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读、议、讲、练”的教学法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经常被教师运用,那么其效果究竟如何呢?下面我来谈谈。
“激”就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运用学科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读”就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边阅读边思考问题;“议”就是开展讨论和探讨,让学生亲身发现新知识;“讲”就是在议的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揭示规律,使学生能掌握知识的要领;“练”就是精心设计练习题,组织练习,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在具体运用这些程序的过程中,它们的关系是:
一、激是引路。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若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积极性就高,潜力发挥就大,学习效果就好。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使学生对学习新课题有一定的热情,使他们的学习更富有成效。如:在学习“探索规律”一节时,我事先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白纸,并画上一条对角线。上课时,让学生按着对角线对折一次,记下面积减少;对折第二次,记下面积减少;再对折第三次,记下面积减少;对折n次,面积减少多少呢?这样,学生从折纸的实践中,大脑的兴奋中心很容易被激发了,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快进入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二、读是基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例题,边阅读边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学生要形成自学能力,其思维就要有一定的逻辑程序,因此阅读前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路标”,使其思维不致混乱。如,九年级下册,在学习扇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要阅读例题时,我就提出五个思考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1)观察图形,指出扇形各部分的名称;(2)表示什么?(3)要求扇形面积,一定要知道什么条件?(4)扇形面积的大小与扇形中哪些部分有怎样的关系?(5)表示什么?这样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理解和探究新知识,逐步形成自学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三、议是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让学生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提倡无拘无束的讨论,甚至争辩,形成自由发表见解的学风。如,九年级下册,在计算“蒙古包”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先计算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圆形和一个直径为5厘米,高为8厘米的圆柱侧面图。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表面积展开图,然后提出问题:怎样计算“蒙古包”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展开讨论,由于学生自己通过实践,便争着发言,有的学生说,“蒙古包”下面圆柱体的侧面积加上一个底圆面积就是“蒙古包”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说,计算“蒙古包”下面圆柱体表面积可用字母来表示计算公式:,有位学生还发现了求“蒙古包”下面圆柱体表面积方法:将圆柱体表面积减去上底圆的面积。最后,一位学生说,“蒙古包”的表面积就是将圆锥的侧面积加上圆柱体的侧面积。这些都是可喜的“发现”。这样的“议”,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生每个人都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使课堂生动活泼,既能促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讲是提高。
学生能理解的问题或者会做的题目,并不等于就掌握了知识,还必须让学生懂得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议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达到提高的目标。如,九年级下册,在“求三个相离的等圆圆心连成三角形所得到的三个扇形面积的和”时,为了使学生在计算上比较简便,我便引导他们:“能把三个小扇形拼成一个大扇形吗?大扇形的圆心角为多少度?”这时,学生便会用三角形内角和作为大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来求三个小扇形的面积和,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练是运用。
在练习中精心设计题组时,经常变换练习形式,采用“形式变”与“质量变”相结合,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形成学生解题的正确思路,使各项知识都能纳入严整的体系。如,在教方程问题时,我设计了一组题目,让学生先设未知数,再列出方程,求出答案。
“一项工作,甲每天完成20个零件,乙每天完成30个零件。
(1)甲乙合做400个,需要多少天完成?
(2)甲乙合做多少天,能完成800个零件?
(3)如果做1000个零件,甲先做400个,剩下的甲乙合做需要多少天完成?
(4)甲乙合做20天的零件数,由甲单独做,需多少天完成?”
