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院校创新型人才成长机制的建设与探索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h91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宗旨与目的。中央财经大学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核心,在“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先导、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创新品格和创新精神为主旨”的理念指导下,整合校内外创新教育资源,着力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机制,搭建了创新教育教学、创新教育实践等相互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参与并举办了各类学术竞赛活动,营造出浓郁的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从而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兴趣,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崇尚创新、追求真理的创新品格。
  
  一、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动力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创造意识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交叉渗透中产生。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应通过多种途径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专业问题、社会问题、前沿问题”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过窄的问题,造成学生创新兴趣、创新动力、创新意识不足,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的相悖。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为此,学校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设置学科专业导读课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法,适应大学学习的新特点,学校针对刚入校的新生对学科专业和大学学习方法了解不够等问题,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要求各专业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相关学科专业的入门导读课程,重点介绍学科专业的知识架构、学习方法、研究方法及前沿问题,使学生一入学就尽快进入科学的大门,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其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2.举办“新视野与健康成才”专题系列讲座
  学校注重将创新型人才成长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在教学计划中面向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具有创新教育特色的课程,邀请权威人士用4课时~6课时介绍学科发展最新成果,把教师课堂讲授和专家讲座有机结合,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社会发展或学术前沿的问题。学校于2003年起,开设了“新视野与健康成才”专题系列课程讲座43门,有5,489名本科生参加,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
  学校积极引导大学一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科研创新活动。2006年,学校开设了面向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模拟投资银行”。全校38个专业,每学期有近500名本科生选修该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同专业的学生自由组成团队,自选课题,合作开展研究。在9周时间内,每个团队完成了1篇研究报告。通过项目研究,涌现出大批优秀科研成果,学生的学术兴趣、科研意识逐渐增强。
  
  二、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运行机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人借助已有知识和工具,通过运用自身的逻辑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和想象力等进行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进而改善自己与外在环境的应变能力。大学二年级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时期,学校着重打造了4个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1.进行教学创新,开设创业先锋班,成立“创业咖啡”和“KAB”大学生创业俱乐部
  为了适应新的教育与就业环境,学校积极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工作:组织教师成立创业教育课题小组;面向全校开设“创业学”课程;创办“创业先锋班”;成立“创业咖啡”和“KAB”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对有创业潜质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创业先锋班”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组织、教学效果考核、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创新,采用辅修专业的方式进行创新教育实验。参加此班的学生从全校38个专业的大二学生中挑选出来,通过创业课程教育、创业方案设计(毕业设计)等创业素质的系统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
  2.创新教育科研项目平台
  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项目是培养其求实、创新和协作精神,实现“主动学习”的有益方式,是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理想途径。为此,学校制定了《关于推进本科生创新教育的决定》、《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成立了本科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创新基金;搭建了创新教育科研项目平台,目前已形成3种有效模式:
  一是课题参与模式。以优秀教师主持的课题为纽带,吸纳相关专业、年级的学生参加,成立若干科研小组,协助教师完成力所能及的科研任务,在名师指导下锻炼和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学校鼓励教师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指导学生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使一批名教授活跃在教学实践的第一线。如我国著名保险业专家郝演苏教授和4位本科生申报的课题“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及医疗费用负担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2007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资助。我国著名青年金融专家李建军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地下金融规模与宏观经济影响的测度方法研究”,吸收了199名本科生参与调研,收集案例17个,提交调研报告76篇,发表论文报告两篇,有17位学生直接参加了最终成果《中国非正规金融调查》书稿的写作。高层次科研项目的参与经历,拓展了本科生的学术视野,使本科生学术研究水平得到迅速提升。
  二是立项资助模式。目前,学校已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学校和学院4个层次的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申报立项工作。2003年以来,学校共投入近200万元对612个本科生科研创新项目进行立项资助并对优秀项目进行奖励,吸引了3,938名学生参加,占全校本科生的35%左右,极大地调动了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热情,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是自主调研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形成调研成果。每年寒暑假期间,学校都划拨5万元经费组织学生组成社会实践团队分赴全国各地,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包括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等专题在内的社会调研活动。3年来,共有36个团队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校也连年荣获“首都高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创新教育讲座平台
  讲座平台能有效地整合社会教学资源和校内资源,形成相互呼应、各有侧重的潜在人才培养体系,在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塑造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创新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创新教育讲座平台由不同类型的讲座、论坛、国内外学术会议构成,主题涵盖学术理论、国家政策、社会热点、人文艺术等多个领域。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讲座形式:
  一是举办“诺贝尔奖获得者讲座”、“教授论坛”、“学术名家讲座”。主要目的是用科学精神激励学生成长,让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最新学术发展前沿,夯实理论基础,开阔学术视野,感受大师名家的独特气质和风采。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罗伯特·恩格尔、埃里克·马斯金,经济学家茅于轼、郎咸平等先后来学校演讲,引导学生走进学术殿堂。
  二是举办“部长论坛”、“国情大讲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国情与国家宏观政策发展走势,提高政策水平,增强学生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的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国家统计局原局长谢伏瞻等先后做客学校,就时事热点、国情国策、管理理念等内容表达观点,他们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的学术观点和求真求实的品格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三是举办“企业家论坛”、“华尔街总裁论坛”。主要通过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畅谈人生感悟,分享创业、奋斗和成功的宝贵经验,让学生更加切身地感受到企业和市场具体运行的现状与内在规律,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众多的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与论坛,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开阔了学术视野,激发了学习与探索的兴趣。
  4.学术竞赛、交流平台
  作为实现创新型教育的有效载体,学校已经形成了以“挑战杯”学生科技作品展为龙头,“中央财经大学——哈佛商业评论案例大赛”、“模拟股市投资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海问杯”论文大赛和“德勤杯”论文大赛等为主体的课外科技赛事体系,覆盖了全校主要学科群。每届论文大赛都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参赛,论文质量也不断提高。如我校会计学院8名本科生撰写的4篇学术论文,分别入选2006年和2007年中国会计学年会,其中,陈玥同学还在大会上进行主题演讲,这是中国会计学会学术年会有史以来首次有本科生进行主题演讲;经济学院本科生王喆同学的论文入选第7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并应邀参加大会;保险学院2004级本科生李若瑾同学撰写的论文入选2007年度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风险管理与保险年会并应邀参加会议,成为首位参加该会议的本科生。
  
