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430074
摘要:近年来随着能耗问题的日益加剧,建筑领域也对此进行了反思,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在可持续发展中,推广建筑节能,是贯彻绿色建筑理念的重要标识。本文从绿色建筑的内涵出发,着重探讨住房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关键词:住房;绿色建筑;设计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能源紧缺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建筑行业作为一个能耗高的行业,受其影响更为严重。而绿色建筑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并开始得到建筑行业的认可和重视。为改变住房建筑中的高能耗现状,将绿色建筑设计爱融入住房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由于能源危机,西方国家为减缓建筑对环境所造成的能源负载与破坏,提出绿色建筑理念,其主要内涵是注重建筑的舒适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而早在2004年,我国建设部就对绿色建筑进行定义,即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也与上述定义较为类似。
绿色建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轻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节约能源资源,降低能耗,实现低碳;三是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住房中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1.集约化设计原则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于土地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却在减少。而住房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保障居住需求的同时,提高建筑容积率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住房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应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在住房项目中,要严格遵守人均用地标准,根据市场需求,对小区住宅产品进行明确定位,同时合理控制大户型比例。此外,集约化设计还体现在集中建设上,住房,尤其是保障性住房规模越大,居住人口越多,集约化效果就越理想,而且大规模集中建设可以集中设置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
2.低能耗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的本质就是在建筑的全过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而从这个角度出发,住房中绿色建筑设计就应该以低能耗为设计原则。低能耗设计原则,首先要明确其定位,减少为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而盲目增加的绿色节能技术,如果建设标准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将会造成资源的闲置,使用率低下等问题。此外,低能耗设计原则要贯穿始终,从策划、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直至拆除,要全程贯彻,追求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
3.实用性原则
在住房的绿色建筑设计中,在追求绿色节能时,要考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尽量选择应用比较成熟的技术。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为了适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项生态节能技术都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且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并非应用最新最先进的节能技术,就能形成最先进的节能建筑。不同的节能技术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技术性能,简单地将其组合,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标准,而实用性原则,能够让建筑设计更加专注于技术手段和有限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4.被动节能原则
节能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绿色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核心,而住房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在技术方面一般有两种,主动技术和被动技术。值得注意的是,被动技术与主动技术相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而且投入较少,形成的居住环境更为适合居住,因此在住房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被动技术,也就是说在设计时,要结合各地的气候特点设计出低能耗建筑,满足保温、通风等需要,同时降低空调等设备的使用。在住房等建筑的外部环境方面,要调查相关气候特征和居民的居住特点,规划好建筑的朝向和布局,平衡好住宅建筑间的密度和间距,以合理有效的利用太阳辐射,达到外部节能效果。而在建筑内部设计中,要根据节能需求,确定窗型大小和位置,使室内拥有良好的日照和自然通风效果,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住房中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建设场地的选择
