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纪录片解说词英译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901078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以CCTV9纪录片《茶马古道》为语料,结合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角度探讨纪录片的翻译策略,分析译者如何在生态翻译学的指导下,对纪录片解说词做出适应性转换和选择,以期为中国纪录片解说词英译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词;生态翻译;多维转换
  引言
  电视纪录片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在国外的传播和推广有利于增强中国的影响力。《茶马古道》是CCTV9制作的一部人文纪录片,讲述了香格里拉原著居民的故事,片中精美的画面和感人的故事为国内外观众展示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在国内外获得一致好评。《茶马古道》纪录片在国外市场上取得的成功与其高质量的解说词翻译密切相关。当前,各国间激烈的文化碰撞日益凸显出影视翻译的重要性,纪录片作为影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紧跟文化“走出去”步伐不断,提升其解说词翻译质量。此前众多学者从目的论和顺应论等方面对纪录片的解说词英译进行了研究,本文将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生态翻译学—对纪录片解说词进行分析和解读,为字幕翻译工作提供新的方向。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基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提出的一种新兴的本土翻译理论,该理论为翻译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受到了国内翻译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生态翻译学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评判标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总结出翻译过程为译者适应与转换的交替循环过程,翻译原则是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翻译方法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1]。生态翻译学突出强调了译者对环境的适应性,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其中,“翻译的生态环境”指的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语言、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互联互动的整体”[2]。由此,它得出结论:译者若要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就要去适应“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
  生态翻译学理论确立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明确提出“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强调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不断地选择和适应的过程,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使得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狭小的一隅。根据这一讲述,在纪录片解说词英译中,译者可借鉴“适应—选择”这一过程,先适应源语的翻译生态环境,再根据译入语生态环境对解说词译文进行选择,使译文符合纪录片受众的期待。
  二、纪录片解说词与生态翻译学
  记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事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3]。纪录片在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内,拓宽民众眼界,增长见识;对外,传播本国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解说词作为纪录片里的一大要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画面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画面将解说词说表达的意境与情感表达出来,解说词将画面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信息补充完整。总而观之,解说词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同步性。影视艺术的特殊性要求解说词应与画面同步,过快或过慢地显现会使读者感到云里雾里,不明所以,使纪录片的效果大打折扣。第二,瞬时性。解说词与普通的电影字幕一样,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从电视屏幕面积角度考虑,解说词应尽量简短有力,极具概括性。第三,紀实性。纪录片镜头下所展现的皆为真实事物,力求以真实还原真实。鉴于纪录片的这一特殊性质,无论是展现真实的画面或是表达真实的解说词,都应以真实为基础,不可捏造事实,夸大其词。
  生态翻译学经过不断地完善,其理论框架正日益成熟,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可用于指导纪录片解说词英译。为了使解说词翻译达到“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理想效果,译者首先要掌握纪录片解说词的语言特点及功能、分析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风格、仔细推敲,对解说词英译进行预前解读;其次,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还需融入到生态环境中,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角度入手进行适当地转化;最后,译者需要对译文再三斟酌,根据“汰弱留强”原理,保留成功的译文,修改不合格的译文。
  三、纪录片解说词的三维转换——以《茶马古道》为例
  解说词是纪录片里的一大要素,对于中国纪录片而言,要想将其承载的文化成功地传递到国外,解说词的翻译应该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按照生态翻译学的观点,译者在翻译解说词时,为了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需要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不断地作出适应和选择,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下面借生态翻译理论,就《茶马古道》解说词译文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纪录片解说词中做到三维转换。
  (一)语言维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4]。中文是意合语言,主要通过语境和语言的内在本质来传达信息;英语是形合语言,讲究以形制意。另一方面,中国人表达时喜欢用叠语,成语和四字格等,这种语言结构读起来朗朗上口,言简意赅;但在英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简洁明了的词语和句子。总而言之,中英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语言维的转换尤为必要。
  译例1
  原文:他们的体格都魁伟健壮,具有很高的能力,很大的智慧和胆量。
  译文:They were strong , capable, smart and brave.
  在上述译例中,译者仅仅用了一个“strong”就把原文中的四字成语“魁伟健壮”所要表达的“魁伟”和“健壮”两层意思完全表达了出来,译文既简洁明了又不失风韵。此外,后半部分译者也处理得相当妙,它并没有将“具有很高的能力,很大的智慧和胆量”直译为“with a high ability, great wisdom and a lot of courage”而是使用了几个简单的形容词“capable”,“smart”和“brave”,如此一来既可以将原文意思充分表现出来,也不会累赘,顺应了纪录片受众的说话习惯,成功地实现了语言维的转换。   译例2
  原文:盐井的女人们生来死去,祖祖辈辈毫无怨言地从事着繁重辛劳的生计。
  译文:For generations,the women of Yanjing never complained about their tough life.
