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庄笔记

来源 :东方艺术·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7268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逻辑怪圈
  如果不能打破一个既成的认识的逻辑循环怪圈,认识就不能有所发展。
  比如我们问,鸡是从哪里来的?答案是,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了。我们于是又问,鸡蛋是从哪里来的?答案是,鸡蛋是鸡下的。我们于是又问,那这个鸡又是从哪里来的?……这便是一个认识的逻辑循环怪圈。
  我想,这个逻辑上的循环,就像一个螺旋状的弹簧,从端面看去,它好像是一个封闭的圆圈。这是进入了“鸡-蛋-鸡”逻辑循环之后的事;但就是这个“鸡-蛋-鸡”的逻辑循环,如果考虑时间的因素,也就是从弹簧的正侧向看过去,它虽然是连续的,但没有封闭,它看起来像一个等幅的正弦曲线;而且,在遥远的过去,在进入“鸡-蛋-鸡”逻辑循环之前,即使是从端面看过去,也不能看到一个封闭的圆圈,而应当看到像一圈蚊香这样的曲线,否则鸡和蛋孰先孰后的问题就能一直问下去,也一直得不到解决。所以,在遥远的过去,如果从侧面看上去,它不是一个等幅的正弦曲线,而是一个振幅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正弦曲线。总之,这个现在从端向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封闭的逻辑循环,一旦加上时间的要素,它就立即消失了。
  逻辑关系是没有时间前后的,如果将因果关系抽去时间,变成一种逻辑关系,它往往会令人走向逻辑上的死胡同。
  如何摆脱“鸡-蛋-鸡”的逻辑怪圈?
  我的推测是,在此逻辑圈形成之前,应该是一种鸡-蛋合一的状态。不!应该是一种亦非鸡、亦非蛋的生存状态,很可能是一种通过复制自身而保留种类存在的状态。如果沿着这个思路一直往前想,我们就看会到现在大家都知道的细胞吧。
  那我又想,在细胞和鸡、鸡蛋之间,一定还存在着许多现在可能一点证据也找不到、只能通过想象推测的中间状态。这个中间状态一定遵循着因果关系,这点毫无疑问。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昨天在济南市书协开会时,遇到了吴耀先生。
  我问今年的中韩(中国的济南和韩国的水原)书法交流展中有一些儿童书法作品是否出自他的高雅艺校,他说有十几件是。我说,我发现一个现象,凡是写隶篆的、写那些比较随意一些的隶篆的,还有写唐代颜真卿、褚遂良那种比较随意一些的楷书的,都写得比较好。凡是写那些比较严谨的东汉隶书、还有唐代的欧阳询、柳公权一路的楷书的,都普遍地写得不好。我觉得这里面有些奥秘,请吴耀先生谈谈意见。
  吴先生谦虚而狡猾,看他笑而不答的样子,我就忍不住自己说起来了。
  我说,山东社会科学院有我的一位朋友,他从来没有练习过书法,只是对书法有些兴趣。一天到他家去,他从书架上拿了一本印有许多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书,一边翻着,一边跟我交流。突然他说:“我觉得那些写得比较随意的作品,即使有一些笔画写得不够精确,结果还是比较的好看;那些十分严谨的作品,如果某一个或某一些笔画写坏了,整个作品就不好看了。”
  他的观点非常正确。一种书体,风格越是走向成熟,就越是难写,当然也越是不容易从里面走出来。
  所以,康有为就不主张写唐楷。他认为“至于有唐,虽设书学,士大夫讲之尤甚,然缵承陈、隋之余,缀其遗绪之一二,不复能变,专讲结构,几若算子。截鹤续凫,整齐过甚。欧、虞、褚、薛,笔法虽未尽亡,然浇淳散朴,古意已漓,而颜、柳迭奏,澌灭尽矣。”“吾见邓顽伯学六朝书,而所成乃近永兴、登善;张廉卿专学六朝书,而所成乃近率更、诚悬;吾为《郑文公》,而人以为似吴兴,吾作魏隋人书,乃反似《九成》《皇甫》《樊府君》,人亦以为学唐人碑耳。盖唐人皆师法六朝,邓、张亦师法六朝,故能与之争道也。”
  我觉得,人人都有规范化、整齐化的倾向,魏碑、隋碑写规范了、整齐了,应该就接近唐楷了吧。所以,如果认识到康有为理论的精髓,就不会提出“激活唐楷”的命题来了。为什么要激活唐楷呢?唐以前的楷书就是活的呀!
  要学活的东西,不要学死的东西!
