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生物学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关键,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交流以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完成?营造和谐的氛围,创设新颖的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来自教学实践中的可能选项。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课堂交流 有效性
课堂交流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通过课堂上时刻发生的行为和互动所进行的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的活动。课堂上只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活跃起来了,课堂的气氛也就被激活了,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也才能够实现。反之,没有有效的交流,课堂就会使人感觉沉闷,缺乏生机。可见,交流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有针对性地组织起有效的交流,让师生、生生真正地互动起来。那么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呢?
一、营造交流的和谐氛围
课堂应该给人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记忆牢固。反之,在被动、紧张、低落、受压抑、遭冷遇时则思想阻塞、操作迟缓,更无创造性可言。有对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的课堂交流障碍调查,发现学生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课堂交流不畅:害怕出错占42%,怕教师批评占30%,怕同学笑话占24%。可见,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活化课堂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很简单,我们不妨试一试:让甜美的微笑装点你的面容;用亲切的话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把一颗真诚的心带进我们的课堂。如果你这样去做了,我想我们的课堂将不再沉默。
二、创设引发交流的问题情境
生物学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结合学科优势,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是课堂互动的良好开端。例如:利用“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画面导入“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利用水果蔬菜保鲜小窍门导入“细胞的呼吸”等等。
强调教学情境创设,不仅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素质的优化发展。运用视屏图片,FLASH动画等声情并茂的媒体资源导入,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小常识,不仅增强问题的现场感和直觉性,还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提出有交流价值的问题
课堂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地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思考性。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其中问题的设置上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问题要新、奇
如果在平淡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新颖奇特的问题,就会马上引起学生交流的兴趣,课堂交流就会活跃起来。
2.问题要恰到好处
每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教师都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抓耳挠腮,说明问题难度太大或教师未表达清楚,则要恰当的给一些提示或者灵活的补充一些辅助问题进行过渡;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不以为然或者不需要认真思考就纷纷举手,甚至脱口而出,说明问题太简单,也要迅速进行调整,添加一定的难度。
3.问题要有层次
问题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有序交流,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始终在接二连三的问题中得到提升,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交流不会出现断层、冷场。
四、围绕目的 有效交流
交流是信息相互流动的过程,无论是发送信息或者是获取信息,都是有目的的交流活动,正如我们的每一堂课都有预设的教学目标一样。课堂上必须避免那种漫无目的、东拉西扯的“交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交流方向。只有朝着预设的目标、围绕主题,才能形成交流的有效性,学生的交流能力也才能不断发展提高。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这一节内容时,问题探讨说的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但是如果学生太兴奋,只围绕电影情节展开讨论,就会偏离主题,影响教学过程,偏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另外,为了提高交流的有效性,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弱化学生主动探究的地位
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问题数量过多过密,挤占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二是教师提问重预设轻生成,教师急于要正确答案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生成问题,而使答案统一化。
2.避免教师指导力度不足
上课时过于尊重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力度不足。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虽然参与了合作交流的活动,但获得的体验不深刻。
3.避免交流形式化
对学习交流的内容不做具体分析,笼统地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贴标签式用于所有内容,使交流形式与内容之间失去联系,使课堂交流走向形式主义。
总之, 有效的课堂交流是激活课堂机制,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合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可靠保障,只要我们能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学生就一定会真正喜欢上我们的课,科学探究活动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不断得到发展提高。
(作者单位:233500安徽省蒙城县第一中学)
【关键词】生物学教学 课堂交流 有效性
课堂交流是师生面对面的交流,是通过课堂上时刻发生的行为和互动所进行的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的活动。课堂上只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活跃起来了,课堂的气氛也就被激活了,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也才能够实现。反之,没有有效的交流,课堂就会使人感觉沉闷,缺乏生机。可见,交流在我们的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有针对性地组织起有效的交流,让师生、生生真正地互动起来。那么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呢?
一、营造交流的和谐氛围
课堂应该给人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下,人的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记忆牢固。反之,在被动、紧张、低落、受压抑、遭冷遇时则思想阻塞、操作迟缓,更无创造性可言。有对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的课堂交流障碍调查,发现学生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课堂交流不畅:害怕出错占42%,怕教师批评占30%,怕同学笑话占24%。可见,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活化课堂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实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很简单,我们不妨试一试:让甜美的微笑装点你的面容;用亲切的话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把一颗真诚的心带进我们的课堂。如果你这样去做了,我想我们的课堂将不再沉默。
二、创设引发交流的问题情境
生物学教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结合学科优势,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是课堂互动的良好开端。例如:利用“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画面导入“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利用水果蔬菜保鲜小窍门导入“细胞的呼吸”等等。
强调教学情境创设,不仅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而且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学生素质的优化发展。运用视屏图片,FLASH动画等声情并茂的媒体资源导入,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小常识,不仅增强问题的现场感和直觉性,还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三、提出有交流价值的问题
课堂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地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思考性。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其中问题的设置上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问题要新、奇
如果在平淡中突然出现了一个新颖奇特的问题,就会马上引起学生交流的兴趣,课堂交流就会活跃起来。
2.问题要恰到好处
每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教师都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对所提的问题感到无从下手,抓耳挠腮,说明问题难度太大或教师未表达清楚,则要恰当的给一些提示或者灵活的补充一些辅助问题进行过渡;如果学生对所提问题不以为然或者不需要认真思考就纷纷举手,甚至脱口而出,说明问题太简单,也要迅速进行调整,添加一定的难度。
3.问题要有层次
问题能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有序交流,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始终在接二连三的问题中得到提升,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课堂交流不会出现断层、冷场。
四、围绕目的 有效交流
交流是信息相互流动的过程,无论是发送信息或者是获取信息,都是有目的的交流活动,正如我们的每一堂课都有预设的教学目标一样。课堂上必须避免那种漫无目的、东拉西扯的“交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的交流方向。只有朝着预设的目标、围绕主题,才能形成交流的有效性,学生的交流能力也才能不断发展提高。如在“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这一节内容时,问题探讨说的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但是如果学生太兴奋,只围绕电影情节展开讨论,就会偏离主题,影响教学过程,偏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另外,为了提高交流的有效性,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弱化学生主动探究的地位
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问题数量过多过密,挤占了学生的思考空间。二是教师提问重预设轻生成,教师急于要正确答案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生成问题,而使答案统一化。
2.避免教师指导力度不足
上课时过于尊重学生自主,教师指导力度不足。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课堂秩序混乱。学生虽然参与了合作交流的活动,但获得的体验不深刻。
3.避免交流形式化
对学习交流的内容不做具体分析,笼统地将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贴标签式用于所有内容,使交流形式与内容之间失去联系,使课堂交流走向形式主义。
总之, 有效的课堂交流是激活课堂机制,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合作、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可靠保障,只要我们能想方设法激活学生思维,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学生就一定会真正喜欢上我们的课,科学探究活动就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学生的科学素养就能不断得到发展提高。
(作者单位:233500安徽省蒙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