  从字数层面看,原文的字数几乎是译文的3倍,显然,为了适应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对原文进行了整合,将一个冗长的中文句子译成了一个简洁的英文简单句,这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从词语的使用方面看,译文的策略也非常精准。乍一看,读者会发现原文中的“生来死去”似乎漏译了,其实不然,译者仅仅用“Generations”一词就把“生来死去”和“祖祖辈辈”所表达之意清楚地翻译出来,如此译法使译文极为简明扼要,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二)文化维转换
  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涵义极广。从广义上讲,文化涉及历史,地理,哲学,政治,艺术等。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的交流,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所以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5]。显然,任何一种翻译,包括解说词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也是一种文化的反映。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导致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宗教信仰,思维意识和价值观等方面相差甚远,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了解本国文化,也要充分掌握译入语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译例3
  原文:马帮一般由大锅头,二锅头,管事和若干赶马人组成。
  译文:Caravans often consisted of a leader, a 2nd chief, a steward, and several
  horse drivers.
  在译文中出现了文化负载词“大锅头”和“二锅头”,这两个词对于中国人而言尚且较为陌生,更何况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因此,在翻译这两个词时,译者应查清楚其意思再进行文化转换。据查究,“大锅头”是马帮(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首领的称呼;“二锅头”是马帮的二号人物,协助大锅头处理帮内的事务。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大锅头”和“二锅头”这一说法,但如果要对这两个词进行释译会显得累赘,不符合纪录片语言特点。因此,译文采取归化的策略将“大锅头”和“二锅头”分别译为“leader” and “2nd chief”。“Leader”和“chief”都有“领导者”和“首领”之义,与原文想表达的意思完全吻合,符合译入语受众的语言习惯。
  译例4
  原文:于是很多地方都有望夫石之类的传说。
  译文:There are tales about women who missed her husband and became a
  stone hoping to see her husband’s return.
  “望夫石”是个广泛流传于中国的古代民间故事:相传古时有一妇人,站于山石之上,向远方眺望,盼望其夫归来,日久年深,化作石头仍保持着遥望的姿势,后用以表現女子对丈夫的忠贞。“望夫石”一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少有外国读者能理解其意,若采取直译的方法,会使得译入语读者不知其所以然。但若要采取意译的策略,又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相对应的词,即产生了文化空缺。于是,译者从翻译生态学角度出发,进行了文化维的转换,将整句话整合,使用释译的方法,将“望夫石”一词表达得清楚明了,读者一看便知其意,很好地完成了信息传递。需要注意的是,释译很考验译者的语言功底,既要考虑到两国的文化差异,还要注重纪录片语言的瞬时性特点。因此,译者如要完成高质量的翻译,就必须对自身能力进行适应,不断地进步,提升自我。
  (三)交际维转换
  交际维的转换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6]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实现语言和文化的转换,也要关注交际意图是否得以实现。中国纪录片在海外的传播是为了将本国的优秀文化弘扬海外,让更多的外国观众了解中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需要在翻译中进行适当地交际维转换。在翻译时,译者应尊重源语和译入语双方的语言特点和文化习俗,在此基础上引导观众欣赏纪录片的主题内容,顺利地完成交际目的。
  译例5
  原文:内政外交他都要熟悉,,大到来去货源、催收缴费、分配收入、应付匪盗天灾、山兵官卡,拉拢各种官绅、地头蛇、老板、老板娘,小到治马病的单方草药。
  译文:He is familiar with both domestic politics and foreign affairs, such as finding goods, collecting payments, distributing income, dealing with unexpected incidents and payments, courting all kinds of people, and even finding herb medicine.
  译文有两处合译,第一处译者将“匪盗天灾、山兵官卡”译为“unexpected incidents and payments”,而并没有将其一一列出,只仅用了一个概括性的词“unexpected”就对原文想要表达的事件的性质进行了完整的诠释。第二处,将“各种官绅、地头蛇、老板、老板娘”译为“all kinds of people”,如此译法甚妙。马帮行走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官绅、地头蛇、老板、老板娘”便是其中的一部分人,因此,“all kinds of people”较为贴切。以上两处都对译文做了取舍,主要是考虑到了纪录片语言的特点。文字过多显得译文累赘冗长,使得解说词与画面不同步,降低观众的欣赏兴趣,不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   译例6
  原文:从茶叶的原产地云南西双版纳一带,马帮一般要走80天甚至更长时间。
  译文:From Yunnan’s Xishuangbanna where tea originated to Tibet, it would take caravans 180 days or more.
