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引导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形成高品位的语感,形成自己个性的语言风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提升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而小学阶段又以“语言的构建与运用”为基础,为根基。因此,通过“巧读生成语感”“积累积淀语感”来引导学生自觉建构自己的语感,高品位的语感。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感 语用
一、巧读,生成语感
语感,在读中形成,在读中触摸,在读中体悟。
(一)整体读
对言语材料即课文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学生个体自主地“读”来实现的。还可以加以复述,理脉络,明线索等环节,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言语材料充分感受。这样文章的内容、思路等都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语感。
(二)重点读
文章中那些比较有内涵的语句,以及在语言表达上较为有特色的段落,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能体现语用规律的句子等,也需要借助读来规范、把握、感受语感。这里的读,一般为重点读。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充分、自如、动情地读,还要训练学生读得形象、和谐、感人,使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律、情趣和神韵。
(三)随性读
随性读继重点读之后,又回到課文的整体性上来。这时候,要求师生采用多种形式去读,产生一种自觉熟读熟背的状态。通过这个阶段,能在学生的读写实践中发挥生成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在使用言语表达个人思想情感时,就会觉得按以上的方式才会通顺,这则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
二、积累,积淀语感
(一)课内要求背
教材中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的,不只是课后需要规定背诵的段落,引导学生必须积累。在学习中,遇到好词佳句,也应带领学生加以积累。不仅让他们洞察言语之精髓,还感受言语之神妙。
(二)课外自觉背
教到《秋天的怀念》就引导学生读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及背诵其中描写景色的句子;教到《珍珠鸟》就引导学生读读朱自清的散文并背诵《荷塘月色》;教到《胡杨》就引导学生看看《桃花心木》并背一背抒情的段落……这样,虽然身体坐在课堂的某一个角落,心灵早就跟随文字,跟随作者的笔端畅游千山万水,品味世间情趣,感受古今炎凉,在积淀语感的同时,丰富了个人经历,丰富了个人情感,丰富了个人生活。使读书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和生活习惯。总之,从感受言语到运用言语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自觉自愿地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自身语感的过程。
(三)仿改读诵中,落实语用
何建军老师的《石头书》中,引导学生聚焦语言的表达形式,感悟对话提示语的丰富后,他又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现在,老师请大家根据生活情境补充第一组对话,再根据妈妈的提问写出第二组对话,提示语中适当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学生三分钟练笔后进行分享后,何老师又请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一环节就是学生在充分感悟对话魅力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练习自己的体验,学习运用对话开展自主表达的这节语用主线。如此的教学,由表及里,关注语用,指向表达,使得语言文字的表达只会自然而舒展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三、分析比较中,深入语用
《草船借箭》反映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及儒雅风度,教学时对诸葛亮“笑着说”中“笑”字的点拨,真是一笑多义,对比其深意。“我发现这篇文章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你们研究研究看,觉得诸葛亮在笑谁?”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有说,像多疑的曹操,便让学生轻蔑地来读读这句话;有说像诸葛亮自己的神机妙算,就让学生自信地朗读;又有说像鲁肃,便让学生幽默地读;还有说像狭隘的周瑜,就让学生充满喜悦地读。就这样,在学生整体把握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后,老师并未浅尝辄止,而是慧眼独具地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使课堂风云再起,进而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能更准确地把握,对文本内涵也有更透彻的感悟。
四、课课有得中,贯穿语用
训练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在平时,在课堂。每节课有所得,每篇文章有所得,实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的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一课一得”定位在如何透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上。引导学生通过“看花”这一线索,从母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体会,母爱中有理解,母爱中有忍耐,母爱中有坚强,母爱中有牵挂,体会母亲对“我”的深爱。第二课时,“一课一得”定位在作者如何借景抒情,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上。引导学生以花作结,体会作者借花来怀念母亲,借花来告慰母亲,借花来勉励自己。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穿插朗读、品味对话、迁移运用、拓展延伸等方式,适应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还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智慧,进而在塑造高品位的人格方面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柳雁,女,本科,沈阳市实验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语感 语用
