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

来源 :高等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sxyx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首先从理性上追问制序的内在逻辑,源溯中外大学制序的历史,然后提出整体多元生发及其互动和谐的构想,阐释多中心自主治理之道,最后分析多中心大学制序的型构与演进路径,展望多中心大学制序的未来发展,剖解多中心大学制序中和而不同的大学制度的系统分层,
其他文献
对于一个国家而育,如何根据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区域发展特征综合考虑本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分布,对于形成合理的高等教育空间分布格局,有效地发挥高等教育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价值一功能一结构”的逻辑,本文的分析从高等教育的价值入手,认为高等教育的知识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本身是相互融合的,
2009年底,教育部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意向,引发了学术界内外的热烈讨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该如何应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以什么为起点,步骤有哪些?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困境,在高等教育系统中占绝大多数的大众型高校该如何调整其战略取向才能摆脱困境,求得发展?在适应社会需求上,我国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应如何改革?在社会需求中个人需求应占据何种位置,如何考虑个人需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导向作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本组文
我国的高考政策是影响千家万户的一项公共教育政策。近年来。社会各界对高考政策公平性争议的实质是利益之争。由于以往对高考政策分析的技术路径的限制,使得如何合理界定高考政策中各个主体之间的深层关系成为一个刚刚破题而又尚未形成一致性结论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背离大学本质、使命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规律的倾向,这些倾向的本质是"非教育性"的,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上的功利化、发展战略上的扩张化、发展目标上的趋同化、学校管理上的行政化、大学文化上的庸俗化和师生关系的疏离化。这些非教育性倾向的产生既源于时代给定的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也有高等教育自身的原因,它已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200多年前,西周周太王长子泰伯偕二弟仲雍托辞采药,夜奔江南,这就是“梅里”,勾吴之国由此发端,代代相传。太湖之滨受泰伯谦让、开拓精神之导化,渐成衣冠礼乐之邦。
中国高等教育在近代的转型,尽管在过程和目标上都指向以西方高等教育为蓝本的现代高等教育,但首先是以传统高等教育的改造与承袭为基础和前提的,而非完全移植的结果。论文第二章考察的是近代高等教育转型的思想背景,一是传统思想界孕育的接洽近代教育体制的因素,二是近代知识分子在中西高等教育思想融通上所作的努力。
本论文是关于日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考察通识教育课程在日本大学开展的情况及其经验。首先从日本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人手,用历史的视角,考察通识教育课程在日本的引进、本土化以及发展全流程;同时考察各历史阶段国家政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及教育制度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化,作为其典型表征的跨国高等教育是全球化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选择。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正日益成为全球富有发展前景的巨大跨国高等教育市场,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本论文以期对跨国高等教育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可能的支撑,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对109所"211"大学校训内容所作的分析表明,这些大学校训存在如下价值取向:主客关系间突出主体、追求自强,个群关系间律己爱群、服务社会,德学关系间德学兼修、以德驭学,出入世观上实事求是、创新未来。这些取向具有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彰显德才兼备人才观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存在特色少、雷同多等问题。在推进"211"大学校训文化建设时,一方面在吸收中国重点大学校训优秀价值观传统的同时,还要吸收西方著名大学校训文化价值观的精髓;另一方面,在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前提下,重视科学,在共性与个性并举中突出个性,在规范与自
学科的发展绝对不是该学科现有系统内部的单一生长,它需要突破原有的知识边界与学科壁垒,借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排除学科发展的自我束缚,不断催生学科新的增长点。迈向开放时代的高等教育更需要多学科研究方法的进入、交融与转换。多学科研究方法并非高等教育研究的“独特”,它主要体现为一种研究方式。中国语境下的问题意识仍是学科研究的源泉,超越学科情结的高等教育研究能更清晰地反思与改良理论体系,进而在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背景与视野下彰显高等教育研究的价值与方向,推动高等教育的原创研究和深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