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火爆播出以来,大家对各地美食的关注度直线飙升,美食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受朋友所托,写点文字将身边的美食推荐给大家。作为一个地道的成都人,无疑是幸福的,也是骄傲的。幸福在于从小的日常饮食就是川菜,骄傲在于川菜不仅是国内八大菜系中流传最广的,而且川菜还走出了国门,好些外国人都知道咱们的火锅叫做“hot pot”。宴请朋友也好,亲人相聚也好,大家围着热气腾腾的火锅坐一桌,席间言谈欢笑,无限温馨。
平时在家,各种家常川菜可以变着花样儿做,有句话是这样形容的:“百菜百味,一菜一格。”有时候也会找家小吃店,各色小吃叫上一堆,到了饭点,你会看到高档餐馆有骑自行车来的,也会看到路边小吃店停着宝马的,这里不同的人对吃有着同样的情有独钟,这就是本地特色。各种好吃的也不必费力一一去找,经验告诉我们周围有很多美食圈,有些地方还可以边吃边逛。其中,最有文化底蕴的美食圈要数草堂文化美食圈。沿着这条线路,品美食,逛草堂、青羊宫、博物馆、琴台路,末了还可以到芳邻街酒吧一条街喝一杯。
浣花溪旁的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放成都时的故居,是成都的一个文人印记。但凡来成都的游客,都会去感受一下浓浓的诗韵。然而“吃”排在旅游六大要素的首位,当然也排在“游”的前面。我们的早餐多以面食为主,类型比较丰富,早上起来肠胃比较脆弱,不宜吃辛辣和油腻的食物,更何况很多外地游客不能吃辣,那么一碗香喷喷的芝麻汤圆是首选,糯米开胃健脾,补充营养和体力。说到成都的汤圆,那么杜甫草堂附近青华路上的戴汤圆不容错过。
戴汤圆的创始人是一位老太太,如今已经年近七十。戴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就开了这家店,算来这家店少说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早上七点钟左右就有人陆陆续续地来这里吃早餐了。店里的阿姨将黄色的酱搓成一粒粒细小的丸子,然后整齐地摆在长方形的大盘子里,我大概猜到了这应该就是汤圆馅,但是为什么她们要把汤圆馅搓成大小相同的丸子呢,不都是包的时候才掐一粒下来吗?原来这就是她们家的特别之处,这样做使得每个汤圆,馅的量大约相同,口感才会比较均匀。她们家的汤圆有三种馅,即白芝麻、黑芝麻、红糖。还没等汤圆上桌,阿姨就先摆上了一个小碟子。碟子里面一半芝麻酱,一半白糖,黄白分明,好像一个“日月潭”。热腾腾的汤圆上来了,蘸上香喷喷的芝麻酱,满口芝麻香与糯米香在甜味之间缠绕。这样的芝麻酱碟和味道在别的地方找不到。
沿着青华路往里走,没多远就是杜甫草堂的北大门。门外是公路和喧嚣的车水马龙,门内是诗人深居简出的园野生活。与草堂相邻的是浣花溪公园,小半天的时间游览完便到了中午。草堂对面有一堆川菜馆,大家常去的有陈麻婆川菜馆、锅锅香,还有小吃龙抄手。
据说,陈麻婆的品牌始创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成都北郊万福桥,那时的名字叫做陈兴盛饭铺,为万福桥上的挑夫们加工豆腐,时间长了便有了一套独特的烹制方法,更有人因陈氏脸上的麻痕而戏称其豆腐为麻婆豆腐,两者随后都名扬四方。有诗如此称赞:“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陈麻婆川菜馆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老字号”。位于杜甫草堂青华路的分店装修以红色为主色调,古朴典雅,与周围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麻婆豆腐是它的招牌菜,更是川菜中的一绝,豆腐色泽红亮,肉酱酥香,花椒麻爽,青青的蒜苗点缀其间,吃起来麻、辣、香、嫩,形整而入口即化。除了麻婆豆腐外,店内其他的川菜如夫妻肺片、蒸牛肉口味也不错。