  学活的东西,变化起来比较容易,也就容易出新;学死的东西,变化起来非常困难,也就很难出新。
  不成熟的,往往是活的;成熟的,往往是死的。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书从疑处翻成悟
  当你采用一种自己很有感觉的笔法去写字时,一开始可能会相应地出现一些很别扭的、很难处理的笔画,进而使结构也变得不好处理。但有时候你灵机一动,一种新的面貌就出现了,它在以前从未出现过,你也许会为之一震—这就是你!别看它在以前不属于你。你是在困难的解决中找到你自己的,偶尔找到的,而你事先也许根本就没有想到。真可谓“书从疑处翻成悟”。
  我的姓名“汪海权”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我感到竖着写非常难以处理。但怀素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把这个难题给解决了,如果他写“汪海权”三个字,“汪”字右边的“王”一定离左边的“氵”更远,而离下面的“海”字的“氵”更近。“海权”二字处理方式亦然。我们常人写字时的心理视面是一个个的汉字,而怀素写字时的心理视面已经压缩到了正在书写的线条,就像坐着一只小船在小溪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下的感受是最为重要的。这就是怀素突破前人之处,这是心理上的突破。海子说:“走出心灵要比走进心灵更难”,同样,心理视面走出单个汉字比走进单个汉字也更难。
  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如果没有遇到困难,就不可能有所突破。遇到困难的人是幸运的,只要不在困难面前退却。长征是红军生存最为困难的时期,而四渡赤水正是毛泽东一生中最得意的军事指挥杰作,是神来之笔,也使毛泽东的命运以及红军的命运从此发生了重大转折。
  也许每一个机遇都隐藏在困难的背后。
其他文献
别署寄芸堂主人。1972年生于山东临清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助教,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作品参加全国第六、七、八、九、十届书法篆刻展,首届、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展及其它多次单项展。并曾获得: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全国青少年楷书竞
期刊
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书法家网董事局主席,中国三联书社总执事、创始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成员,中日韩书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美术系列教材编委。  通讯地址:北京朝阳区建国路29号兴隆家园21号楼1单元2101室  邮 编:100025  电 话:13520132002  润??格:1000元每平尺。
期刊
按:小林斗盦(1916-2007),本名庸浩,号斗盦,别署怀玉印室,日本琦玉县人。十五岁开始研习书法篆刻,是享誉盛名的日本书法篆刻学界泰斗。日本文化勋章获得者、日本艺术院会员、日展顾问,全日本篆刻联盟会长、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北斗文会会长。  小林斗盦先生曾师从河井荃庐先生、西川竫盦先生,毕生致力于书法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为学勤勉,著作等身。曾编辑出版《中国篆刻丛刊》(全四十卷),该书是二十多年
期刊
1977年生,山东栖霞人。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书法专业,获学士学位,并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师从王镛教授。200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王镛、薛永年教授。现为山东艺术学院讲师,北京印社社员,《北京印学》编辑。出版有《衣雪峰书法篆刻集》。作品收藏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机构。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南街8号中央美术学院  邮??编
期刊
字玄达,1979年3月出生于湖南岳阳,师从于胡抗美、曾翔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曾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现为中国书法院专职书法家,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画研究会会员、永和书社社员、国书会会员。曾参与中国书法向联合国申遗工作,担任申遗片书写者;出版有《晏晓斐书法作品集》,作品曾在法国、德国、韩国、日本
期刊
字修亭,别署笃斋、风斯在下居。莒县人。就职于济南大学。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济南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2000年荣获『济南文艺奖金奖』。 2008年被评为山东省首届优秀青年艺术家称号。2010年在法国布列塔尼雷恩市举办齐鲁风书法作品展。出版专著《修亭心迹》(山东文艺出版社)、《于剑波书法》;主编《中国书法教程》(五卷本,山东美术出版社),
期刊
二十年前,我曾经去过二汽木材加工厂的一个附属小厂。二十年后,一位朋友对我说:“你再去看看吧,那里的变化是你想象不到的。”   出于新闻工作的职业习惯,我就是喜欢追求新奇,便滿口答应:“好,我一定去。”  这天一早,我在车城东部的顾家岗下车,穿街走巷过社区,左拐右拐,来到这个小厂的旧址。这里,昔日的偏远落寂被如今的拥挤喧闹取代,简陋的工棚不见踪迹,整洁高大的厂房映入眼帘。若不是路牌“木岗路”的提示,
期刊
吉林四平人。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文学学士、艺术硕士学位。现为北京印社社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展览馆副馆长。  作品曾参加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当代篆刻名家邀请展、全国当代文化名人春联邀请展、渊源与流变—晋唐楷书展、第四届国际书法年展等。获全国十二届『群星奖』吉林省一等奖。  通讯地址:北京市惠新北里甲一号中国艺术研究院
期刊
《薄酒丑妇歌》 册原为胡绳先生旧藏。  释文:  薄酒终胜饮茶,丑妇不是无家。醇醪养牛等刀锯,深山大泽生龙蛇。秦时东陵千户食,何如青门五色瓜。传呼鼓吹引部曲,何如春雨一池蛙。性刚太傅促和药,何如羊裘钓烟沙。绮席象床彫玉枕,重门夜鼓不停挝,何如一身无四辟,满舡明月卧芦花。吾闻食人之肉可随以鞭朴之戮,乘人之车,可加以铁钺之诛。不如薄酒醉眠牛背上,丑妇自能搔背痒。江西黄庭坚作。  薄酒可与忘忧,丑妇可与
期刊
一代儒宗  —沈寐叟之渊博  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八年间,沈寐叟居上海之“海日楼”,中外学人争向质疑问字,座客常满,俨为“一代儒宗”。  他的学问之博,真称得起渊广无涯,对于中国古书固是无所不通,而最负盛名的是史学、佛学、诗学、书学,方面既多,又研究得那么到家,殊为难能可贵。  寐叟为浙江嘉兴人,名曾植,字子培,号乙庵,又号巽斋。  祖父沈鼎甫(维矫),曾做过工部侍郎,以清节著称,寐叟与弟曾桐早年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