会阅历少,普遍多形象思维,少抽象思维,学习、理解能力较弱,认知历史存在一定困难。加之我省(江西省)初中历史中考成绩只占50分,学生、家长,乃至学校都忽视历史,为此,历史课堂出现极大危机。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对历史的求知缺乏积极性,造成很多学生上课聊天、开小差甚至干脆做别的科目的作业。
历史是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但由于篇幅限制,被编写到教材时就只剩一个苍白的框架和无数乏味的概念,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加之历史提炼结果过多,而大量丰富的细节却被湮没在知识体系中,结果造成课堂索然无味,学生厌学。那么,要改变这一局面,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多一些真实、具体的细节,少灌输抽象的历史概念和结论。特别是娓娓道来的有故事情境的历史细节,更可以吸引、打动、感染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认知、理解历史;宽容、善待历史、质疑历史、尊重历史、对话历史。在课堂教学中,对细节的发掘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用“细节”说话,又常常成为历史教学的生成性資源,并成为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亮点。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利用身边的“细节”、图示知识的“细节”、语句的“细节”、情感的“细节”来说话,以期催醒憨憨欲睡的学生,以精彩的历史细节打动他们的心灵建立起高效课堂。
接下来笔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谈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得到的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创设细节,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唤醒情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如:数字化的细节——伟大的长征。
在讲述长征时,我利用PPT展示以下材料:
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省62城;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重要战役战斗近600次,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平均走365里才休息一次,日均行军74里。通过一组组的数据这细小的片段,拉近了学生与长征的距离,也恰恰展示了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从中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感悟到长征的伟大、革命的艰辛及如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二、捕捉细节,发人深省,调动学生思维
如:故事与视频中的细节——军舰上的爱犬。
以《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为例,我在讲述黄海海战时,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观后特意提到了邓世昌牺牲的细节:邓世昌坠海后,部下用救生圈救他被他拒绝,之后邓世昌养的叫“太阳犬”的狗游到他的身边,叼住他的辫子欲救邓世昌。但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住狗头入水,自己沉入大海之中。从军舰上养狗这一细节中追问学生: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在哪?从中体会到北洋水师的这种现象正是清王朝弊端的缩影,腐败的清王朝只学习西方先进科技而不彻底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最终只能被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打败。通过生动真实的细节,不仅可以调动课堂氛围,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发人深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三、深挖教材细节,解释疑难,突破重难点
如:图片中的细节——尼克松访华。
以《朋友遍天下》为例,在讲述尼克松访华时,分析课本图片“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机场受到周恩来总理等的欢迎”。“尼克松和夫人走出机舱,没有随行人员,当走到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尼克松微笑着伸出了他的手,急步朝站在舷梯外两三步远迎接的周恩来走来。周恩来站在原地也把手伸出来了。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轻轻摇晃着,足足有一分钟。”堂堂超级大国的总统此时表现得如此“谦逊”,还没走完台阶,就首先微笑的伸出了手,从这一细节吸引学生注意,提高学生对教材重点的关注度,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这样就把原本枯燥乏味的外交变得形象生动,使教学得到升华和深化。
四、运用细节进行小结,独树一帜
华东师范大学的聂幼犁教授曾经说过:“人文学科不能告诉孩子真理只有一个,要有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多元意识。”
如:对比化的细节——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
以《新航路开辟》为例,在小结新航路开辟时以表格方式将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进行对比分析,具体从:社会背景、主要目的、组织方式、船队性质、经费来源、结果与影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看待东西方同时代的远航,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懂得“进步”与“落后”,“野蛮”与“文明”。而这种深刻的多元理性思维能力也将照亮学生终身发展的道路。通过运用历史细节这种方式进行小结,不仅梳理了知识,更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能力,可以让小结收到曲尽绕梁的效果。
五、结语
历史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的过程,教学细节则是其中一个个细小的点,它存在于图片中、现实生活中的、考题与作业中、对比中、数字中、故事中……细节虽小,运用得恰当却可以十分精彩。当然,精彩的细节也只有在精彩处,恰如其分才能精彩。因此,笔者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有更多的教师关注细节,塑造出更多高品质、高效的历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