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诚信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人生转折时期的中学阶段的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尝试从法理的角度介入,拓展中学生诚信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深入剖析中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对学校诚信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践上的帮助。
【关键词】诚信教育;中学生;契约论;人格修养;周边生态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因子,同时也是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商君书·靳令》提出“八风”,即诚信、礼乐、修善、孝悌、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其中将诚信放在首位。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多年的儒学则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的“五德”。诚信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虽历经沧桑而薪火相传。法国著名学者蒙田曾经指出:“道德最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部分是诚信。”诚信制约着其他一切道德观念,没有诚信的道德是不真实的,或者不是真正的道德。
处在人生转折的重要阶段的中学生,担负着发展未来社会的使命,是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希望。中学生诚信教育的优劣,决定着其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决定着他能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合格的人。因此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是道德的需求,更是现实的需求。
一、中学生诚信缺失的法理原因探究
当下中国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法制尚未健全,整个社会的诚信面临严重危机,失信行为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利益取代了道德,诚信让位于金钱,诚信危机已经严重冲击了社会道德的底线。在急功近利思想盛行的社会大背景下,成长中的学生也受其影响。一方面,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下滑,学术剽窃、伪造文凭的事件屡见不鲜,对学校风气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再加上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致使部分中学生不惜铤而走险,误入歧途。
对于中学生诚信缺失这一社会问题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为现象而现象的浅层。笔者尝试以“契约论”的观点,揭开中学生乃至于整个社会失信现象背后的秘密。
“契约论”的观点认为:契约的订立意味着当事人必须对“合意”负责,要保证合作行为的顺利进行,各方当事人之间要有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并且相互信任。这种准则的形式或基本精神就是诚信。
对于契约双方而言,践履契约本身就是一种体现诚信的活动,对契约的履行表明当事人对契约所规定的活动的认可和允诺,是对各方当事人意志的尊重,是对当事人内在体悟与觉醒的唤起,体现了当事人的诚信。契约履行的效果则取决于当事人诚信品质的高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履约的随意性,因为履行契约对契约的任何一方而言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约束。
由此可见,作为现代社会道德标准的诚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一种脱胎于契约的意识形态,并随着契约关系的普遍化而超脱社会意识的范畴,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诚信作为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规范,是契约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品质。脱离了契约,诚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离开了诚信,契约关系就无法维持,并由此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二、中学生诚信缺失的解决方案探究
从“契约论”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诚信的建立细分为两个层面:内求的诚信与外求的诚信。内求的诚信表现为主动履约,即自我诚信的保持;外求的诚信表现为对方履约,即周边生态的诚信。对于中学生而言,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塑造诚信人格,从内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讲求诚信的人;另一方面要优化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乃至于家庭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用社会正能量影响人、塑造人、完善人。
1.加强诚信教育,塑造诚信人格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该阶段诚信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其诚信人格塑造的成败,以及将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水平高低和质量好坏。因此,学校必须抓住中学生阶段这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塑造中学生诚信的人格,为他们筑牢诚信人格防线,抵制社会转型期不良文化意识与观念的侵蚀,以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塑造学生的诚信人格,必须发挥教育的力量。首先,学校必须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理念,明确诚信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用积极正面的社会能量洗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将诚信的种子深埋心底,自发成为诚信的人;其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教育过程中要摆脱自身的城府与世故,不对子女灌输拜金、享乐、厚黑等负面思想;最后,政府要积极发挥社会引导的作用,以舆论的力量对学生施加影响,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塑造诚信人格。
2.优化周边生态,建立诚信氛围
社会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持久深远的,这种影响一旦形成,将伴随人的一生。中学生处在心智发展尚未定型的特殊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西汉经学家刘向说:“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如果一名教师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甚至违反《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他的学生很可能上行下效,失去诚信。由此可见,周边生态对于中学生诚信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周边生态首先体现在学校的生态,学校不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而且要营造一种诚信的生态氛围,这种氛围包括诚信的学术氛围、诚信的科研氛围等,学校教师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做好表率。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学生。教师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一定能带领出一批具有诚信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家庭对学生诚信的养成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曾子杀猪的故事是中国流传很广的一个民间故事,曾子的行为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不通世故,但是却在家庭的建设方面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
家庭除了正面的垂范之外,还包含其他的内涵,例如:有些学生因为害怕成绩不好招致父母责备而选择作弊、谎报分数等行为,这种案例提醒家长,要营造一种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张弛有度才有利于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而诚信就蕴藏在这种健康快乐之中。
三、结语
诚信教育不是孤立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整体性、融合性和渗透性。它的实施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相协同、整合。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人格修养与周边生态两个大的方向,处理好表里之间的关系,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从而完善中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诚信体制。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清诚信教育在实践中的艰巨性,中学生诚信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通过长时间、多角度、全方位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左娜.中學生诚信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合肥:科教文汇,2013(02).
[2]苏洁,傅建明.“契约式”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理性探讨[J].广州:教育导刊,2014(12).
[3]强昌文.契约伦理与权力[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4]梅秋华.诚信在召唤——对中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些思考[J].沈阳: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3(07).
[5]王淑珍.如何面对中学生诚信的缺失[J].合肥:科教文汇,2009(09).