  本句中的“西双版纳”在《茶马古道》纪录片中首次出现,译者需考虑到观众的交际感受,具体而言,就是外国观众对中国地名的陌生性。当解说词中首次出现源语文化的特定名词时,译者应采取详细译法。一定程度上,详细译法会使得解说词显得累赘, 破坏纪录片的美感,但为了避免歧义,译者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交际维得以转换。译文用“where tea originated”对“Xishuangbanna”进行了解释,如此一来,观众一目了然,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交际目的得以顺利实现。上文提到,首次出现的特定名词可以采取详细译法,但若再次出现此名词就不必采用这种译法,直译便可。反复解释只会使观众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
  结语:
  解说词翻译是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支点,它既要如实反映原文的内容也要独具吸引力。生态翻译学是一个很好的立足点,对纪录片英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纪录片的解说词英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其环境较为独立,选择性较多,译者可以进行多种适应和转换。生态翻译学的“三維转换”为纪录片英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可行性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译者在翻译纪录片解说词时,可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基础上,大胆地向译入语文化靠近,成功地实现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例示“适应选择论”的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3):50-52 .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2008(6):11-15.
  (3)引自:http://baike. baidu.com/view/184179.htm.
  (4)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
  1-5.
  (5)Nida, E. A. 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109
  (6)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中国翻译,2011,(2):8 .
其他文献
【摘要】:水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希望亲近、感受的,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要的表达元素,河道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亲水环境,满足人类对水的依赖。本文主要讨论水利工程坝后河道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以期更好地维系水利工程坝后河道景观的生态与平衡,达到提升景观质量,建构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河道景观系统,营造舒适、宜人的滨水景观空间。  【关键词】:水利工程;坝后;河道;景观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与人类生
期刊
【摘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动画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与完善,而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动画造型设计。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发展史上曾被称为“中国学派”,在整体风格尤其是造型设计风格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特点。本文对我国动画造型设计的风格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本质上把握我国动画造型师合计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为我国动画造型设计与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动画;动画造型设计;风格特征  中国动画
期刊
【摘要】:小说中的前景化语言是语言表现的特殊手法,赋予小说魅力,增强读者在阅读小说时的审美体验。在小说前景化语言的翻译中,译者应在充分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受翻译目的、目标语文化和目标语读者等因素制约。译者只有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服务于目标语读者,才能译出好作品,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  【关键词】:前景化语言;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  一、前景化理论和译者主体性概述  “前
期刊
【摘要】:本文从政治、经济、宗教、语言等各方面分析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从弱势向强势转化的过程及其对阿拉伯语传播的作用;探索了阿拉伯民族与被征服民族的历史渊源、阿拉伯语与闪含语系及其他语言的亲属关系及其对传播阿拉伯语的影响。同时还通过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特别是满族入主中原后被汉文化同化的比较,进一步剖析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阿拉伯语广为传播的原因  【关键词】:阿拉伯语;传播;原因;探究  一,
期刊
【摘要】:从葛兰西和福柯的权力理论中,我们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权力图景进行了一个纵览。现代权力就在"认同"与"驯顺"之中,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生产之中,渗透进意识形态领域,温和地配制着人性。  【关键词】;同化;普及;配制;文化霸权;全景敞视  谈到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权力",我们不由地会想到两个人——福柯和葛兰西。福柯构建了其所谓的知识权力体系,福柯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权力的历史,也
期刊
【摘要】:如今“读图时代”已然到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细嚼慢咽”文本信息。为了使信息更生动、更有效地进行传达,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越来越注重对字体的设计。而在字体设计中,文字的情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则通过对《塑魂鉴史——侵華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大型主题雕塑》一书中的字体设计的浅析,来突出字体设计中“文字的情感”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读图时代;字体设计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备受追捧,语言作为探寻文化最为重要的桥梁,从而掀起了汉语热。成语在汉语教学中是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对外汉语教学开展以来,许多学者在成语教学方面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目前留学生对成语的学习与掌握也是差强人意。  【关键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教法;偏误  一、成语概述  (一)什么是成语  成语,一直以来被誉为“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瑰宝”,最早在《文心雕龙》里被称之
期刊
【摘要】:陕北人在衣、食、住、行方面所形成的服饰、饮食、住所、出行等文化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分析它们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对了解陕北文化意义重大。  【关键词】:陕北人;衣食住行;文化;习俗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独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习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陕北人的文化习俗是陕北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风俗与生活习惯,是陕北文化系统结构中最重基本的要素之一,是陕北文化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
期刊
【摘要】:雍家古村是一个以家族为代表的群体性汉族建筑村寨,有独具特色的民居。由于年代久远,建筑毁损严重,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关键词】:雍家古村;建筑特色;保护  雍家古村坐落于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芳华镇雍家村委会,位于芳华镇南边,是清朝乾隆至光绪年间建盖的(待进一步考证)一处集防御与居住一体的村落,占地面积有9000亩,海拔1850米,年平均气温15
期刊
【摘要】: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民族的发展十分重要,笔者将从民族文化发展的意义与环境的角度分析民族文化发展的问题,并提出一点建议。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帮助。  【关键词】:民族文化;保护;发展  一、民族文化的定义与范围  民族文化的定义是指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在广义上来讲,民族文化包含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范围。  其中,物质文化包含我们的吃穿用住,包含很多实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