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更有利于学生高质量消化吸收数学知识,并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科学设计问题,才会成功引导学生高效学习。并且,要注重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应用
前言:
初中数学知识不仅难度较大,而且乏味、枯燥。教师需要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时,要注重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会使学生积极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去探究数学知识,并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从而促进思维更好发展。与此同时,也会促进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一、巧妙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前导入环节,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课前,学生刚刚完成课间休息,思想状态通常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也相對较弱。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设置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这部分知识,主要是让学生灵活应用三角形来测算距离,教师就可以通过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习过的知识,二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这样来提问:“从角度大小区分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种?”。学生就会积极去回顾之前所学的三角形知识,并答复教师:“分为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接下来,教师再提问:“直角三角形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关三角形角度的问题。当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再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提出应用题,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知识。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案例:“战争时期,一名战士想要毁在河对岸的敌人炮楼。但却无法实际测量出实际阵地与该炮楼的距离,就无法设计炸毁方案。经过思考,战士想出了办法。他首先面对楼炮站直身体,并调正帽檐。然后,再让自己的视线正好落在炮楼的底部。随后,他将身体转换了一个角度,仍然是站直身体,将视线落在自己所能测量的范围内,并找准视线点。之后,再去用脚步测量出距离。从而帮助他准确炸毁了敌人的炮楼。问:这名战士是利用什么原理来测量的呢?”,并引导学生去绘制战士与地面形成的图形。学生经过绘画,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战士是依据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来准确计算距离的。之后,教师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展开详细的教学,就会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掌握。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并不是一味提出问题,而是需要初中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来设置问题,并通过问题有效指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深挖教学内容,并合理设计问题,这样才会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同时,还需要教师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问题的作用下,激发强烈的好奇心,才会使学生更加高效探索数学知识。
比如,在对《平方差公式》这部分数学知识授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好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租户租了一块正方形田地,一天田地的主人对他说,把田地的一边缩短5米,再将另一边延长5米,这样你也不吃亏,你看可以吗?租户听后,心想:‘这边缩短,那边延长,也没有少。’于是便同意了。当他与邻居提起时,邻居却告诉他:‘你少了25平方’。这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再让学生分成三人一组,共同来讨论这个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来探索其中的原因。学生通过在小组内探讨,将案例中草地的边长设成具体的数字,再分别来计算原面积与增减边长后的面积进行对比,就会发现的确是少了25平方。此时,教师再引入平方差公式:(a+b)(a-b)=a2-b2。
与此同时,带领学生详细分解此题。假设正方形的边长是a,且长度10米,带入公式就是(10+5)(10-5)=102-52=75,原面积是100平方,相比之下少了25平方。与学生计算的结果相同。学生就会理解平方差的公式,并扎实掌握。接下来,教师再对公式中进行拆分讲解,就会使学生快速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得到了满足,并有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科学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消化知识
教师除了应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应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真正的消化吸引,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提高,并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科学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多提问。学生在主动提问的前提下,才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并高效的消化吸收。所以,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还可以在设置问题时,有意保留问题中应有的条件,来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比如,《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比较常用,但知识复杂程度较高。要求学生思路明确,并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在教授完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后,引入这样一道数学题:“节假日期间,某商场将一批衬衫按进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7折优惠卖出,这种衬衫的售价是多少元?利润率是多少?”。题中本应提示的衬衫进价,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学生,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产生疑问后,主动提出疑问。然后,教师让学生回答:“为何要清楚衬衫的进价呢?”。就会促使学生条理清晰的分析这道数学题。当学生可以准确说出原因后,教师再衬衫的进价告诉学生,就会使学生有效吸收这部分数学知识。同时,也达到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数学知识的目的。并且,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总结:
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需要科学、巧妙设计问题,才会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分析数学知识,并提高解决和自学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会更有效吸引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主动去学习和消化数学知识。另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才会使学生更加高效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先龙.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模式的创意[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20(7):19.