建设用地的选择,是决定建筑外部环境是否科学的重要因素,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评估项目。在进行住宅项目的整体设计时,一定要首先对建设场地进行实地勘察,力求全面地了解场地周围条件,从地形地貌到气温、风速、日照、湿度等区域微气候环境都要予以考虑,建设场地的选择,不仅对建造成本、施工难度有影响,而且其承受能力更是关系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而区域微气候环境则显著影响着住房的节能效果,只有充分考虑这些要素,在进行设计时,才能够将建筑与周边环境进行协调。此外,按照绿色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在场地选择、设计时,要注重对现场环境、生态和生物的保护;其次,在山区,或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要注意防止在施工中因为暴雨等因素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在强调土地高效利用时,人均居住和室内公共设施的建筑面积都非常小,此时要注重减少热岛效应,务必满足绿地面积要求,通过绿地配置,达到水土合理应用、降低污染和隔绝噪声的效果。
2.住房的平面设计
住房建筑的平面设计包括朝向设计、平行布置、建筑间距等。合理的朝向设计,能使住房从太阳辐射中获得大量需要的能量,住房平行布置,并朝向南面,前后建筑间有充足的间距,能够保证住房在冬季有充足的阳光,从而减少能耗,改善居住环境。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直接影响建筑物能耗的大小,在同等条件下,体形系数越大,建筑物的散热面积就越大,建筑物耗能越大。因此,为降低能耗,住房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应该优先选择集中布局的形式,即采用高层和中高层建筑,另外住房建筑要减少体型凹凸变化,采用规则平面形式,减少建筑外墙面积。住宅建筑物内部的功能区布置时,不需要窗户,或者对阳光需求较小的区域应布置在建筑物的背面,相似功能的区域尽量相邻。
3.高效用地的接地形式
住宅等绿色建筑的接地形式,在设计中也占有较大份量。现代大多数绿色建筑通过底层架空,接地层仅保留竖向交通体、必要的支撑结构和住户入口,这种接地形式不仅可以获得大面积的底层空间,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土地的地形原貌,并且增加绿地面积,改善住宅区的绿化状况,另外还可以改造成居民的公共活动场地或用来停放交通工具,减少独立设置而占用的空间,对于土地的集约使用效果是显著的。
4.室内环境优化设计
住房内部空间的绿色设计,主要是对住宅空间的热工环境进行设计,这部分环境很难靠居住者以后的行为来改善,因此在住房绿色建筑设计中要予以考虑。对于室内通风设计,要根据风压通风原理加强空气流动,在设计中尽量将门窗开口设置于正负风压区,让气流穿过房间的中部,减少室内涡流区,以使气流以更大的风速穿越尽量多的空间。而由于当前住房布局大都呈中心核心筒布局,很难形成对流穿堂风的房间,因此在通风设计上的主要策略是减少对室内空气流通的阻碍。对于室内采光设计,要曾加有利朝向的户数,户型朝向尽量布置在适宜朝向范围内,不利朝向可布置交通空间或次要房间。在室内保温设计方面,除了对建筑的体形系数、建筑材料的保温隔热予以控制以外,还应该优化房间布置,利用日照设置冬季阳光房。
四、结语
住房中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建筑可持续发展,以实现高效利用资源。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住房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设计师也应把握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贯彻节能环保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威.绿色建筑设计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4)
[2]张引.刍议小区绿色建筑设计[J]中华民居,2011(11)
摘要:近年来随着能耗问题的日益加剧,建筑领域也对此进行了反思,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在可持续发展中,推广建筑节能,是贯彻绿色建筑理念的重要标识。本文从绿色建筑的内涵出发,着重探讨住房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
关键词:住房;绿色建筑;设计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能源紧缺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建筑行业作为一个能耗高的行业,受其影响更为严重。而绿色建筑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并开始得到建筑行业的认可和重视。为改变住房建筑中的高能耗现状,将绿色建筑设计爱融入住房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由于能源危机,西方国家为减缓建筑对环境所造成的能源负载与破坏,提出绿色建筑理念,其主要内涵是注重建筑的舒适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强调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而早在2004年,我国建设部就对绿色建筑进行定义,即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也与上述定义较为类似。
绿色建筑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减轻建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节约能源资源,降低能耗,实现低碳;三是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住房中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1.集约化设计原则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于土地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却在减少。而住房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在保障居住需求的同时,提高建筑容积率是一个现实问题。因此,住房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应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化使用。在住房项目中,要严格遵守人均用地标准,根据市场需求,对小区住宅产品进行明确定位,同时合理控制大户型比例。此外,集约化设计还体现在集中建设上,住房,尤其是保障性住房规模越大,居住人口越多,集约化效果就越理想,而且大规模集中建设可以集中设置公共空间和服务设施,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