  三、构建创新型人才成长激励机制,提升学生的创新人格和价值
  
  人文社会科学创新成果的价值,往往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予以评判和检验,如何评价人文社科类高校学生的创新成果并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2003年,学校建立了本科生实践创新学分奖励制度,根据学生学术实践活动和科研成果、论文的获奖类别和级别,给予不同的奖励学分,学分计入学生的任选课总学分,列入成绩单。5年来,共有100余人次获得131个本科生创新学分。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推荐创新、创业成果参与“挑战杯”等各类学术科研竞赛和专业学术年会,以解决创新成果的价值评价和转化问题。另外,学校在每年10月份举办本科生学术节和研究生学术节,评选“榜样中财——学术创新”人物和“学术创新十星”人物评选活动,成为学生展示学术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舞台。上述活动,给校园营造了崇尚创新、参与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树立正确的创新价值观起到了良好作用。
  综上所述,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既要遵循创新活动的一般规律,又要集中各种创新资源,统筹各个教学环节,通过理念培育创新意识,用制度扶持、激励创新动力,从而促进创新思维,形成创新能力,最终提升、完善创新人格,形成合力,产生集聚效应。■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教务处)
  [责任编辑:张 雯]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面对整个社会提出的主流价值观,为了符合学科教学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学科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我校在借鉴中外教育理论和总结自身课堂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要求,建构了“一主二能”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独立操作性和有机统一性的最佳契合,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也为学科德育渗透和社会主义核心
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认为华南前汛期降水峰值所在月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前汛期总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前汛期降水异常存在多尺度振荡.前汛期降水偏多年、偏少年的同期
作为一所典型的具有行业背景、特色鲜明的研究型高校,北京交通大学至今已走过了112年的办学历程.在2000年由铁道部划归教育部管理后,学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上经过反复研讨
育人的主渠道是课堂,但是长久以来,德育、教学工作割裂,学校育人重任经常是德育干部一对几百甚至一对几千,以活动方式呈现。作为德育重要力量的班主任和各学科教师往往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被降低了德育要求,再加上部分学校领导、教师没有正确理解教育教学辩证统一的关系,重教学、轻德育,导致育人主渠道“课堂育德”多停留在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为主要途径的水平上,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刻板地说教,难以触及学生心灵,流于形
中国商业电影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失衡有很多表现形式,其中以高票房低口碑电影的大量存在和中成本电影质量和数量的下降最具代表性.rn一、高票房低口碑电影的大量存在rn观众
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学科建设的水平是衡量一所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我国重点行业性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曾为各个行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我国大多数重点行业性大学都定位为研究型大学,但这些大学的学科优势各有特色,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具体模式也不尽相同。如何科学规划和加强学科建设,是我国重点行业性大学发展战略中必须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研究中,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
期刊
提高高中美术教学质量是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美术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水平,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助力于高中美术教学.本文对如何将情感教
随着上世纪90年代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质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教育部2001年出台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3年又发出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高校课程建设,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在此背景下,2006年“微观经济学”被确定为北京联合大学的校级精品课程,主要是由于该课程涉及学生的范围比较广泛
数学公共基础课是理工科类院校各专业最重要的公共课程之一,而且在各个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各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以北京物资学院为例,由于学校目前拥有理、工、管理、经济等多个学科专业,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对数学公共基础课内容的要求不一样,各个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数学考试大纲也有较大差别。在这种情况下,若按照以前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