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其中金融衍生品的异化起了推波助澜、使经济加速恶化的负面效应。探讨分析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原因,可以为研究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问题打开一个新视角,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产生诸多新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异化;银行;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2-87-02
一、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原因
自1970s以来,金融衍生品种类和品种的不断创新使其迅速成长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对象,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就在金融衍生品如火如荼之时,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并扩展到实体经济,逐渐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而这一过程中,金融衍生品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一个关于金融衍生品的异化问题也逐渐映入人们眼帘,引起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异化一词最早来自于法文的“aliéner”,本义是“转让”或“出卖”[1]。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将金融衍生品异化定义为:以规避风险和追寻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过程中,偏离了预定轨道,背叛了其创造者,成为其创造者和使用者无法真正认识,也无法完全控制的金融工具。对于此次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反复衍生后的信用担保膜化
近几年,人们对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更加频繁和大胆,对同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可以进行四五次的翻新、融合,最典型的就是CDO系列衍生产品。但这样的创新产品却早已脱离了其原本的基础资产或指数,使原本用于规避风险和进行信用担保的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异化为一种“赌博”工具,在风险面前不堪一击,更难以发挥信用担保的作用。
2、典型的路径依赖效应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1990)认为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说的是一种自我强化和锁定的效应[2]。近十年来,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越来越远离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的初始目标。房地产行业、贷款抵押公司、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等众多机构逐渐在衍生品市场上立足,通过主动制造和放大泡沫赚取了巨大利润,于是这一路径渐渐成为一种为之所依赖的范式,其中潜在的巨大风险却被逐渐淡漠。
3、行为趋同性促使金融衍生品异化
一方面,虽然衍生品市场规模庞大,远超过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但它的流动性却比较小,极易产生行为趋同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的过度竞争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趋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主体是包括大投资银行、主要货币中心银行等在内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机构。这些机构在同一个方向上从事创新竞赛,致使产品趋同,也使得市场损益相关性提高。它们一旦在同一产品上失误,则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造成衍生品的异化。
4、微观金融监管乏力,宏观监管缺位
监管部门历来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与金融创新相比,监管总是处于滞后状态。同样,在此次危机前,大量频繁的金融创新浪潮也使监管部门渐渐处于下风,从而为金融衍生品的异化创造了舒适的温床。微观金融监管(一般指金融机构对其自身的监督管理)未能发挥自身的内部控制优势,难以对自己在创新领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3],出现了内控乏力问题。宏观监管也即外部监管,其监管架构与联系日益紧密的各类市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不适应,原先“多头双线”的监管模式也与金融体系结构产生脱节,再加上监管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宏观监管的缺位。
二、透过金融衍生品异化反映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问题
从上述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是为追逐高利润的盲目创新、对创新路径的盲目依赖、过渡趋同的创新行为和监管的滞后酿成了金融衍生品异化的恶果,有鉴于此,回观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也不难发现类似的问题:
1、从创新动机看,目前国内银行的创新动机主要在于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和资源,追求盈利的创新多,防范风险的创新较少,这种粗放经营方式使得银行金融创新很难有质的提高,虽然这些创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但由于疏于防范风险,却加大了风险程度,偏离了金融工具风险保障的性质[4]。
2、从创新产品类型看,也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和过度创新行为。创新产品中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创新产品的差异性不大,同质化现象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的金融工具已达上百种,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雷同,产品缺乏特色,金融工具品种少、结构单一,其中85%左右都属于吸纳性创新或复制国外的创新路径进行的创新,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始性创新明显偏少[4]。
3、从监管方面看,首先,银行业内控机制不健全,对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能力较差,普遍存在重规模扩张、轻风险管理的现象,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相对于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已显落后,无法起到有效的监控、制约和预警作用[5]。其次,宏观监管方面,我国银行业三个层级的监管法制体系不协调,相互之间有诸多重叠或抵触,使监管无法完全到位,存在监管的漏洞。
三、金融衍生品异化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启示
金融创新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但任何产品都是双刃剑,创新产品更是如此,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异化现象反映出的我国银行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一些严重问题,为我国银行业继续进行金融创新工作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风险控制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前提