一、巧读,生成语感
语感,在读中形成,在读中触摸,在读中体悟。
(一)整体读
对言语材料即课文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学生个体自主地“读”来实现的。还可以加以复述,理脉络,明线索等环节,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言语材料充分感受。这样文章的内容、思路等都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语感。
(二)重点读
文章中那些比较有内涵的语句,以及在语言表达上较为有特色的段落,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能体现语用规律的句子等,也需要借助读来规范、把握、感受语感。这里的读,一般为重点读。因此,这一阶段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充分、自如、动情地读,还要训练学生读得形象、和谐、感人,使学生读出课文的节律、情趣和神韵。
(三)随性读
随性读继重点读之后,又回到課文的整体性上来。这时候,要求师生采用多种形式去读,产生一种自觉熟读熟背的状态。通过这个阶段,能在学生的读写实践中发挥生成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在使用言语表达个人思想情感时,就会觉得按以上的方式才会通顺,这则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点。
二、积累,积淀语感
(一)课内要求背
教材中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的,不只是课后需要规定背诵的段落,引导学生必须积累。在学习中,遇到好词佳句,也应带领学生加以积累。不仅让他们洞察言语之精髓,还感受言语之神妙。
(二)课外自觉背
教到《秋天的怀念》就引导学生读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及背诵其中描写景色的句子;教到《珍珠鸟》就引导学生读读朱自清的散文并背诵《荷塘月色》;教到《胡杨》就引导学生看看《桃花心木》并背一背抒情的段落……这样,虽然身体坐在课堂的某一个角落,心灵早就跟随文字,跟随作者的笔端畅游千山万水,品味世间情趣,感受古今炎凉,在积淀语感的同时,丰富了个人经历,丰富了个人情感,丰富了个人生活。使读书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和生活习惯。总之,从感受言语到运用言语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自觉自愿地广化、深化、美化、敏化自身语感的过程。
(三)仿改读诵中,落实语用
何建军老师的《石头书》中,引导学生聚焦语言的表达形式,感悟对话提示语的丰富后,他又这样创设生活情境:“现在,老师请大家根据生活情境补充第一组对话,再根据妈妈的提问写出第二组对话,提示语中适当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学生三分钟练笔后进行分享后,何老师又请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一环节就是学生在充分感悟对话魅力的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练习自己的体验,学习运用对话开展自主表达的这节语用主线。如此的教学,由表及里,关注语用,指向表达,使得语言文字的表达只会自然而舒展地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三、分析比较中,深入语用
《草船借箭》反映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及儒雅风度,教学时对诸葛亮“笑着说”中“笑”字的点拨,真是一笑多义,对比其深意。“我发现这篇文章写诸葛亮说的地方一共有十一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在诸葛亮说的前面加了一个‘笑’字,你们研究研究看,觉得诸葛亮在笑谁?”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有说,像多疑的曹操,便让学生轻蔑地来读读这句话;有说像诸葛亮自己的神机妙算,就让学生自信地朗读;又有说像鲁肃,便让学生幽默地读;还有说像狭隘的周瑜,就让学生充满喜悦地读。就这样,在学生整体把握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后,老师并未浅尝辄止,而是慧眼独具地抓住诸葛亮神秘的一“笑”,使课堂风云再起,进而让学生对人物形象能更准确地把握,对文本内涵也有更透彻的感悟。
四、课课有得中,贯穿语用
训练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在平时,在课堂。每节课有所得,每篇文章有所得,实现“一课一得,课课有得”的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一课一得”定位在如何透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上。引导学生通过“看花”这一线索,从母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体会,母爱中有理解,母爱中有忍耐,母爱中有坚强,母爱中有牵挂,体会母亲对“我”的深爱。第二课时,“一课一得”定位在作者如何借景抒情,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上。引导学生以花作结,体会作者借花来怀念母亲,借花来告慰母亲,借花来勉励自己。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穿插朗读、品味对话、迁移运用、拓展延伸等方式,适应了学生的发展需求,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还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智慧,进而在塑造高品位的人格方面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柳雁,女,本科,沈阳市实验学校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