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29-019
(一)背景分析
教材在编写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几篇文本组合成单元的,但是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忽略了单元内各文本之间的联系,采用传统的单篇讲授,造成学生思维片面,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其实,抓住各文本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可以形成单元知识链条和体系,丰富文本的内涵,拓宽延伸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意识。
(二)案例描述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三篇文言文的内容,提炼思想情感上的核心主题。
2.在提炼核心主题的基础上,在几篇课文之间架构起思维联系。
3.设计行文思维导图,进行整篇作文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古文。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疏通文意,会读会背上,就成了《师说》中所说的只“习其句读”而小学大遗的人了。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文章的精神内涵,感受文章的深厚思想,同时迁移运用,将阅读的感受诉诸文字。我们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碰撞而生的火花,才是经典永流传的奥秘。
二、温故知新,提炼主题。
1.思考:请大家回顾三篇课文的主题,大家有什么发现?
明确:这三篇文题材不同,体裁各异,语言风格上《兰亭集序》玄妙深幽,《赤壁赋》洒脱放达,《游褒禅山记》明晰严谨。但是主题上有相同之处,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死的独特见解,也映射出几位大家的处世之道和人生态度。
2.思考:请同学们说说,他们在文中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王羲之在文中表达了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的反对,他认为生和死都是大事,不应该将二者等同;苏轼在文中阐述了“物与我皆无尽”的生命哲学;王安石在文中论述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面对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多变,王羲之指斥消极遁世的思想,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有为,苏轼突破人生须臾的狭隘,他的人生态度是豁达乐观,王安石高举立志恒心的旗帜,他的人生态度是奋斗进取。
三、整合信息,构建思维
1.思考:既然都在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它们之间可以构建起怎样的联系呢?
明确:生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王羲之对此发出“岂不痛哉”的悲叹,即是什么;既然无法逃避,与其“哀吾生”“羡长江”,不如“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尤其是当人陷入困境时,不应该悲观消极,要看淡得失,顺其自然,享受生活,即怎么做;如果能够有所作为,就要树立远大志向,持之以恒的奋斗,即便失败但不留遗憾,即怎么做。总之,人生一世,总应该积极以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生命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2.思考:我们提炼了观点,构建了思路,但是还缺少论据。同学们能联系到哪些材料呢?
学生答:李白——赐金放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被重用又如何,与其消极悲观,不如“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山水。虽从朝廷大官降为一方太守,但依然积极为政,“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他的乐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只要还在官任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还有韩愈、柳宗元等等
师补充:季羡林在《八十述怀》中写:“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国家、对别人有益的事。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耄耋之年的季老尚且惜时而积极有为,更何况我们呢?
2.思考:我们提炼了观点,构建了思路,但是还缺少论据。同学们能联系到哪些材料呢?
明确:李白——赐金放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被重用又如何,与其消极悲观,不如“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山水。虽从朝廷大官降为一方太守,但依然积极为政,“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他的乐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只要还在官任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还有韩愈、柳宗元等等
季羡林在《八十述怀》中写:“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国家、对别人有益的事。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耄耋之年的季老尚且惜时而积极有为,更何况我们呢?
3.思考:当然,除了这样的思路和主题,大家是否可以有其他的思考角度?
明确:得与失;志、力和物的关系等等
五、整篇作文练习。
(三)课后反思
本单元选编了《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古文。这三篇文章题材不同,体裁各异,语言风格上《兰亭集序》玄妙深幽,《赤壁赋》洒脱放达,《游褒禅山记》明晰严谨。但是主题上有相通之处,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死的独特见解,也映射出几位大家的处世之道。
王羲之在文中表达了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的反对,他认为生和死都是大事,不应该将二者等同;苏轼在文中阐述了“物与我皆无尽”的生命哲学;王安石在文中论述了“志”“力”“物”三者的關系。面对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多变,王羲之指斥消极遁世的思想,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有为,苏轼突破人生须臾的狭隘,他的人生态度是豁达乐观,王安石高举立志恒心的旗帜,他的人生态度是奋斗进取。整合以上信息,我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各抒己见,大多都认为面对多变人生,应该积极有为。
在此基础上,我帮学生在三篇课文的主题之间建立联系,梳理思路,并完成习作结构的安排。比如,生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所以王羲之发出“岂不痛哉”的悲叹,即是什么;既然无法逃避,与其“哀吾生”“羡长江”,不如“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尤其是当人陷入困境时,不应该悲观消极,要看淡得失,顺其自然,享受生活,即怎么做;如果能够有所作为,就要树立远大志向,持之以恒的奋斗,“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在人生之路上保持奋斗的决心,即便失败但不留遗憾,即怎么做。总之,人生一世,总应该积极以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生命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这样设计,第一、可以让学生对生死观这一哲理有更深的理解,第二,可以让学生学会对几个文本进行串联思考,提升思维能力;第三、通过串联思考,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安排思路,培养学生写作的结构意识。
(一)背景分析
教材在编写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几篇文本组合成单元的,但是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忽略了单元内各文本之间的联系,采用传统的单篇讲授,造成学生思维片面,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其实,抓住各文本之间的共性和互补性,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可以形成单元知识链条和体系,丰富文本的内涵,拓宽延伸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意识。
(二)案例描述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三篇文言文的内容,提炼思想情感上的核心主题。
2.在提炼核心主题的基础上,在几篇课文之间架构起思维联系。
3.设计行文思维导图,进行整篇作文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古文。但是,如果我们只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疏通文意,会读会背上,就成了《师说》中所说的只“习其句读”而小学大遗的人了。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文章的精神内涵,感受文章的深厚思想,同时迁移运用,将阅读的感受诉诸文字。我们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碰撞而生的火花,才是经典永流传的奥秘。
二、温故知新,提炼主题。
1.思考:请大家回顾三篇课文的主题,大家有什么发现?