如何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确保创新稳健、快速地发展,是国内银行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金融创新是有风险的,而且这种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创新的金融工具其作用是可以分散风险,但正因如此,也往往使人们忽略了它的隐蔽风险。而金融创新本身也只是转移了风险,但并没有消灭风险,更无法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金融创新业务是商业银行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其专业性强,风险管理难度大[6]。商业银行应设置金融创新业务协调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的创新产品审批体系,建立或指定对新产品准入进行牵头管理的专门机构,对创新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创新方向和策略的明确把握是创新的重要保障
1、摆正创新动机
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因无非有四个:追逐利润、规避管制、转嫁风险和金融自由化,其中追逐利润是最根本的动机。但无论是哪一种创新动机,都必须在创新的同时注意产品或业务的风险问题,在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审慎原则和对客户负责的原则,端正创新态度,不盲目跟风,有效地避免因行为趋同和路径依赖所导致的风险系统化、扩大化。
2、顺应政策指引
目前国内银行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政府和监管部门日益鼓励创新。商业银行应把金融创新作为发展的一项战略,顺应国家政策指引,科学运用,通过金融创新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3、善于根据经济的实际需要寻求创新空间,避免重复创新和过度创新
当前创新领域要特别关注和支持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中小企业融资,从技术、平台、机构、产品等方面寻找新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模式和渠道,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创新预案,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风险的集中。
4、提高针对金融创新活动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坚持在稳健经营原则下进行金融创新
银行业必须加强自我约束,合理评估创新产品中的内在风险,综合测算潜在成本和收益,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同时,在创新活动中始终坚持稳健经营,把安全性和流动性作为各项活动的首要考虑,对盈利性的追求必须以安全性和流动性得到保证为基本条件,否则,对盈利性的过度追逐可能置商业银行于危险之中。
(三)创新监管应科学化、全面化
科学高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建议各宏观监管部门继续紧跟我国国民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不断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在业务产品创新问题上的联络沟通,促进金融创新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实施差异化监管,鼓励创新能力强、风险管控好的金融机构在业务产品创新上先行先试。同时,作为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银行内部控制也必须进行重新审视,加强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以期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王凤荣.金融异化的制度诱因与风险[J]. 西安金融,2002,(10).
[2] North,Douglass C,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94.
[3] 张恒.美国金融发生的金融衍生品异化的解释危机[J]. 财会研究,2009,(12).
[4] 刘振全.经济危机形势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面临的十大难点[J]. 黑龙江金融,2009.
[5] 王华峰.金融创新视角下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研究——基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J].金融经济,2009.
[6] 戴薇薇.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
作者简介:
骆璐,女,湖北武汉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异化;银行;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0)02-87-02
一、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原因
自1970s以来,金融衍生品种类和品种的不断创新使其迅速成长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对象,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就在金融衍生品如火如荼之时,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并扩展到实体经济,逐渐演化为全球经济危机,而这一过程中,金融衍生品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一个关于金融衍生品的异化问题也逐渐映入人们眼帘,引起金融界的广泛关注。
异化一词最早来自于法文的“aliéner”,本义是“转让”或“出卖”[1]。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将金融衍生品异化定义为:以规避风险和追寻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金融衍生品在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过程中,偏离了预定轨道,背叛了其创造者,成为其创造者和使用者无法真正认识,也无法完全控制的金融工具。对于此次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反复衍生后的信用担保膜化
近几年,人们对金融衍生品的创新更加频繁和大胆,对同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可以进行四五次的翻新、融合,最典型的就是CDO系列衍生产品。但这样的创新产品却早已脱离了其原本的基础资产或指数,使原本用于规避风险和进行信用担保的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异化为一种“赌博”工具,在风险面前不堪一击,更难以发挥信用担保的作用。
2、典型的路径依赖效应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1990)认为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说的是一种自我强化和锁定的效应[2]。近十年来,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越来越远离规避风险和保值增值的初始目标。房地产行业、贷款抵押公司、投资银行、信用评级机构等众多机构逐渐在衍生品市场上立足,通过主动制造和放大泡沫赚取了巨大利润,于是这一路径渐渐成为一种为之所依赖的范式,其中潜在的巨大风险却被逐渐淡漠。
3、行为趋同性促使金融衍生品异化
一方面,虽然衍生品市场规模庞大,远超过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但它的流动性却比较小,极易产生行为趋同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的过度竞争使得金融产品创新趋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的主体是包括大投资银行、主要货币中心银行等在内的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机构。这些机构在同一个方向上从事创新竞赛,致使产品趋同,也使得市场损益相关性提高。它们一旦在同一产品上失误,则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造成衍生品的异化。