[2]陈荔清.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初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2):27.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应用
前言:
初中数学知识不仅难度较大,而且乏味、枯燥。教师需要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时,要注重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会使学生积极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去探究数学知识,并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从而促进思维更好发展。与此同时,也会促进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一、巧妙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前导入环节,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关键环节。上课前,学生刚刚完成课间休息,思想状态通常处于比较放松的状态,注意力的集中程度也相對较弱。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前导入环节,设置有效的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比如,《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这部分知识,主要是让学生灵活应用三角形来测算距离,教师就可以通过与三角形有关的问题,一来可以帮助学生巩固之前所学习过的知识,二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这样来提问:“从角度大小区分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种?”。学生就会积极去回顾之前所学的三角形知识,并答复教师:“分为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接下来,教师再提问:“直角三角形有哪些特点?”。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关三角形角度的问题。当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再结合本节课的内容,提出应用题,引导学生去理解其中的知识。
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案例:“战争时期,一名战士想要毁在河对岸的敌人炮楼。但却无法实际测量出实际阵地与该炮楼的距离,就无法设计炸毁方案。经过思考,战士想出了办法。他首先面对楼炮站直身体,并调正帽檐。然后,再让自己的视线正好落在炮楼的底部。随后,他将身体转换了一个角度,仍然是站直身体,将视线落在自己所能测量的范围内,并找准视线点。之后,再去用脚步测量出距离。从而帮助他准确炸毁了敌人的炮楼。问:这名战士是利用什么原理来测量的呢?”,并引导学生去绘制战士与地面形成的图形。学生经过绘画,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战士是依据两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来准确计算距离的。之后,教师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展开详细的教学,就会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并掌握。同时,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并不是一味提出问题,而是需要初中数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来设置问题,并通过问题有效指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同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深挖教学内容,并合理设计问题,这样才会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同时,还需要教师应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问题的作用下,激发强烈的好奇心,才会使学生更加高效探索数学知识。
比如,在对《平方差公式》这部分数学知识授课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好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就可以先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有一租户租了一块正方形田地,一天田地的主人对他说,把田地的一边缩短5米,再将另一边延长5米,这样你也不吃亏,你看可以吗?租户听后,心想:‘这边缩短,那边延长,也没有少。’于是便同意了。当他与邻居提起时,邻居却告诉他:‘你少了25平方’。这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再让学生分成三人一组,共同来讨论这个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来探索其中的原因。学生通过在小组内探讨,将案例中草地的边长设成具体的数字,再分别来计算原面积与增减边长后的面积进行对比,就会发现的确是少了25平方。此时,教师再引入平方差公式:(a+b)(a-b)=a2-b2。
与此同时,带领学生详细分解此题。假设正方形的边长是a,且长度10米,带入公式就是(10+5)(10-5)=102-52=75,原面积是100平方,相比之下少了25平方。与学生计算的结果相同。学生就会理解平方差的公式,并扎实掌握。接下来,教师再对公式中进行拆分讲解,就会使学生快速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得到了满足,并有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科学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消化知识
教师除了应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还应让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真正的消化吸引,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提高,并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科学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多提问。学生在主动提问的前提下,才会对数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并高效的消化吸收。所以,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还可以在设置问题时,有意保留问题中应有的条件,来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比如,《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比较常用,但知识复杂程度较高。要求学生思路明确,并灵活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教师就可以在教授完关于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后,引入这样一道数学题:“节假日期间,某商场将一批衬衫按进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7折优惠卖出,这种衬衫的售价是多少元?利润率是多少?”。题中本应提示的衬衫进价,教师可以先不告诉学生,这样就会使学生在产生疑问后,主动提出疑问。然后,教师让学生回答:“为何要清楚衬衫的进价呢?”。就会促使学生条理清晰的分析这道数学题。当学生可以准确说出原因后,教师再衬衫的进价告诉学生,就会使学生有效吸收这部分数学知识。同时,也达到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数学知识的目的。并且,还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总结:
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需要科学、巧妙设计问题,才会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分析数学知识,并提高解决和自学能力。同时,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会更有效吸引学生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更加主动去学习和消化数学知识。另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才会使学生更加高效学习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徐先龙.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模式的创意[J].数学大世界(中旬版),2020(7):19.
[2]陈荔清.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初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1(2):27.