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波及全球的疫情逼迫人们离开驾轻就熟的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使线上与线下、虚拟与实体、创新与传统的交融汇合形成一种常态,并渐渐向前者倾斜,慢慢以一种固化的形式生存下来.新媒体与相应的传播方式在疫情期间非但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借疫情人员不能流动与聚集的特殊际遇,发挥了它们的最大边际效应.未来新媒体和新传播将会俘获更多的受众,并逐渐蚕食和挤占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的生存空间,一步一步确立自己的主流地位.微信和抖音等在短短的时间内风靡全球,成为世界各地区的人们不可离开的社交方式,我们的文化产品应该从中受到启示,改进传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及全球的疫情逼迫人们离开驾轻就熟的传统文化传播路径,使线上与线下、虚拟与实体、创新与传统的交融汇合形成一种常态,并渐渐向前者倾斜,慢慢以一种固化的形式生存下来.新媒体与相应的传播方式在疫情期间非但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借疫情人员不能流动与聚集的特殊际遇,发挥了它们的最大边际效应.未来新媒体和新传播将会俘获更多的受众,并逐渐蚕食和挤占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的生存空间,一步一步确立自己的主流地位.微信和抖音等在短短的时间内风靡全球,成为世界各地区的人们不可离开的社交方式,我们的文化产品应该从中受到启示,改进传播理念、传播方式、传播技巧和增强传播效果.疫情期间以及疫情以后一段时间,文化的传播必然会出现一个巨大的窗口期,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抓住难得的窗口期,在对外传播上将过去符号式的、脸谱化的僵硬传播,改变成为个性化的、消费型的柔性传播.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共享的虚拟空间里浸润沟通,努力培养中华文化的粉丝群,趁势而上,加速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其他文献
数字人文究竟是什么,争论日久.其研究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49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数字人文业已有了较为丰富的学术讨论和研究实践.但是时至今日,持全盘否定者也不在少数.通过案例分析确认了"数人文不是什么"的边界,并从方法论角度论证了建立学术规范的重要性.当前数字人文的一些研究实践存在只注重"数据"绝对值,指标构建的科学性不足,学术生产、汇报流程严谨性不足,"实然"和"应然"中的界限不够明晰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建党百周年之际,深入学习百年党史、传承和传播红色文化,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重要内容.然而,如何满足“玩家一代”(gamer generation)青年群体情感化、个性化、互动感强的需求,创新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是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对“青春,为祖国歌唱”这一成功案例的解析,提出红色文化“游戏化”传播思维,借用游戏化的元素,依托受众心理机制,构建了红色文化“游戏化”传播机制创新模型.“驱动路径、体验模式、奖励制度、情感赋予”一系列“游戏化”传播机制的设定,让参与者在红色文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