4、微观金融监管乏力,宏观监管缺位
监管部门历来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与金融创新相比,监管总是处于滞后状态。同样,在此次危机前,大量频繁的金融创新浪潮也使监管部门渐渐处于下风,从而为金融衍生品的异化创造了舒适的温床。微观金融监管(一般指金融机构对其自身的监督管理)未能发挥自身的内部控制优势,难以对自己在创新领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3],出现了内控乏力问题。宏观监管也即外部监管,其监管架构与联系日益紧密的各类市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不适应,原先“多头双线”的监管模式也与金融体系结构产生脱节,再加上监管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宏观监管的缺位。
二、透过金融衍生品异化反映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问题
从上述金融衍生品异化的原因分析中可以看出,是为追逐高利润的盲目创新、对创新路径的盲目依赖、过渡趋同的创新行为和监管的滞后酿成了金融衍生品异化的恶果,有鉴于此,回观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也不难发现类似的问题:
1、从创新动机看,目前国内银行的创新动机主要在于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和资源,追求盈利的创新多,防范风险的创新较少,这种粗放经营方式使得银行金融创新很难有质的提高,虽然这些创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但由于疏于防范风险,却加大了风险程度,偏离了金融工具风险保障的性质[4]。
2、从创新产品类型看,也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和过度创新行为。创新产品中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创新产品的差异性不大,同质化现象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的金融工具已达上百种,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雷同,产品缺乏特色,金融工具品种少、结构单一,其中85%左右都属于吸纳性创新或复制国外的创新路径进行的创新,真正由我国首创、具有我国特色的原始性创新明显偏少[4]。
3、从监管方面看,首先,银行业内控机制不健全,对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能力较差,普遍存在重规模扩张、轻风险管理的现象,传统的风险管理机制相对于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已显落后,无法起到有效的监控、制约和预警作用[5]。其次,宏观监管方面,我国银行业三个层级的监管法制体系不协调,相互之间有诸多重叠或抵触,使监管无法完全到位,存在监管的漏洞。
三、金融衍生品异化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启示
金融创新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但任何产品都是双刃剑,创新产品更是如此,通过金融衍生品的异化现象反映出的我国银行业在创新过程中的一些严重问题,为我国银行业继续进行金融创新工作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风险控制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前提
如何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确保创新稳健、快速地发展,是国内银行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毫无疑问金融创新是有风险的,而且这种风险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创新的金融工具其作用是可以分散风险,但正因如此,也往往使人们忽略了它的隐蔽风险。而金融创新本身也只是转移了风险,但并没有消灭风险,更无法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冲击。金融创新业务是商业银行持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其专业性强,风险管理难度大[6]。商业银行应设置金融创新业务协调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的创新产品审批体系,建立或指定对新产品准入进行牵头管理的专门机构,对创新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二)创新方向和策略的明确把握是创新的重要保障
1、摆正创新动机
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因无非有四个:追逐利润、规避管制、转嫁风险和金融自由化,其中追逐利润是最根本的动机。但无论是哪一种创新动机,都必须在创新的同时注意产品或业务的风险问题,在创新过程中始终坚持审慎原则和对客户负责的原则,端正创新态度,不盲目跟风,有效地避免因行为趋同和路径依赖所导致的风险系统化、扩大化。
2、顺应政策指引
目前国内银行市场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政府和监管部门日益鼓励创新。商业银行应把金融创新作为发展的一项战略,顺应国家政策指引,科学运用,通过金融创新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3、善于根据经济的实际需要寻求创新空间,避免重复创新和过度创新
当前创新领域要特别关注和支持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领域,包括中小企业融资,从技术、平台、机构、产品等方面寻找新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模式和渠道,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创新预案,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风险的集中。
4、提高针对金融创新活动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坚持在稳健经营原则下进行金融创新
银行业必须加强自我约束,合理评估创新产品中的内在风险,综合测算潜在成本和收益,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同时,在创新活动中始终坚持稳健经营,把安全性和流动性作为各项活动的首要考虑,对盈利性的追求必须以安全性和流动性得到保证为基本条件,否则,对盈利性的过度追逐可能置商业银行于危险之中。
(三)创新监管应科学化、全面化
科学高效的金融监管是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建议各宏观监管部门继续紧跟我国国民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不断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在业务产品创新问题上的联络沟通,促进金融创新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实施差异化监管,鼓励创新能力强、风险管控好的金融机构在业务产品创新上先行先试。同时,作为抵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银行内部控制也必须进行重新审视,加强金融创新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以期把金融创新风险置于可控范围内。
参考文献:
[1] 王凤荣.金融异化的制度诱因与风险[J]. 西安金融,2002,(10).
[2] North,Douglass C,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94.
[3] 张恒.美国金融发生的金融衍生品异化的解释危机[J]. 财会研究,2009,(12).
[4] 刘振全.经济危机形势下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面临的十大难点[J]. 黑龙江金融,2009.
[5] 王华峰.金融创新视角下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研究——基于全球金融危机背景[J].金融经济,2009.
[6] 戴薇薇.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
作者简介:
骆璐,女,湖北武汉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