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275-01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创设历史课的最佳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情境教学 主线 历史教学方法
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实物、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使学生通过视听器官的接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思维,完成知识的内在过程。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情境教学,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增加了学生的学史兴趣。情景教学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从而感悟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明确这种主体地位的学习责任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
高中历史教学常处在这样一种尴尬的状态中——很多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很多历史老师则存在这样的困惑——明明知识点已经梳理得很清楚了,用词用语也已经非常简洁了,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笔者认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
1.大量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一位老师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处理为例,该老师这堂课使用了26张布满文字的课件,且多是理论性的文字,试问这样的历史课堂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遑论一个学期乃至高中三年的历史课均是如此。
2.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历史基础普遍较差,对老师而言清晰可见的思路或者知识点,对他们而言也许不知所云。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很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然而笔者的亲身经历证明,很多学生根本不知生产力、上层建筑为何物,又何谈理解老师梳理的知识体系?更遑论应用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作为历史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鲜活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历史,而非死板的知识点、知识结构。本文试着以一堂情境创设贯穿始终的历史课来说明如何开展鲜活的历史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的第一课。分为五个子目——“神农”的传说、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沉重的赋税和劳役、大禹和他的继承人。为了方便情境的创设,笔者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本课的课标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是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难点是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围绕课标和教学重难点,笔者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首先营造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场景,在这过程中展开对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革新、水利工程等知识点,然后解析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是否能够成真,在这过程中展开对土地兼并、农民暴动、地主与农民两个阶级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本节课笔者设定了一个大标题——千年美梦: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堂开始,简单讲解第一个子目“神农”的传说,让学生对中国农业的起源有基本认识。接着展示天仙配唱词和男耕女织的图片,以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开始本节课,并提问学生男耕女织的生活幸福不幸福,在学生给出肯定的回答后,再提出问题:“想要耕作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从董永的角度出发,分层次提问,设计问题如下:
1.摆在董永面前的首要问题是,采用什么材质的农具呢?(展示骨耜等图片)
2.第二个问题是,采用什么耕作方式好呢?(展示刀耕火种和铁犁牛耕并进行解析)
3.第三个问题,要用什么犁呢?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择,直辕犁,还是曲辕犁?(展示犁的对比图并解析)
4.第四个问题,要用什么灌溉工具呢?(展示立井水车、高转筒车等图文资料并解析)
至此第二个子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基本讲解完毕,然后以问题:“个人的因素满足了,还需要什么呢?”(自然因素、风调雨顺等)怎么做到呢?(水利工程)过渡到第五个子目——大禹和他的继承人。重点讲解都江堰、郑国渠。在这两个子目讲解完毕后顺理成章地展示中外在古代的粮食产量对比图,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古代农业水平非常高。
接着话锋一转,引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脆弱性,可以引导学生也可以直接展示,在本节课中我展示了下面一张课件:
看起来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没有问题了,可是……
有一天,牛得了瘟疫,死了…….
有一年,连续几个月没下雨…….
有一年,一年只下了两次雨,一次下了半年,另一次下了半年……
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并过渡到土地兼并问题,讲解第三个子目——贫者无立锥之地。
接着继续以董永的视角继续营造情境,以讲解第四个子目,沉重的赋税和劳役:
卖身在地主家干活的董永,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攒够钱,回到男耕女织的生活,可是……(展示古代农民家庭年收入与支出情况表,使学生了解沉重赋税对农民的影响)
接着继续营造情境:虽然生活没有什么指望了,可是七仙女对董永不离不弃,董永觉得至少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还是美好的,可是……(展示宫殿、长城等图片并解析沉重的徭役对农民的影响,并展示苛税猛于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著名诗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赋役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本课以董永和七仙女的情境作为主线,将知识点串联为一个生动的故事,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课后反馈的效果也非常好。而董永和七仙女这一情境创设,在接下来的《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笔者都有继续使用,使之成为本专题的一个主线,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更形象地认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以情境为主线开展历史教学当然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尝试才能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是我们的先生,人人可是我们的同学,人人可是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因此,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与教室,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有很多形式,在生活中的所有细节、情境都属于情景教学的范畴,我们就更应好好运用情景教学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是应用非常广,效果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要在符合基本教学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运用,不能滥用,给学生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你,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进入到学生的“人格世界”,实现“情感目标”。
参考文献:
[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4版.
[2]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4版.
[3]《我思、我行,故我在》李惠军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4期.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培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创设历史课的最佳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情境教学 主线 历史教学方法
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学大纲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实物、图示、音像等传递输出,使学生通过视听器官的接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思维,完成知识的内在过程。新颖有趣、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情境教学,可以不断地引起学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求知欲,增加了学生的学史兴趣。情景教学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从而感悟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不断明确这种主体地位的学习责任感,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发挥。情境教学为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环境.
