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10月1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莫言获奖名至实归”的新闻稿,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这两部作品的译者叶戈罗夫在接受《消息报》采访时表示,莫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名至实归。”但莫言获奖应该说是“名至实归”还是“实至名归”?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实至名归”。“实至名归”中,“实”是指实际的成就,“至”是达到的意思,“名”指名誉、名声、声誉等,“归”即是到来之意,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就自然随之而来。其语出于清代潘耒《遂初堂集别集·卷之一》中的《报资禅院记》:“学佛而以土水之事,事佛,戾乎佛者也;为僧而以屋宇之闳,庄严之丽,街人,背乎,僧者也。自昔高流明心得旨之后,岩畔水边,草衣木食,不求人知而实至名归。相从学道者日众,至无所容,不得已而增修屋舍,又以檀信布施,无所归消则为庄严像,设引入皈敬其所,守者道而处世以缘,缘合则留,稍不合则褰裳去之,无所系恋。”又如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只因这一番,有分教: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顺便说一下,《汉语大词典》“实至名归”条下首例为《儒林外史》,说明编者认为“实至名归”语出《儒林外史》,我们举出潘耒的作品,而潘未比吴敬梓生活年代要早,可见认为语出《儒林外史》稍嫌迟。
“实至名归”现代使用例证则更多。如钱锺书《围城》:“问问王主任,平成确在湖南,王主任要电报看了,赞他实至名归,说点金银行是小地方,蛟龙非池中之物,还说什么三年国立大学教授就等于简任官的资格。”又如梁凤仪《九重恩怨》:“我的声调比他更愉快,说:‘啊,是吗?那真的太好了!我一直听皮尔赞老吉拿先生是很得力的帮手,实至名归。”“‘实至名归”亦可作“实至名随”,如清代查慎行《三叠前韵答程佐衡》:“谈辞听奋发,仪度看修整;实至名斯随,有如灯取影。”
“名至实归”一词,《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国成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均未收录,中国基本古籍库、北京大学CCL语料检索系统(网络版)、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朱氏语料库等也均未发现其有古代使用用例,仅在北大CCL语料库中发现8例现代汉语用例,其中4例出自于报刊文章,如:“‘泉城’济南又名至实归。泉水穿墙入户,走街过巷,体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风韵。”另外4例均出自于易中天《品三国》,如:“曹操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在处理人才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就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其次,我们再来看“实至名归”和“名至实归”的构成及语法特性。二词似乎均可以理解“实”“名”之间是顺承关系或是因果关系。然而我们看到:“实至名归”是先有“实”,后有“名”,即先有实际的成就,后由成就得出相应的名声、声誉,而“名至实归”则恰恰相反,是先有“名”后有“实”,二者所要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来看上文所引《报资禅院记》,文中“实至名归”所要表现的即是一位才识出众的人“明心得旨”之后,生活在“岩畔水边”,过着“草衣木食”的生活,其目的是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已“明心得旨”,但结果是所有人都知道其已经“明心得旨”,进而出现慕名前往“相从学道者”与日俱增的现象。
现在再回到本文开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先写出了“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的魔幻现实作品”这个“实”,才有了“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个“名”,而不是先有了“名”才有了“实”。因此,《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和内容中的“名至实归”使用于理不合,均应改为“实至名归”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实至名归”。“实至名归”中,“实”是指实际的成就,“至”是达到的意思,“名”指名誉、名声、声誉等,“归”即是到来之意,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就自然随之而来。其语出于清代潘耒《遂初堂集别集·卷之一》中的《报资禅院记》:“学佛而以土水之事,事佛,戾乎佛者也;为僧而以屋宇之闳,庄严之丽,街人,背乎,僧者也。自昔高流明心得旨之后,岩畔水边,草衣木食,不求人知而实至名归。相从学道者日众,至无所容,不得已而增修屋舍,又以檀信布施,无所归消则为庄严像,设引入皈敬其所,守者道而处世以缘,缘合则留,稍不合则褰裳去之,无所系恋。”又如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五回:“只因这一番,有分教: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顺便说一下,《汉语大词典》“实至名归”条下首例为《儒林外史》,说明编者认为“实至名归”语出《儒林外史》,我们举出潘耒的作品,而潘未比吴敬梓生活年代要早,可见认为语出《儒林外史》稍嫌迟。
“实至名归”现代使用例证则更多。如钱锺书《围城》:“问问王主任,平成确在湖南,王主任要电报看了,赞他实至名归,说点金银行是小地方,蛟龙非池中之物,还说什么三年国立大学教授就等于简任官的资格。”又如梁凤仪《九重恩怨》:“我的声调比他更愉快,说:‘啊,是吗?那真的太好了!我一直听皮尔赞老吉拿先生是很得力的帮手,实至名归。”“‘实至名归”亦可作“实至名随”,如清代查慎行《三叠前韵答程佐衡》:“谈辞听奋发,仪度看修整;实至名斯随,有如灯取影。”
“名至实归”一词,《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中国成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均未收录,中国基本古籍库、北京大学CCL语料检索系统(网络版)、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朱氏语料库等也均未发现其有古代使用用例,仅在北大CCL语料库中发现8例现代汉语用例,其中4例出自于报刊文章,如:“‘泉城’济南又名至实归。泉水穿墙入户,走街过巷,体现了这座历史古城的风韵。”另外4例均出自于易中天《品三国》,如:“曹操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在处理人才的问题上他的态度就是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其次,我们再来看“实至名归”和“名至实归”的构成及语法特性。二词似乎均可以理解“实”“名”之间是顺承关系或是因果关系。然而我们看到:“实至名归”是先有“实”,后有“名”,即先有实际的成就,后由成就得出相应的名声、声誉,而“名至实归”则恰恰相反,是先有“名”后有“实”,二者所要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我们来看上文所引《报资禅院记》,文中“实至名归”所要表现的即是一位才识出众的人“明心得旨”之后,生活在“岩畔水边”,过着“草衣木食”的生活,其目的是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已“明心得旨”,但结果是所有人都知道其已经“明心得旨”,进而出现慕名前往“相从学道者”与日俱增的现象。
现在再回到本文开头,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先写出了“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的魔幻现实作品”这个“实”,才有了“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个“名”,而不是先有了“名”才有了“实”。因此,《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和内容中的“名至实归”使用于理不合,均应改为“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