【关键词】诚信教育;中学生;契约论;人格修养;周边生态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因子,同时也是中国人立身处世之本。《商君书·靳令》提出“八风”,即诚信、礼乐、修善、孝悌、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其中将诚信放在首位。统治中国思想界两千多年的儒学则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立人的“五德”。诚信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虽历经沧桑而薪火相传。法国著名学者蒙田曾经指出:“道德最首要的和最基本的部分是诚信。”诚信制约着其他一切道德观念,没有诚信的道德是不真实的,或者不是真正的道德。
处在人生转折的重要阶段的中学生,担负着发展未来社会的使命,是民族的未来与国家的希望。中学生诚信教育的优劣,决定着其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决定着他能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合格的人。因此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是道德的需求,更是现实的需求。
一、中学生诚信缺失的法理原因探究
当下中国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法制尚未健全,整个社会的诚信面临严重危机,失信行为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利益取代了道德,诚信让位于金钱,诚信危机已经严重冲击了社会道德的底线。在急功近利思想盛行的社会大背景下,成长中的学生也受其影响。一方面,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下滑,学术剽窃、伪造文凭的事件屡见不鲜,对学校风气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只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再加上家庭诚信教育的缺失,致使部分中学生不惜铤而走险,误入歧途。
对于中学生诚信缺失这一社会问题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为现象而现象的浅层。笔者尝试以“契约论”的观点,揭开中学生乃至于整个社会失信现象背后的秘密。
“契约论”的观点认为:契约的订立意味着当事人必须对“合意”负责,要保证合作行为的顺利进行,各方当事人之间要有共同遵守的基本准则,并且相互信任。这种准则的形式或基本精神就是诚信。
对于契约双方而言,践履契约本身就是一种体现诚信的活动,对契约的履行表明当事人对契约所规定的活动的认可和允诺,是对各方当事人意志的尊重,是对当事人内在体悟与觉醒的唤起,体现了当事人的诚信。契约履行的效果则取决于当事人诚信品质的高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履约的随意性,因为履行契约对契约的任何一方而言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约束。
由此可见,作为现代社会道德标准的诚信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一种脱胎于契约的意识形态,并随着契约关系的普遍化而超脱社会意识的范畴,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诚信作为一种承诺履约的道德规范,是契约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和基本品质。脱离了契约,诚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离开了诚信,契约关系就无法维持,并由此引发诸多社会问题。
二、中学生诚信缺失的解决方案探究
从“契约论”的角度出发,可以将诚信的建立细分为两个层面:内求的诚信与外求的诚信。内求的诚信表现为主动履约,即自我诚信的保持;外求的诚信表现为对方履约,即周边生态的诚信。对于中学生而言,一方面要加强诚信教育,塑造诚信人格,从内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首先成为一个讲求诚信的人;另一方面要优化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乃至于家庭环境,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诚信的氛围,用社会正能量影响人、塑造人、完善人。
1.加强诚信教育,塑造诚信人格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中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该阶段诚信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着其诚信人格塑造的成败,以及将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水平高低和质量好坏。因此,学校必须抓住中学生阶段这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加大诚信教育力度,塑造中学生诚信的人格,为他们筑牢诚信人格防线,抵制社会转型期不良文化意识与观念的侵蚀,以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塑造学生的诚信人格,必须发挥教育的力量。首先,学校必须树立“先成人,后成才”的育人理念,明确诚信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用积极正面的社会能量洗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将诚信的种子深埋心底,自发成为诚信的人;其次,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对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教育过程中要摆脱自身的城府与世故,不对子女灌输拜金、享乐、厚黑等负面思想;最后,政府要积极发挥社会引导的作用,以舆论的力量对学生施加影响,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塑造诚信人格。
2.优化周边生态,建立诚信氛围
社会氛围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持久深远的,这种影响一旦形成,将伴随人的一生。中学生处在心智发展尚未定型的特殊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西汉经学家刘向说:“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如果一名教师说话不算数,不讲信用,甚至违反《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他的学生很可能上行下效,失去诚信。由此可见,周边生态对于中学生诚信的养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周边生态首先体现在学校的生态,学校不但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而且要营造一种诚信的生态氛围,这种氛围包括诚信的学术氛围、诚信的科研氛围等,学校教师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做好表率。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学生。教师以身作则、言教与身教相结合,一定能带领出一批具有诚信人格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家庭对学生诚信的养成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曾子杀猪的故事是中国流传很广的一个民间故事,曾子的行为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不通世故,但是却在家庭的建设方面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
家庭除了正面的垂范之外,还包含其他的内涵,例如:有些学生因为害怕成绩不好招致父母责备而选择作弊、谎报分数等行为,这种案例提醒家长,要营造一种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张弛有度才有利于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而诚信就蕴藏在这种健康快乐之中。
三、结语
诚信教育不是孤立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整体性、融合性和渗透性。它的实施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互相协同、整合。诚信教育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人格修养与周边生态两个大的方向,处理好表里之间的关系,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从而完善中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诚信体制。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认清诚信教育在实践中的艰巨性,中学生诚信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通过长时间、多角度、全方位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左娜.中學生诚信教育若干问题探讨[J].合肥:科教文汇,2013(02).
[2]苏洁,傅建明.“契约式”小学生诚信教育的理性探讨[J].广州:教育导刊,2014(12).
[3]强昌文.契约伦理与权力[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4]梅秋华.诚信在召唤——对中学生诚信教育的一些思考[J].沈阳:辽宁教育行政学院,2003(07).
[5]王淑珍.如何面对中学生诚信的缺失[J].合肥:科教文汇,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