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至实归”还是“实至名归”?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c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10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莫言获奖名至实归”的新闻稿,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这两部作品的译者叶戈罗夫在接受《消息报》采访时表示,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名至实归。”但莫言获奖应该说是“名至实归”还是“实至名归”?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实至名归”。“实至名归”中,“实”是指实际的成就,“至”是达到的意思,“名”指名誉、名声、声誉等,“归”即是到来之意,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就自然随之而来。其语出于清代潘耒《遂初堂集别集·卷之一》中的《报资禅院记》:“学佛而以土水之事,事佛,戾乎佛者也;为僧而以屋宇之闳,庄严之丽,街人,背乎,僧者也。自昔高流明心得旨之后,岩畔水边,草衣木食,不求人知而实至名归。相从学道者日众,至无所容,不得已而增修屋舍,又以檀信布施,无所归消则为庄严像,设引入皈敬其所,守者道而处世以缘,缘合则留,稍不合则褰裳去之,无所系恋。”又如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只因这一番,有分教: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顺便说一下,《汉语大词典》“实至名归”条下首例为《儒林外史》,说明编者认为“实至名归”语出《儒林外史》,我们举出潘耒的作品,而潘未比吴敬梓生活年代要早,可见认为语出《儒林外史》稍嫌迟。
  “实至名归”现代使用例证则更多。如钱锺书《围城》:“问问王主任,平成确在湖南,王主任要电报看了,赞他实至名归,说点金银行是小地方,蛟龙非池中之物,还说什么三年国立大学教授就等于简任官的资格。”又如梁凤仪《九重恩怨》:“我的声调比他更愉快,说:‘啊,是吗?那真的太好了!我一直听皮尔赞老吉拿先生是很得力的帮手,实至名归。”“‘实至名归”亦可作“实至名随”,如清代查慎行《三叠前韵答程佐衡》:“谈辞听奋发,仪度看修整;实至名斯随,有如灯取影。”
  “名至实归”一词,《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国成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均未收录,中国基本古籍库、北京大学CCL语料检索系统(网络版)、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朱氏语料库等也均未发现其有古代使用用例,仅在北大CCL语料库中发现8例现代汉语用例,其中4例出自于报刊文章,如:“‘泉城’济南又名至实归。泉水穿墙入户,走街过巷,体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风韵。”另外4例均出自于易中天《品三国》,如:“曹操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在处理人才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就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其次,我们再来看“实至名归”和“名至实归”的构成及语法特性。二词似乎均可以理解“实”“名”之间是顺承关系或是因果关系。然而我们看到:“实至名归”是先有“实”,后有“名”,即先有实际的成就,后由成就得出相应的名声、声誉,而“名至实归”则恰恰相反,是先有“名”后有“实”,二者所要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来看上文所引《报资禅院记》,文中“实至名归”所要表现的即是一位才识出众的人“明心得旨”之后,生活在“岩畔水边”,过着“草衣木食”的生活,其目的是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已“明心得旨”,但结果是所有人都知道其已经“明心得旨”,进而出现慕名前往“相从学道者”与日俱增的现象。
  现在再回到本文开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先写出了“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的魔幻现实作品”这个“实”,才有了“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个“名”,而不是先有了“名”才有了“实”。因此,《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和内容中的“名至实归”使用于理不合,均应改为“实至名归”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有效输出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语言有效输出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有效输出,也包括书面上的有效输出,那就是写作。写作就是一个有效输出的过程。因此,作为一
现在的教育中,有效教学这个概念被越来越重视,通过我校的实践,也证明有效教学的实施的确迫在眉睫,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怎样让学生学、怎样让学生学好,这是当前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那么究竟怎样的教学才有效呢?以下是我初步实践的一点经验。  为了进行有效教学。我在课改初期,在课堂前五分钟左右,留出时间让学生预习,同时教师给出思考题让学生讨论,接着学生完成当堂检测。教师根
怎样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能轻松、愉快的写作,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一、生动有趣的写作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的欲望1.从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教师必须努力积极开发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加强作文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使作文教学成为源远流长的活水,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思考、获取信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激起强烈的自主习作的兴趣,去自由表达真切的收获和发现,在写作中开发学生探究、创造
目的了解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认知损害特点,并探讨与之相关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91例TIA或小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TCD和CTA或DSA检查,依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狭窄组4
摘要:将浑沌学中的自相似性原理用以研究汉语与汉民族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汉民族思维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试图运用浑沌学视角,对汉语进行辩证的考察,以期揭示汉民族思维方式对汉语特质形成的影响,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浑沌学对文化语言学的启示。  关键词:浑沌学自相似性汉语思维模式  一、语言与思维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和沃尔夫指出:语言不仅是表达和标示思维的方法,而且是一
这篇特立独行的散文《黄果树瀑布》,体现了于坚对水流与生命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写出了他对黄果树瀑布从排斥到走进后的震撼这一逐渐改变“对黄果树瀑布这一名词的成见”的过程,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