2.低能耗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的本质就是在建筑的全过程,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减少能源消耗。而从这个角度出发,住房中绿色建筑设计就应该以低能耗为设计原则。低能耗设计原则,首先要明确其定位,减少为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而盲目增加的绿色节能技术,如果建设标准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将会造成资源的闲置,使用率低下等问题。此外,低能耗设计原则要贯穿始终,从策划、选址、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直至拆除,要全程贯彻,追求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
3.实用性原则
在住房的绿色建筑设计中,在追求绿色节能时,要考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技术的可行性,尽量选择应用比较成熟的技术。现代建筑设计领域,为了适应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项生态节能技术都得到完善和发展,而且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并非应用最新最先进的节能技术,就能形成最先进的节能建筑。不同的节能技术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技术性能,简单地将其组合,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标准,而实用性原则,能够让建筑设计更加专注于技术手段和有限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4.被动节能原则
节能是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绿色建筑设计领域的一个核心,而住房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在技术方面一般有两种,主动技术和被动技术。值得注意的是,被动技术与主动技术相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而且投入较少,形成的居住环境更为适合居住,因此在住房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被动技术,也就是说在设计时,要结合各地的气候特点设计出低能耗建筑,满足保温、通风等需要,同时降低空调等设备的使用。在住房等建筑的外部环境方面,要调查相关气候特征和居民的居住特点,规划好建筑的朝向和布局,平衡好住宅建筑间的密度和间距,以合理有效的利用太阳辐射,达到外部节能效果。而在建筑内部设计中,要根据节能需求,确定窗型大小和位置,使室内拥有良好的日照和自然通风效果,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住房中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1.建设场地的选择
建设用地的选择,是决定建筑外部环境是否科学的重要因素,也是绿色建筑的重要评估项目。在进行住宅项目的整体设计时,一定要首先对建设场地进行实地勘察,力求全面地了解场地周围条件,从地形地貌到气温、风速、日照、湿度等区域微气候环境都要予以考虑,建设场地的选择,不仅对建造成本、施工难度有影响,而且其承受能力更是关系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而区域微气候环境则显著影响着住房的节能效果,只有充分考虑这些要素,在进行设计时,才能够将建筑与周边环境进行协调。此外,按照绿色建筑设计规范要求,在场地选择、设计时,要注重对现场环境、生态和生物的保护;其次,在山区,或者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要注意防止在施工中因为暴雨等因素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在强调土地高效利用时,人均居住和室内公共设施的建筑面积都非常小,此时要注重减少热岛效应,务必满足绿地面积要求,通过绿地配置,达到水土合理应用、降低污染和隔绝噪声的效果。
2.住房的平面设计
住房建筑的平面设计包括朝向设计、平行布置、建筑间距等。合理的朝向设计,能使住房从太阳辐射中获得大量需要的能量,住房平行布置,并朝向南面,前后建筑间有充足的间距,能够保证住房在冬季有充足的阳光,从而减少能耗,改善居住环境。建筑物的体形系数,直接影响建筑物能耗的大小,在同等条件下,体形系数越大,建筑物的散热面积就越大,建筑物耗能越大。因此,为降低能耗,住房中的绿色建筑设计应该优先选择集中布局的形式,即采用高层和中高层建筑,另外住房建筑要减少体型凹凸变化,采用规则平面形式,减少建筑外墙面积。住宅建筑物内部的功能区布置时,不需要窗户,或者对阳光需求较小的区域应布置在建筑物的背面,相似功能的区域尽量相邻。
3.高效用地的接地形式
住宅等绿色建筑的接地形式,在设计中也占有较大份量。现代大多数绿色建筑通过底层架空,接地层仅保留竖向交通体、必要的支撑结构和住户入口,这种接地形式不仅可以获得大面积的底层空间,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土地的地形原貌,并且增加绿地面积,改善住宅区的绿化状况,另外还可以改造成居民的公共活动场地或用来停放交通工具,减少独立设置而占用的空间,对于土地的集约使用效果是显著的。
4.室内环境优化设计
住房内部空间的绿色设计,主要是对住宅空间的热工环境进行设计,这部分环境很难靠居住者以后的行为来改善,因此在住房绿色建筑设计中要予以考虑。对于室内通风设计,要根据风压通风原理加强空气流动,在设计中尽量将门窗开口设置于正负风压区,让气流穿过房间的中部,减少室内涡流区,以使气流以更大的风速穿越尽量多的空间。而由于当前住房布局大都呈中心核心筒布局,很难形成对流穿堂风的房间,因此在通风设计上的主要策略是减少对室内空气流通的阻碍。对于室内采光设计,要曾加有利朝向的户数,户型朝向尽量布置在适宜朝向范围内,不利朝向可布置交通空间或次要房间。在室内保温设计方面,除了对建筑的体形系数、建筑材料的保温隔热予以控制以外,还应该优化房间布置,利用日照设置冬季阳光房。
四、结语
住房中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建筑可持续发展,以实现高效利用资源。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住房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设计师也应把握绿色建筑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贯彻节能环保理念。
参考文献:
[1]杨威.绿色建筑设计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4)
[2]张引.刍议小区绿色建筑设计[J]中华民居,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