麻婆豆腐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道大众的家常菜,但由于陈麻婆声名远扬,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的热忱像是一场对川菜招牌的朝圣,但如果你不想这么正襟危坐地吃一席隆重的中餐,那么可以到浣花北路的龙抄手,品尝各种小吃。
抄手跟馄饨、云吞有什么区别呢?关于龙抄手名字的由来,有人作赋:“抄手、馄饨、云吞,民间风味小吃。面包荤馅,皮角相交,酷似菱角,又似元宝,更似人形,取暖交手。北称馄饨,南言云吞,川人钟情,俗称抄手……昔日浓花议事,抄手面食为业,谐龙为姓得号。”抄手是随处可见的,大餐馆也好,小店子也好,每周要吃上好几次,可谓“蜀珍”。抄手的制作,对面皮要求很高,要求面皮很薄,能够照影,馅要饱满,汤宽味鲜。其店内有龙抄手、红油抄手、怪味抄手等口味,吃起来“原汤鲜、红油香、酸辣爽、海味浓”。龙抄手是店内的招牌小吃,除此之外,还有酸辣粉、银耳汤、绿豆汤、水饺、汤圆、凉粉、蛋烘糕等,可以说龙抄手是一个成都小吃的汇集地,亲朋好友围坐一桌,每样来点,一次将所有小吃尝个遍,很是过瘾。
在小吃店大快朵颐之后,可以逛逛对面的四川博物馆,以及相邻的青羊宫,之后来到琴台路。关于琴台路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以后,来到这里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淡妆素面,亲自站在土台上卖酒,司马相如则一身店小二的装扮,忙里忙外,不再作赋抚琴,“琴台”由此而来。琴台路是一条商业古街,这里最多的是珠宝店和餐饮店。对于外地人来说,不吃一顿火锅,不算来过成都。
正所谓“食肉不如食鱼,食鱼贵食鱼头”,琴台路上的“谭鱼头”算是比较有特色的。精选花鲢鱼头,肉多刺少。其辣椒的选料有别于朝天椒,香而不辣,使得怕辣的人不怕辣。最有特色的是谭式手磨豆腐,精选黑豆和黑芝麻磨成;还有油卤鸭舌、谭式老坛泡菜、手打四宝丸等都是这里的招牌。有时候在这里吃晚饭,会看见旅行社组织着黑压压一群游客来这里吃火锅,可见其生意之兴隆。
一顿酣畅淋漓的火锅后,漫步在琴台路,夜景很美,古街灯火通明。这时中华梨园正上演着川剧,“有琴鼓乐者,咿呀和之,有手足蹈者,翩然舞之”。此时,对于川剧发烧友来说,喝茶、看戏、掏耳朵是一大乐事。然而,虽身为成都人,也极其喜欢成都的美食,对川剧却不大感兴趣,相反的,约上三五好友到附近的芳邻街找一家酒吧,痛快玩一场才是正经事。
平时在家,各种家常川菜可以变着花样儿做,有句话是这样形容的:“百菜百味,一菜一格。”有时候也会找家小吃店,各色小吃叫上一堆,到了饭点,你会看到高档餐馆有骑自行车来的,也会看到路边小吃店停着宝马的,这里不同的人对吃有着同样的情有独钟,这就是本地特色。各种好吃的也不必费力一一去找,经验告诉我们周围有很多美食圈,有些地方还可以边吃边逛。其中,最有文化底蕴的美食圈要数草堂文化美食圈。沿着这条线路,品美食,逛草堂、青羊宫、博物馆、琴台路,末了还可以到芳邻街酒吧一条街喝一杯。
浣花溪旁的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放成都时的故居,是成都的一个文人印记。但凡来成都的游客,都会去感受一下浓浓的诗韵。然而“吃”排在旅游六大要素的首位,当然也排在“游”的前面。我们的早餐多以面食为主,类型比较丰富,早上起来肠胃比较脆弱,不宜吃辛辣和油腻的食物,更何况很多外地游客不能吃辣,那么一碗香喷喷的芝麻汤圆是首选,糯米开胃健脾,补充营养和体力。说到成都的汤圆,那么杜甫草堂附近青华路上的戴汤圆不容错过。
戴汤圆的创始人是一位老太太,如今已经年近七十。戴老太太年轻的时候就开了这家店,算来这家店少说也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早上七点钟左右就有人陆陆续续地来这里吃早餐了。店里的阿姨将黄色的酱搓成一粒粒细小的丸子,然后整齐地摆在长方形的大盘子里,我大概猜到了这应该就是汤圆馅,但是为什么她们要把汤圆馅搓成大小相同的丸子呢,不都是包的时候才掐一粒下来吗?原来这就是她们家的特别之处,这样做使得每个汤圆,馅的量大约相同,口感才会比较均匀。她们家的汤圆有三种馅,即白芝麻、黑芝麻、红糖。还没等汤圆上桌,阿姨就先摆上了一个小碟子。碟子里面一半芝麻酱,一半白糖,黄白分明,好像一个“日月潭”。热腾腾的汤圆上来了,蘸上香喷喷的芝麻酱,满口芝麻香与糯米香在甜味之间缠绕。这样的芝麻酱碟和味道在别的地方找不到。