高中历史教学常处在这样一种尴尬的状态中——很多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很多历史老师则存在这样的困惑——明明知识点已经梳理得很清楚了,用词用语也已经非常简洁了,为什么学生还是不会?笔者认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
1.大量的、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一位老师对《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处理为例,该老师这堂课使用了26张布满文字的课件,且多是理论性的文字,试问这样的历史课堂如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遑论一个学期乃至高中三年的历史课均是如此。
2.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的历史基础普遍较差,对老师而言清晰可见的思路或者知识点,对他们而言也许不知所云。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很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然而笔者的亲身经历证明,很多学生根本不知生产力、上层建筑为何物,又何谈理解老师梳理的知识体系?更遑论应用了。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作为历史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应该是鲜活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历史,而非死板的知识点、知识结构。本文试着以一堂情境创设贯穿始终的历史课来说明如何开展鲜活的历史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的第一课。分为五个子目——“神农”的传说、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沉重的赋税和劳役、大禹和他的继承人。为了方便情境的创设,笔者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本课的课标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重点是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难点是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围绕课标和教学重难点,笔者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首先营造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场景,在这过程中展开对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革新、水利工程等知识点,然后解析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是否能够成真,在这过程中展开对土地兼并、农民暴动、地主与农民两个阶级之间的关系等知识点。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本节课笔者设定了一个大标题——千年美梦: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堂开始,简单讲解第一个子目“神农”的传说,让学生对中国农业的起源有基本认识。接着展示天仙配唱词和男耕女织的图片,以董永和七仙女的生活开始本节课,并提问学生男耕女织的生活幸福不幸福,在学生给出肯定的回答后,再提出问题:“想要耕作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从董永的角度出发,分层次提问,设计问题如下:
1.摆在董永面前的首要问题是,采用什么材质的农具呢?(展示骨耜等图片)
2.第二个问题是,采用什么耕作方式好呢?(展示刀耕火种和铁犁牛耕并进行解析)
3.第三个问题,要用什么犁呢?摆在面前的有两个选择,直辕犁,还是曲辕犁?(展示犁的对比图并解析)
4.第四个问题,要用什么灌溉工具呢?(展示立井水车、高转筒车等图文资料并解析)
至此第二个子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基本讲解完毕,然后以问题:“个人的因素满足了,还需要什么呢?”(自然因素、风调雨顺等)怎么做到呢?(水利工程)过渡到第五个子目——大禹和他的继承人。重点讲解都江堰、郑国渠。在这两个子目讲解完毕后顺理成章地展示中外在古代的粮食产量对比图,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古代农业水平非常高。
接着话锋一转,引入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特点——脆弱性,可以引导学生也可以直接展示,在本节课中我展示了下面一张课件:
看起来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没有问题了,可是……
有一天,牛得了瘟疫,死了…….
有一年,连续几个月没下雨…….
有一年,一年只下了两次雨,一次下了半年,另一次下了半年……
由此引导学生分析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并过渡到土地兼并问题,讲解第三个子目——贫者无立锥之地。
接着继续以董永的视角继续营造情境,以讲解第四个子目,沉重的赋税和劳役:
卖身在地主家干活的董永,勤勤恳恳地工作着,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攒够钱,回到男耕女织的生活,可是……(展示古代农民家庭年收入与支出情况表,使学生了解沉重赋税对农民的影响)
接着继续营造情境:虽然生活没有什么指望了,可是七仙女对董永不离不弃,董永觉得至少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还是美好的,可是……(展示宫殿、长城等图片并解析沉重的徭役对农民的影响,并展示苛税猛于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著名诗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赋役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本课以董永和七仙女的情境作为主线,将知识点串联为一个生动的故事,整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课后反馈的效果也非常好。而董永和七仙女这一情境创设,在接下来的《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笔者都有继续使用,使之成为本专题的一个主线,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更形象地认知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以情境为主线开展历史教学当然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我相信只有不断地尝试才能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是我们的先生,人人可是我们的同学,人人可是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因此,历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与教室,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有很多形式,在生活中的所有细节、情境都属于情景教学的范畴,我们就更应好好运用情景教学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是应用非常广,效果非常好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要在符合基本教学规律和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运用,不能滥用,给学生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你,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进入到学生的“人格世界”,实现“情感目标”。
参考文献:
[1]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4版.
[2]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教学用书,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4版.
[3]《我思、我行,故我在》李惠军著,《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