这样把知识串连比较、归类,不仅能使知识系统化,便于牢固掌握,而且有利于知识纵横运用。同时,我在组织练习时,还注意做到:(1)重点、难点突出练;(2)相近易混对比练;(3)温旧知新反复练。
“激、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互相揉合在一起,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的。如:学习“蚂蚁怎样走最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读一段问题:“有一只蚂蚁早晨锻炼回来,又累又饿,突然发现离它不远处有一個圆柱形的盒子,走近盒子,从下底边缘某点A望,盒子上底边缘某点B粘有一些蛋糕渣,为了尽快吃到食物,请你帮它找出最短的路线。”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说:“蚂蚁从A点沿母线爬到上底边缘,再沿边缘爬向B处。”有的说:“蚂蚁从下底边缘A处,沿下底爬半圈,再沿母线向上爬到B处。”有的说:“蚂蚁可以由下底A点沿侧面直接爬到上底B处。”接着教师总结讲:“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最短的路线还是没有找到,应该将圆柱体侧面展开,才能找到最短路线。”最后,我给出一些数字让学生练。如:“圆柱体高40cm,底圆直径20cm,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长。”此时,学生轻松地求出最短路线长。整个过程,同学们多交流,喜争议,始终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实践证明:运用“激、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果的。
“激”就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运用学科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读”就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边阅读边思考问题;“议”就是开展讨论和探讨,让学生亲身发现新知识;“讲”就是在议的基础上,教师抓住重点,揭示规律,使学生能掌握知识的要领;“练”就是精心设计练习题,组织练习,使学生对获得的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在具体运用这些程序的过程中,它们的关系是:
一、激是引路。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若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积极性就高,潜力发挥就大,学习效果就好。因此,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应把功夫下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点燃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使学生对学习新课题有一定的热情,使他们的学习更富有成效。如:在学习“探索规律”一节时,我事先布置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白纸,并画上一条对角线。上课时,让学生按着对角线对折一次,记下面积减少;对折第二次,记下面积减少;再对折第三次,记下面积减少;对折n次,面积减少多少呢?这样,学生从折纸的实践中,大脑的兴奋中心很容易被激发了,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快进入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二、读是基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例题,边阅读边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学生要形成自学能力,其思维就要有一定的逻辑程序,因此阅读前要给学生设置一定的“路标”,使其思维不致混乱。如,九年级下册,在学习扇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要阅读例题时,我就提出五个思考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1)观察图形,指出扇形各部分的名称;(2)表示什么?(3)要求扇形面积,一定要知道什么条件?(4)扇形面积的大小与扇形中哪些部分有怎样的关系?(5)表示什么?这样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理解和探究新知识,逐步形成自学的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
三、议是重点。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推心置腹的交谈思想的气氛,让学生把自己的各种印象和感受、怀疑和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提倡无拘无束的讨论,甚至争辩,形成自由发表见解的学风。如,九年级下册,在计算“蒙古包”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先计算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课前我让学生准备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圆形和一个直径为5厘米,高为8厘米的圆柱侧面图。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圆柱体的表面积展开图,然后提出问题:怎样计算“蒙古包”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展开讨论,由于学生自己通过实践,便争着发言,有的学生说,“蒙古包”下面圆柱体的侧面积加上一个底圆面积就是“蒙古包”下面圆柱体的表面积;有的学生说,计算“蒙古包”下面圆柱体表面积可用字母来表示计算公式:,有位学生还发现了求“蒙古包”下面圆柱体表面积方法:将圆柱体表面积减去上底圆的面积。最后,一位学生说,“蒙古包”的表面积就是将圆锥的侧面积加上圆柱体的侧面积。这些都是可喜的“发现”。这样的“议”,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生每个人都在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使课堂生动活泼,既能促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讲是提高。
学生能理解的问题或者会做的题目,并不等于就掌握了知识,还必须让学生懂得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议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达到提高的目标。如,九年级下册,在“求三个相离的等圆圆心连成三角形所得到的三个扇形面积的和”时,为了使学生在计算上比较简便,我便引导他们:“能把三个小扇形拼成一个大扇形吗?大扇形的圆心角为多少度?”这时,学生便会用三角形内角和作为大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来求三个小扇形的面积和,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五、练是运用。
在练习中精心设计题组时,经常变换练习形式,采用“形式变”与“质量变”相结合,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形成学生解题的正确思路,使各项知识都能纳入严整的体系。如,在教方程问题时,我设计了一组题目,让学生先设未知数,再列出方程,求出答案。
“一项工作,甲每天完成20个零件,乙每天完成30个零件。
(1)甲乙合做400个,需要多少天完成?
(2)甲乙合做多少天,能完成800个零件?
(3)如果做1000个零件,甲先做400个,剩下的甲乙合做需要多少天完成?
(4)甲乙合做20天的零件数,由甲单独做,需多少天完成?”
这样把知识串连比较、归类,不仅能使知识系统化,便于牢固掌握,而且有利于知识纵横运用。同时,我在组织练习时,还注意做到:(1)重点、难点突出练;(2)相近易混对比练;(3)温旧知新反复练。
“激、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互相揉合在一起,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末的。如:学习“蚂蚁怎样走最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读一段问题:“有一只蚂蚁早晨锻炼回来,又累又饿,突然发现离它不远处有一個圆柱形的盒子,走近盒子,从下底边缘某点A望,盒子上底边缘某点B粘有一些蛋糕渣,为了尽快吃到食物,请你帮它找出最短的路线。”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说:“蚂蚁从A点沿母线爬到上底边缘,再沿边缘爬向B处。”有的说:“蚂蚁从下底边缘A处,沿下底爬半圈,再沿母线向上爬到B处。”有的说:“蚂蚁可以由下底A点沿侧面直接爬到上底B处。”接着教师总结讲:“你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最短的路线还是没有找到,应该将圆柱体侧面展开,才能找到最短路线。”最后,我给出一些数字让学生练。如:“圆柱体高40cm,底圆直径20cm,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长。”此时,学生轻松地求出最短路线长。整个过程,同学们多交流,喜争议,始终表现出强烈的兴趣。
实践证明:运用“激、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教学质量是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