沿着青华路往里走,没多远就是杜甫草堂的北大门。门外是公路和喧嚣的车水马龙,门内是诗人深居简出的园野生活。与草堂相邻的是浣花溪公园,小半天的时间游览完便到了中午。草堂对面有一堆川菜馆,大家常去的有陈麻婆川菜馆、锅锅香,还有小吃龙抄手。
据说,陈麻婆的品牌始创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成都北郊万福桥,那时的名字叫做陈兴盛饭铺,为万福桥上的挑夫们加工豆腐,时间长了便有了一套独特的烹制方法,更有人因陈氏脸上的麻痕而戏称其豆腐为麻婆豆腐,两者随后都名扬四方。有诗如此称赞:“麻婆陈氏尚传名,豆腐烘来味最精。万福桥边帘影动,合沽春酒醉先生。”陈麻婆川菜馆是名副其实的“中华老字号”。位于杜甫草堂青华路的分店装修以红色为主色调,古朴典雅,与周围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麻婆豆腐是它的招牌菜,更是川菜中的一绝,豆腐色泽红亮,肉酱酥香,花椒麻爽,青青的蒜苗点缀其间,吃起来麻、辣、香、嫩,形整而入口即化。除了麻婆豆腐外,店内其他的川菜如夫妻肺片、蒸牛肉口味也不错。
麻婆豆腐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道大众的家常菜,但由于陈麻婆声名远扬,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他们的热忱像是一场对川菜招牌的朝圣,但如果你不想这么正襟危坐地吃一席隆重的中餐,那么可以到浣花北路的龙抄手,品尝各种小吃。
抄手跟馄饨、云吞有什么区别呢?关于龙抄手名字的由来,有人作赋:“抄手、馄饨、云吞,民间风味小吃。面包荤馅,皮角相交,酷似菱角,又似元宝,更似人形,取暖交手。北称馄饨,南言云吞,川人钟情,俗称抄手……昔日浓花议事,抄手面食为业,谐龙为姓得号。”抄手是随处可见的,大餐馆也好,小店子也好,每周要吃上好几次,可谓“蜀珍”。抄手的制作,对面皮要求很高,要求面皮很薄,能够照影,馅要饱满,汤宽味鲜。其店内有龙抄手、红油抄手、怪味抄手等口味,吃起来“原汤鲜、红油香、酸辣爽、海味浓”。龙抄手是店内的招牌小吃,除此之外,还有酸辣粉、银耳汤、绿豆汤、水饺、汤圆、凉粉、蛋烘糕等,可以说龙抄手是一个成都小吃的汇集地,亲朋好友围坐一桌,每样来点,一次将所有小吃尝个遍,很是过瘾。
在小吃店大快朵颐之后,可以逛逛对面的四川博物馆,以及相邻的青羊宫,之后来到琴台路。关于琴台路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以后,来到这里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淡妆素面,亲自站在土台上卖酒,司马相如则一身店小二的装扮,忙里忙外,不再作赋抚琴,“琴台”由此而来。琴台路是一条商业古街,这里最多的是珠宝店和餐饮店。对于外地人来说,不吃一顿火锅,不算来过成都。
正所谓“食肉不如食鱼,食鱼贵食鱼头”,琴台路上的“谭鱼头”算是比较有特色的。精选花鲢鱼头,肉多刺少。其辣椒的选料有别于朝天椒,香而不辣,使得怕辣的人不怕辣。最有特色的是谭式手磨豆腐,精选黑豆和黑芝麻磨成;还有油卤鸭舌、谭式老坛泡菜、手打四宝丸等都是这里的招牌。有时候在这里吃晚饭,会看见旅行社组织着黑压压一群游客来这里吃火锅,可见其生意之兴隆。
一顿酣畅淋漓的火锅后,漫步在琴台路,夜景很美,古街灯火通明。这时中华梨园正上演着川剧,“有琴鼓乐者,咿呀和之,有手足蹈者,翩然舞之”。此时,对于川剧发烧友来说,喝茶、看戏、掏耳朵是一大乐事。然而,虽身为成都人,也极其喜欢成都的美食,对川剧却不大感兴趣,相反的,约上三五好友到附近的芳邻街找一家酒吧,痛快玩一场才是正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