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时代,新闻行业开始运用多元化的传播模式,逐步取代了传统传播模式。由此新媒体不断削弱了权威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多元价值淹没了主流观点,网络信息平台被一些媚俗和失真的信息所充斥。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以党的教育为宗旨,强调求真务实,注重舆情调控和文化宣传的作用。在新传播格局下,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新媒体格局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创新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媒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就是新闻观”。作为新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必修内容,进而才能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在新传播格局下,新媒体严重冲击着传统的传播渠道和传播业态,变革了新闻传播领域,导致极端复杂的舆论工作。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应对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和执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新闻舆论导向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营造良好的新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新傳播格局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临的挑战
(一)舆论导向与“注意力经济”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循唯物主义哲学理论,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客观的报道和描述事物的现象,属于物质范畴。新闻传播的本源,就是物质的、事实的对象。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性,既需要对个别事实进行准确报道,还要从宏观上对事件全貌进行客观的体现。而在新媒体时代,作为传播介质,互联网的内容包罗万象,吸纳了大量的具有主观倾向或是未经认真考证的信息,使之在“注意力经济”的引导下逐渐演变成为“盲从者合力”。在庞杂的、无序的信息海洋中,这些淹没了主流新闻的声音。同时,市场中充斥着一些媚俗和猎奇的新闻,进而也会对舆论统战工作造成严峻的挑战。
(二)舆论阵地与多元传播格局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喉舌观”,强调对社会群众的舆论引导以及对社会的舆论监督。作为被加工过的事实,新闻本身往往具有主观意象,由播报者决定在何时何地播报。传统的垂直化新闻传播模式,受众多是被动地接受着各类新闻事实或是新闻观点,此时,传播媒介主要发挥着过滤、筛选与“把关人”的角色。但在新媒体、新传播格局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格局被多元化新闻主体所打破,信息传播也开始逐渐至民众层面,削弱了舆论引导力。
(三)信息垄断与民众参与性之间的矛盾
为满足人民的信息与利益需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致力于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对人民的观点和诉求高度尊重,对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给予保护,对群众的观点和想法进行体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表达意愿、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加丰富。商业逻辑将互联网信息覆盖范围和影响力逐渐扩大,但也丧失了信息资源的垄断性。作为公共信息传播媒介,互联网构建了信息均等的平台;但与此同时,它也构建了技术壁垒,且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高度垄断,进而制约了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二、新传播格局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思路
(一)创新新闻话语体系
新闻事业的宗旨,是在党的领导下,将对高层引导和基层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且坚持党性原则,坚守正确立场,将其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政治地位充分体现。在舆论引导方面,新媒体逐渐降低了传统媒介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权威新闻被娱乐解构的局面。为了走出新闻传播的瓶颈,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对大众需求充分了解,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结合,创新新闻表达方式以及官方话语体系,应以大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新闻话语体系的转型。在新闻内容与形式上,更要紧紧与时代发展潮流高度结合,达到增加权威新闻感染力,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目的,彻底改变网络媒介虚假乱象。
同时,采用真实、客观、系统的方式进行特定新闻事件的描述,通过客观事实来引导广大受众逐步形成正确的舆论观、价值观。将新闻报道中关于事实判断方面的内容予以突出,并且在固有话语体系中,削弱代替受众做价值判断的语句。针对避实就虚的表达方式严格限制,规避“假大空”的内容。在进行政策、民生类新闻报道过程中,还要真正实现话语中“初衷”“举措”“结果”三者融合。为了充分保障受众的知情权,应采用证据公开或现场还原等手段,尊重受众自主判断,并予以正确的引导,结合新闻话语体系的创新与优化来提高新传播格局对新闻话语体系的应对能力。
(二)创新新闻播报方式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受众主体知识水平差异,其在互联网上的话语表达能力也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若是单纯的依靠技术,则不能充分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在新传播格局下,新闻媒体需要对自身的定位重新调整,真正担负职责,更要密切联系党和群众,真正发挥出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及群众动员的作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对新闻播报方式不断创新,使新闻真正成为联系党和群众的纽带。
(三)创新新闻理论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事业也应紧随时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挖掘社会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社会现状,不断完善、提升指导性理论,为新闻理论体系的持续性创新奠定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和不断完善自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显著的特点。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切实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新闻媒体需要依据客观事实,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对理论体系不断完善,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还要与现阶段的改革趋势与社会特点相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层联系,进而才能客观、准确地对各种社会现象加以解读,为新闻理论体系创新提供保障。
(四)创新传播方式
在泛娱乐化环境下,一些不负责的媚俗信息、猎奇思想等严重侵蚀了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以及话语体系的单向传播也使民众对权威、主流信息的接受度进一步降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拓宽传播渠道,结合互联网,选择媒体平台应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并对新闻传播效果予以针对性的强化。如,对一些失真新闻或信息应及时予以辟谣,通过还原新闻事实,并从客观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解读,以提升民众对网络信息、新闻信息等的自我辨别能力。其次,借助网络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传播内容,利用多种形式,如文字解说和影音图像,增强新闻的趣味,满足广大民众的喜好和需求。最后,利用新媒体平台,对自己的服务号进行创建,积极打造舆论阵地,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
(五)加强新媒体新闻人才队伍培养
新媒体时代下,新传播格局也依托着互联网而逐步形成,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造成大量不实信息、偏颇观点也在传播。为此,专业化、高素养的新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培养则成为了新传播格局下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思想觉悟、发挥专业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导地位,才能真正促进新闻行业健康发展。