明确:这三篇文题材不同,体裁各异,语言风格上《兰亭集序》玄妙深幽,《赤壁赋》洒脱放达,《游褒禅山记》明晰严谨。但是主题上有相同之处,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死的独特见解,也映射出几位大家的处世之道和人生态度。
2.思考:请同学们说说,他们在文中各自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王羲之在文中表达了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的反对,他认为生和死都是大事,不应该将二者等同;苏轼在文中阐述了“物与我皆无尽”的生命哲学;王安石在文中论述了“志”“力”“物”三者的关系。面对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多变,王羲之指斥消极遁世的思想,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有为,苏轼突破人生须臾的狭隘,他的人生态度是豁达乐观,王安石高举立志恒心的旗帜,他的人生态度是奋斗进取。
三、整合信息,构建思维
1.思考:既然都在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它们之间可以构建起怎样的联系呢?
明确:生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王羲之对此发出“岂不痛哉”的悲叹,即是什么;既然无法逃避,与其“哀吾生”“羡长江”,不如“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尤其是当人陷入困境时,不应该悲观消极,要看淡得失,顺其自然,享受生活,即怎么做;如果能够有所作为,就要树立远大志向,持之以恒的奋斗,即便失败但不留遗憾,即怎么做。总之,人生一世,总应该积极以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生命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2.思考:我们提炼了观点,构建了思路,但是还缺少论据。同学们能联系到哪些材料呢?
学生答:李白——赐金放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被重用又如何,与其消极悲观,不如“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山水。虽从朝廷大官降为一方太守,但依然积极为政,“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他的乐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只要还在官任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还有韩愈、柳宗元等等
师补充:季羡林在《八十述怀》中写:“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国家、对别人有益的事。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耄耋之年的季老尚且惜时而积极有为,更何况我们呢?
2.思考:我们提炼了观点,构建了思路,但是还缺少论据。同学们能联系到哪些材料呢?
明确:李白——赐金放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不被重用又如何,与其消极悲观,不如“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山水。虽从朝廷大官降为一方太守,但依然积极为政,“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他的乐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只要还在官任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还有韩愈、柳宗元等等
季羡林在《八十述怀》中写:“我现在就是抱着这种精神,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做一些对国家、对别人有益的事。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耄耋之年的季老尚且惜时而积极有为,更何况我们呢?
3.思考:当然,除了这样的思路和主题,大家是否可以有其他的思考角度?
明确:得与失;志、力和物的关系等等
五、整篇作文练习。
(三)课后反思
本单元选编了《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古文。这三篇文章题材不同,体裁各异,语言风格上《兰亭集序》玄妙深幽,《赤壁赋》洒脱放达,《游褒禅山记》明晰严谨。但是主题上有相通之处,都体现了作者对生死的独特见解,也映射出几位大家的处世之道。
王羲之在文中表达了对“一死生”“齐彭殇”的思想的反对,他认为生和死都是大事,不应该将二者等同;苏轼在文中阐述了“物与我皆无尽”的生命哲学;王安石在文中论述了“志”“力”“物”三者的關系。面对生命的无常和世事的多变,王羲之指斥消极遁世的思想,他的人生态度是积极有为,苏轼突破人生须臾的狭隘,他的人生态度是豁达乐观,王安石高举立志恒心的旗帜,他的人生态度是奋斗进取。整合以上信息,我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各抒己见,大多都认为面对多变人生,应该积极有为。
在此基础上,我帮学生在三篇课文的主题之间建立联系,梳理思路,并完成习作结构的安排。比如,生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问题,所以王羲之发出“岂不痛哉”的悲叹,即是什么;既然无法逃避,与其“哀吾生”“羡长江”,不如“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尤其是当人陷入困境时,不应该悲观消极,要看淡得失,顺其自然,享受生活,即怎么做;如果能够有所作为,就要树立远大志向,持之以恒的奋斗,“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在人生之路上保持奋斗的决心,即便失败但不留遗憾,即怎么做。总之,人生一世,总应该积极以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生命在奋斗中绽放光彩。
这样设计,第一、可以让学生对生死观这一哲理有更深的理解,第二,可以让学生学会对几个文本进行串联思考,提升思维能力;第三、通过串联思考,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安排思路,培养学生写作的结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