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眼下不少教师对新课标的实施与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形似而神异”,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肤浅与浮躁,尤其是对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理解不透,操作上出现了明显的矫枉过正现象:1.信息技术使用的泛化和庸俗化。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率暴露了外表华丽,内容空洞的“形神不一”;2.教学方式实践的偏差。使得讨论成为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剂”,合作、探究看似热闹非凡,实则收效甚微;3.阅读自主的虚假性,导致学生课堂上“奇思妙想”,表面上获得了自主,实际上却成了“牧羊式”的放任自流,严重影响了集体对文本的整体学习效果;4.过度强调三维目标的人文性,忽略工具性,使语文素养的培养成为“空中楼阁”。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误区;信息技术;教学方式;阅读教学;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在国内如火如荼的施行,全国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同仁们都拿出了百分之百的热情,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带进了语文课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日趋良好。但是,在我们陶醉于成绩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追求形式的改变,忽略内容的充实和有效性,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的现象。尤其是对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理解不透,操作上出现了明显的矫枉过正现象,步入了教改的误区。
首先,在这个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全新的教育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应用,这的确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意识里,信息化似乎仅仅是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这样信息化的实践难免有失偏颇。其实,新课程要求我们具备信息化的多种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应该提高信息传送量,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效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是追求页面的华美,也不是几乎简单的对教学设计的平面展示,而是把文字、图画、影像、音响、动画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确实对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和开发,加大课堂的容量。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其次,新课改也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以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略了有效信息的交流,反而不管什么问题,难易程度如何,总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形成一种定式:提问——讨论——回答,反反复复,一堂课下来要讨论十多次,小到生词的意思都要讨论,不必讨论,学生已经能借助工具书掌握;大到课文的思想内涵、文章主旨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如何讨论也是弄不明白。这样的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再有,布置了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袖手一旁,只等学生交流一番后,叫几个同学说一说,再自己进行总结,把答案统一一下。这些做法都是有违新课改理念的。任何教学方式一定要适应教育内容的需要,由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而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教学内容的实际。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但并不是什么问题、什么时候都适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其存在的空间,一定意义上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加以继承。对于那些浅显的、没有深度的问题,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否则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那些难度很大、学生的能力无法完成的问题,交流讨论也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时教师仍要讲。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总之,选择哪一种教学方式,取决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不能只剩下华丽外衣下的空洞、泛化。我们应该以此为戒。
再有,语文的阅读一直强调“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放任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追求理解的多元化。教师则一味的进行鼓励,不置可否。这就形成了一种“只求多元不求证”的现象。其实,阅读质量的高下,取决于阅读者对文本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度。阅读过程中,由于阅读者自身原因及种种因素的差异,必然会有一些不同于作者或其他读者的“个人”理解,而这个“理解”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与误读。同学们多元的见解可以并存,也可以坚持己见。但大胆假设之后,需要小心求证,持之有故,言之有理。阅读教学确实要求我们适当的多元化,但是,如果不针对不同的观点给予适当的评价,不去求证同学们的回答准确度。这种“多元”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文本的多样性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我们不能误解甚至曲解课文作者的本意,学生的假设质疑、学生的多元思考,还需要在文本中细心求证,还需要教师评点指导。
总之,新课改的东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引,但是在摸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走一些弯路,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探讨、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去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教育改革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希望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尽早把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向更高更远更完善。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教学改革;误区;信息技术;教学方式;阅读教学;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在国内如火如荼的施行,全国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同仁们都拿出了百分之百的热情,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春风,把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带进了语文课堂。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课堂在不断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日趋良好。但是,在我们陶醉于成绩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在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追求形式的改变,忽略内容的充实和有效性,形式大于内容,华而不实的现象。尤其是对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理解不透,操作上出现了明显的矫枉过正现象,步入了教改的误区。
首先,在这个信息技术为先导的全新的教育时代,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应用,这的确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但是,在很多教师的意识里,信息化似乎仅仅是制作和运用多媒体课件。这样信息化的实践难免有失偏颇。其实,新课程要求我们具备信息化的多种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好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应该提高信息传送量,化解教学难点,优化教学效果,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不是追求页面的华美,也不是几乎简单的对教学设计的平面展示,而是把文字、图画、影像、音响、动画等有机的结合起来,确实对课程进行整合、设计和开发,加大课堂的容量。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
其次,新课改也对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师生以一种合作探究的方式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但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忽略了有效信息的交流,反而不管什么问题,难易程度如何,总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形成一种定式:提问——讨论——回答,反反复复,一堂课下来要讨论十多次,小到生词的意思都要讨论,不必讨论,学生已经能借助工具书掌握;大到课文的思想内涵、文章主旨与时代背景的联系,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如何讨论也是弄不明白。这样的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再有,布置了探究任务之后,教师袖手一旁,只等学生交流一番后,叫几个同学说一说,再自己进行总结,把答案统一一下。这些做法都是有违新课改理念的。任何教学方式一定要适应教育内容的需要,由内容决定形式,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活跃而脱离学生的实际,脱离教学内容的实际。我们提倡探究式学习,但并不是什么问题、什么时候都适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有其存在的空间,一定意义上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加以继承。对于那些浅显的、没有深度的问题,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否则会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庸俗化;那些难度很大、学生的能力无法完成的问题,交流讨论也得不出什么结果,这时教师仍要讲。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对文本作最后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总之,选择哪一种教学方式,取决于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不能只剩下华丽外衣下的空洞、泛化。我们应该以此为戒。
再有,语文的阅读一直强调“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莱特”,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必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放任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追求理解的多元化。教师则一味的进行鼓励,不置可否。这就形成了一种“只求多元不求证”的现象。其实,阅读质量的高下,取决于阅读者对文本信息理解的准确性和完整度。阅读过程中,由于阅读者自身原因及种种因素的差异,必然会有一些不同于作者或其他读者的“个人”理解,而这个“理解”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偏差与误读。同学们多元的见解可以并存,也可以坚持己见。但大胆假设之后,需要小心求证,持之有故,言之有理。阅读教学确实要求我们适当的多元化,但是,如果不针对不同的观点给予适当的评价,不去求证同学们的回答准确度。这种“多元”教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文本的多样性和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我们不能误解甚至曲解课文作者的本意,学生的假设质疑、学生的多元思考,还需要在文本中细心求证,还需要教师评点指导。
总之,新课改的东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引,但是在摸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走一些弯路,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探讨、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去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教育改革的过程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希望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尽早把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向更高更远更完善。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