三、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加剧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竞争。新传播格局下,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助于指导新闻媒体的新旧转换。同时,构筑舆论统一战线,与党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对话语体系、播报方式和传播内容等不断创新,从而提升新闻宣传能力,在舆论方面,为党的建设与国家的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媒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就是新闻观”。作为新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必修内容,进而才能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在新传播格局下,新媒体严重冲击着传统的传播渠道和传播业态,变革了新闻传播领域,导致极端复杂的舆论工作。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应对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和执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新闻舆论导向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营造良好的新闻环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新傳播格局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面临的挑战
(一)舆论导向与“注意力经济”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循唯物主义哲学理论,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客观的报道和描述事物的现象,属于物质范畴。新闻传播的本源,就是物质的、事实的对象。新闻的生命就是真实性,既需要对个别事实进行准确报道,还要从宏观上对事件全貌进行客观的体现。而在新媒体时代,作为传播介质,互联网的内容包罗万象,吸纳了大量的具有主观倾向或是未经认真考证的信息,使之在“注意力经济”的引导下逐渐演变成为“盲从者合力”。在庞杂的、无序的信息海洋中,这些淹没了主流新闻的声音。同时,市场中充斥着一些媚俗和猎奇的新闻,进而也会对舆论统战工作造成严峻的挑战。
(二)舆论阵地与多元传播格局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喉舌观”,强调对社会群众的舆论引导以及对社会的舆论监督。作为被加工过的事实,新闻本身往往具有主观意象,由播报者决定在何时何地播报。传统的垂直化新闻传播模式,受众多是被动地接受着各类新闻事实或是新闻观点,此时,传播媒介主要发挥着过滤、筛选与“把关人”的角色。但在新媒体、新传播格局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格局被多元化新闻主体所打破,信息传播也开始逐渐至民众层面,削弱了舆论引导力。
(三)信息垄断与民众参与性之间的矛盾
为满足人民的信息与利益需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致力于对客观事实的描述,对人民的观点和诉求高度尊重,对群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给予保护,对群众的观点和想法进行体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众表达意愿、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更加丰富。商业逻辑将互联网信息覆盖范围和影响力逐渐扩大,但也丧失了信息资源的垄断性。作为公共信息传播媒介,互联网构建了信息均等的平台;但与此同时,它也构建了技术壁垒,且实现了对信息资源的高度垄断,进而制约了群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二、新传播格局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创新思路
(一)创新新闻话语体系
新闻事业的宗旨,是在党的领导下,将对高层引导和基层监督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且坚持党性原则,坚守正确立场,将其作为党和政府“喉舌”的政治地位充分体现。在舆论引导方面,新媒体逐渐降低了传统媒介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权威新闻被娱乐解构的局面。为了走出新闻传播的瓶颈,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对大众需求充分了解,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结合,创新新闻表达方式以及官方话语体系,应以大众易于接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新闻话语体系的转型。在新闻内容与形式上,更要紧紧与时代发展潮流高度结合,达到增加权威新闻感染力,提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目的,彻底改变网络媒介虚假乱象。
同时,采用真实、客观、系统的方式进行特定新闻事件的描述,通过客观事实来引导广大受众逐步形成正确的舆论观、价值观。将新闻报道中关于事实判断方面的内容予以突出,并且在固有话语体系中,削弱代替受众做价值判断的语句。针对避实就虚的表达方式严格限制,规避“假大空”的内容。在进行政策、民生类新闻报道过程中,还要真正实现话语中“初衷”“举措”“结果”三者融合。为了充分保障受众的知情权,应采用证据公开或现场还原等手段,尊重受众自主判断,并予以正确的引导,结合新闻话语体系的创新与优化来提高新传播格局对新闻话语体系的应对能力。
(二)创新新闻播报方式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受众主体知识水平差异,其在互联网上的话语表达能力也同样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若是单纯的依靠技术,则不能充分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在新传播格局下,新闻媒体需要对自身的定位重新调整,真正担负职责,更要密切联系党和群众,真正发挥出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及群众动员的作用。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对新闻播报方式不断创新,使新闻真正成为联系党和群众的纽带。
(三)创新新闻理论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事业也应紧随时代、社会的发展,积极挖掘社会矛盾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结合社会现状,不断完善、提升指导性理论,为新闻理论体系的持续性创新奠定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和不断完善自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显著的特点。为了实现社会稳定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切实贯彻和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新闻媒体需要依据客观事实,及时发现社会矛盾,对理论体系不断完善,避免不良信息的影响。同时,还要与现阶段的改革趋势与社会特点相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认识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层联系,进而才能客观、准确地对各种社会现象加以解读,为新闻理论体系创新提供保障。
(四)创新传播方式
在泛娱乐化环境下,一些不负责的媚俗信息、猎奇思想等严重侵蚀了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以及话语体系的单向传播也使民众对权威、主流信息的接受度进一步降低。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应拓宽传播渠道,结合互联网,选择媒体平台应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并对新闻传播效果予以针对性的强化。如,对一些失真新闻或信息应及时予以辟谣,通过还原新闻事实,并从客观的视角进行分析与解读,以提升民众对网络信息、新闻信息等的自我辨别能力。其次,借助网络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丰富传播内容,利用多种形式,如文字解说和影音图像,增强新闻的趣味,满足广大民众的喜好和需求。最后,利用新媒体平台,对自己的服务号进行创建,积极打造舆论阵地,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交流。
(五)加强新媒体新闻人才队伍培养
新媒体时代下,新传播格局也依托着互联网而逐步形成,但在一定程度上却造成大量不实信息、偏颇观点也在传播。为此,专业化、高素养的新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培养则成为了新传播格局下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思想觉悟、发挥专业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导地位,才能真正促进新闻行业健康发展。
三、结语
新的历史时期,加剧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与竞争。新传播格局下,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助于指导新闻媒体的新旧转换。同时,构筑舆论统一战线,与党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对话语体系、播报方式和传播内容等不断创新,从而提升新闻宣传能力,在舆论方面,为党的建设与国家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